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春节从冬至开始

作者:卓 然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7日 13版) 发布时间:2020-01-17 10:52:12 浏览次数:1013 【字体:

作者:卓 然《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7日 13版)

晋城面塑 资料图片

腊月里蒸麦芽馍 资料图片

腊月里蒸麦芽馍 资料图片

过年是从冬至开始的。从冬至到腊八,从腊八到小年,从小年到大年,人们沿袭着祖先传下来的风俗,操持着,准备着,迎接着,春节的气氛也在幸福的忙碌中渐渐达到顶点。年俗是文化,也是人情,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夫冬至之节,阳气始萌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是杜甫的七律《小至》的两句诗。杜工部是对的,春天是随着冬至来到人间的。

如果认为春节代表春天的到来,那就错了。其实我们所过的春节仅仅只是春天的一个节日。春节到来的时候,人间早已经属于春天了。春节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强烈感觉。或者说,春节只是庆祝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一个隆重仪式。

而真正意义上的春天,是从冬至开始的。我们在这里所说“真正意义”,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实在意义。我们的先哲们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无不在阴阳交替、互动、对立、统一中生存和消长。整个世界,是由阴和阳组成的。阴与阳,浑藏于天地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化内核。阴与阳也因此易位于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日之间。夏至之后,日渐短,夜渐长,阴渐盛,阳渐衰,所有事物,所有生命,都在渐趋低谷,即“万物收敛”。冬至之后,昼渐长,夜渐短,“一天长一线,十天长一截”。然而,冬至过后,天气会一天比一天冷。从冬至节那一天起,就开始了数九天。“一九二九,关门袖手”“三九四九,冻破碓臼”,天气的确是越来越冷了。

“夫冬至之节,阳气始萌。”虽然正值数九寒天,春潮却在暗中涌动。阳气在暗中上升,物候的脚步在不知不觉中迈向了春天。春如初胎,从冬至那天起,已经沉静地安附于大自然的宫室里,正如《西游记》中邵康节所说:“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说明阳气在暗中悄悄上升,春天在不声不响走近人间。这一点也被罗贯中写进了《三国演义》。程昱入告曹操:“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操笑曰:“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把一场赤壁之战放在冬至,显得波澜壮阔,意味无穷。

中国“四大名著”无不拿冬至说事。曹雪芹在《红楼梦》更是把冬至说到特别:“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回来的人都说:‘这几日也没见添病,也不见甚好。’王夫人向贾母说:‘这个症候,遇着这样大节不添病,就有好大的指望了。’”说明冬至是个不同寻常节令,不光宇宙间万物在苏醒、发生、成长,就连病疽疾疠也一样不会放过其生命活跃起来的机会。

《水浒传》似乎没有必要写到冬至,但施耐庵并没有放过这一个重要节点:“闻知今上大张灯火,与民同乐,庆赏元宵。自冬至后,便造起灯,至今才完。”我们先不说作者在叙事中来上这么一笔的用意是什么,施耐庵给了我们一个信息:春节乃至元宵节都是从冬至开始的。

其实春节不只是从冬至开始的,春节在中国古代与冬至是并肩同行的。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一之日”是周历和豳历的正月。而周历和豳历的正月正是夏历的十一月,就是我们现在所过的冬至的月份。而今的冬至在十一月末,或十二月初,春节则在正月初一,之间相隔时间近一个月,这并不是春节与冬至分道扬镳,而是我们选择了夏历,即农历。所以,春节是从冬至开始的,有它的历史渊源,也有它的文化根据。

摔老南瓜

今天,尽管春节姗姗来迟于冬至之后,但人们并没有忘记春节是从冬至开始的。尤其是在我的家乡晋东南,依然回荡着历史的流响余韵,也总是忘不了想方设法给冬至涂上一点文化色彩,让冬至节沉染在丰富的文化意蕴中。

冬至节的五更天,天还不明,就能听到各家各户“嗵嗵”的响声传出来。那是家家都在摔老南瓜。秋天收获老南瓜的时候,家家都要挑好的大的收藏起来,等到冬至的五更天,把老南瓜从架上取下来,抱到炕头上,高高举起,重重地摔到地上,南瓜子溅得到处都是。惊醒的孩子们会问父母,冬至为什么摔老南瓜?父母会告诉孩子们冬至摔老南瓜的故事:

传说有人要在冬至那天夜里刺杀孔子,藏匿孔子那一家人,暗中放走了孔子,在孔子睡觉的枕头上放了个老南瓜,用被子盖上,伪装成孔子正在睡觉。刺客夜入寝室,举刀便砍,只听“咔嚓”一声,半个老南瓜“嗵”的一声滚落到地上,刺客以为大功造成。于是,冬至摔老南瓜就成了祀孔的一种特殊形式。

