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勒石文章利世功——写在魏明伦碑文馆开馆之际

作者:陶武先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1-15 10:23:20 浏览次数:582 【字体:

陶武先
  魏明伦碑文馆落成桑梓,内江邀请诸多艺术家、作家、辞赋家雅聚一堂,进行专题研讨,颇具现实意义。尤其,为健在者立馆,既表旌利世贤达,树一时之范;又营造文化氛围,收长远之效,卓显见识,堪称好事。明伦的作品影响力较强、公认度较高,多见勒铭山川之石,时闻脍炙读者之口。自愧对其碑文知之不深,肤浅认为,鲜明特点在于承古启新、寓雅于俗、指向济世。
  古今结合,善闯新路。古为体,今为用,师古而不泥古,是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正确途径,也是实现风格自成一体、内容焕然一新的基本方法。遵循内在要求而不拘表面形式,接受共性约束而张扬个性自由,不懈探索新内容、新形式、新意境、新语言,承古启今、继古出新,乃其长期实践。就表现手法而论,不役于体裁之形。其60余篇作品,有“赋”有“歌”,有“碑”有“铭”,有“诔”有“记”……往往萃取各体优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以体裁的差异性来反映主体的多样性。不恣肆于情感抒发,不专注于场景铺陈,不侧重于辞藻堆砌,不拘泥于押韵行文。显然,若以楚辞的“骚体”风格衡量,算不上“辞”;以汉赋的“宏大”气势评判,算不上“赋”;以魏晋南北朝骈文的“骈俪”结构对应,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骈文”。确切来讲,应归于辞赋大类,属于碑文。而其碑文的独到之处,恰在兼具“辞”的骨骼、“赋”的气度、“骈文”的风采,不求辞赋之形,偏有“风讽”之神。就表达主题而言,善从旧窖取新酿。特别熟稔于平凡处见新,从典故中翻新,以反差突出新。或“怀古典而讴歌,观时尚而思辨”(《交子赋》),或“以历史镜头,定格现代广场”(《纪信广场赋》),或“登上岳阳楼”“站立川西坝”古今对话(《西蜀汉陶赋》),或“重上岳阳楼”发“新哉”“变矣”之思(《岳阳楼新景区记》)……皆由古及今,数典论今,不沉迷于翻“老黄历”。穿新鞋走旧路迷失方位,穿旧鞋走新路影响协调,要顺利抵达目标,既须开辟利世的新路,也须穿上合脚的新鞋。也许,世间一切事物皆无例外,内容出新与形式创新,相互作用;形式不合时宜,妨碍内容与时俱进。明伦的成功尝试,不仅对辞赋,而且对文艺,应当不乏开拓借鉴意义。
  雅俗结合,深接地气。一般而言,文学或者文艺作品,“雅”决定上升的高度,“俗”决定普及的宽度,所谓大俗即大雅,反之亦然。能否寓雅于俗、雅俗共赏,足以检视作者的认知水平和行为风范。明伦一直致力普通题材、通俗语言创作,拂去辞赋的历史尘埃,抛除“高大上”的体裁成见,让古典奇株深根现实生活的土壤,再展新枝、更开新蕊。可贵的是,从“草根”到大家,立身正气本色未移,关注底层初衷不改。所以,其题材更贴近生活。《饭店铭》《灶王碑》《蜀家菜》《美酒赋》等等,锅灶酒菜都登大雅之堂,衣食住行皆入辞赋文章,文中字里尽显对平民的关切。如“王朝,比磨盘沉重;愚民,比毛驴辛勤。负重忍受终身苦,推磨不怕远行难。妙在蒙上双眼,更加催动四蹄。自我感觉良好,梦幻境界悠然”(《磨盘赋》),由磨盘而联想到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多生感喟。“愿文化陶冶嘉宾,愿珍馐普及平民”“嘉宾吸取文化,乃美食奇谭也;平民普享珍馐,乃天方夜谭也?”(《美食奇谭》),由美食而虑及文化,忧及民生。难得的是,集戏剧家、杂文家、辞赋家于一身,有大家的本事,无大家的派头;多有“阳春白雪”的雅致,不乏“下里巴人”的朴素。所以,其语言更平易近人。口头禅、流行词、大众话,甚而“超女”“美眉”“粉丝”“剩女”“驴友”“女汉子”“伊妹儿”等等网络语,直接入文。鲜活而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更增添其作品的感染力。如“可怜天下父母心,可叹膝下儿孙难。入学难!就业难!”“家家户户,念这本难念的经。子子孙孙,过这道难过的关”(《祭文昌赋》)之类,饱含乡土味,都是大白话。也不乏《酒歌》这种从典雅到通俗自如切换的例子,“用何物浇除块垒?举此杯感觉升平”文雅工稳,“酒杯一碰,好事启动;酒碗一端,政策放宽”随意自然。“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片面拔“高”,而忽视寻“源”,是否会因“高处不胜寒”而少人问津呢?显然,不易普及于世,难能流传久远,被时间淘汰的“珍品”,终归属于“赝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明伦倡导和实践“现代骈文”,无疑属于归真返璞、求俗得雅。
  颂讽结合,贵在济世。“颂”为体,“讽”为用,洋溢“颂”的热情,葆持“讽”的冷静,二者兼顾,指向济世,既符合辞赋的传统要求,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明伦的辞赋,多为应邀命题作文,“讽”而不“颂”,难如人意;“颂”而不“讽”,有违本心。因而,其始终坚持“歌颂真善美,谴责假恶丑,赞美不溢美,报喜也报忧”原则,始于“颂”而归于“讽”,以“颂”提振精气神、催生正能量;以“讽”突出规律性,提醒关切点。由于指向鲜明、积极入世,深怀忧患、直面问题,其针对具体时空、风物、人文的作品个体,无疑具有作用社会、有益文明的普遍价值。陈述挥洒自如,饱含热情;议论纵横捭阖,充满哲思。忧患意识深、思辨色彩浓、批判锋芒锐,应该源自“文以载道”的担当。细品其文,或显“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冷峻,如《邛海湿地赋》称道“西昌探索,文明之硕果;邛海实践,环保之范本”之余,讽诫“喜在初捷,难在持久”“凯歌短唱,警钟长鸣”。或显“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耿介,如《美酒赋》借酿酒工艺而发挥,针砭不良“勾兑”之风,呼吁“酿酒不掺假,勾兑不昧心”。或显“云自卷舒心自泰”的豁达,如《华夏陵园诔》对人生的解读,“轰轰烈烈,于世有功最好;平平淡淡,于心无愧亦佳”“生命价值不限于享乐,死亡意义不导致悲观”。或显“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执着,如《华西医院赋》发“青锋因青而易锈,白衣因白而易污”警句,劝勉洁身自好、激浊扬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身居庙堂,以经世为任;位处江湖,以警世为责。自古以来,皆为有识文人入世取道的方位。剧本里编排角色,舞台上演绎角色,生活里定位角色,辞赋中凝炼角色。相对而言,押韵悦耳,骈偶顺口。其文骈而不韵,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或为更加突出“讽”世效果,以“逆耳”之言达人肺腑,发人深省。明伦颂讽结合的实践,或许印证着文化人的时代使命、角色担当。
  特点就是看点,节点亦为起点。魏明伦碑文馆开馆,既肯定已取得成就,又激励续赴长途。碑文馆陈列的主要看点,不仅再现“集腋成裘”的可视作品,而且蕴含“苦吟成骈”的利世之功。

来源: 四川日报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