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腊八节派粥||张松

作者:张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07 18:24:56 浏览次数:232 【字体:

腊八节派粥

张松

腊八节煮腊八粥,在川北农村是一种习俗。那浓浓的温情与遥想,即便是远走他乡,依然是挥之不去的情怀。然而在我,今年的腊八粥更是多了一层对母亲的怀念。

8楼有一位银发太婆,她佝偻着腰,早早地在灶前挥动着锅勺。太婆平时深居简出,少有亲戚走动。但历年腊八节,她都会熬好一锅香粥,满满地盛给左邻右舍,扑鼻的香气显出老人对习俗的执念与理解。往年母亲健在时,也曾与这位银发太婆搭手派粥。两个太婆年龄相仿,同居一楼,不同的人生际遇历练出相同的善意。她们守在楼道口,从早到午,耐心而周到地向过往的邻居派粥。遇上来不及喝粥的孩子,她们会塞给孩子们一两枚糖果,让他们快乐且及时地奔走在上学的路上。

母亲在去帮忙派粥之前,总要想着法子,把我们一家人的香粥备好。为此,她就要更早起床,整个后半夜几乎独自在厨房里忙碌。她说,如果时间太仓促,豆子焖不烂,腊八粥就没了滋味。母亲从乡下搬来城里,这些年总共为我们做了八九次腊八粥,虽然一次比一次用心,但她却感觉一次比一次失意。她说,离家太久,粥的味儿都淡了。每每这时,我们明白,母亲这是想家了。久离农村的母亲,感觉自己像是城里的一枚浮萍,在辛苦而无谓地飘荡。

但是,母亲又非常坚强。有几次,老家不断捎话,说老房子翻新了,路也拓宽了,村人们吃水也不用桶挑了,她可以回家养病了。母亲揉着疼痛的膝盖,望着我们耷拉着眼,犹豫不决。末了,她往老家回话说,我还是再煮几年饭吧,他们在城里都忙。

母亲一生勤勉,对侍弄饭食更有独到窍门。小时候,老家谁有红白喜事,竹罾箜饭上不了气,主家就会来邀请母亲。凭着一碗清水,她总能把满罾子半生不熟的米粒变成香喷喷的熟饭。当年,离开老家之时,母亲曾将这门技艺传教过几位年轻的嫂子,但没有一人学成,此后一到紧要关头,仍有救急的电话从乡里打过来。

母亲说,哪怕是一碗汤面,都能看出一个主妇的厨艺。村里人种不好地,村嫂们做不好饭,这在乡下要被人笑话。因此,逢年过节,全村的村嫂常常三三两两聚在我家,一起拾掇简朴而盛大的节日美食。如今,这些村嫂历经岁月磨砺,大多随着子女迁到外地,带着她们对于美食的想象,延续着一个又一个节日的传奇。

其中,有位村嫂,去年春节前还专门带上新娶的儿媳过来,当着母亲的面,请求就居家的厨艺点拨点拨。其时,母亲已经完全失能,她躺在床上,忍着身体的剧痛,拉着老姐妹的手,断断续续地谈论昔日整个大院的年节。说到腊八粥,母亲极为吃力地说,红豆绿豆花生薏米,提前一宿就要泡好,腊肉丁要肥瘦相宜,红枣不宜太多,务必要等到锅里的水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

那天,母亲还特地向这位老姐妹提及了同楼的太婆——那位与她似乎有着共同的厨艺理想的银发孤老。其实,母亲与这位邻里太婆怎样相识,其间又有哪些真切的交往,我们自始至终无从知晓。我们了解的是,在当年生活十分困难的时期,即便殷实周全如我家,依然会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而母亲仍是一如既往地在腊八节这天,早早熬制好或稀或稠的香粥,挨家逐户满院子派送。其时,粥少人多,不到半晌,锅子就空空如也。我们一群小孩子就呼啦一下围过去,举着勺子去锅底“蹭锅巴”。

如今,生活已今非昔比,拥入城市的人们渐渐习惯于高效率、快节奏、个性化的生活氛围,诸如腊八节派粥的年节传统,鲜有听闻。记得母亲最后一次派粥,因为少人问津,大半锅香粥剩了回来,供我们全家喝了一整天。

时至中午,我们已经摆好碗筷,全家围桌坐好准备喝粥,提前分享腊八节。我撩帘望去,邻居的窗前不见人影,不知银发太婆今年是否会一如既往地派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松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