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礼仪制度与亚洲文明对话

来源:杨华《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1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0-03-21 23:47:50 浏览次数:474 【字体:

作者:杨华《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1日 11版)

明吴继仕编《七经图·礼记图·冠冕》 资料图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经验 横渠书院·笔谈】

今天,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亚洲,亚洲见证了几千年来人类波澜壮阔的文明史。亚洲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对话,以及亚洲文明内部的对话,几乎涵盖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就亚洲内部的文明对话而言,礼仪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对话的基础,在东亚尤其如此。所谓“礼仪制度”,广义而言,就是一个文明处理自然、社会和个人关系的一整套规范和法则,包括典章制度、仪式程序、宫室舆服、等级秩序、风俗习惯、言语格式等,这些分支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称为狭义的“礼”。每个民族、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礼仪制度。

如吴于廑先生所言,亚欧大陆在人类文明史上经历了三次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大冲击,第一次约从公元前20世纪中叶开始,第二次约为公元1至7世纪,第三次约为公元13世纪。每一次冲击既给文明带来破坏,也带来交流、融合和互鉴。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情况如何?华夏族团融合苗蛮和海岱等其他族团,演化为汉族,再融合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演化为中华民族。换言之,“中国人”在游牧民族的冲击下不仅没有灭族,族群反而逐渐壮大,文化反而更加丰富了。为什么?礼仪制度作为核心凝聚力之一,促进了文化认同。

众所周知,“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文明自信自傲的内容,便是其礼仪制度,历代称之为“华夏衣冠”。戎狄与华夏的区别,并非完全基于血缘和种族,而是基于文化,基于对“礼”的尊崇与否。正如韩愈所说,“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只要他们进入华夏文明体系,遵从华夏礼仪,就不再被蔑视为“夷狄”。文化认同和礼义教化,才是区别华、夷的根本标志。

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屡次南下,中国的广土众民多次陷落于北方“胡人”的铁骑之下。然而,每次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之后,都重新回到中国文化的轨道上来。原因何在?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包容和涵化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少数民族高度认同“华夏衣冠”,即中原的文物制度。游牧民族为什么会认同华夏礼仪制度?华夏礼仪起源于日常生活,而且是沟通祖先百神的工具(即《礼记·礼运》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由之衍生出的伦理规范、生活秩序、等级秩序、政治规则,与农业文明高度自洽,毫无违碍。而在前现代社会,农业文明的发达程度整体上高于游牧文明,后者认同前者是一种文明的学习和汲取。所以游牧民族追慕华风,心仪和模仿华夏礼仪制度,亦是情理中事。

辽、金、元、清政权建立之初,朝廷中枢都十分倾慕中原文化,并团聚了一大批深通中原文化的汉人大儒。辽在建国之初,就祭祀对象展开辩论,众人“皆以佛对”,即主张礼佛,但耶律阿保机采取了耶律倍的建议,主张祭祀孔子,把儒家经义作为国家主导思想,从此“辽家遵汉制,孔教祖宣尼”。元朝初年,汉儒徐世隆向忽必烈建议修祖庙:“陛下帝中国,当行中国事。事之大者,首惟祭祀,祭必有庙。”也是以儒家祭祀礼仪为抓手,实行全面汉化。

翻开历代正史,都有《礼仪志》《礼乐志》《仪卫志》之类。值得注意的是,在少数民族当政的朝代,其叙述框架与汉人朝代并无不同,基本采取了儒家的“五礼”体系。其内容当然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旧风遗俗(如北方草原民族的“烧饭”礼俗),但是对前朝汉礼的因袭则远远大于损毁。这说明,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对话中,中原的礼仪制度具有通约性。

由张骞开拓的丝绸之路,在中古时期成为商贸和文化传播之路,也是一条“进香之路”。大批高僧从南亚、中亚来到中国东土传教,而大批中国高僧则“西游”学佛,带回教义、经典、仪轨、艺术等佛教文化。三至九世纪的六百年间,中国寺庙遍地,僧众如织,香火大盛,人民日常生活佛教化。然而,中国终究没有变成一个佛教国家。为什么?华夏礼仪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上层社会,用儒家礼义来抵御和排斥佛教。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是中国的基本伦常,沙门兰若生活与之产生巨大冲突,自然被斥为“无君无父”“路断人稀”。儒士批判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韩愈的《原道》排佛扬儒,儒家礼仪制度也是其思想武器之一。三武一宗“灭佛”,固然有经济和政治的挑战,儒家礼教及其伦理道德也起到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佛教本身也积极中国化,其仪轨的中国化尤为显明。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断酒肉”的戒律。南亚佛教主张“不杀生”,并未主张吃素,南传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中均是如此。到南北朝时期,才有了佛教徒“断酒肉”的说法。梁武帝著有四篇《断酒肉文》,又下诏“断杀绝宗庙牺牲”。这些规定,不仅引起了佛教界的大辩论,而且禁止中国传统的祭祖礼仪使用牺牲,与中国本土礼制产生了巨大冲突。不过,传统的儒家礼制中本来就有斋戒仪式,规定重大祭祀之前要“散斋”七日,“致斋”三日,以便洁身事神。中国僧侣以“断酒肉”相标识,无疑吸收了儒家礼制的斋戒之法和道教断肉去辛之法。反过来,此法得以强制推行后,中国的民间宗教基本都转向吃素,谓之“吃斋”。儒家、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之间,互鉴互动的形势非常明显。中国化的佛教丛林仪轨,吸收了儒家、道教的部分内容。例如,佛教也讲求孝道,有所谓“孝僧”。相应地,儒家礼仪也吸收了佛教的成分。例如,行香本是佛教仪式,唐代开始吸收为国家制度,朝廷规定国家祭日行香祭奠。