冬至节,村子里和小学校也要祀孔。冬至那天学校放假一天,说是放假,学生并不离开学校,只是不准翻书而已。意思是,翻书会迷了孔夫子的眼。学生要穿上新衣,跟着村干部和老师携酒脯祀孔。祀孔结束后,村干部陪老师吃油疙麻杂烩菜,学生回家吃饺子。我们把饺子叫“冻耳朵”,意思是,吃了冻耳朵,耳朵不怕冻坏。

冬至摔成碎块的老南瓜,可以煮成“红小豆老南瓜”吃。色质特别好的,留给“五豆”和“腊八”。腊月初五是“五豆节”,小节。家家吃红豆小米捞饭,即用红豆和小米一起焖的干饭。五豆是冬至到腊八的一个小小跳板。

腊八粥

腊月初八,家家吃“腊八粥”。

“粥”是外乡人的叫法,我们不叫粥,实质上也不是粥。我们叫黏米饭,也叫黏饭,又叫甜饭,实实在在的“饭”,能够用筷子夹起来的。黏米与小米颜色一样,黄灿灿的,颗粒大小也相同,外地人用眼睛是分辨不出来的。黏米做成的“黏米饭”特别“黏”,特别香。

腊月初七晚上,母亲就要煮红豆。红红的兰花炭火,煮豆的锅在火上哗啦哗啦响,孩子们的梦里也是黏米饭香。

半夜时分,豆子煮熟了,母亲会将老南瓜、黏米、红薯、红枣、核桃、柿饼、柿圪莲,花生、红糖、白糠等依次入锅。什么东西什么时间放,既不能早,也不能迟。比如花生,早了不脆,迟了不熟;比如柿饼柿圪莲,时间不对,不但不甜,还会发涩。做黏米饭最好用砂锅,搅黏米饭最好用木板。用铁家伙做出来的黏米饭颜色不鲜明,吃起来味道也不对。对着黏米饭锅不能说话,不能咳嗽,如果把唾沫星儿喷到黏米饭里,黏米饭就会“涎”成米是米、水是水,不融和,也不黏稠。

早晨,软米饭做好了,各家各户要相互馈赠。送赠黏米饭的任务大都是孩子们的事。一碗碗红红的黏米饭,像一盏盏的小红灯笼,像一捧捧的火焰,像一朵朵鲜艳的花,在飞雪中,在白雪皑皑的大街小巷里,燃烧,跳跃,绽放,如窜梭一般地来来去去。每碗黏米饭都是满满的,偶尔会滴一点在雪地上,像掉在雪地上的一块红红的火炭,像一枝火的花朵,让雪天显得温暖,让雪天显得烂漫,点燃着乡村里永远的乡愁。

家家户户都做黏米饭,家家户户相互馈赠,那是一种风俗。你送我一碗,我送你一碗,“亲戚箢还箢,邻家碗还碗”。那是乡里乡亲热络感情、巩固关系的一种最简单、最朴素的一种方式。千年不变,也不应该变。

学生都要给老师送软米饭,老师收很多黏米饭,冻起来,天天拿鏊子焐着吃,放一点油,焐出一层薄薄的皮,又香又甜,天下风味。

也有送黏米饭给村子里的药铺商铺的,药铺商铺也会准备一些核桃、红枣、花生、柿饼之类回赠。

为什么要吃腊八粥?为什么要吃黏米饭?历来传说不一。但最好缘由应该是纪念佛祖成道日,效法牧女献乳糜于佛的故事。不过,这也是人们赋予腊八节的一种文化色调。我看,其蕴包含在《诗经》里。

《诗经》有言:“物其多矣,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物其有矣,维其时矣。”冬至时节,乃至整个腊月天,各种粮食果蔬藏储丰富,是乃“物其多矣”“物其旨矣”“物其有矣”;选择节日,如冬至、五豆、腊八、小年,做成合节的诸如黏米饭、豆捞饭、火烧之类的饭食,乃是“维其嘉矣”“维其偕矣”“维其时矣”。也就说,腊八吃黏米饭才有腊八气氛,才是腊八的味道。也如八月十五吃月饼,三月三吃春饼,端午节吃粽子,此即“物其有矣,维其时矣”。

