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成渝铁路:新中国第一条铁路‖胡平原

作者:胡平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15 19:53:34 浏览次数: 【字体:

成渝铁路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

胡平原

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独立修筑的第一条铁路。1950年6月7日开工,1952年“七一”正式通车,全长505公里,横贯四川腹地,途经人口稠密经济比较发达的16个县市,两端连接重庆和成都两大城市。

铁路工人在成都车站喜迎从重庆开来的列车

旧中国难圆川渝铁路梦

1904年,清政府在成都市岳府街设立了官办川汉铁路总公司。计划铁道线路从湖北汉口经宜昌、菱州、重庆、内江到达成都,全长1980公里。当时,川汉铁路的建设费用采用集资认股办法。

1905年1月,四川总督锡良在筹资集股的章程中,规定了股本的四个来源:一是认购之股,即由官绅商民用自己的钱入股投资;二是抽租之股,即按田赋多少,硬性抽粮入股;三是官本之股,即由官款拨入公司,作为股本;四是公利之股,即由公司开办多种经营,以盈利入股。股金,名义上是四种来源,实际上是用强制办法,在四川省普遍征收“铁路捐”。原规定“租股”不超过股金总额的五分之二,但自公司开办之日起到1910年止,实收“租股”白银929万两,占总收入1198万两的77%以上,这给川渝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

为缓和民愤,1907年,清政府将“官办”改为“商办”,先后聘请詹天佑、颜德庆担任正副总工程师,于1909年12月10日在湖北宜昌举行川汉铁路开工典礼。但由于在先修东段或西段或两段同时动工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工程进展十分缓慢,直到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宜昌到重庆万县段,仅修路基30多公里。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一方面想吞没川渝人民为川汉铁路集资的股款,另一方面以“利用外资,开发实业”为幌子,打着修建川汉铁路的招牌,大举向帝国主义借外债,出卖中国主权,悍然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把“商办”的川汉铁路“没收”,由此在四川掀起了一场震惊全国的保路运动。那时全川142个州、县都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川渝人民纷纷罢课、罢市、抗捐、抗税,对清政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斗争。四川总督赵尔丰根据清政府“严加弹压”的电令,对保路同志会进行血腥镇压,导致川渝各地迅速聚集了数十万群众,组成了保路同志军,举行武装起义。在这紧急形势下,清王朝急令湖广总督端方调两旅鄂军入川镇压。由于鄂军调走,削弱了湖北的武装力量,这就为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四川保路运动成为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光辉篇章。

1932年,国民党驻成都的24军、驻重庆的21军成立了修建成渝铁路筹备处。由四川督军周道刚负责,并聘请蓝田为总工程师,初试重庆到内江段的线路勘测工作。后因军阀混战,修筑铁路皆成泡影。

1936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成立成渝铁路工程局,委派邓益光、陈祖贻任正副局长,并组成了八个测量队进行线路勘测。北线,由重庆经合川、遂宁到成都;南线由重庆经璧山、永川、内江、简阳到成都。另一条南线,由重庆经江津、永川、内江到成都。同年12月16日,负责成渝铁路工程任务的川、黔铁路特许股份有限公司理事会在上海召开,决定曾养甫、李石曾、宋子安、卢作孚、刘景山为常务理事,曾养甫任理事长兼总经理,授权总经理代表公司和铁道部、法国银行财团签订合同,拟订成渝铁路开工日期,并追认邓益光为成渝铁路工程局长。

1937年3月,重庆车站及九龙坡码头开工。4月,一总段土石方和沱江大桥动工。同年7月7日抗战爆发,各段工程均已停工。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整个铁路修筑全线完全停工。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扬言,要以修好成渝铁路的行动来表达对全川人民支援抗战的谢意。但全线除了隆昌的瓜子岩坚石深重和资中凉风娅隧道被认为是最艰巨的重点工程勉强施工外,其余各段根本没有动工。随后由于货币贬值,物价猛涨,成渝铁路工程局职工的工资均不发放,更谈不上修路。

旧中国,成渝铁路先后折腾了40多年,所谓铁路全线没有铺上一根钢轨,一块枕木,反而给川渝人民带来路捐及血雨腥风的灾难。

新中国修铁路美梦成真

新中国刚成立,百废俱兴。西南军政委员会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决定修建成渝铁路,以发展交通带动全省工农业恢复和发展。党中央、毛主席批准了这一决策,并调二野17军军长赵健民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长兼西南铁路工程局局长,全力着手修路的筹备工作。

