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演讲人:尚刚 演讲地点:人文清华讲坛 演讲时间:2019年10月

作者:尚刚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6日 10版) 发布时间:2019-11-17 22:16:25 浏览次数:790 【字体:

作者:尚刚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6日 10版)

尚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研究集中在中国工艺美术断代史。主张以尽可能全面的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互相补充、互相解说、互相阐发,以建设尽可能接近真实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发表学术文章逾60篇,其中论文近30篇;出版个人著作11种,其中学术专著4种。5次被清华大学研究生会评为“良师益友”,研究与教学成果6次获得省部级政府奖励,负责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为国家精品课,先后被评为宝钢优秀教师和北京市教学名师。

 

图1:明代晚期紫檀南官帽椅(左)和清代中期剔红锦纹书式盒。资料图片

 

图2:辽代皮囊水壶的造型变迁(左),以及配有温碗的酒具。资料图片

 

图3:东汉错银釭灯(左)和西汉彩绘漆奁。资料图片

 

图4:盛唐银香囊。资料图片

 

图5:曾被法国人改壶加饰的元青白瓷瓶(左)和英国贵族配鎏金银饰嘉靖青花碗。

 

 

 

 

 

 

 

起源:从新石器时代开启辉煌 

中国古代是没有“工艺美术”这个词的,它是上个世纪初从日语引进的,进入汉语还不到一百年。虽然名词出现得很晚,但是工艺美术它的历史很长,在江西的万年县,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万年以前的陶器,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但是那个时候工艺美术还没有普遍发展,工艺美术开始普遍发展,是在新石器时代。

美术至少包括三个内容: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在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比绘画、雕塑更加辉煌、成熟,绘画与雕塑的成就几乎都要借工艺美术展现。

在古代,工艺美术是指用手工业方式制作的造型艺术。它的制作属于手工业生产,但是产品却是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包含两个特性,一个是精神文明属性,一个是物质文明属性,这是它的内涵。

就工艺美术的外延而言,我们是按照材料来分类的,可分为六个门类,包含丝绸等织物、陶瓷、玉石、金属、漆木以及其他。在古代,工艺美术品主体就是日用品,但日用和欣赏没有根本的界限,所有的日用品都可以欣赏,很多的欣赏品也可以使用,

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品类:

第一类是丝绸。现在的行业管理把丝绸归入了纺织,与工艺美术并列,使工艺美术行业对机织物不是那么关心,不过在古代,织物是中国最重要的工艺美术品。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常常说男耕女织,就是说有一半人从事纺织,所织的产品很多是丝绸。这样一来,丝绸它的从业者众多、产值最大,它的盛衰直接关系国计民生。而且丝绸在政治上很重要。中国古代是等级社会,人们穿着使用丝绸,都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丝绸就是等级制度的重要物质体现。比如,做官要穿官服,而古代的官服一般都是用丝绸制作的,它的颜色、图案甚至图案的大小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这样它就成了古代识别人身份最基本的视觉标志。另外,丝绸经常是做面料的,服装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因此丝绸的展示性特别强。如果一种图案同时出现在几个工艺美术门类里,只要在丝绸里也出现了,丝绸往往是那些门类的根源,而且丝绸纹样的变化也引领了其他门类纹样的变化。

第二类是陶瓷器,是现存遗物数量最多的种类。陶瓷跟丝绸不一样之处在于,丝绸易腐烂,因此越早的东西保存下来的就越少,陶瓷一旦烧成,只要没有外力作用,它就不腐不烂,永远存在,哪怕碎成残片。

第三类是玉石器。玉有矿物学标准。不过这个标准很晚才出现,是18世纪由法国人制定的。中国的古人肯定不会了解以后由外国人制定的标准,所以中国古代的玉石器包含种类和今天不一样,古人的玉石器概念包含和田玉、南阳玉、岫玉、玛瑙、水晶、青金石、翡翠等。

中国古代玉石器在制作里是等级最高的材料。唐代窦皦墓出土的玉带是古代装饰非常华美的玉带。在唐代,三品以上也就是宰相和宰相以上的人才能佩戴玉带。

第四类是金属器,早期主要是青铜器,以后有金银器、珐琅器等。珐琅器一般用黄铜作胎,其中以景泰蓝最为有名。

第五类是漆木器。这里我举几件器物。一件是清代中期的剔红锦纹书式盒,它的模样像一函书,其实是个盒子(见图1)。还有这件明晚期紫檀南官帽椅,它特别有名,椅子的主人曾是文物大家王世襄。家具造型应当以直线为主,但是它为了打破视觉的单调、呆板,很多地方都是曲直相间的,比如扶手、靠背,有直有曲,视觉很丰富,看起来惬意,坐上去舒坦(见图1)。

