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古人为何如此重视风俗
演讲人:彭林 演讲地点:人文清华讲坛 演讲时间:2020年3月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5日 10版) 发布时间:2020-04-25 17:38:00 浏览次数:562 【字体: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5日 10版)

游人在江苏省昆山市千灯古镇内参观顾炎武故居(2019年摄)。新华社发

《吕氏乡约》 资料图片

班固像 资料图片

《汉书·地理志》 资料图片

彭林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全国政协“人民政协讲坛”特聘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法国人文之家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首席专家;曾获北京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清华大学首届“十佳教师”,清华大学“良师益友”特别奖,首届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等。

风俗之于古代国家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风俗”。生活中,同一个词在不同时候,大家的理解可能会相差很大。在我谈到“风俗”这个词的时候,大家脑子里反映出来的也许就是月饼、粽子、舞龙、舞狮、兔儿爷这些东西,这些都是风俗里面比较浅表的东西。

其实在我国传统文化里面,“风俗”是极大的事情。它是由一个国家民众的文化追求、价值认同所形成的总体风气。古人认为,这个风气正不正,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宋代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楼钥,他说:“国家元气,全在风俗;风俗之本,实系纪纲。”如果风俗败坏那离亡国就不远了,风俗好了就好像一个人元气充盈,非常强劲,这个国家就有前途。清代学者黄中坚说过这样一段话:“天下之事,有视之若无关重轻,而实为安危存亡所寄者,风俗是也。”天下万世万物,有一些事情看起来好像无关重轻,实际上却是一个国家的安危存亡所寄托的地方,这就是风俗。所以古人关注的是风俗的精神、文化层面。

不同地理的风俗

在古代“风”跟“俗”意思差不多,古人的解释比较强调地域性:“风,土地风俗也”,既讲了“风”也讲了“俗”。陕西的风俗跟广东的风俗、山东的风俗跟云南的风俗不一样,不同的地理环境里形成的风俗是不同的。

风俗来源相当古老,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向我们展示的文化面貌很不一样。比如在山东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墓葬里出土的遗骸,几乎所有人的侧门齿都是拔掉的,很是奇怪,当时没有麻药,没有拔牙工具,怎么拔的牙?为什么非拔不可?另外枕骨都经过了人工调整,变得畸形。死者的嘴里都含小石球,由于长期在嘴里放着,牙床上都磨出非常深的凹槽,甚至连牙根、牙髓都能看到。这种古风蛮俗,在我们今天看来都觉得很奇怪。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风俗慢慢就没有了,今天我们到大汶口、到整个山东,已经看不到这种风俗了。

国外也是一样,比如古代埃及,贵族女性有一种审美观念,后脑勺往后拔得越长就越美。所以那时候孩子从幼小的时候开始,就要对她的前额、后脑勺进行种种人工干预。今天我们到埃及去,已经看不到这种现象了。说明这种古老的风俗都随着文明的发展慢慢被淘汰了。

当然也有一些很古老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比如泰国和缅甸交界的地方有个“长颈族”,女孩子以脖子长为美,女孩子的颈部戴着一圈又一圈的金属环,以便把脖子拉长,据说最长的可以有好几十厘米。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四方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所以习俗也不一样。我们有句古话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过许许多多地方,发现各地风俗有很大差异。他在《史记》中说,这些差别,除了地理因素、历史因素之外,还与教育有关,他用了“风教”这个词,他更多地看到后天的因素。

古代统治者对风俗的影响

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风俗依然在不断发展变化,总体而言,古人认为,一国之民的风俗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上下之间的影响,二是周围的影响。

在古代,上层贵族对下层民众的影响往往起主要作用,所以,人们通常都说“上行下效”,《韩非子》说“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周人灭了商之后,他们研究商朝灭亡的原因,发现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商俗靡靡”。商纣王刚愎自用,不听劝告,所以下面大臣们都说好话,拍马屁,效果如同靡靡之音,让纣王听起来非常舒服,最后导致商朝灭亡,因为他无法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所以《尚书》提到“政由俗革”,治理国政,要从改革殷人的陋俗开始。