修铁路,需尊重科学,尊重人才。西南军政最高首长刘伯承、邓小平决定把我国知名的老铁路专家萨福均请来,担任西南交通部副部长兼西南铁路工程局副局长和总工程师,负责成渝全线的专业技术领导工作,并且尽可能地将分散在西南、西北各地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调聘集中到成渝铁路。譬如,原成渝铁路工程局的胡慰康、姚章桂、蓝田,原黔桂铁路修筑工程处的刘建熙、雷从民,原宝天铁路工程局的翠鹤程、吴启佑;原中国桥梁公司重庆分公司的郝昭著、文蒸尉等。这些都是当时全国知名的铁路专家、学者。此外,从浙赣铁路保管处、陇海铁路重庆储运所、东北运输总局保管处、二野三兵团、五兵团、西南服务团等单位转进一批技术人员,还向社会招聘了一批,这样组成了一支强大的专业技术队伍,为全面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0年6月15日,为减轻人民负担,刘、邓首长决定“军工带头筑路”。由西南军区直属部队组成的军工第一筑路总队和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军区分别组成的4个总队共计3万人,带领失业工人和城市贫民1万多人,开赴施工现场,拉开了成渝铁路施工的序幕。同年10月,军工完成了第一期工程任务,奉命归还建制;接着,11月15日,邓小平签发了《为动员民工完成成渝铁路土石方之指示》,25日召开民工筑路会议;紧接着,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组成4个民工筑路指挥部,以工代赈,动员组织了大批民工上路;到1951年初,上路民工高达107500人,掀起了修筑成渝铁路的高潮。

在施工中,广大民工热情高涨,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民工谢家全创造了“压引放炮法”,使开挖坚石用炸药量,由每立方米竖石用药八两减到三两;颜绍贵创造的“单人冲纤法”,工效由二人每天打眼8米,提高到单人冲钉24米;肖光瀚在单人冲纤的基础上,改进炮纤尖端的形状,创造了单人冲纤近50米的纪录。此外,民工中还制作了打浆机、运土机、挖泥弓、扒杆卸、吸筒抽水等小型机具,大大提高了工效,加快了建设速度。

成渝铁路全线修筑从1950年8月1日开始铺轨,1951年6月30日铺轨到永川,12月6日到达内江,1952年6月13日到达成都。1952年7月1日,重庆、成都两地隆重举行成渝铁路通车典礼,实现了川渝人民的美好夙愿。当时毛泽东主席闻讯,挥毫题词:“庆祝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时任西南军政首长邓小平也题词:“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毛泽东主席为成渝铁路建成通车题词

邓小平政委为成渝铁路建成通车题词

铁路繁荣川渝城乡经济

成渝铁路修筑之后,成渝沿线相继建成700个大中型企业,形成川渝工业走廊。川渝资源丰富,有28种矿产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从成渝铁路线通车起,川渝一批大中型企业如重庆电厂、成都量具刀具厂、四川化工厂等相继建成,并恢复和扩建了重庆钢铁厂和重庆水泥厂等。沿线中小工厂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那时成渝铁路沿线还分布着煤炭、电力、冶金等上百个大中型企业。这些工厂企业的原材料、产品主要依靠铁路运输。以成渝铁路沿线的重庆、珞璜、豆坝、白马、成都五个大电厂为例,其发电量占全省一半以上,年耗煤量500万吨以上。只有依靠强大的铁路运输,开行煤运专列,才能源源不断保证供应。

成渝铁路的通车,使老工业城市重庆复苏起来。冶金、机械、建筑等工厂纷纷开工生产。如修建成渝线的钢轨及配件7万余吨都由重庆101厂承担轧制,部分水泥由重庆水泥厂生产。成渝铁路的建成,大大推进了重庆市工业发展的速度。101厂扩建两座大型平炉,601布厂恢复了生产,新建重庆电厂、鱼田堡煤矿等。工业门类日益齐全,使这座老工业城市更加焕发出青春。1990年工业产值325亿元,居全川之首。1997年3月设立重庆直辖市后,面对三峡水利工程的开工和承担库区移民85%的任务,赋予重庆新的历史使命。到1998年,重庆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375亿元,增长115%,利税总额增长20%。成渝铁路在振兴川渝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

