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融入基因的文化根脉——写在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之际

作者:柴如瑾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3日 01版) 发布时间:2019-11-03 22:10:28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本报记者 柴如瑾《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3日 01版)

120年,人类寿命的极限,然对三千多岁的甲骨文而言,不过弹指,历久弥新。

历经三千年,从沉睡地下的文献遗产,到学者书斋的拓本卜辞,再到跃动云端的数据图档,甲骨文真实传递了上古中国穿越数千年而不朽的基因奥秘。

走过双甲子,从摩挲掌间的古董珍玩,到享誉世界的文化瑰宝,再到举世瞩目的国际显学,甲骨文一路见证了近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今天,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年之时,让我们重温那些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致敬学者释读与研究的卓越成就,讲述契文记载与蕴含的历史真相,树立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中国自信。

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安阳,小屯。

这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因为殷墟甲骨文1899年在这里被发现,而闻名于世,可谓“一片甲骨惊天下,蕞尔一邑震寰宇”。

此后,这里陆续出土了大量都城遗址和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丰富文化遗存。加上小屯的地望与《史记》中的记载“洹水南殷墟上”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以小屯为中心的洹滨一带,就是商王盘庚所迁的殷墟。

殷墟是我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自盘庚迁殷至公元前1046年帝辛覆亡,共经8代12王,历时273年。然而在20世纪以前,因缺少同时期文献史料和物证,西方学者一直质疑商朝的存在。重鬼尚祖的殷商因此充满神秘色彩,殷墟的具体地点更无人知晓。

甲骨文的发现,犹如一道霞光,划破历史长空,照亮了这座沉睡三千多年的古老都城。借助甲骨上的卜辞刻辞,我们得以与商人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缓缓揭开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

作为我国地下出土的最早成文古典文献遗产,殷墟甲骨文与敦煌石室经卷、西北流沙坠简、明清大内档案并称中国近代文化史料四大发现。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正是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描绘了中华文明发展的精神脉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甲骨文在1899年被发现,带有偶然中的必然。有一种说法被广为乐道。相传,清末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到中药房抓药,意外发现了一味药材“龙骨”有很多划痕,类似篆文而不识,后经研辨发现了甲骨文。

经考证,这种颇具戏剧性的传说并不可靠,倒是古董商把“字骨头”拿给精通金石之学的王懿荣鉴定,更为可信。凭其深厚学养与慧眼,王懿荣认定该文字“确在篆籀之间”,并重金收购数千片甲骨。

如果说王懿荣是甲骨文发现第一人,有肇始之功;那么,收购王懿荣所藏甲骨的刘鹗(字铁云),堪称甲骨文著录第一人,奠甲骨研究之基。1903年,刘鹗从自藏甲骨中选拓1058片,编成第一部甲骨文拓本著录书《铁云藏龟》。从此,甲骨文声名大噪,身价倍增,不仅是每字“价银二两五钱”的天价珍玩,更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财富,吸引更多学者投身研究。

甲骨文研究早期,罗振玉当属首位功臣。在亲家刘鹗家里,他第一次见到“龟板”,甚为惊叹,“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此后,罗振玉首先探明小屯为甲骨的出土之地,而且在甲骨文收藏、整理、刊布、考释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120年后的今天,甲骨文已如学人所愿,流传,悠远。甲骨文考释迈入大数据时代,甲骨文承载的殷商奥秘逐渐被揭开,甲骨学已然成为海内外瞩目的国际显学。

汉字源头

甲骨文中的“象”,长着长长的鼻子和健壮的身躯,惟妙惟肖,这是象形字;“酒”是将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构成会意字;“徉”由形旁“彳”和声旁“羊”组成形声字……

商人以其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为,创造成一个个表意字符,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便是现代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已知的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成熟文字,其中蕴含了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构造“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有体现。