《汉书·地理志》不仅记载各地的山川,而且提到各个地方的风俗,颇有人文地理的色彩。比如提到,商纣王统治集团的腐败就深深影响了相关地区的民众,尤其是河北赵、中山这些地方,虽然商纣王统治集团早就灭亡了,可是他们留下的东西仍旧在影响社会风气。《汉书·地理志》说道,在他们当年长期经营的那些地区,男人至今喜欢“相聚游戏”,不务正业,靠“掘冢盗墓”为业。女子更是糟糕,“游媚富贵”,“富”是有钱,“贵”是有权,女子以谄媚有钱有权的人为荣耀。上层社会的腐败,使得下层社会的风俗也出现了很大问题。

周边环境对风俗的影响

人的生活环境不是封闭的,时时会受到周边各种风俗的影响。

比如《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像邯郸这样的地方,跟郑、卫这些历史上常常被批评风俗不太正的地区接壤。所以,人们作奸犯科,而且不当回事,因为这个地方世世代代就是这样。再如在当时的晋北,由于靠近胡地,民众耳濡目染,浸淫成风,好为奸诈,不事农商,成为一种风俗。所以,东汉班固就很感慨,说:“痛乎,风俗之移人也。”

《荀子·劝学》里有一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麻是笔直长的,蓬很软、很飘,假如把蓬放在麻的中间长,由于环境影响它,它也就跟着长直了。所以,一个地方的风俗每每会受到周边风气的影响。

“道一风同”的目标

对于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土地辽阔的国家而言,各地的风俗都不一样,想有真正的统一很困难。古人认为,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把风俗逐步统一,这就需要有相同的道德标准,用超越时空的正确的道德观把大家的认识统一起来,同时,应该仿效中原地区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让大家走到一起,即实现“道一风同”。

所以,《礼记》里说:“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一”就是统一,“同俗”就是相同风俗。在古代,历代儒者都有这个理想,并不断努力,他们认为,中国社会人口再多、地方再大,对“道”是认同的,风俗能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逐步走向统一。

古人广教化、美风俗的途径

古人认为,要想做到道一风同,有好几方面的功课要做,第一是读书学礼。人要懂道理,一定要通过后天的学习,连孔子都说他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很多道理要靠自己学习消化,然后通过礼来展示。所以《礼记·学记》里提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第一步一定要让大家读书,知书达礼。《礼记·乐记》又说:“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古代先王要移风易俗,就一定要推行教育。

古人认为,治理一国之民要靠道德引领。《礼记·礼运》中说:“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刑肃”,即刑法非常苛烦、非常严厉,而风俗又非常凋敝,这个国家民心是不会归向的,出了毛病的国家,叫“疵国”,这种统治方式不能长久。西汉初期,民风凋敝,社会混乱,一些精英阶层非常忧虑,贾谊曾经上书,说“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他认为西汉继承了秦帝败俗,因为秦人治国,是不考虑风俗正气的,施行暴政,而西汉初创,在扭转风气上没有建树,所以老百姓把礼义廉耻都丢了,去盗取宗庙的祭器。官风也都很坏,国家从上到下大家都非常懈怠,没有气象。当时有一个郡国,发生子弟杀父兄、妻子杀丈夫的恶性犯罪,这种连畜生都做不出来的事情,一年当中竟然有220多起。这种败俗如果不纠正、改变,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有了统一的道德标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教化”。汉武帝意识到,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把老百姓的良知提升起来,所以他提出要“广教化”,通过弘扬“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的举措,最终达到“美风俗”的治国理念。把“仁”和“义”当作做人的根本、立国的根本,此外,朝廷还要有是非观,褒奖德行高尚的人,录用贤能之士,劝善刑暴。目标很清楚,就是美风俗,要让这个国家的人都懂仁义,都有德行,都羡慕贤良。

学问与德行兼优的官员对风俗建设的价值

在古代,要把好的教化推广开,是个很艰苦的工作,要到各个州、各个县、各个村子里去深耕。两汉时期朝廷有一个很明确的理念,一定要选学问和德行兼优的人来做,这些人要有人格魅力,是社会风俗的引领者,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之德是万民仰望与追随的楷模。

为了摸清全国风俗的情况,两汉朝廷曾经多次派风俗使循行天下,“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包括考察吏治、平反冤狱。比如元康四年,汉宣帝派了十二位官员循行天下,“览观风俗,察吏治得失”。初元元年,汉元帝也派了十二人,“览风俗之化”。汉元帝建昭四年又派二十一位“观教化之流”。汉平帝元始四年又派了太仆王恽等八人“分行天下,览观风俗”,如此等等,通过考察各地风俗,掌握一手的情况。

