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菊花

作者:朱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0-22 22:57:19 浏览次数:2039 【字体: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淡然绽放于九月寒秋的菊花,是孤傲的:如同远离江湖的君子剑客,任露寒烟冷,日暮纷纷,只是独立秋风,独傲秋霜,寂寞而出尘,孤独而无畏;它又是清绝的:如同藏身于市井的才情女子,既不外露,也不峥嵘,有着需经过悠远岁月才能发现的沉敛,和大隐隐于市的谦和与温柔;它也是有禅意的,如同枯坐于天地间的耄耋老者,岁晚霜寒又如何?南山东篱胜似家。“不并百花丛”,方有秋日残阳里的清远幽芳,“枝头抱香死”,才能证明季节的反刍与谎言。落花无言,非不能开口,只因一开口,便是狼烟四起、战马奔腾。还好,这世界从未遗忘过它,它只是融化在深秋,以绚烂的孤独和悲壮,被缅怀和歌咏,然后,等待着四季轮回里又一个秋的到来。

菊之隐

此花开尽更无花

中国文人的人生里,大抵都是兼有入世情怀和出世精神的。一方面,他们都有着奋进有为的现实追求和报国安邦的雄心壮志,推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深处,也盼望有一处“桃花源”,在那里安放自己的一颗清静无为、抱朴怀素之心。如果说,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楚国大夫屈原那里,菊是展现他高风亮节、忠君爱国情怀的“香草美人”之一。那么,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晋县令陶渊明那里,菊就是他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完整人格的写照。因为陶渊明,菊被称为“花中隐士”;因为菊,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互为知己的陶渊明与菊,共同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佳话。咏菊诗词中常用的“陶令、东篱、白衣人送酒”等与陶渊明有关的典故,也与菊花意象融为了一体。李商隐“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辛弃疾“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皇甫冉“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所有怀才不遇的士子、遭谗受贬的谪客、崇尚隐逸的文人……都能在那些诗词中,觅得一份安稳和淡然。

饮酒·其四

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首句“有佳色”暗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裛露掇其英”,趁菊花沾满露珠之时采摘色香俱佳的菊花来食之,不仅强身,还有志趣高洁的喻意。“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将菊花瓣泛于酒中饮下,就觉得忘却了世间烦恼,就使自己远离了官场是非和尘世喧嚣。此句堪为咏菊诗中经典,虽隐约透露出愤激之情,但读来仍让人感觉到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境界。后面四句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是对“遗世情”的形象写照。末尾写归隐之故,表达隐居终身的决心。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得此生”是说不为外物所役使,只随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啸傲东轩”是赞美,是庆幸,也是意愿。“聊复”一词,又给这一切罩上了一层无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忧”“遗世”,仍然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此诗旷达和感伤两种感情水乳交融,不仅扩展了诗的内涵,使之更加含蓄蕴藉,还使全诗呈现出浓厚的抒情色彩,这正是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具体表现。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钟嵘《诗品序》论“比”时说:“因物喻志,比也。”此诗正是“因物喻志”之作,借吟咏菊花寄托自己高尚品格,展示其偏爱菊花、落拓不群的志趣。前两句描写秋菊绕丛绽放、诗人尽情观赏之情态。“似陶家”,一方面是为状物写情,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有着与陶渊明一样的情怀。诗人围篱盘桓,赏玩兴欢不觉日已西斜,更给赏菊平添了几分清雅,也隐然可见诗人内心的闲静平和、超逸尘世。后两句自然转换、直抒胸臆,赞赏菊花傲霜独立、岁寒而后凋的情趣,写出了自己爱菊的理由,寄寓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全诗体物、言情融为一体,自然流转又不落俗套。

菊之愁

尽借篱落看秋风

“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一枝枝在秋日里寂寞盛开的菊花,很容易勾起古代文人或历经战乱、辗转漂泊的无奈,或伤时忧民、去国怀乡的落寞……赏菊,成为文人一吐胸中块垒的最好方式。李商隐“己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野菊与寒雁、暮蝉满蕴着诗人郁郁寡欢的悲情。秦观“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写尽伶仃孤处的滋味。晏几道“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寄托了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无限怀念和辗转相思。唐寅“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咏物抒怀,抒发了漂泊无依、困顿失意的“未归客”的辛酸无奈……