成渝铁路繁荣了城乡经济,促进了物资交流,给市场带来活力。铁路未通车前,很多物资运不出去。在刚通车的半年里,经成渝线运出的粮食即达5.1万吨,棉花8000吨。在1959年前后,铁路开行粮食直达列车,川渝供应京、津、沪三大城市的粮食就有几十万吨。川渝生猪的存栏数,名列全国第一,也盛产柑桔。譬如,1990年全年装运冻肉9806车,柑桔15701车,发运鲜活易腐货物45763车,171.1万吨;同年四川省通过铁路运往省外的钢铁269万吨,化肥157.4万吨,磷矿46.7万吨;1996年钢铁为280万吨,磷矿93.2万吨;1997年115.8万吨。随着新建厂矿的投产,钢铁、化肥、水泥、磷矿运往全国各地。

成渝铁路的通车,连接城乡,使物资交流十分活跃。譬如,隆昌煤矿的煤原来销不出去,堆积如山。铁路通车后,销路打开,日产量从60吨增加到300吨。又如,内江的蔗糖,改由铁路运重庆,运费便宜,仅为汽车运费的十分之一,新增四百多家糖坊,成渝铁路通车后,人们喜气洋洋迎接糖业生产的昌盛。从1990年起,多年的全国糖酒交易会都在成都召开,参展企业几千家,云集数万人。1997年的全国糖酒交易会成交总额达121.6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成渝铁路通车后,川渝的对外贸易非常活跃。1991年,新建“三资”企业231个,吸引外资3.3亿美元。对外贸易实施“大经贸”战略取得成效。1997年,川渝全年进出口总额27.1亿美元。为贯通川渝与香港的货物运输,成都火车东站于1997年4月16日开行首列集装箱直达快运列车,由40辆集装箱专用车辆组成运程2484公里,实行一条龙服务。随着改革开放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商在川渝的投资额在内陆省中名列前茅。

成渝铁路促进城乡交流大发展。川渝地域辽阔,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1%。农业发达,盛产大米、油菜、蚕茧、生猪、水果等,为全国重要粮食和农副产品基地。铁路未通车前,丰富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大批农业生产资料到不了位。火车通车后,城乡交流、工农联系更为密切。在支援农业方面,铁路从1963年起,开行成都站至重庆站的701、702快运零担货物列车,便利了川渝沿线几十个小站农业物资的运送,使春耕物资不误农时。不仅实施了“计划、承运、挂车”三优先的政策,而且还为修建四川最大的升钟水库运送水泥12万余吨。

铁路改善川渝人民生活

成渝铁路通车后,改善了川渝人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成渝铁路沿线涌现出一批新型城镇。沿线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如资阳、简阳、内江、永川、大足、朱杨溪、铜罐驿等中小城镇迅速发展,由小到大。从前只有三个小土窑、百余人的铜罐驿,如今工商业繁荣,成为发送量几十余万吨的火车站。资阳在铁路未通车前,街静人稀,市场萧条。如今工厂林立,街道宽敞,出现了资阳内燃机车厂、资阳烟厂等大中型企业,为内地区域的一枝花。在成渝线通车的第一年,有“甜城”之称的内江商业即增加了七百余家商店,榨制的蔗糖比上年增加36%,新建内江糖厂和纺织厂,工业产值成倍增加,成为成渝线上仅次于重庆、成都的城市。未杨溪原是江津的小乡场,交通运输主要靠长江水运,未通铁路前,荒凉冷清,仅有十几间茅屋,如今热闹非凡,成为长江之滨水陆联运的集散地。

再以成都市为例,一百多个大中型企业都是在成渝铁路通车后的六七十年代建立的。东郊的电子、化工、医药等支柱产业,在全国占有一定优势。改革开放后相继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台商开发区,1990年工业产值25l.2亿元,为1952年的28倍。

成渝铁路的通车,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大批新型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特大城市成都与重庆分别在成渝铁路两端,四川省的6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一半也分布在成渝铁路两侧。成渝铁路的通车,便利了交通,改善了人民生活。从成都到重庆,坐汽车需两天多,步行需一个平月,乘火车几个小时就到了。成渝铁路发送旅客人数连年上升。1953年359万人,60年代700余万人,1971年1294万人,1980年1992万人,1990年2077万人,1995年2092.2万人,1997年下降为1812.6万人。成渝线刚通车时,开行2对旅客列车,一快一慢。1991年为11对,每天还有分别开行到北京、上海、广州、贵阳、昆明、西安等大城市的旅客列车,密切了川渝人民与外地的交往。秀丽的巴山蜀水,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川渝走向世界,世界也了解川渝。