有一个话题常被大家提及,那就是儒家的“道统”源流论。一般认为,韩愈在《原道》中建构了儒家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其时已到中唐,距孟子之世已逾千年。陈寅恪先生《论韩愈》认为,韩愈显然受了禅宗“传灯录”的启发:“退之道统之说表面上虽由《孟子》卒章之言所启发,实际上乃因禅宗教外别传之说所造成,禅宗于退之之影响亦大矣哉!”陈先生的证据是,韩愈少孤,年幼时随其兄谪居韶州,其所居之地为新禅宗之发祥地,受了新禅宗的影响。龚鹏程先生曾著《宗庙制度论略》之文,认为:“宗庙制度的伦理目的性,在这种情况下,即势必延伸至政治社会各层面去展现。例如……禅宗仿宗庙制度以建立其传灯谱系、道教全真教也编其《金莲正宗记》、青帮漕运水手或天地会党更要模拟宗族庙祀等等。”龚文认为,中国文化中讲究法脉正统、建立谱系的这一套做法,是模仿中国上古的宗庙制度而形成的。此论不仅把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很多内容(如儒家道统论、中国艺术流派、宗教渊源记等)的做法讲通了,而且可能从根本上厘清了新禅宗建立法脉的思想源泉,原来传灯录不是禅宗自创,而是借用了中国本土的宗庙宗法制度。此论虽然也未进行太多的历史疏证,但确实给人启发。

虽然历代统治者对儒、释、道三教各有偏好,但中华民族是注重“实用理性”的国度,自魏晋以来,三教合一,三教共弘。儒、释、道的礼仪制度也互相影响、互相鉴取,此种趋势愈晚愈甚,明清时期的宗教仪轨、劝善文书、风俗习惯,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贞观四年(630),唐太宗被四夷君长尊为“天可汗”,标志着唐朝成为雄居东亚,覆盖农耕和游牧两种文明世界的“天下共主”。直至西方列强侵入之前,整个东亚维持着一个以中华文明体系为主导的共同体,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在《东亚世界的形成》一文中,将这个“东亚世界”称为“东亚文化圈”。而维系这个文化圈的四个要素是:汉字、儒教、律令制度和中国化的佛教。

其中,律令就是一种广义的礼。律令通过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完备的法制体系,得以有效实施,故而中国被称为“律令国家”。此一体制,亦被朝鲜、日本、越南等地采用,形成“东亚世界”的共通特征。

一般认为,自七世纪初日本已开始吸收中国的律令,大化改新之后进入继受期。翻开日本学者井上光贞等人所编辑的日本《律令》,其首篇《名例律》之“八虐”(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义),与中国《唐律疏议》中的“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几乎相同,只不过略有减省。《唐律疏议》有“八议”(八种人可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日本律令有“六议”。又如,日本的《养老律》可以说基本模仿了母法唐律,只是罪名和用语稍有变化,刑罚比唐律略轻缓一、二等而已。中国的历史不断向前演进,东亚各国也随之修正自己的律令体系。例如,《大明会典》《大清会典释例》等书在东亚各国都不乏刻本。

在国家礼典层面,东亚各国主动接受着中国的律令制度;而在民间层面,流行的则是《朱子家礼》。15世纪,朝鲜朝廷制定《国朝五礼仪》时参照了《朱子家礼》。李滉(退溪学)、李珥(栗谷学)等士人一直致力于将《家礼》贯彻到全社会。到17世纪后半叶,《家礼》在两班贵族中普及化,18世纪推及中人和平民,19世纪扩散至整个社会。几百年来,《朱子家礼》及其所蕴含的礼仪文明已深深扎根于朝鲜半岛,很多人认为,它在彼地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中国本土。

15世纪中期,《朱子家礼》自元、明王朝和朝鲜王朝两条途径传入日本。研究表明,日本对于儒家礼仪的接受,不仅仅限于文献解释和思想论述层面,而对于《朱子家礼》也多有实践。例如,出现了不少日本人模仿《朱子家礼》而撰作的丧祭文本,如林鹅峰(1619—1680)的《泣血余滴》《祭奠私仪》、藤井懒斋(1617—1709)的《本朝孝子传》《二礼童览》、熊泽蕃山(1619—1691)的《葬祭弁论》等,均属此类。明治维新以来,传统的家规家训又与日本现代企业发生“化学反应”,转变为商家家训(如社是、社训),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以上说明,几千年来亚洲文明的对话,首先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对话,其次是华夏文化(以中央王朝为核心)与东亚其他民族文化(各种藩属、羁縻、朝贡政权)的对话,再次是东亚文化与南亚、西亚文明的对话。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个人层面,礼仪制度都曾是前近代亚洲文明对话的基础和媒介,是各文明间相互沟通的一大公约数。这对于今天和未来的文明互鉴,或许不无借鉴意义。

    (作者:杨华,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通史研究”〔18ZDA021〕阶段性成果)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