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占尽东风第一鹞——南通板鹞的文化溯源

来源:光明网-国学 发布时间:2022-03-02 11:00:21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吴玲玲(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风筝,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玩具。一根长线连接手心与遥远的天空,借由风筝,“天人合一”的想象似乎变得有迹可循。

  “风筝”一词较早出现在明代陈沂的《询刍录》里:“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可见鸣唱的“纸鸢”才叫“风筝”。

  这种设计思路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人将安装在风筝上的笛子或琴弦改造成了发音可控、传音悠长的哨子。这样的哨子被称为“宋哨”,并且很快流行开来。这种风筝在北宋时传入南通,南通人将其发扬光大。

占尽东风第一鹞——南通板鹞的文化溯源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风筝有不同的称呼,南方称鹞,北方称鸢,故有“南鹞北鸢”之说。风筝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其中以北京、天津、潍坊、南通四大产地的风筝最具有代表性。南通的板鹞风筝以其硕大简朴的造型和独特的哨口设计而著称。南通板鹞的基本形态结构是矩形,通过两个矩形的不同组合形成六角星和八角星这两种基本造型单元,再将基本单元进行穿插组合,形成七联星、九联星、十九联星等多种造型。这样的风筝因大而直挺,形似门板而被称作板鹞。

  在曹雪芹所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提到的“南鹞”一派,如今只有南通板鹞为其代表。“曹氏风筝”的工艺包括“扎糊绘放”,南通板鹞风筝的核心技艺是“扎绘糊雕搓放”,比前者多了“雕刻哨口”和“搓鹞尾”两项古老工艺。

  南鹞北鸢虽同根而生,但因地域风土不同,其工艺特征差异很大。南通板鹞的板式造型、高低音交汇的葫芦配置和色彩浓郁的工笔彩绘风格与北派风筝风格迥异。近代以来,人们熟悉的“南鹞北鸢”中的南鹞,往往就是指南通的板鹞风筝。其独特之处在于筝面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风力鼓荡百哨齐鸣,声线似古筝奏响天籁。南通板鹞具有轻风能上天、强风不掉地,一飞冲天的动态美,独特的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结构美,介于年画、工笔画、壁画、唐卡之间的绘画美,得风而鸣随风扬抑的音律美四大艺术特色。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即有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这种由动态美、结构美、绘画美、音律美汇聚而成的艺术审美,形成了它在风筝类别中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特征。

  南通临江靠海,南通的风具有江和海的性格,浩荡而有力,常常会形成“天风”。所谓“天风”,就是地面上没有风,而在几十米以上的高空,出现速度稳定的强气流。在放鹞子的人眼中,东南风向的高空气流是放飞风筝的“上品”之风。鹞子一旦进入天风层,哨口响声大作,经久不息,而鹞子也像挂在天上一样,丝毫不动,趁这样的天风放鹞子,被视为是放飞风筝的最高境界。一旦有了这种天风,南通的夜空往往会同时出现千百只风筝,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哨声,被誉为“空中交响乐”。声浪席卷银河,流星坠落人间,这是南通特有的星空美景。可以说,每一个南通人都有夜出听哨观天,或枕着哨声入眠的经历。

  在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中,留下了许多与板鹞有关的故事与记忆。南通临黄海,渔业资源丰富,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天气预测是头等大事,关乎渔民的生命安全。每逢出海前夕,渔民将风筝放上高空,可以据鹞尾的摆动测定高空气流的缓急和气流方位的变化,以此作为获取气候变化情况的一个参考依据。渔民们还放一种六角形风筝,在风筝上绑上小旗,风筝放上天空后,可以从小旗的飘动情况来判断风向和风力,这种风筝称作“顺风旗”,有顺遂平安之意。还有一种风筝,点上蜡烛后放上天,又叫“天灯”,浮于空中,可以指引渔民深夜归航。

  乡野村落,普通人家几乎都有风筝,而拥有板鹞风筝,则是宅户富足的象征。风筝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希冀,它寓意着谷物丰收、人丁兴旺、风调雨顺。“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南通本地有这样的谚语。传统节日农闲时节,尤其是春节、清明节,或者田禾收割后,乡里有板鹞风筝的主家就会请邻人来放风筝,俗称“背鹞子”。放鹞子在乡村是非常隆重的大事,给乡人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仪式感和乐趣。放飞之前,先将扎制完成的板鹞供奉在堂屋内,以香烛纸马敬请神明加持,祈求放飞圆满顺利。风筝一飞上天,哨声如笛似箫,响彻长空。村人一起庆贺欢呼,预示五谷丰登,万事如意。一般这样的鹞子会整夜放在天上,夜深人静时,家家户户都枕着哨声入眠。

  板鹞风筝由几何图形构成,带有抽象的美学意蕴和独特的视觉美感。其六角、八角和正方形的设计,据说与象数和五行学说一脉相通,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合共生。几何图形构成的外形结构,稳定且富有美感,角角相接,面面相对,筝面上的彩绘题材丰富、色彩瑰丽,表达了人们祈福的美好心理。南通板鹞源自人们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内心情感物化的体现。心灵手巧的手工艺人用自己的朴素感知和技能去凝结和表现天地之美,在南通板鹞的造型、色彩、音律等元素方面承载了传统民间文化的观念。在小小的风筝中,凝结的是人们的精神祈盼、审美习惯和艺术品位。风筝高高飞上天,承载的是浓郁的乡土情怀,难忘的童年记忆,还有人们在千百年间传承的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2日 16版)

[ 责编:孙宗鹤 ]
来源: 光明网-国学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