——甲骨文奠定了汉字的方块形态和发展的基本框架。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字体渐趋划一,行款也趋整饬,字体字距日趋均等。郭沫若评价其,“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其形体结构蕴含丰富古代文化信息。比如甲骨文的“男”字由“田”和“力”构成,“力”的字形像一种耕地农具。这说明,创造“男”字时,中国已进入农业社会。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老文明都曾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然而与殷墟甲骨文并称世界五大古典文字的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美洲玛雅文字,都与它们所代表的文明一样,湮没进历史长河而先后失传。唯有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体系和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透过我们今天书写的横竖撇捺,仿佛可以窥见祖先契刻在甲骨上的一笔一画。那些先辈所珍视的思想、情感、知识和经验,借助一个个字符的传承演变,一辈辈绵延,一代代流传,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文化根脉

“星率西”,这是甲骨文中记载的迄今最早的流星雨记录,意为所有星星都向西快速运动。

甲骨文是我国商朝晚期使用的占卜记事文字,在出土的15万多片甲骨中,不仅有流星、日食、月食、彩虹、骤风这些自然天象,更多内容涉及三千多年前的王室宗法、占卜制度、社会构成、外交征伐以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饮食宴飨等日常生活,是研究中华文明史、追溯国家起源、寻绎中国思想渊薮的宝贵史料。

20世纪20年代,疑古辨伪之风大兴,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经“古史辨派”学者的一番考据,所剩“只有千年了”,甚至连屈原的存在都属疑辨之列。

就在中国上古科学考古资料极端匮乏之时,甲骨文的出土及其所承载的殷商文明,犹如一盏明灯,使史学界摆脱过度“疑古”的困境,并走上“释古”“考古”的道路。

甲骨文发现之前,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即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公元前13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无可辩驳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近五个世纪。

这背后,得益于甲骨学者的创造性研究。1917年,王国维在其所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中,遍征古籍,对照卜辞,不仅证实了《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可信,指出其所列“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见于卜辞者殆鲜”;还纠正了《殷本纪》所列殷代王世的个别错误,如“报丁”应在“报乙”“报丙”之后。自此,晚商以来的中国历史被证实为“信史”。

甲骨文的发现还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董作宾等对殷墟进行勘探,这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自己主持的大规模考古。此次考古持续十年,发掘15次,取得了包括最大甲骨坑YH127在内的重大收获。

1950年4月,新中国成立后殷墟的第一次考古发掘在郭宝钧主持下展开。至1979年共进行40余次发掘,初步摸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发现了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妇好墓。

殷墟考古虽然从“证史”开始,发掘的最初目的就是寻找甲骨;但实际从1929年开始,发掘甲骨就变成对殷墟所有遗存的考古。2001年,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2006年,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珍视的人类精神财富。

活化瑰宝

“一字千金!破译一个字奖励10万。”

2016年10月,《光明日报》刊登的一则“关于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社会掀起一阵甲骨热潮,学界为之振奋,群众也跃跃欲试。

与热闹悬赏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两年后,首批获奖名单公布,仅有两项分获一二等奖,奖金为10万元和5万元。

重赏之下,甲骨文释读成果为何寥寥?

一方面,甲骨文字的破译不是从字到字孤立地进行,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甲骨学各领域研究成果作为基础。目前,在已知的4300多个甲骨文字中,取得共识的破译字仅1300个左右。其余大部分未识或未定字,多为人名、地名或物名,释读已非常困难,因为在中国文字发展中,甲骨文的一些元素已经变异、失传。

另一方面,“冷门”甲骨学曾长期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因为甲骨绝学不仅涉及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训诂学、古天文历法等学科,还需要掌握一些动植物基本知识,更要坐得住冷板凳,“练就十年不下楼的功夫”。

就在甲骨文破译、甲骨绝学传承发展面临瓶颈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一个甲骨学全面发展与传承弘扬的新时代,从此起航。

——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点亮了甲骨文破译的新希望;

——跨学科、开放式、协同创新,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助力甲骨学研究再上新台阶;

——表情包、文字库、共享平台,鲜活的甲骨文化产品,让“深藏闺中”的古老文字走近大众、走向世界。

清末民初,甲骨文发现之时,正值中国积贫积弱,不少甲骨经民间滥挖,流散异国他乡,留下无尽遗憾。

曾经,汉字被当作落后文字,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实行西方拼音文字,一度成为主流声音。

今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世界掀起汉语汉字热,从甲骨文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字再次大放异彩。

回首120年来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正是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本报记者 柴如瑾)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