第六类是其他门类,包括竹器、玻璃器、象牙器、犀牛角器等,它们在中国是比较小的品类。比如象牙,以前在中国内地生活着很多野象,可是随着古代人口越来越多,挤压了野象的生活空间,现在它们只在西双版纳还有一些。大象没了,也就没象牙出产了,材料要靠进口,这就导致中国古代的象牙器发展是断续的。还有玻璃器,它也值得一说,古代中国做玻璃的历史很长,也有独立的起源。但是中国的玻璃器跟西方的材料很不同。材料不同导致中国的玻璃器透明度不好、耐热性不高,不透明就不漂亮,不耐热就不好用,所以很长时间里,中国的高级玻璃都是从海外进口的。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才有了改变,那时,朝廷请来了比利时传教士,在宫里按照西方的配方造艺术玻璃,从此以后,中国的艺术玻璃才能和外国抗衡。在这里我介绍一个西方人的说法,很有意思,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不是很发达,这和玻璃器有关系,因为玻璃不透明,就做不了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就会阻碍自然科学的发展。因为玻璃不耐热,就做不了烧杯、试管,就对科技试验也有影响。可见工艺美术虽然看似不要紧,但是可能会影响很大。

这里额外说一下,中国古代除了四大发明外,还有两个工艺美术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很大,一个是丝绸,一个是瓷器,他们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质。中国人织丝绸比西方大约早了4000年,造瓷器大约比西方早了1600年。很长时间里,中国是唯一能够织造丝绸、唯一能够烧制瓷器的国度,即便以后域外国家学会了织丝绸和烧瓷器,中国的产品水平也是最高的,这对国外产生了很大的技术和艺术影响。

评价标准:适用和美观的统一

工艺美术品的主体是日用品,那么评价标准也和一般的美术不一样了。我们把工艺美术分解一下,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造型,一个是装饰。

其中,造型与工艺美术的评价标准联系最多,这个标准就是“适合于使用”。比如辽代的皮囊壶,它们的造型完全是仿照游牧民族贮水用的皮袋子做的,所以早期壶体是扁的,靠上面两个孔穿绳子绑带子,一般比较高大,大约有三四十厘米,以后穿绳的部分改成了梁,便于手提。这种变化,跟契丹民族生活状态的改变有关系。以前契丹民族是一个纯粹的游牧民族,后来逐渐增加了定居的成分,越往后这个器形越便于定居生活。早期壶体设计成扁的,是为了便于贴着身体,比如行军壶肯定有一面是扁的,就是为了贴身。扁的造型底部面积较小,并且窄长,摆放不稳,后来演变成圆的,就利于摆放了,也就更适应定居生活的状态。从这里来看,工艺美术的造型,它的变化跟生活、适用有直接关系(见图2)。宋代的温碗也是很好的例子,中国古人喝酒经常喝热的,但酒液的温度会逐渐降低,如果在酒壶外套一个温碗,里面放上热水,就可以给壶里的酒液加热(见图2)。

装饰和适用的关系也比较密切,虽然这方面要比造型差一些。魏晋以后,中国的餐饮器逐渐变成以瓷器为主。起初,中国古代的瓷器如果有装饰的话,装饰往往是突出或者低凹于器物表面的,可是这样就会妨碍应用,因为如果餐具里装了菜肴,肉汤、油会洒到外面,餐具表面凸凹不平的话,事后,就很难清洗。所以元代以后,餐饮具的装饰基本就是彩绘了,彩绘的表面是平整的,容易清洗。

因此工艺美术的评价标准就是适用和美观的统一。造型、装饰不应妨碍使用,这是一般的标准,更高的标准则是有助于使用。由于要使用,所以在古代,工艺美术的设计、制作都受到了束缚,就像戴着镣铐跳舞蹈。限制了庸人,同时也成就了一大批名师和名作。

一些传世名作,都是融汇美观与适用的楷模。

比如东汉错银釭灯,釭就指那个管子,能把油灯点燃以后产生的烟烬吸入灯腹,降低空气污染。灯罩设置罩板,如果拉动,可以调整光照的方向和强弱。大家更熟悉的长信宫灯也是釭灯,可是我觉得从美的角度看,长信宫灯不如这个牛形的釭灯漂亮(见图3)。

