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谦”:中国人的大智慧‖马爱菊

作者:马爱菊 来源:《学习时报》 2025年4月28日第7版 发布时间:2025-06-04 14:46:50 浏览次数:143 【字体:

“谦”:中国人的大智慧

马爱菊

中国古人一向推崇“谦”,视“谦”为美德。早在先秦时期,先哲已洞察到“谦”的智慧,《易传·系辞下》说“谦,德之柄也”。“谦”是高尚道德的基础,是文明礼仪的核心。《尚书·大禹谟》载“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在启示后人过分张扬会招致损失,谦逊则能带来福祉。“谦”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亦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时至今日,我们日常用语中仍有很多与“谦”有关的词汇,如“谦让”“谦虚”“谦卑”“谦逊”等,很多谦辞也被高频使用,如“鄙人”“奉还”“不敢当”等。由此可见,这种源自农耕文明的精神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深层的存在方式。纵使跨越数千年,“谦”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智慧依然在为现代社会中的交往伦理发挥着巨大功用,润沃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谦”的一个基本含义是“不争”。《尚书·虞书·尧典》盛赞尧帝“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舜典》称赏舜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如此一来便将“谦德”置于崇高地位。孔子以泰伯为例,同样极力赞赏谦让之美:“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理应继承王位,而太王有意传位给三弟季历之子昌,为了成全父亲,泰伯携二弟仲雍迁居荆蛮句吴,以表示不再继承君位,以此来避让季历。他们不仅放弃了显赫的家族地位,还三次主动让出王位,受到后世敬仰。泰伯的谦让并非软弱,而是更高的智慧,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不仅如此,孔子认为,即使参加竞争性活动,也要做到谦让:“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不争则意味着对自身利益的主动放弃,并将自身利益让渡给他人,呈现的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出自人的内心道德自觉,并没有掺杂外界的权力压迫抑或利益熏染,是儒家君子追求的美好品德。

“谦”的另一个含义是“低调”。传统儒家认为低调是保持美德的关键,也是君子所追求的风尚和品格,《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如果要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如果要登高处,就必须从低处起步。换言之,若要成就一番事业,脚踏实地的同时,还要保持谦逊,唯有低调才是个人成长进步的基石。孔子十分提倡谦,并且身体力行。在学习上,孔子谦虚好学,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还能够做到“子入太庙,每事问”,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他人请教,且不以询问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为耻。谦虚是一种智慧,持有谦逊态度,虚心接纳批评与建议,承认自身不足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长处。对他人保持开放心态,就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新知识,如容器一般接纳不同观点完善自我。正如王阳明所说,“谦则虚,虚则无不容,是故受而不溢,德斯聚矣”。

对个人修养而言,“谦”是消解“傲”的良方。“谦”的对立面是傲和满,王阳明直言“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与之对立的傲慢则是自我封闭的开始,是失败的前兆。“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在王阳明看来,骄傲和自满害处极大,能够让人走向“不孝”“不忠”“不慈”“不信”的窘境。“谦”是一种智慧,是赢得尊重和成功的关键,“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故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弟;为臣而谦,斯能忠”。真正的谦逊不是外表的低调,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理解,体现在对父母的孝、对兄长的悌、对君主的忠。在现代社会,“谦”依然是个人成长中的重要品质,是助人通向成功的桥梁。唯有保持谦逊和开放,才能不断积累个人的德行和能力,以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对社会交往而言,“谦”是建立良性社会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难免被私欲和利益所裹挟,为了谋取自身利益、满足私欲,常会不自觉地陷入竞争漩涡。当利益与欲望交织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充斥着潜在的冲突与对抗。然而,“君子无所争”的大智慧恰恰能缓和恶意争斗,极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谦让的处世哲学,不仅能缓解人际间的紧张与对立,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将不再是你争我夺,而是相互尊重、彼此成就。这种境界,正是“君子无所争”所昭示的至高境界。

对国家社稷而言,“谦”是守政固国的法宝。当政者谦虚与否关乎国家兴衰,孔子认为:“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能以礼让治国,人们就会避免相互攻伐,人民保持了和睦,社会就会安宁。《国语·晋语》载:“国家之将兴也,君子自以为不足,其亡也,若有余。”若当政者自足自满,国家就会岌岌可危,因此要做到“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儒家常用“欹器”来劝诫当政者时刻要谦虚。“欹器”的特点是“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若其中不盛一点水呈空虚状态,它总是呈倾斜状,人无法端正地放置它,待扶正后,一放手则又歪斜在一边,即“虚则欹”;若将容器注入一半水,它就可以端正地挺立在那里,即“中则正”;若将容器注满水,它又自动向另一侧翻倒,将水全都倒出来,即“满则覆”。意在时刻警示“满招损,谦受益”,这对任何时代的当政者都颇具深意。

“谦”不是无原则的妥协。值得注意的是,“谦”不是无原则的放弃、妥协,更不是推卸自身责任。曾国藩曾告诫子女,知进取、晓谦退,懂得适时谦退才可以让人久享。“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将“谦”作为美德,并非抑制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而是反对非理性冲动,换言之,“谦”不是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当面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时,要勇于承担而非退让。“当仁不让于师”常言常新,意为人们应以仁为己任,在实践仁德方面,对老师也不必谦让。谦出于人之真心,真正的谦是心存恭敬,而非外在的、刻意的客套,为礼而礼的谦就是虚伪,自然不能长久。

“谦”是中国人的大智慧,它超越了简单的礼仪,是一种高级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境界,体现了中国人对自我修养、人际关系和家国理想的深刻理解。“谦”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底色,已然成为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鲜明印记。

来源:《学习时报》 2025年4月28日第7版

作者:马爱菊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副研究员 )

来源: 《学习时报》 2025年4月28日第7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