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中国古代刑事法制的历史特点

作者:尉琳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02日 14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15:39:22 浏览次数:655 【字体:

作者:尉琳《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02日 14版)

    【读史札记】  

以刑法为核心内容的古代法制不仅对社会正常运转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本身也凝聚着古人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和法律智慧,值得进行深入总结和研究。

一、德法互补、宽猛相济。德法互补、宽猛相济,既是中国古代君主推行的法治政策,也是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精髓。周在立国之初汲取商“重刑辟”、失德失民的亡国教训,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政治主张,强调国家治理应以教化为先,教化无效方施以刑罚,主张“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尚书·多方》),即通过杀戮罪大恶极者与释放无罪之人以劝勉百姓向善。德法共治的思想为历代所沿袭和发展,并不断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唐朝以国家律典的形式,在《唐律疏议》中明确指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将德礼、刑罚的本用互补关系喻为“昏晓阳秋”的自然规律。康熙、乾隆也反复强调治国应“以德化民,以刑弼教”,推行德法互补的政治法律政策。

德法互补的治国思想在实践中体现为宽猛相济。一方面,常态下刑法应轻重适宜。“宽”表现在古代的制度中充分体现“德”的要求,慎刑恤杀、矜老恤幼;而“猛”则突出表现在对于“十恶”等危及统治秩序、破坏礼制等行为进行严厉惩处,法与德、严与宽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动态上刑法应“世轻世重”。《周礼》提出“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的观点,即国家应根据社会发展情势和犯罪趋势的变化调整“宽”与“猛”之间的关系,选择轻重不同的刑罚与之相适应。文景、贞观、康乾等盛世社会秩序稳定,因而一改前朝之严刑峻法,实行“平世用轻典”。明成祖即位初,为维护政权稳固,敕令恢复已几近闲置的《明大诰》的效力,永乐十九年后鉴于社会稳定、《明大诰》用刑过于酷烈,又敕令“法司所问囚人,今后一依《大明律》拟罪,不许深文,妄行榜文条例”,要求诸司审判案件皆依《大明律》科断,违者追究司法审判人员的法律责任,体现出君主对宽猛相济、“世轻世重”这一司法策略的运用。清朝在社会治理以及刑罚适用过程中,非常重视宽严之间的权衡,乾隆多次提出治理国家之道“若严而至于苛刻,宽而至于废弛”,因而应当宽则纠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以实现宽严相济(《清高宗实录》)。德法互补、宽猛相济的法治政策,既能有效遏制民众的犯罪动机,又能减轻刑罚在民众心目中严苛、冰冷的固有印象,对恢复、维护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

二、援法断罪、罪刑均衡。援法断罪、罪刑均衡,是中国古代刑法在立法、司法上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

援法断罪是指判断罪行的有无、轻重及对罪行的处罚应当依照法律进行。周公曾言“用其义刑义杀,毋庸以次汝封”,提醒康叔不要以国君身份干涉司法活动,反对决断刑罚时掺杂个人感情或徇私枉法,以维护法律的公正(《尚书·康诰》)。唐贞观、开元时期,将断狱和定罪量刑标准通过立法形式加以明确,“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要求官员审理案件要依法进行,否则须承担法律责任。清代顺治、康熙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依法而治”“持之以平”的司法原则,不仅规定“凡断罪,皆须具引律例,违者笞三十”,还通过律文中的小注及四条附例,对援法断罪适用进行严格规范(《大清律例·断罪引律令》)。

罪刑均衡的基本含义是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当其罚。明赏信罚是法律公平的要求,也是正确适用法律的标志,能否赏罚得当关乎人心向背、社稷稳定,因而刑事立法与司法中对刑当其罪尤为关注。周时刑律中关于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即过失与故意、偶犯与惯犯等相关规定,已经体现出罪刑均衡的思想和要求。汉文帝曾提出“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史记·孝文本纪》)的观点,景帝更明确指出“罪大者罚重,罪小者罚轻”(《汉书·景帝纪》),揭示出罪刑之间的内在联系。《唐律疏议·名例》在开篇即明确指出“名因罪立,事由犯生,命名即刑应,比例即事表”,意为罪名与刑罚源自犯罪行为,罪名确立,相应的刑罚就随之而至,体现出罚因罪生、刑罚的轻重与罪行相适之意,而唐律中通过对不同行为、情节、入罪标准及处罚所作的具体规定,无不体现了对罪刑均衡的追求。

三、慎刑恤罚、从严治吏。慎刑恤罚、从严治吏是中国古代刑事立法的内容特征和司法态度。文景时期秉承宽省刑罚的政策,不仅尽除“收孥诸相坐律令”,废“诽谤、妖言之罪”,“欲令治狱者务先宽”;并进行了著名的刑制改革,用髡刑、笞刑取代了黥、劓、刖等割裂肢体之肉刑,改终身劳役刑制为有期限的劳役刑制(《汉书·刑法志》)。汉景帝曾颁诏强调“狱,人之大命,死者不可复生”,规定了“上具狱”的死刑多重上奏、复奏的程序(《汉书·景帝纪》)。唐太宗追求仁政,一改隋末的严刑峻法,立法“务在宽简,取便于时”,“凡削繁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记”。唐太宗认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贞观政要·刑法》),在立法上大力削减死刑条文,“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反对连坐,主张“反逆者,祖孙与兄弟缘坐;恶言犯法者,兄弟配流而已”,并用加役流取代了部分死刑(《旧唐书·刑法志》)。在司法上对重大疑难或死刑案件实行“三司推事”及“九卿会审”的复核制度,通过官员会同审理以示对死刑之审慎。唐玄宗更于天宝六年借助《南郊推恩制》提出“施令约法,已去极刑”,主张废除死刑(《册府元龟》)。恤刑恤杀、尊重生命的立法思想,合理的制度设计以及慎重的司法态度,使得这一时期执行死刑人数几乎达到历史最低点,贞观四年天下断死刑仅二十九人,玄宗开元十八年死刑仅二十四人。乾隆时期,通过成熟完善的秋审、朝审制度专门复核地方上报的死刑案件,使死刑的审理与复核更加严格,将慎刑慎杀的法律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与刑罚宽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官吏贪腐行为之严厉惩处。汉文帝重刑治贪,他赞同大臣提出的立法建议,官吏枉法受贿或监守自盗经查实后可判处“弃市”,这一举措在当时刑罚宽省的整体氛围之下极大地震慑了各级官吏。唐太宗时期对官吏犯罪在立法上不仅法条详尽、设禁严密,还从严惩处,“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贞观政要·政体》)。明永宣时期,对官吏诸如失职、渎职、贪污受贿、朋比结党等行为皆严法以治,如明律把贪赃分为监守盗、常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与坐赃等六种,且绘六赃图标于律首以示重惩贪墨之罪。乾隆时为便于御史监察官员,先后制定了《京察滥举处分条例》《侵亏案条例》等十多种惩贪治吏职官条例,并规定凡侵贪千两以上者,执行斩监候。慎刑恤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产、生活关系,促进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从严治吏有利于制约权力、澄清吏治。二者有效结合为古代社会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

(作者:尉琳,系西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