又比如西汉彩绘漆奁,它是装妇女梳妆用品和用具的。里面有九只小盒子,一个盒子里装一种东西。如果是散漫放置,九只盒子就得摆一大片,既招灰落土,又占空间,尤其是出行时,携带它很不方便。所以当时古人就做出了这样的器物,可以把小盒子紧密地放在大盒子里,清洁卫生、节省空间,携带也很方便(见图3)。

唐代金属香囊也很有名,当年的上层人物经常使用它,它的材质可以是金的、银的、铜的、铁的,现在见到的一般都是银的。器物不大,一般直径都在5厘米左右。合起来是一个球,上面有个链子可以挂在腰带上,打开以后是两个半球,里面的结构像陀螺仪,最里面有个小碗,用来焚香(见图4)。中国古代用的香跟现在不太一样,现在我们更多用香水,中国古代的香是靠香料燃烧生味。唐朝人生活很张扬,不仅希望家里香,出门也要香。如果出门还需要自己手里端个香炉,那就太傻了,所以他们就发明了这样的器具,里面的结构设计巧妙,球无论怎么转动,焚香的小碗永远水平,香灰、香火也就不会污损衣服。香囊的表面是镂空的,花纹很漂亮,但镂空的目的是进空气、散香。这个设计非常高明,明代仍然有制作。

制约因素:材料和技术

由于工艺美术品都是靠材料制作的,材料对产品面貌有很大影响。材料对造型有制约,比如金属、玉石、漆木器的造型可方可圆,但陶瓷器的造型一般都和圆有关,这是因为陶瓷烧造会产生变形,人的视觉对曲线不是很敏感,一个圆如果不是特别圆,不大容易被发现,但是线条直不直,一眼就能看出来,为了让作品美观,陶瓷器造型一般和圆有关系。当然也有一些方直的造型,但在古代,这些方直造型都是那些不惜工本、在大量废品的基础上产生的高档作品。

在古代,材料对装饰也有制约。比如青花瓷,元青花有些花纹画得很深浓,有些画得很浅淡。这是因为,画青花要用钴料,钴料如果含铁比较多,画的花纹就比较深浓,如果含锰比较多,就比较浅淡。而且装饰的辅料对图案面貌也有影响,明代彩绘瓷器的花纹都比较粗,但是到了清代,有不少瓷器花纹画得很细。这是因为用彩料画图案要调入其他材料,明代调的是胶,清代经常调油,油的质地比胶细腻,所以调胶绘画的明代瓷器花纹就比较粗,调油的清代瓷器画得就比较细。

工艺美术不仅受到了材料的制约,而且受到了技术的制约。比如原始社会的陶器,有些坯体比较厚,因为是用盘泥条的方式做坯,坯体都不能做得很薄。但是原始社会还有蛋壳陶,很多地方都会做,做得最好的是山东的龙山文化,胎体薄度能普遍达到0.3毫米,这样的制作一定要使用快轮拉坯。

如果看锦,汉代的锦颜色比较少,一般不超过五色,花纹一般比较抽象,到了唐代,花纹可以织得很写实,颜色很丰富。比如盛唐宝相花纹锦琵琶囊用的彩线就有17种,这个改变和织机有关系。以前中国人采用的是经线起花的方式,唐以后采用西方传入的纬线起花的方式,比如唐代,一匹丝绸长四丈、宽一尺八,用四丈长的经线织花显然很困难,用一尺八的纬线织花就容易操作,织法变了,所以花纹可以更写实、色彩能够更丰富。

另外,工艺美术的造型变化比较慢、比较稳定,装饰变化比较快、比较活跃。

造型比较多联系的是生活方式,古代的生活方式变化不是很大,所以造型变化并不是很大。但是装饰和审美有关,审美总是在不断发展,每个时代都会有变化。比如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碗的造型差别不大,但是装饰区别很大。

主流与中心:官府主导时代风气

古代制作有官府和民间两个系统。官府的造作长期引导着社会潮流。因为它占尽了当时社会的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优势,而且制作特别考究,代表了时代的最高水平。这就使得一些民间产品尽管比较粗糙,但是还是经常去模仿官府的制作。古代经常颁布针对民间制作的各种禁限令,包括不允许模仿花纹、技法、品种等。同样或者相似内容的禁令,经常隔若干年就要再发布一次,这从侧面说明,只要禁令稍微松弛,民间模仿的风气又开始兴起。甚至有大量民间高档品几乎照搬官府设计。比如著名的元代青花云龙象耳瓶,它们烧造在公元1351年,上面有很长的一段铭文,从铭文可以知道,它们是当年江西信州一个财主供在庙里的,采用的装饰构图、花纹形象和官府如出一辙。当然也有一些工艺美术是游离于主流之外,那是宋以后兴起的士大夫的工艺美术,虽然也是民间的,但是它很特殊,不管时尚如何变化,始终保持清雅的面貌。

