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理学·湘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朱汉民谈岳麓书院的学术传统与教育传统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9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0-12-20 00:06:56 浏览次数: 【字体: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9日 11版)

【国学访谈】

记者:首先,请您简要谈谈岳麓书院和理学、湘学是如何“结缘”的?

朱汉民:岳麓书院作为一所古代著名学府,既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孕育思想与创新的学术重镇。从宋代开始,岳麓书院成为中国著名的理学学术基地,同时也是湘学的大本营。张栻在《岳麓书院记》中提出了“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理学教育宗旨,强调培养内圣外王的人才,这对宋元明清的书院教育均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教育宗旨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传道”,即内圣方面的修身以道、讲学以道;其二是“济民”,即外王方面的爱民、利民。二者合起来,就是张栻在《记》中希望的“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可见,这一教育宗旨不仅鲜明体现了修身以道的理学思想传统,也体现出湖湘理学的学术旨趣,奠定了延续700多年以理学经世的湘学学术传统。

    记者:岳麓书院与理学为什么结合得这么紧密?

朱汉民:传统上,学术往往与教育一体不分。如先秦诸子与春秋战国民间私学、两汉经学与汉代太学均有密切关联。两宋出现了复兴儒学与建构理学的思潮,推动了学术思想转型、文化教育推广,可以说宋代儒学重建与宋代书院崛起是同步发生的历史现象。新兴的理学思潮推动了书院教育的进一步兴起,而充满活力的新兴书院则促进了理学思潮的大发展。乾道初年张栻即主教岳麓书院,开辟了一个闻名全国的理学基地,并使之成为地域性理学学派即湖湘学派的大本营,这成为理学与书院结合的典范。以后,其他理学家反复仿效,推动了理学思潮与书院教育的全面结合,出现了“南宋四大书院”。同时,岳麓书院也成为不同学派的理学家开展学术研究与讲学活动的重镇。南宋乾道三年,朱熹访学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中庸》之义”。此外,真德秀、魏了翁等皆曾在岳麓书院研究和传播理学,推动了理学思潮的发展。

    记者:岳麓书院与湘学是什么关系?

朱汉民:从宋代开始,岳麓书院就是湘学的大本营。因为以岳麓书院为基地的湖湘学派是理学中的重要一派,学术史家黄宗羲说:“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湖湘学派的发展与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知道,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两个条件:第一,形成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第二,形成政治倾向、学术主张一致的学者群体。张栻主教岳麓书院后,在这两个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果,从而推动了湖湘学派的发展。湖湘学派和岳麓书院一体化,奠定了湘学学统,深刻影响了岳麓书院的历代山长和求学者,而这些人恰恰大都是湘学史上的重要学者。湖湘学派的学术旨趣通过岳麓书院的延续办学,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后世的湘学学者,总是自觉地以宋代开创湖湘学统的先儒先贤为榜样,继续坚持他们的教育宗旨、学术宗旨,通过书院教育而传承湖湘思想传统。张栻“成就人才,传斯道而济斯民”的教育宗旨,为元、明、清各朝的书院山长、讲学者所坚守与弘扬,同时影响了一代代湘学学人,后代如王夫之、吴道行、严如煜、欧阳厚均、陶澍、贺长龄、贺熙龄、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刘蓉、郭嵩焘、刘长佑、李元度、杨昌济等,他们既是岳麓书院学统的传人,又是重要的湘学学者。这些学人在岳麓书院求学期间,承传了岳麓书院的湘学学统。明清湘学充分发挥了学术的社会政治功能,从而影响了整个明清以至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记者:千年湘学的核心思想与学术旨趣是什么?

朱汉民:“湘学”是一个学术旨趣相同、学术传统相继的地方性知识传统,即所谓地域性学统。当现代学术将周敦颐、胡宏、张栻、王船山、魏源、曾国藩、郭嵩焘、谭嗣同、王闿运等学者的知识学问统称之为“湘学”时,显然不仅仅因为他们是湘人或在湘中之地产生了自己的知识学问,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一系列相同的学术宗旨、知识兴趣。同时,这一学术旨趣又成为贯穿他们学术思想的学术传统,即“学统”。湘学的学术旨趣是什么呢?宋代以来,湘学学者一直表达出强烈的“正学”即正统儒学的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正学”其实就是一种理想范型的儒学,即应该是道、治、学的完备和统一。这一“正学”中的“道”,是关于个人、家国、天下的一整套价值与信仰体系,“治”是一种参与政治、建立人间秩序的实践活动,“学”是一套包括“道”与“治”在内并有一定自洽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湖湘学者坚持儒学学统的正统性,从宋代湘学形态的成型,到明清湘学的延续发展,均追求合乎儒家理想范式道、治、学的融通。在道、治、学三个面向方面,湘学没有表现出对某一个面向的单向追求,而是坚持对道、治、学三者贯通的学问宗旨和知识兴趣。在延续一千多年的湘学史上,尽管因历史条件不同,每个湘学学者处于不同学术思潮的文化背景,不同学术师承的知识背景,但是,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不同学术个性的湘学学者,均表现出对道、治、学兼容与贯通的追求。在“湘学”这个大家族中,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湘学学者,均表现出这种令人瞩目的“家族相似性”。湘学旨趣中的“学”,是不能离开“道”与“治”的,湘学的“学统”,总是统贯着“道统”与“治统”。湘学学术旨趣上的这一特点,能够使它在更大程度发挥儒学的社会功能。

    记者:理学、湘学对岳麓书院的人才培养产生了什么影响?

朱汉民:现代学界常常讲到的“书院精神”,其实就是书院和理学结合之后才形成的文化现象。宋以后的理学家普遍在书院讲过学,许多理学流派是在书院形成的。理学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演变成书院的教育宗旨、教学方法、学规章程等。在湖湘学派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南宋以来的岳麓书院确实培养出了一大批“传道济民”的人才。而且,岳麓书院作为理学、湘学的象征而代代延续,其独特的书院传统得以保存和发展。以岳麓书院为首的书院群之所以能一次次在战火里、废墟中重新兴起,是由于后世名宦、乡贤、儒士积极维修岳麓书院,把复兴岳麓书院与重振湖湘道脉、弘扬湘学精神联系起来。历代山长也积极推崇湖湘学统、继承湖湘学风,对所有来岳麓书院肄业的湖湘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清以来,湖南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学者、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批士人大多直接或间接受过岳麓书院的教育,接受了湖湘学风的熏陶,继承了宋代湖湘学统的许多特征。可见,湖湘学术传统与教育传统通过岳麓书院的延续办学,对明清以来湖南地区的学术与教育发生影响。特别是清代以来,岳麓书院培养了一代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涌现出几个不同的知识群体,他们影响甚至左右着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历程。近代湖湘知识群体的崛起当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但是,湖湘人才群体崛起最直接、最突出的原因,应该从文化教育方面作深层的历史考察。湖南近代史上崛起的人才基本上是一批士人,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政治意识、价值观念、知识系统、行为方式投身于社会活动,从而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这批士人所具有的意识、观念、心态,恰恰是文化教育的积淀。要解释这一大批人才突然崛起的原因及描述他们的基本特征,必须联系湖南特有的文化教育背景。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