冬至说儒,腊八说佛,小年以至大年,就应该说“道”了。佛、儒、道,三家文化,融化了我家乡的腊月天。

过了腊八,接着就是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到了。

祭灶祭哪个?祭祝融。《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汉之后,灶王爷掌握了人们的祸福、寿夭,出现了“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的说法。人们小心奉祀灶君,传说灶君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到天帝那儿去陈说人间的善与恶,因此各家各户要为灶王爷送行,打些火烧给灶爷做干粮,弄些麸皮草料给灶爷秣灶马,在火口上涂些糖饧给老灶爷糊嘴巴,好让老灶爷到天帝那儿多说好话,把天帝所降的吉祥带回人间。

“二十三祭罢灶,夹上包袱往回趵。”住在娘家的媳妇,祭过灶之后,就该回到婆婆家准备过年了。

“好了!好了!到跟前儿都好了!”

过了冬至节,男人们忙着杀猪,宰羊,割肉,买菜,办年货。女人碾米,磨面,扯布,买衣线,做新衣,做新鞋。过了腊月二十三,就要扫屋子,做豆腐,坐蒸锅,蹲油锅。

晋城不缺香炭,火边围一圈香炭,把火烧得旺旺的,女人们各显身手,蒸枣山、枣供、枣花、猪、羊、小兔儿、小鱼儿、小刺猬,炸菱花、馓花。所蒸所煮,都是敬神的供品。枣山像个大青蛙,背上许多面花儿。每朵花上都有一个红枣,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大红花。杂献只是一个大馒头,上边摞几层面花儿,最上面安一个大红枣。比杂献小一点的叫枣花儿,只有一层花,花上边只是一个酸枣。枣山和杂献上的花儿,有盘花,有剪花。盘花像牡丹,剪花像菊花。把筷子头破开,析出一朵“小梅花”。在小小的瓷碟子里化一点品红,把“小梅花”在品红里蘸蘸,在枣山和杂献上点上朵朵小梅花。将高粱秸破成两半,抠去瓤子,便成为一个弯弯的月牙。把月牙儿蘸一点品绿,在“小梅花”的四角点四片,好花有了绿叶扶持,所有的献供便飞一片春色。每朵花都有两层三层,看上去重重叠叠,有点“层峦耸翠”的意思。

给女儿女婿蒸两个大口礼馍,个子比头盔大。把揉好的面用细绳从顶向下勒一个十字,蒸熟的口礼馍如四瓣盛开的花朵,点缀上品红品绿,显得喜气洋洋,一片祥和。

给自己家里每个人蒸一个“人口礼馍”,其中一个里边放个“制钱”,其余放上一个红枣。初七人日,谁拿到放“制钱”的口礼馍,谁运气就是最好的,福气也是最大的,大事小事都会成为家里的靠山。

煮一锅玉茭豆儿,蒸些豆馅馍、菜馅馍。从初二到初五,每天早晨喝玉茭豆儿,吃馅馍。

为了一个年节,家家户户都会忙得团团转,脚步总是匆匆的。人与人见了面总要关切地问一声:“准备好了吗?”总是笑着回答:“好了!好了!到跟前儿都好了!”

洗了澡,理了发。糊了窗户,架起正火。贴上对联,扫了院子,就到大年三十了。

“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

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吃“面叶”。脱玉茭、大白菜、红萝卜、豆腐、豆芽,一锅煮熟。宽宽的面条,不放葱蒜,只放花椒,因为要献祖先。先盛一碗献祖宗。燃上一炷香,大门口放三个炮,接祖宗回家过年,祖先就会跟着香烟走进大门,走进屋门。祖先毕竟是泉乡之物,没有香烟引路,门神不会放祖先进入家门。

把祖先请到祖先桌上,给祖先献上一碗面叶,俗称“爷奶奶汤儿”,让祖宗先喝口汤,歇歇气,等五更天敬神时,再给祖宗上献。

从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人间是没有神的,诸神都到天帝那里参加年会了。这一段时间,人间是无忌讳的,人们可以为所欲为,特别是结婚办喜事,不用“择好儿”,想哪天办就哪天办。

腊月三十,祖宗也回来了,家人与祖宗一起,早早就要睡觉了。睡觉时放一个“关门炮”,说明这一年已经过完了,关门了,再开门的时候就是春节了。

神回到人间的时间,是正月初一的五更天,是所谓的“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初一五更,起床先放一个开门炮,春节的大门从此就打开了。

不论农家、官家与商家,不论穷家与富家,家家供奉灶爷,供奉天地爷、家堂老爷、财神爷,其他便不相同了。有的家庭供奉不知名姓的神仙,总称仙家老爷。很多人家都供奉佛爷,读书人供奉孔夫子,木匠供奉鲁班,铁匠供奉老君。

