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微识二十四节气——夏季:夏满芒夏暑相连‖蒋德均

作者:蒋德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05 22:30:47 浏览次数:3394 【字体: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致敬中华先人智慧

——微识二十四节气

蒋德均

三 夏季:夏满芒夏暑相连

按照传统历法,一年分四季,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夏天的六个节气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

(七)立夏

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生长阶段。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温差较大。

立夏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意思是,随着适宜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的蝼蛄鸣叫,表示夏天的味道浓了;蚯蚓是地地道道的阴物,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的蚯蚓也爬出来凑热闹;在立夏时节的王瓜快速生长,并结出了果实。

立夏的到来,在天文学上表示即将告别春天,夏天就要开始,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民间有“立夏看收成”之说。所以,立夏时节,应加强农事田间作物的各方面管理,方可能丰收。

古往今来,立夏有迎夏仪式、尝新活动、斗蛋游戏、立夏“秤人”等传统节俗活动。在养生方面重在益气养血安神。

宋代诗人赵友直在《立夏》一诗中写道: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村居即事》诗中曰: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

民谚有:立夏无雷声,粮食少几升;立夏插完秧,谷子堆满仓;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等等。

(八)小满

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后,天气渐渐由暖变热,并且降水也会逐渐增多,民谚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说法。

小满,标志着炎夏登场。物至于此,小得盈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但未成熟,故称小满。

小满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意思是,小满时节,小春作物即将收获,中稻全面栽插,农事繁忙,晴天抢收,雨天抢栽,一派忙碌。

民谚有: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小满不满,芒种开镰;小满三日望麦黄,小满十日满地黄;蚕老一个闪,麦熟一眨眼;蚕老不宜留,留下断丝头等等。

小满节气是根据农耕社会特点形成,过去民间有吃野菜、苦菜的习俗。小满后,中国大多数地方平均气温高于22℃,雨水渐多,注意祛湿,多喝水,多吃蔬果,饮食清淡。

历代诗人有不少吟咏小满的诗词,比如宋代诗人欧阳修便有《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诗歌描写小满时节农家生活情状的诗:南风吹拂着百草,嫩绿的麦穗也已抽齐,蚕吃着肥壮的桑叶,梨挂满树枝,晚莺、山鸟啼叫,好一幅惬意、淳朴的农家生活画卷,流露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

(九)芒种

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越来越低。

芒种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意思是,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民谚有云: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芒种是一个收获与耕种的忙碌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民谚云:芒种芒种,连收带种。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麦收有三怕:雹砸、雨淋、大风刮等等。

在养生方面,芒种时节应注重滋阳清热。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名作《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十)夏至

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太阳将走“回头路”,太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对于我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对于我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经过南返的太阳直射后,才开始逐日降低。

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意思是,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属于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这说明自然万物生长的规律,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民谚云: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因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雷阵雨。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热,健脾益气。

历代书写夏至的诗词颇多,比如唐代诗人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宋代诗人杨万里《和昌英叔夏至喜雨》: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十一)小暑

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即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这一情况,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此时,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农谚云: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有的年份雨稀少,高温低湿呈伏旱;小暑连大暑,热得无处躲。

小暑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小暑时节,大地上吹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养生宜勤喝水、饮食清淡、清热利湿。

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宋代诗人庞铸《喜夏》: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窗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十二)大暑

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个节气,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与小暑一样,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所以,民间有“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之说。

大暑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意思是,大暑时节,萤火中将卵产在腐草上,等到大暑节气时,这些枯草上的萤火虫卵就开始卵化而出来了,夜间在腐草上飞来飞去。

由于大暑时节雨水多而雨量大,大地一片暑热难耐,而且此时天气多变,时雨时晴,雨水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故民谚云:“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故民彦有云: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大暑节气有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送大暑船等习俗。此时,天气湿热,很容易导致身体受潮湿气过重。就养生而言,既要懂得防暑降温,还要着重祛湿避暑,及时补充蛋白,睡眠充足。

唐代诗人白居易著有《销暑》: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宋代诗人曾几有《大暑》: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蒋德均,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会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古代文化、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写作》《商务与政务写作》主讲教授。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以及纪念馆展陈策划与撰稿。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刊发作品和文章。作品选作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6部,文化随笔集10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 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 8 部 11 册 , 主编文学作品选集 20 余部。 文章入选全国高考语文阅读材料和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材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