受命担任风俗使的,都是学识广博、品德端正的儒者。比如谷永,“博学经书”;再如韦彪“好学洽闻,雅称儒宗”,皇帝曾经多次召见他,向他请教礼仪风俗。这样的例子,我们打开两《汉书》,可以说不胜枚举。

当时是如何通过道德礼义的教化善化民俗的?我们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韩延寿治颍,是汉代在中原地区扭转秦之陋俗的典型案例。颍川,在今天河南禹州一带,地方非常大,人口多,汉代治安问题非常严重,一些豪门大族通过联姻、跟官府勾结,在地方上形成了很大势力,他们还结成帮派,彼此恶斗,地方上不得安宁。需要派精明强干的官员去治理。一开始朝廷派赵广汉去做太守,这个人行事作风非常果断,到那里之后,鼓励民众互相检举揭发,甚至采用一些权术挑动当地权贵之间的矛盾,然后快刀斩乱麻,抓一批、杀一批,很快把局面搞定了。但这种治理是单向的,是上对下的,没有下面民众自发配合的过程。此外,这种完全靠刑法治国的方式,是有问题的,因为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这种治国方法给不了的。后来,颍川果然又出了不少问题。最后朝廷又派韩延寿过去,韩延寿是饱读经典的儒生,他到颍川之后,挑了20多名德高望重的长者,请他们吃饭,向他们了解情况,做沟通,讨论如何通过道德教化把颍川引导到和谐、温情的境界,与他们取得了共识。然后,在这里办学校,学习礼仪,敦厚伦常。例如,行成年礼,旨在让每个成年男子明白自己对家庭、社会负什么样的责任。再如婚礼,让大家明白家庭如何建设,才能“合二姓之好”。这些礼仪形式非常温和,非常典雅,为民众喜闻乐见,推行多年之后,这个地方风气完全改观了,好到连坏人都不敢进去。

另一个例子是在岭南边陲地区,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在那里设置了九真、交阯和日南三个郡。最早到九真去做太守的是任延,他对儒家经典与治国之道非常精通。他一上任,发现九真郡里的人还生活在氏族部落时代,没有婚姻、家庭,靠渔猎为生,跟中原好像是两个世界。于是他教他们学习牛耕,制造生产工具,推行中原的文化。由于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民众丰衣足食,而且还有了家庭,为了纪念任延,当地人给孩子起名时都把“延”字加进去。九真跟汉代中央朝廷曾经一度关系比较紧张,经过教化,九真之民的生活与内地完全一样,对朝廷也完全认同了,边境上原有的防御措施全部撤除,真正融入了中原大家庭。

到交阯郡做太守的是锡光,他也是用礼义来教化,将之作为治理的主轴,“教导民夷,渐以礼义”,多年之后,民风为之丕变。他在当地的声望,与任延等同。二位太守的功绩,一是安定了边境,二是使中原文化在那里深深扎根,所以《汉书》上说:“岭南华风,始于二守。”

古代民间的自发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是古代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推动的文化建设工程。宋代是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最多,文化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很多读书人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时不少知识精英意识到,要做到天下大治,就要在乡村移风易俗,做文化深耕的工作。陕西蓝田县吕氏四兄弟,为敦化民俗,订立《吕氏乡约》,规定“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意思是在道德上,在从事的行业上,要互相鼓励;发现对方有过失要及时互相规劝,别让它恶化;以礼俗相交,出现患难时要互相体恤。《吕氏乡约》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中国民间开始自发地移风易俗,标志着古代中国乡村自治正式开始。

《吕氏乡约》出来后,全国各地的响应,可谓此起彼伏,史不绝书,许多家族的族谱里也都有类似的内容,甚至影响到了海外。十多年前,我到访韩国庆尚南道,发现那里有一个县也叫蓝田县,原因是他们在朝鲜时代就接受了《吕氏乡约》,出于向慕之情,就将原有的地名改为“蓝田”,并且世世代代按照《吕氏乡约》的要求生活,至今犹然。

