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吴节“两典试”考

作者:高建旺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09日 16版) 发布时间:2020-03-09 16:04:31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高建旺《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09日 16版)

吴节,字与俭,号竹坡。在《〈吴竹坡先生文集〉跋》一文中,吴琦称其先祖吴节“两修国史,两典试”。“国史”是指《宣庙实录》与《英庙实录》(彭华《竹坡公行状》,《吴竹坡先生文集·附载》)。典试,即主持科举考试。《吴竹坡先生文集》卷二存《应天乡试录序》与《会试录序》(为叙述方便,本文称之为吴本《应天乡试录序》与吴本《会试录序》),吴琦所谓“两典试”,与此两“序”有关,是指吴节主持过应天府乡试与会试各一次。“两典试”无误,但“典试”有没有典会试,“两篇序”是否是“典”后所写,有待商榷。

先看吴本《应天乡试录序》。文中称:“皇帝嗣位年,天下十五国复届宾兴,今制两畿乡贡。府尹臣预奏请考试官,礼臣具词臣姓名进呈,皇上钦定各二人,往典试事。臣节与臣某被命之南都。”(《吴竹坡先生文集》卷二)“南都”指金陵;“嗣位”,即继承君位。结合吴节的生平,其逢“嗣位年”有三,分别为景泰元年(1450)、天顺元年(1457)、成化元年(1465)。

景泰元年,吴节确实“典试”过,并且记录详细:“景泰初元庚午秋,岁当大比,凡太学与畿内之士来试于京者千六百余人。应天府府尹臣敏先期以闻。皇上命臣节、臣定之为考试官,如期往莅,与同考官臣研、臣扩、臣瑜、臣观、臣端弘。”(吴节《景泰元年应天府乡试序》,见龚延明主编《明代科举录选刊·乡试录》第二册)

众所周知,明代乡试、会试录序,一般为考试官所写。因此,此年乡试后序必为刘定之所作。从其刊刻来看,确是如此,且保存完整。所以,吴节景泰元年(1450)典应天府乡试,确凿无疑。

天顺元年,为会试年,非乡试年。明代会试、殿试,一般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天顺元年,有薛瑄《天顺元年会试录序》、吕原《天顺元年会试录后序》(龚延明主编《明代科举录选刊·会试录》)可证。因此,吴节天顺元年典应天府乡试,绝无可能。那么,吴本《应天乡试录序》只能是成化元年(1465)。但可能吗?

在彭华《竹坡公行状》中,也记载了吴节的两次“典试”:“景泰庚午,奉命祀古帝王及先圣孔子。是秋,主考应天乡试,号称得人,寻迁南祭酒……成化改元,考顺天乡试。”(《吴竹坡先生文集·附载》)彭华,景泰五年(1454)进士,“贯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儒籍,县学增广生,治《春秋》。字德昭,行四,年二十五。”(龚延明主编《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吴节、彭华,同县,皆治《春秋》,年龄相差约三十岁,故其对吴节两次典试的记录,可信度较高。“景泰庚午”即景泰元年。吴节典景泰元年应天府乡试,前已论及,不再赘述。另一次为“成化改元”,即成化元年“考顺天乡试”。这是个事实。王世贞云:“成化元年乙酉,命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吴节、翰林院学士柯潜主顺天试。”(《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二) 张弘道进一步指出,成化元年“考应天乡试”的为丘濬、彭华:“成化元年乙酉科解元,两京主试官:顺天,太常少卿兼读学吴节、学士柯潜。应天侍读丘濬、编修彭华。”(张弘道《明三元考》卷七)

由上可知,吴本《应天乡试录序》非“典试”后所作,而其“两典试”,清晰无误,一次是景泰元年(1450)应天府乡试,一次是成化元年(1465)顺天府乡试,且《景泰元年应天府乡试录序》存世,而《成化元年顺天府乡试序》失传。

“两典试”,已经明了。吴本《会试录序》,又是怎么回事呢?在该序中,吴节写道:“岁丁丑春王正月,皇帝复辟……海内卿贡士咸集阙下,待试看官。二月朔日,皇上御太极殿,受朝贺,特命臣节、副臣薛瑄总裁试事。事竣,录成,臣当序之末简。”(《吴竹坡先生文集》卷二)既云“特命臣节、副臣薛瑄总裁试事”,又言“臣当序之末简”,显然不妥。按明代会试录序写作惯例,吴节所谓“臣当序之末简”,应当是“臣当序之简端”,如景泰二年(1451)会试录前、后序,分别由考试官江渊、林文所作,故江渊云:“上命臣渊、臣文往莅焉。”(《景泰二年会试录序》,见龚延明主编《明代科举录选刊·会试录》)又如景泰五年(1454)会试:“上命臣辂、臣绍往莅其事。”(商辂《景泰五年会试录序》,见龚延明主编《明代科举录选刊·会试录》)“绍”即李绍,所以,是年会试录后序为李绍所写。据此,吴本《会试录序》,确有问题。

吴节生年为1397年,卒年为1481年,故其所逢“丁丑”年有二:一为洪武丁丑(1397),一为天顺丁丑(1457)。“洪武丁丑”为其出生年,故吴本《会试录序》中所称“岁丁丑春王正月”之“丁丑”,为“天顺丁丑”,即天顺元年,而天顺元年会试录前、后序保存完好,分别为薛瑄、吕原所作。薛瑄云:“上命臣瑄、臣原往莅其事,同考官臣溥、臣贤、臣(图1)、臣正、臣佖、臣恂、臣世资、臣节、臣淳、臣镛。”(龚延明主编《明代科举录选刊·会试录》)。因此,吴节典天顺元年会试,也绝无可能;吴本《会试录序》也非“典试”后所作。

为什么吴本《应天乡试录序》《会试录序》非“典试”之作呢?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明代乡、会试录序有“代拟”之风。因拟或代,故“序”所涉考试官、同考试官、监试等,通常会以“某”代替,如嘉靖二十年(1541)《拟会试录序》:“礼部尚书臣某、侍郎臣某先期以请。上命臣某、臣某为考试官,其同考试为臣某、臣某,监试则御史臣某、臣某也。”(陆深《俨山集》卷四十六)在吴本《应天乡试录序》中,有“臣节与臣某被命之南都”,大概就是“代拟”之风的反映。至于吴本《会试录序》,据“臣当序之末简”判断,若是刊刻失误,则也是“代拟”之风的产物。二是吴节文集,“数遭兵火”,“非复当年之旧矣”(吴琦《〈吴竹坡先生文集〉跋》,见《吴竹坡先生文集》)。

(作者高建旺,系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