长相思

五代·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南唐后主李煜这首小令融情于景,用笔空灵,描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的幽怨心绪。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荒寂寥廓、层次分明的群山秋色图,近景、中景、远景随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寒”的不仅是“烟水”,还曲折表现了思妇的心理感觉。久望不见归人,心里滋生无尽哀伤,目中所见便皆带寒意。时令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自己经年累月的相思之情无法排解。“相思”一词使词旨豁然显现。下片顺着“相思”折入。“菊花开,菊花残”点出时间流逝之速,暗示她相思日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归,那飘泊在外的游子却始终不见踪影。用雁知“归”反衬人不知“还”,更深层次地表现出内心的怨苦。“一帘风月闲”,刻画出思妇因离人不归,对帘外美好景致无意赏玩的心境。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词为李清照早期与丈夫赵明诚分别后所作,表达了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蕴含离愁和相思之景:兽形香炉内焚着香,香烟袅袅如云似雾,本应夫妻相伴共度重阳佳节,如今却只有妻子形单影只、焚香闷坐。词人内心愁苦,让所见的一切都显得极为伤感凄凉。词的下阕,描写金秋时节在飒飒西风中饮酒赏菊的情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西风吹卷帘幕,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抒写相思之苦,营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一“瘦”字与前文“愁”呼应,正是有刻骨铭心的离“愁”,才有衣带渐宽的“瘦”损。而以菊花来比拟消瘦,以消瘦来说明长时间的痛苦思念,不说破情而情愈浓,感情真挚又含蓄深沉。

菊之志

菊残犹有傲霜枝

古人云:“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古人以其为“四君子”,体现的正是人们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文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它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苏东坡“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又隐喻自己的情操。郑谷“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赋予菊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尚气节。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表达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千秋万代,士人百姓,不论是否了解诗人生平,都可通过他们笔下凌霜盛开的菊花,与他们的灵魂相晤,走进他们鲜活灵动的内心世界。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全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在苏州的一座庙里,终身不仕。据说,他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可见其拳拳爱国之心。此诗表面咏菊,实际是以菊自喻,表达自己坚定的人生追求和一身凛然傲骨。前两句写菊花的幽独之趣。菊花开在萧瑟肃杀的秋季,不屑与春天的百花争妍斗艳。它独自在疏篱边幽幽绽放,傲视风霜,有一种无穷的意趣。后两句写作者对菊花的深层次认识:宁愿在枝头上枯死,也决不会被北风吹落。大多数的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故朱淑真说“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化用此意,成“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句,形象更加坚贞高洁,情感更显悲壮决绝,表达了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达了农民起义领袖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此诗咏菊,不遵循前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的传统,赋予菊花顶风傲寒、战天斗地的精神。百花在春天争相盛开,只有菊花在凌冽西风中挺立劲拔,表现出一股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不屈精神,这实际上是在隐喻农民起义军意志的坚定、作风的顽强和一种挑战权贵、敢做敢为的战斗精神。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不屈从命运的宏伟抱负。他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其间也可看出诗人对推翻旧政权的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和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念。

人淡如菊,心素如简。在百花已残、枫叶未红之际,菊花傲然绽放,菊瓣带霜,菊香沁寒,清寂傲然地为天地送上一份韵致天然的红妆。没有荷花的诗意,没有牡丹的富丽,没有兰花的名贵……它只是淡淡地开、淡淡地谢,却也能温柔敦厚地陪着你同甘共苦,风光也好,落寞也罢,肃杀秋风里的那一抹清峭丰腴的身姿,足够体恤你孤标傲世的伤感,足够理解你高洁自许的意绪,足够抚慰你壮志难酬的悲情,这是“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范,是“独与天地往来”的隐士风度,也是“卓为霜下杰”的壮士风骨。且活成菊的样子,多一些平静从容,少一些浮躁喧嚣,让秋水长天拭去眼角眉梢的浓墨重彩,让黄叶秋风见证洗净铅华的澄澈无忧,不卑不亢、不屈不挠、自由生长、肆意绽放,即使明日就将枯萎,今天也要开出最灿烂的模样。

“花”系列文章链接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之梅花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之杏花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之桃花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之牡丹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之榴花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之荷花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之蜀葵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之桂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朱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