我们再谈谈明代。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家,他提倡“知行合一”,知了一定要行,一定要付诸实施,知而不行,等于不知。对于儒家经典,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且用自己模范的形象去移风易俗。王阳明曾经在江西南部,南安县、赣州以及福建的汀州、漳州这一带做巡抚,他非常重视社会教育,所到之处,他都热心创办书院。当时赣南的民风很差,王阳明认为民风不好是由于缺乏教育,老百姓出现了问题没有及时纠正,一出问题就抓人,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受蓝田《吕氏乡约》的启发,他制定了《南赣乡约》,非常有名,提了16条移风易俗的措施,原文非常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南赣乡约》的序言里阐明宗旨,说:“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诉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他在序言所讲,都是怎么做人,以及与修身、齐家最为相关紧要的内容,把这些都做到了,就能实现齐家、治国。王阳明深知,自己作为地方长官,一定要为民表率,要求民众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他在衙门前面放了两个箱子,一个上面写着“求通民情”四字,老百姓有什么想说的话,请你写好放在箱子里,我每天会来收看、处理;有些事情可能我没有注意到,你们发现了请随时告诉我。另外一个箱子写着“愿闻己过”四字,意思是我对诸位提了这么多要求,如果发现有我没做到的,请你告诉我,写好了投进箱子里,我一定改。当地的乡风民俗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改善的。

此外,其他地方也有不少乡约,比如广东增城《沙堤乡约》、山西潞州《仇氏乡约》、山西解州《解州乡约》、广西《泰泉乡约》等。这些乡约在不同地方发挥了相同的作用,即把民风民俗搞正了,使其整体提升。

历代学者,对乡约所起的作用都给予高度评价。比如清代贺瑞麟就说,“乡约法最关风化,务各力行”,意思是乡约意义重大,大家要力行。明代耿定向说“导俗维风,莫善于乡约”,建设与维护好的乡风民俗,没有比制定与践行乡约更好的了。清代牛兆濂说“乡约为善俗之要”。古人意识到,要想有好的风俗,就需要从基层扎扎实实做起。

风俗是古代评价君王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明亡之后,当时的学者顾炎武非常痛心,就反思其中的原因。在他的代表作《日知录》里面,他对从周到明,历代风俗的善恶,都有深刻论述,其中谈道:“汉自孝武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新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他说,汉代从汉武帝开始表彰孔子的六经,老师带学生,儒学一时勃兴,可惜六经的大义未明,没有把六经的思想真正弄清楚,结果王莽篡权的时候,不仅没有人站出来跟他斗争,相反,遍天下的儒者都对他歌功颂德,甚至向他献符,可谓悲剧。东汉光武帝有鉴于此,一方面尊崇节义,另一方面敦厉名实,是不是真正的儒者,是否只有儒者之名而没有儒者之实,要看实际表现。因此,光武帝所举用的人,都是把经义弄得很清楚,而且自己的行为得到修正的人,所以举国的风俗为之一变。变到什么程度?在顾炎武看来,“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东京就是东汉,夏商周之后的风俗,没有比东汉更高的了。政府起用了一批道德跟修身都做得非常好的人,靠这些人去移风易俗,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功。顾炎武又说:“嗟乎,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余之所以斥周末而进东京,亦春秋之意也。”他非常感慨,认为评价一位王朝君主的历史贡献、历史地位,不看他治理之下的世风好不好,就没有办法弄清楚他的功劳究竟是大还是小。顾炎武批评东周末年(战国末期)的天下大乱,而特地表扬东汉,他说这样表达是含有孔子做《春秋》的深意,寄托了他的社会治理理念。

顾炎武的这一观点在其他史料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前些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尊德义》,对禹和桀两个君王进行了对比。大禹是夏的开国君王,桀是末代君王,商朝汤是开国君王,纣是末代君王。竹简上说“桀不易禹民而后乱之”,同样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之下民风非常好,可是换了桀,老百姓风气全部变坏了,天下大乱。商汤继位,他原封不动地接过了这些乱民,结果又治好了。正如顾炎武讲的,“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

小结

我最后稍微小结一下以上所讲的内容:在古代,风俗最早的时候是地方性的一种生活习惯,由于风俗各异,所以古代的中国人很早就提出来要移风易俗,要走向道一风同的境界。

古人认为,要达到这个境界首先要让老百姓读书明礼,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低限度是不给社会添乱,不给人添堵;最高的目标是要成为一个君子人。我认为,这也是古代人眼中社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