成渝铁路通车后,货畅其流,运费便宜,成本降低。成都市仅百货一项就有2327种商品降价,平均下降7.1%,给川渝人民带来了方便和实惠。

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354元,比1980年增长2.8倍,年平均增长14.25%。农民人均收入505元,比1980年增长1.7倍,年平均增长10.4%。城镇居民高中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199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763元,实际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1681元,比上年增长222元,实际增长9.3%。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铁路建设和发展。从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起,在川渝相继修通宝成、川黔、成昆、襄渝、达成五条干线和内昆、内江至安边段和广旺、德天、广岳、成汶、宜琪、资威、三万、渡口(攀枝花)等12条支线。到1997年末,川渝铁路营业里程达2877公里,初步形成了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铁路网骨架。

几十年来,川渝铁路担负客货运输周转量分别占四川省总数的75%和40%左右;到1997年,由于公路交通的发展,特别是成渝高速公路通车,在旅客周转量中铁路的份额已下降到20%,但货物的周转量却上升为60%,而成渝线就占全省铁路的四分之一,可见铁路仍是交通运输中的骨干力量。

成渝铁路客货运量在1996年以前,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1990年发送货物吨位总数1030.4万吨,为1953年的4.3倍,旅客发送人数1990年2077万人,为1953年的5.8倍,重庆站为418.9万人,成都站850.8万人,两个站占成渝线总数的50%。成渝铁路给川渝带来的繁荣是有目共睹的。沿线上百个大中型企业,每年给国家上缴的利润占全省一半左右;单是50年代新建的成都无缝钢管厂,1991年即上缴利税2亿多元。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连接城乡的纽带。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更显示出它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成渝线的货运量已由通车初期的200多万吨,上升到1971年的440万吨,再发展到1975年的653万吨。为解决运量与运力的矛盾,从1978年起,国家投资5.8亿元对成渝线进行电气化改造,到1987年全线竣工。电气化铁路的开通,给铁路运输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气化的优越性表现在提高运能、保障安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等方面。机车牵引定数由1700吨提高到2600吨,运输能力由610万吨提高到1300万吨,使成渝线又产生了新的飞跃。

成渝铁路胜利通车一瞥

成渝线上的车站,先后开办水陆联运、国际联运、集装箱运输,近年开办铁路公路集装箱联运,并实行专用线共用,大大方便物资单位,同时也改善了厂矿的运输条件。行车设备也在不断改进,成渝线通车时仅有四股道的“老东站”,现已扩建为先进技术装备的二级四场编组站,解编能力4000辆以上。重庆西站已有20股编组线,日均办理车数3400辆。在通信、信号方面也有显著改善。成渝沿线60多个车站的信号设备由电锁器联锁改为6502型电气集中。重庆枢纽的光缆通信工程已于1989年投入使用,直到目前不断更新,十分科学。

成渝铁路通车几十年来,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为川渝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川渝工农业生产和人民需要服务,胜利地完成了各个时期繁重的客货运任务。

成渝铁路不单在技术装备方面已成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铁路干线,而且在安全、优质的客货运服务方面,也已成为人民热爱的一条文明铁路。

如今,成渝高铁已经开通。成渝高铁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网中“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三条连接成渝城市群的铁路交通走廊,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年版)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3月22日,成渝高铁动工建设;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铁开通运营。截至2015年12月,成渝高铁由成都东站至重庆沙坪坝站,全长299公里,共有11座车站,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建设成渝高铁这条客运大通道,在成渝间构建1小时快速交通圈,并通过与重庆至利川、重庆至万州、重庆至贵阳等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相衔接,成为全国铁路快速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适应重庆山城、江城的地理特点,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发挥重庆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形成重庆与中部、东部地区的紧密联系,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又好又快地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成渝铁路,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为振兴川渝经济、造福川渝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川渝人民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胡平原(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重庆市中共党史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纪实文学学会会员,重庆市巴南区委党史研究室《口述巴南党史》编辑)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