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剑阁古道上有个“禁早婚”碑

作者:张庭铭整理 来源:20191206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2-06 14:55:27 浏览次数:550 【字体:

年轻人被父母催促早日结婚,古今相同。不过,在剑阁县汉阳镇七里村和龙源镇红彤村的古驿道上,有两座刻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官方“禁早婚”碑,就明确提出当地男子禁止早婚。

两块石碑皆为楷书双钩镌刻,从右至左四竖行排列,正文三竖行计46字,内容同为:“督察院示谕,军民人等知悉,今后男婚须年至十五六岁以上方许迎娶,违者,父兄重则枷号,地方不呈官者,一同枷责。”

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广志绎》记载,蜀中俗尚缔幼婚,娶长妇,男子十二三即娶。故万历十年间,政府每五里地立一穹碑严禁之,犯禁者重罪之。

早婚会对人口体质、伦理道德、社会稳定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历代政府多对婚配年龄有明确规定。如:唐朝规定男子十五岁婚娶,女子十三岁出嫁;明朝规定,男子十六岁女子十四岁等。

虽然历代封建政府一直在严厉禁止,但早婚现象在民间始终未根除绝迹。究其原因,首先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作祟。再加上受到古时候婴幼儿夭折率高、战乱频繁,早婚自然成了民间老百姓的选择。

七里村和红彤村两方“禁早婚”碑,都镌刻于古驿道之上,对我国古代,特别是明代中晚期,政府对四川早婚现象的管控、政策宣传方式、早婚现象产生背景,以及蜀道碑刻文化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报记者张庭铭整理

来源: 20191206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