其实行走在我们桑梓间的不止佛、儒、道,还有天地、山神、龙王、马王、牛王、青龙、白虎、紫姑、门神、树神、花神、五道神、土地神,等等。当然,林林总总的神仙,也都出身于道家,平时不闻不问,过年时,不知道从哪里蹒跚走来,在一元始旦,万象更新,人世间充满欢乐充满希望的时候,同众庶一起欢度春节,增加节日的气氛,也让人们的心灵有所依傍,灵魂有所栖止,精神有所寄托。

初一五更,点正火,接神,焚香。天地爷自是“满斗焚香”,一炷炷的单香插得如满天星斗。其他佛家道家的神仙都是三炷香,或者一炷整香。祖先不是神,所以不可与神一起受享献飨。各种献供只能等敬罢神,酌回来才能献给祖先享用。

正火点着之后,青烟袅袅,火光冲天,火星直冒,红光满园,柏树枝的香气格外让人心清气爽。孩子们会围着正火又跑又跳,又喊又笑,小脸一张张映得通红,朝气与喜气冲溢在整个院子里。焚香的同时放鞭炮,孩子们手里会提个小小的红灯笼,到处抢鞭炮。大人们会告诉孩子,大年初一去抱住大椿树,高声喊:“椿树娘,椿树娘,你长高了做大梁,我长高了领衣裳。”希望椿树带领孩子与孩子一起长高。

初一五更,男人敬神,女人打火做饭。大年初一早晨多有吃拉面的,意思全家互相拉着点,拉紧点,不要丢了一个,不要少了一个。女人拉面,男人批蒜苗。白生生的面,拉得又长又细。头一碗先送本院邻居,邻居也会送一碗过来,是邻里间年节时的一种交往。

吃过饭,父母要给孩派压岁钱,还要教孩子怎么拜年。同辈人见了面,也要互相说一声:“拜年了!”“春节好!”“恭喜发财!”村子上的老会头要饰锣集中八音会,耍会,唱戏。

初五晚上要送祖先。端上半碗爷奶奶汤,燃上一炷香,随着香烟袅袅,把祖宗送到大门口,放三个炮,年节基本就结束了。

元宵拱灯棚

说是年基本结束了,就是还没有完全结束。还有个正月十五闹元宵。

挂灯是我们家乡一个古老的传统,不仅家家门口挂灯,整个村子里也挂灯。我们村里有好几百对花灯,全部挂在后街上。后街从东到西二里长,灯棚用红、黄、蓝三色小布编成小方花格子作灯棚,把灯并排挂在灯棚下,横看是一对一对的,顺着街道看过去,像两条火龙,从东头一直蜿蜒到西头。

吃晚饭时,锣声一响,人们都知道,要发蜡了。二里长街,分段管理,负责发蜡。发蜡,就是点燃蜡烛的意思。蜡烛是用羊油掂的。熬上一大锅羊油,把棉花做成的烛芯缠在蜡柱上,往大锅里一沾一掂,反复多次,便掂成一支蜡烛。白蜡是本色,红蜡是添加了颜料。红蜡白蜡都摇红,把一条长街摇得辉煌壮丽。

蜡是年年要掂的,灯也是年年要挂的。即使最困难时期,也没有停了挂灯。人们说:“讨吃看烟火,肚饥眼欢乐。”可以不吃饭,却不能不挂灯,好不容易又一年了。也许是想证明人这一年又活过来了。

灯棚下每隔十来步就有一炉正火。烧正火用的是香煤香炭,也叫兰花香炭,也叫白煤,传说是英国女王烧壁炉必用之物。烧正火不能用臭炭,否则会呛得人打喷嚏,既出洋相,又不吉祥。

傍晚时分,把大块的兰花香炭添足,正火很快就烧起来,一堆火焰熊熊,一堆金光灿烂。天上月光,棚下灯光,街边火光,加上社鼓笙箫,一派金碧辉煌。

后街的灯全是纱灯,绘有《三国演义》《封神榜》《水浒传》人物情节。观灯的人从灯棚下拱来拱去,拱灯棚大都是年轻人。拄着棍子的老人,引着孙儿老叟,伛偻着腰的老妪,把孩子架在膀子上的父亲,梳了圆头的母亲,大都围在灯棚下,每盏灯下都会围一个圈,仄着耳朵,听老人们说些三国水浒的故事。

年轻人很少站在灯棚下看那些老故事。他们有自己的故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他们故事的蓝本。他们总是以“拱灯棚”,演绎他们的故事。