除陶瓷以外,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生产中心都在大城市里或都市的周边。因为这里能工巧匠集中,居民更富裕,还有发达的商业,通过销售刺激产品的造型和装饰不断变化。陶瓷是一个例外,因为陶瓷生产要大规模开掘取土、伐木烧造,这会对生态造成很大的破坏,所以需要远离大城市。

审美意义:左右人的终极审美判断

古代工艺美术有巨大的审美意义。

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很强的写实能力,但是中国更注重对气质、对神态的表现,而且中国的作品很讲究营造气氛,回味绵长,给欣赏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让欣赏者靠他的生活经验、审美体验去填充、去生发作品没有提供的内容,令作品耐琢磨、可寻味。技艺虽然精湛,但是往往不炫耀技艺,而要借助技艺传达意境。这个从宋代以来反映得很充分。宋代讲究用含蓄的手法表现典雅的风貌。这种风貌对以后的审美影响很大。其实这种含蓄典雅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个特质,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独特的审美贡献。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文学、影视作品,会很震撼,会被作品展现的道德力量、艺术之美感动得落泪,但是很少有工艺美术品会让欣赏者产生这样的震撼。和一般的文学、戏剧、绘画、雕塑比起来,工艺美术品的震撼力是不如它们的。但是在古代,工艺美术品是日用品,是生活中不能回避的。在古代,由于交通闭塞、信息闭塞,读书识字的人不是很多,很多人们可能一生都无缘欣赏纯文学、纯艺术的精品,但是他们却不能回避工艺美术。对于一个古人来说,工艺美术品是他最早接触可以审美的对象。工艺美术品可以没有装饰,不过它一定有色彩、造型。造型、色彩也是形式语言。因此,工艺美术自幼就培养起了古人最基本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对人的一生影响特别大,它会左右人最终的审美判断。工艺美术品以前不大被人重视。可是它对古代人的审美意识的培养以及它的审美意义,曾经远远大过其他的文艺形式。

工艺美术的制作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其产品,大都是为特定阶层制作的,使用对象是身份和财力相当或者相近的人群。所以工艺美术包含了更多的审美共同性,这和文学和绘画不一样。古人说“诗言志”,说绘画可以自娱,文学、绘画强调表现个性,但是工艺美术基本是表现共性,这样它对我们后世的研究就有重大的意义。因为研究古代绘画、文学,往往研究的是精英的审美,而研究古代工艺美术品,则是研究社会的审美取向,其中也包含着精英,从这个角度来看,认知整体显然比认知局部更重要。

文化传播:了解中华文明的媒介

中国的工艺美术还有很强的文化传播功能。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前,古代中国和海外就有很多交流。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交流更加频繁密切。中国的工艺美术品大批外销由唐代开始,中国的产品在海外特别受欢迎,并且引发了模仿的潮流。埃及有一个遗址叫福斯塔特,在开罗的南郊,上世纪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得到了大量的陶瓷残片,其中有少量的中国瓷器,绝大多数是当地的陶片,最后由日本专家做整理。日本专家总结说,那里发现的陶片有70%以上,至少在某一点上是模仿中国的。在古代距离中国那么遥远的地方,中国产品都有这么大的影响,那么当时古代中国附近的那些国家和地区,所受到的影响,就更不用多说了。

英国贵族配鎏金银饰的嘉靖青花碗也是典型的例子,嘉靖青花碗属于民间瓷碗,从我们的视角来看并不太好,比较一般。但是,即便是一般,它却仍旧备受英国贵族珍爱,在16世纪末,英国贵族给嘉靖青花碗加上了鎏金的银饰,成为他们生活中的贵重器皿(见图5)。

中国的工艺美术是了解中华文明的基本途径。中国的文学、思想等虽然很高明,是文化的核心,可是文化的隔膜、语言的障碍,许多时候令古代的外国人一般很难理解。但是中国的工艺美术不一样,因为主要是日用品,外国人在使用中,就会不知不觉地认识和感受到中国文化。作为享誉古代世界的“中国制造”,它们不需要外国人学习,在使用之中就成为古代异域人士了解中华文明的基本媒介。因此,它对文化传播的功效也要远远大过其他文化门类。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