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中国早期的文学史意识

作者:徐志啸,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7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0-10-17 22:28:57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徐志啸《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7日 11版)

一般认为,文学史意识的产生,始自欧洲,随后是日本,日本系受欧洲影响而生;而最早的中国文学史文本,乃问世于19世纪末的欧洲(德国),继而,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出版了多部中国文学史。对此,学界一般无异议。但港台学者黄维梁等曾提出,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已产生了文学史的早期短篇文本——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道理(主张这个观点的,还包括其他一些学者,但黄的观点最鲜明)。应该承认,中国本土在南北朝时期,已有了文学史的早期短篇文本,不过,笔者所要特别阐述的是,不光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时序》篇,且其《文心雕龙》其他篇章也多处涉及了文学史,还有,与刘勰时代相近的沈约、萧子显、萧统等,也在他们的论著中,涉猎或表现了文学史意识。故而笔者认为,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已具有了明显的早期文学史意识,而这个意识的产生远早于欧洲和日本。

先看《文心雕龙》。《时序》篇毫无疑问,不仅涉及了文学史的意识,且作者以史的眼光,运用具体文字,系统地缕述了自上古迄南朝宋、齐历代——唐、虞、夏、商、周、秦、两汉、魏、晋、宋、齐的文学,包括每个朝代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其中以《诗经》、楚辞、汉武帝时期文学为重点,完全可称为一篇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观点鲜明的文学史——只是描述与评判的文字较为简略而已。而且,在依历史顺序阐述的基础上,作者特别提出了具有文学史意味的著名观点:“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也即,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世情”与“时序”,这当中,包括政治条件、国家兴衰、时代风气、帝皇喜好、统治者文化政策、社会学术风尚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时代与历史文化条件。可以说,整篇《时序》的阐发中,都贯穿了这个中心观点。应该看到,《时序》毫无疑问具备了文学史的意识,可谓文学史文本的最简略呈现。这还不够,如读者认真浏览《文心雕龙》全书会发现,除《时序》外,其实刘勰书中的论述,有多篇涉及了文体的阐发,这是它们分属于各种不同文体类型的表述——自《明诗》到《书记》,共二十篇,包括诗、乐府、赋、颂、赞、盟、铭、箴、碑、杂文、史传、论说等各种文体。这二十篇,分别阐述历代文坛所产生的各种文体,刘勰以历史发展的眼光,从文体分类的角度,作了具体细微的产生发展、各自特征及其代表作的阐述,这从今天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分体文学史的雏形。此外,《才略》篇按时代顺序,分别述及各代重要作家,也包含了文学史意味。有学者或许会认为,从刘勰本人当时的写作初衷看,他是结合文学历史发展的过程,阐发各种文体的特征、创作手法及其代表作,以作为《文心雕龙》旨在创作指导的具微展示——这话不错,但客观上,这些分文体阐述的篇章,无疑铺展了分体文学史的轨迹,具有了文学史的成分,可以看作是文学史的雏形。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虽说属于对文学人物谢灵运的传记发议论,文中也阐述了沈约独倡的声律理论,但实际叙述的文字(前半部分),涉猎了战国至南朝历代文学的发展,且有精当的评论,不失为一篇简要的文学史,其中清晰透露了沈约个人朦胧的文学史意识(沈约此文开了后世史书中文学或文学家传论的风气之先)。试看文中所述,从“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开始,历述屈、宋“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王褒、刘向、扬、班、崔、蔡之徒“异轨同奔,递相师祖”,“至于建安”“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自汉至魏”“文体三变”,“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最后说到灵运、延年“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对这些属于前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作家(诗人)及其作品,沈约均作了精当的点评,包括他们各自的创作特色、共同的祖式风骚、相互之间的异同比较,以及前后的影响关系等,足可称为一篇简明文学史了。由此可见,其时的沈约,已具有文学史的眼光了。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受沈约影响,形式雷同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也是文学传记的篇末议论,题目所涉范围似更广些,实际论述乃偏于汉魏六朝。文中从“吟咏规范,本之《雅》什”开始,历述曹植、王粲、李陵、张衡、曹丕、相如、扬雄……一路下来,点出他们各自的为文特色,以及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或影响,也是一篇极为简明的文学史,只是相比沈约一文,更着重于汉魏六朝时代,其所述及的作家顺序,似按文体形式,在汉魏间前后略有跳跃。在叙述古今文学发展的同时,萧子显提出了“新变”的观点:“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这个观点,无疑是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作出的辩证判断,符合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强调突出“新”与“变”,唯有“新”才是“变”,唯有“变”才能出“新”,而文学正是在这“新”“变”中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萧统《文选序》虽说是对其所编《文选》一书撰写的《序》,而其《文选》本身,则是萧统按自定标准编成的历代文选集子,但他的选家眼光中,不免透露了朦胧的文学史意识——依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与衡量文学的发展。《序》文从上古原始时代“文籍生焉”说起,历数诗、骚、辞、赋之代表作,其所述沿革变化,乃上古三代之文学发展简史。之后,《序》文特别概括了各种文体的写作特征——包括颂、箴、戒、论、铭、诔、赞等,从某种角度看,这体现了简明文体沿袭史之特色。当然,比起上述刘勰、沈约、萧子显,萧统的这种描述与概括,文学史的色彩与程度要薄弱些。

从以上所述可见,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毫无疑问,实际上已具有了早期初步的文学史意识,虽然这种文学史意识,较之欧洲19世纪产生的国别文学史意识以及问世的中国文学史著作,确实显得简单且稚嫩,还远不具备系统的历史科学观念,且文本的呈现形式也比较简短,但不可否认,文学史的观念意识在当时的中国(公元5世纪前后)显已具备,且不是个别人,而是一批文人学者。他们在所撰写的文章中,呈现了较为具体的对文学发展的阐述(包括历代作家及其作品,以及文学特征的简单描述概括),蕴含了较为鲜明的能代表文学发展规律及特点的观念意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在南北朝时期,已具有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分析、阐述文学的规律性发展的能力,这显然属于早期的文学史意识。

(作者:徐志啸,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