“拱灯棚”是小镇一个古老的风俗。按风俗,不管男女老少,正月十五拱灯棚会吉祥如意,会免除许许多多的大灾小难。

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他们总是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貌似看灯,却心不在焉。

女孩子们总手拉着手“拱灯棚”。从东头拱到西头,再从西头拱到东头。人前,不管内心多么丰富,表面都是很文静的,悄悄谧谧的,总是很害羞的样子。如果不得不笑,也只是赶紧把嘴捂住,弯下腰,或者背过身,悄抿了嘴,齿颊之间发出一点吹凉风一样的“咝咝”声。当然,有时候也难免会笑出声来,无非是忽然想起了,或者忽然看到了可笑的人和事,实在是忍不住了,就笑出来。一个人“疙啼”一声,会传染女孩子们无端“疙啼疙啼”笑成一堆。

有话说的时候,也只是悄声细语,低声喁喁。心里却热烈。本来是三个两个相跟着,牵着手,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少了一个。不知道其中哪个女孩什么时候就拱出了灯棚,拱到了月光照不到,灯光也照不到的地方去了。

当然,过来人都知道,那灯火阑珊的角落有女孩子和男孩子的故事。他们知道,入春了,惊蛰了,野草也该句萌了。

藿谷洞的灯与后街不同,藿谷洞的灯不是为大众看的,是专奉“四奶奶”即送子娘娘的,观灯的人大都是母亲或祖母,因此藿谷洞的灯上没有故事,灯下也没有故事,很雅静,很纯净,很雅致,雅致到脱俗。灯的形式也很单纯,一式宫灯,两种灯罩。布罩和玻璃。布罩是绿裙红裤,很鲜艳;玻璃罩绘有梅、兰、竹、菊,石榴,荷花,鱼儿,鸟儿,题些“玉烛丰年”“雨旸时若”“天地交泰”的文字。品位很高,有一点闺阁气。倘若天空中有雪花飘下来,那才是真正的天上人间。后街的灯如果代表“俗”,那么藿谷洞的灯就是一个“雅”。从后街到藿谷洞,就是一个雅俗共赏。

藿谷洞长不足百步,南濒大箕河,北出后街。南北街口各有一炉正火,助“四奶奶”看烘火,供祖母或母亲们熏手熏脚。母亲们和奶奶们常常会搬个椅子或板床,稳稳当当坐在正火跟前,一边烤火,一边陪着“四奶奶”看灯。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但那时候的女人却没戏,既不调笑,也不说秽语。所有的奶奶和母亲们绝不开玩笑的。她们的心那时候是非常虔敬的,是怀着无限神圣的。她们心中的“四奶奶”就在灯下,护佑着他们的儿孙。不管谁家里的孩子,都是四奶奶殿里来的,都是四奶奶的侍儿。四奶奶是乡村女人们心中最可爱,最可敬,最可亲,最严肃的一位女神。她们会拿五色纸给四奶奶糊些被子褥子、衣裳、鞋袜。四奶奶应该是三寸金莲,因此那鞋也糊得小辣椒一样,很俊,很俏。除了铺、盖、穿、戴,还要给四奶奶上“银两”,即锡箔之类。

供品是“桃”。面蒸的,洋红洋绿点缀些花叶,给人的感觉是喜气盈盈,这叫“寿桃”,是宝塔状的。还有“油桃”,偏形的,卧式的。蒸熟之后,在锅里放点油,烧热,把“桃”背在油锅里擦一擦,又香又好看。最简单最圣洁的供品是“香米茶饭”。名字看上去太诗意了!把小米炒开花,放点水,炝一下,用酒盅一盅一盅扣在盘子里,像一个个小沙包。

祖母和母亲们在用心观灯。那绿裤红裙之间所包含的,那玻璃罩所罩的,是仙缘,是仙机。她们在和“四奶奶”一起度过元宵,她们在恬静中陪伴着她们心中的“四奶奶”。她们也知道“四奶奶”不是世界上最高和最有权威的神或仙,但“四奶奶”最喜欢孩子,是一位慈祥的奶奶。为了孩子,为了孙子,她们愿意那么陪着。那样陪着,她们的心里是安定的,是稳贴的。她们的内心永远有那么一团神圣。“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这才是她们的真心,虽然她们并未读过《楚辞》。

挂起灯的时候,能有雪花飘落,那是再美不过了。那叫“瑞雪兆丰年”,最富诗意。

到此,年就算完全结束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到一心一意种庄稼的时候了。

(作者:卓 然,系山西省晋城市作协名誉主席)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