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诗经》中的玉

作者:袁晓聪,系运城学院黄河文化生态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8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0-08-08 18:08:18 浏览次数:679 【字体:

作者:袁晓聪《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8日 11版)

《诗经》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文化经典。诚如宗白华所言:“《诗经》中的诗……它们不但是中国文化遗产里的宝贝,而且也是周代社会政治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全面的、极生动的具体的反映。”(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文化的载体,《诗经》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宗周时代的玉礼风貌。经粗略统计,《诗经》中有涉玉诗篇36首,占《诗经》总篇数的十分之一多。按其功能和作用主要可分为四大类,即祭祀用玉、馈赠用玉、以玉为饰以及以玉比人。这些既是玉礼文化的反映,也是玉文化的“诗化”。

其一,《诗经》中涉及的祭祀用玉,为当时吉礼的反映。吉礼即祭祀之礼。王国维《释礼》(《观堂集林》卷六)云:“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丰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由此可见,礼从一开始就和玉有着不解的渊源。祭祀用玉中以“六器”最为典型。《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为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古人为了讨好神明祖先,用玉祭献,把它作为沟通生灵和阴间神灵的法物。周代统治者祭祀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说明周统治“受命于天”的合法性,二是为了祈求降福,保国安民,巩固自己的统治。如《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周王寿考,遐不作人。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即写文王以玉郊祭天神后领兵伐崇之事。诗中的“璋”,郑玄《笺》云:“璋,璋瓒也。祭祀之礼,王裸以圭瓒,诸臣助之,亚裸以璋瓒。”诗之后三章写文王出师伐崇,以及对文王的赞美和祝愿。《大雅·旱麓》则写以玉祭天祭祖。诗之第二章:“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礼记·郊特牲》曰:“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可知,周人将祭天与祭祖并重,经常以祖配天而祭。《大雅·云汉》反映了周宣王以玉礼求神祈雨之事。《礼记·礼器》云:“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由诗中“圭璧既卒,宁莫我听”知,当时的旱情非常严重,已到了“祭神圭璧已用尽”的地步。

其二,《诗经》中有不少篇章涉及馈赠用玉。如《大雅·韩奕》中就反映了天子颁赐玉圭之事。其次章写韩侯“以其介圭,入觐于王”,孔颖达《毛诗正义》曰:“执圭入觐,礼之常也,而诗人言此者,美韩侯之德能称此命圭,至京师而即得见王。”《大雅·崧高》写周宣王时,申伯来朝,尹吉甫“锡尔介圭,以作尔宝”。据周制,天子锡命诸侯、颁赐介圭作为信物。而《大雅·江汉》第四章“厘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则涉及周王对有战功的臣下赏赐玉器一事。普通交际时赠玉示好于《诗经》作品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贻我佩玖。”《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秦风·渭阳》:“何以赠之?琼瑰玉珮。”男女相恋,互赠礼物以表达心意,是《诗经》婚恋诗中经常出现的情景。在这种交往中,男女互赠礼物也是有讲究的。赠玉之俗蕴含着丰富的礼制内涵。《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载:“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御孙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闻一多先生说:“凡男女之诗言赠佩玉者,皆赠之者男,被赠之者女。”道出了男女互赠之习的特点。《木瓜》中女子送男子木瓜以示爱,男子以美玉作为回报。“然疑女子以果实为求偶之媒介,亦兼取其繁殖性能之象征意义。掷人果实,即寓贻人嗣胤之意。故女欲事人者,即以果实掷之其人以表诚也。”(闻一多《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而男子送女子玉饰也有深刻的文化意义。玉是有德者的象征,是君子的象征,把玉这种象征自己人格品质的物件送给心爱的姑娘,无疑是想说明自己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者。

    其三,《诗经》不少篇章写人物时“以玉为饰”。《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由于周代“礼玉制”的确立,读书人又渲染玉有七德或十德,兴起小件佩玉。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喜欢佩带玉饰。在《诗经》中,玉作为一种装饰曾被多次写到。如《秦风·终南》:“佩玉锵锵,寿考不忘。”《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鄘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玼兮玼兮,其之翟也。”《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郑风·有女同车》:“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将翱将翔,佩玉将将。”《齐风·著》:“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小雅·大东》:“鞙鞙佩璲,不以其长。”《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鞞琫有珌。”《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大雅·公刘》:“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毋庸多举,可见,周人对玉饰是何等重视。周代等级制度森严,上下尊卑有序,也由此形成了以“合礼”为美的审美观,而最能表现德的名物就是玉,是“合礼”的表现形式。《诗经》中在描写人物,特别是上层贵族之时,几乎都要写到玉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君子的“玉”“德”世界。

其四,《诗经》中形容描摹君子时常以玉比德。《礼记·玉藻》云:“君子于玉比德焉。”“君子”一词在周人的意识形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赞美卫武公的学问道德之精益求精;《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赞美人有才德;《秦风·小戎》写女子怀念远征丈夫时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语,《郑笺》:“念君子之性温然如玉。玉有五德。”《小雅·白驹》是一首别友思贤的诗,其中“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形容友人的品德像玉一样纯洁。王先谦《集疏》:“‘金玉’者,珍重爱惜之意,恐其别去后不通音问。”《大雅·卷阿》歌颂周王礼贤求士,写群臣出游、群臣献诗的盛况:“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以圭、璋比德,描摹其风仪及其感召力量。诸如此类,均以君子如“玉”来美化其人物形象。

《诗经》中的玉文化是当时社会人们用玉方式、用玉观念以及用玉心理的一种真实表现。上述几种典型的模式,是周代礼乐文明的一种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典范的文化意义与诗史意义。它是先民们类比性的借喻思维的诗化表现,诸如《诗经》中“礼玉”的普遍运用也是孔子等儒家提出“玉德”说的一个契机。如后来《礼记·聘义》中提出玉的十一德行,即仁、义、礼、智、信等,几乎涵盖了儒家所有的伦理核心概念。孔子将儒家君子人格塑造的审美理想外化,首先是符合了原始宗教人们的玉崇拜心理。其次从玉的属性特点来看,玉具有温润和泽的审美特征,而孔子也是善于运用“取譬”和“类比”的方式作为推论形式。礼是君子人格的行为规范。《论语·雍也》云:“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君子要以礼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所谓“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对学习《诗》极为重视,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学而》载:“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切磋琢磨”本是玉石制作的方法,这里用来比喻治学、修省深入研讨,精益求精。又《论语·先进》载:“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三复白圭,即反复诵读《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孔子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适时地提出了“玉德”说,不仅是对《诗经》玉文化的引申和发挥,而且体现了儒家之审美理想。

英国的李约瑟曾说:“对于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三千多年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的确如此,玉是神灵的化身,玉是美的标志,玉是财富的象征,玉是礼仪、等级的护照,玉还是道德的载体,神秘多彩的玉文化渗透和影响着中国文学、文化的方方面面。王逊《玉在中国文化上的价值》也指出中国的“一切艺术趋向美玉”(《中国艺术论丛》1938年版)。这就意味着多着力探究《诗经》及其他艺术中的“玉”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袁晓聪,系运城学院黄河文化生态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