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历久弥新中国年

作者:钱念孙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7日 05版) 发布时间:2021-02-07 09:40:52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钱念孙《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7日 05版)

【文旅快评】

“年”字,远在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作为甲骨象形文字的“年”,上面“禾”,下面“人”,颇似一个人在收割或顶着禾谷,因而《说文解字》称“年”是“谷熟也,从禾”。早期农业社会里,禾谷一年一熟,于是从西周中期开始就用“年”来纪年,如《春秋谷梁传·桓公三年》云:“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采纳司马迁等人提议,诏令实施“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首日,汉代称为“正日”,宋代称为“元日”,明清称为“元旦”。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同时也废除流行已久的“太初历”(又称万年历),改用民国纪年,把1912年1月1日立为民国元年1月1日,并把原来的“元旦”改名为“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历法改为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春节名称在不同历史阶段虽有变化,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一以贯之,向来以莫大热情投入到节庆活动之中。春节俗称过年,老话有“进入腊月就是年,没出正月还是年”之说。即便取较为严格的算法,从正月首日大年初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止,春节的节庆也延续整整半个月,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涉及活动最多、规模最为盛大的节日。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新衣,往来拜节。……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传统过年或者说春节活动,是一年一岁的隆重庆典,铺排生活的丰富多彩,更演绎人生的欢乐喜庆。为迎接这场庆典,早在节日没有到来之前,人们已开始一系列的准备和铺垫。从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到腊月二十三的送灶神;从家家户户清扫屋尘,到打年糕备年货;从剪窗花贴年画,到写春联挂灯笼,如此等等,俗称“忙年”,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忙得兴高采烈。

如果说,传统春节是一台连轴大剧,腊八节是开幕前的暖场锣鼓,忙年是进入剧情的序曲和伏笔,那么,除夕夜和正月初一则是这台大剧扣人心弦的高潮。大年三十,全家老少,不问身处东南西北,都要赶回家团聚过年,此所谓民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也。吃了丰盛年饭后,小孩对长辈叩头施礼,长辈送小孩压岁钱和勉励话语,大家围坐聊天守岁,直到放鞭炮辞别旧岁,新年降临。正月初一,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皆相互拜年,恭贺新禧。此时,村口街头,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各种民俗活动,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锣鼓喧天,异彩纷呈。

元宵节是春节年俗活动的压台戏。当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会、猜灯谜、吃元宵,阖家团聚,游乐赏玩,其乐融融。元宵节还有舞龙灯的习俗,长长的龙身,蜿蜒起伏,翻腾游走,龙身灯光闪烁,流光溢彩,景象奇丽壮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曾描述宋代元宵节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元宵节的欢聚、热闹、喜庆,承载和表达了人们期盼生活团圆、红火、幸福、美满的意愿与祈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节虽然年年过,但不同时代社会变迁,人们在节日里对生活的寄托和愿望也不尽相同。春节的年俗活动虽有传统沿袭的相对稳定性,但主题表达却会随着时代的演替而不断变化。以过春节不可或缺的年画和对联来说,总体格调当然离不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招财进宝、国泰民安、尊师敬祖、富贵长寿等祈福迎祥、驱灾辟邪的内容,可在不同时期又常常会伴随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变化主题和表述。如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及各地,春节期间一些医院的大门上就醒目出现“磨砺宝刀除恶疫,回春妙手抚黎民”“无常疫病侵百姓,有爱亲情洒九州”等对联,传达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矢志抗疫的高尚精神和大爱情怀。今年提倡就地过年,网上买年货、快递送祝福成为新年俗,为过年增添了新的内涵和韵味。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尤其是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科技革命,正在深刻而广泛地改变我们的生产手段、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传统春节作为中国人适应日月运行自然节律孕育而生的重要节日,其所传达的辞旧迎新、敬天法祖、祈求丰年、驱灾纳祥的美好愿望,是中华儿女也是全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不仅不会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而过时或淡化,反而会在科技创新加速覆盖和笼罩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进程中,因其特有的传统人文蕴涵和亲情凝聚价值而备受呵护和珍视。春节是中国人每年为自己举行一次除旧布新的集体人生洗礼,是炎黄子孙洗去征尘焕发精神奋勇向前的加油站——它帮助我们更好总结过去、把握现在、谋划未来,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不竭的激情和动力。

在文旅融合、节庆经济迅猛扩张的今天,多姿多彩的春节年俗活动和欢欢喜喜过大年的热闹气氛,不仅创造和蕴含无数商机,还给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许多新的思路和启迪。如位于北京胡同里的老舍纪念馆,虽然规模很小,但它去年春节策划的专题展《老舍笔下的北京庙会》,介绍老北京庙会的民俗内容及繁盛情景,深受观众欢迎。浙江横店影视城利用传统元宵节、清明节等资源,将影视文化与旅游体验相链接,打造沉浸式体验游乐区,让游客在相应景区的“江湖大会”上与各路英豪一起闯关,实现从单一的观光游向沉浸式体验游转型。还有方兴未艾的酒店、民宿与专题陈列展览相结合,以各类年俗为主题创作的在线休闲节目等,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传统春节呈现了新时代的展示和庆祝方式,增添中国年历久弥新的无穷魅力。

(作者:钱念孙,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