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中国抗疫背后的“爱”与“敬”

作者:杨朝明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1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0-09-21 10:05:34 浏览次数:305 【字体:

作者:杨朝明《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1日 11版)

【文化评析·中国文化与全球抗疫】

编者按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决定人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不同国家表现出迥异的防控态度、举措与成效,其重要原因就是文明与文化的差异。一方面,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另一方面,疫情迄今在全球范围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中国文化能为全球抗疫贡献何种有益理念与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为此,我们推出“中国文化与全球抗疫”系列文化评论,旨在盱衡中国抗疫伟大实践中的文化精神,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携手抗疫、共克时艰。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也考验着各国的精神力量。性质相同的抗疫斗争,不同国家在应对态度、处置方式与抗疫结果上却有明显不同。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及次生灾害,中国从容不迫,有效应对。全国上下共克时艰,不惧病毒,艰难吓不倒,风雨摧不垮,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

爱的情感人皆有之,具有天然原生属性。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爱被提炼为“仁”,被视为人的基本特征,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又说“仁者,人也”。孔子把“仁”作为人类社会道德的核心要求,它以爱为底色,而以“孝”为出发点。人知道感恩与回馈,才有对父母的“亲亲”之爱。于是,孔子“亲亲为大”“立爱自亲始”之说就特别入心。

人类要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与生活,还要以创造性精神去凸显主体价值与意义,而仁爱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精神或基本条件。孔子儒家的仁爱精神,就是以同心圆的样态,由内而外,由迩至远,“泛爱众,而亲仁”,将爱扩充,又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有自爱,才能对身边的亲友同胞有仁爱之心,才具有健全的人格。有了这样的爱,才能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守望相助,尊老爱幼。

面对疫情,人们需要保持距离,甚至疏远,但人们说“时疫无情,唯爱无息”“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些温暖的话传递着最美好的情感,爱的力量将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不致冷漠,不会走散。有大学生自疫区返家,竟能主动做到自我隔离38天,个人确诊新冠肺炎但未感染其他一人,体现了严谨自律、坚毅果敢的优秀品格。做好自我隔离与防护,也是与病毒做斗争。疫情中成千上万的“逆行者”、奋发者、拼搏者,正是将内心深处的爱涵养成了对同胞、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的大爱。

古人治政,讲究仁德与爱心,自西周初年已经如此。周武王向姜太公询问治国之道,太公答:“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太公还阐述说:“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这则典故,足见党和政府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视与继承。“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也是将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打通,把“亲亲”之爱进一步推延。“民之父母”“爱民如子”等传统教诲,体现了中华仁爱精神的神韵,是从一己之爱走向大爱的崇高追求。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共担风雨。这些格言之所以动人至深,就在于它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人类命运本来同为一体,人们应该学会互爱互信,零和博弈思维毫无前途。几千年来,协和万邦、天下为公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崇高追求,因此,中国的仁爱传递没有边界和国界,中国在第一时间就将自身抗疫经验贡献给世界。

与仁爱精神并驾齐驱的是敬畏观念。孔子说“君子有三畏”,高尚的人必然敬畏自然法则和道德使命,敬畏有格局的人,敬畏民族圣贤。敬是爱的自觉提升与补充,始终为中华先贤所重。敬的深层意涵,就是突破一切从自我出发的立场,对外在客体充分理解与尊重。如果说爱的路径乃是由内而外、由己及人,敬则自外而内、自人律己,是“自卑而尊人”,所以中国一向强调敬而无失、恭而有礼。

敬对爱是补充完善。对爱而言,敬不可或缺。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不断进益。周代“以祀礼教敬”,还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论语》则明确记述“子之所慎:齐、战、疾”,孔子把疾疫看成与祭祀、战争一样格外慎重的大事,体现了孔子思想的高度和深度。疾疫肆虐,中国表现出高度的敬畏与戒惧,更显示了中国文化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基本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先贤圣哲都在思考人生和顺、社会和谐问题,思考人性与人的价值。孔子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自尧舜以来至于孔子,他们所说的“至德要道”就是“爱”“敬”二字。所以,三国时期魏国的刘邵说“人道之极,莫过爱敬”,又说“以爱为至德,以敬为要道”。

孔子说“灾妖不胜善政”,这句话跨越数千年时空,今天听起来格外响亮而清脆。人有爱敬之诚,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有大爱才会迎难而上,甘于奉献;有敬畏才能沉着冷静,尊重科学。新冠肺炎疫情史无前例,与疫情的斗争和较量艰苦卓绝,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上下同心、命运与共,立于以爱与敬为质实的文化磐石,最终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

(作者:杨朝明,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