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八一特辑】寻找八一将士 弘扬八一精神‖涂序晖

作者:涂序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31 19:54:04 浏览次数: 【字体:

寻找八一将士 弘扬八一精神

涂序晖

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以下简称“八一馆”)展厅,可看到一块高2.5米、宽10米、刻满了南昌八一起义参加者名字的名录墙。

当时,号称3万起义军,因没有完整的原始档案资料,单凭八一起义将领们回忆整理的资料,一个一个地调查取证核实,到建军60周年(1987年)展出名录仅有290余人(起义部队序列表因空缺太多一直没有展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各方面条件都很差,起义军人数多、都来自全国各地,没有手机电脑,查资料难;边远乡村没有交通,爬山步行难;调查没有录音,手写记录难;没有通讯工具找人难,如有人外出打工或走亲戚就白跑了。八一馆一直把寻找起义战士的工作当作主要工作来抓。

1987年建军60周年前,八一馆招收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历史系专业毕业,学士)继续开展寻找起义战士、弘扬八一精神的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八一馆新一代工作人员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忠于党的事业,把寻找南昌起义战士和人物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发现名录中有重复现象,在那个年代我国有很多人有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字,特别是中共地下党为了隐蔽自己的身份,须用假名参加革命。当年南昌起义军,除了贺龙、叶挺、周士第、蔡廷锴等部队2万多,还有南昌公安局、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部分学员、南昌工人纠察队,以及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女生队学员等。起义军向南转移时,沿路都有爱国青年自愿加入起义军。

1956年,党和国家确定在南昌建立八一起义纪念馆,作为全国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八一馆筹建办公室没有整套的原始档案资料,只有起义领导回忆的资料,以及残缺不齐临时拼凑的档案。凭着党和政府提供的参加八一起义人员名单,为查证八一起义的史实,八一馆筹建办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派出工作人员一个一个走访调查、取证落实。工作人员跑遍了全国多个大小城市和乡村,以及偏远的山区,寻找参加八一起义的战士或家属,一个一个地核对,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整理建档。

1956年八一馆筹建办开始工作以来,经过两年多时间努力,整理了一些基本资料。为了慎重,在1958年试展期间组织党政军机关和社会学者、团体、学校等人员参观,收集社会反映再进行修改,于1959年国庆节正式开放展出,得到社会普遍赞扬。

八一馆首批工作人员为了查证南昌八一起义史实,寻找起义战士,弘扬八一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一意为八一馆早日开馆展出,宣传八一精神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父亲涂凌云同志就是1956年党和政府交给八一馆筹建办“参加八一起义名单”中的一员。八一馆筹建办的同志几经周折找到我父亲,向我父亲了解八一起义的情况……

1970年1月,八一馆又派了2位女同志找我父亲了解八一起义的情况。她们从我家1956年住的旧址找起,邻居们说早已搬到八一桥去了,具体什么地方不清楚。她们到南昌市东湖区公园派出所查到迁往胜利区八一桥派出所东万宜巷住,这里邻居说家中没人照顾老人,乡下二女儿涂仲英接到乡下住了。乡下在哪?只有他儿子知道。

她们又跑到我单位(南昌罐头啤酒厂)找我。我单位说,我在青云谱学校工宣队工作,她们马不停蹄花了三天时间才找到我。我看她们找我父亲很急,满口答应明天上午带她们去找我父亲。我们约好第二天上午8点在青山路口集合。

第二天,我们坐公交车半个多小时到市郊徐差乡,再步行半个多小时9点半到了我二姐家。我二姐见我带来二位客人,准备去买菜做饭。八一馆的同去说,时间还早,我们不吃饭,抓紧时间工作,早点回去。她们调查也很简单,就是了解我父亲八一起义时担任什么职务?执行什么任务?我父亲如实说:“起义时担任南昌工人纠察队队长,执行警戒任务,临时归属于朱德军官教育团领导。是整个起义战士最早进入战斗岗位的,起义军4小时顺利占领整个南昌城后,转到城外执行值勤巡逻任务,防止敌人反攻搞破坏;等起义军向南安全转移后最晚结束战斗的……”上午10点半,调查工作做完了,我们返回到徐差乡等车,抓紧时间每人吃了一碗热汤面暧暧身子。公交车来了,我们上车返回了城里。

我回到家后一直在想,这是在省城调查一个问题就跑了4、5天,如在乡下10天都不一定拿得下来。如果在大山沟调查,要吃多少苦呀!可想而知……八一馆同志们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20世纪80年代,八一馆又招收了一批有中国近代历史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来馆开展寻找起义战士、弘扬八一精神的工作。

肖燕燕,女,1964年生,南昌人,中共党员,1987年7月毕业于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毕业后来馆工作,现任八一馆资料陈列部主任、副研究员。

肖燕燕与刘小花等“八一馆人物研究团队”展开了“南昌起义人物研究”工作。他们提出了“抚今追昔,我们不会忘记南昌起义的参加者,我们要以我们的方式给予纪念”的口号。

肖燕燕对团队同志在南昌起义人物研究工作上提出了更科学、更准确、更全面的要求,对八一起义参加者的时间原则上确定1927年8月1日至10月3日,在起义部队工作战斗的都属于八一起义参加者。当时为了统一战线需要,把在国民党内担任要职的共产党人列入革命委员会,事实上有些人并没有到南昌来,如宋庆龄、张发奎、邓演达、何香凝等人没来南昌,所以后来没有把他们统计到名录中(如张发奎等人还特地发表声明,表示他本人并没有参加起义)。在工作中还发现,原有的名录有一些不当之处,存在人名重复统计现象,因我国有很多人一生中会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名字,有的是革命工作需要,如地下党必须隐蔽自己的身份,不得不用假名字。但有的在名录中真假名字都出现了,就连苏联顾问纪功,他又叫库马宁。造成很多重复统计名录,这次只能保留一个名字。这样,南昌起义名录的名字越来越准确了。

特别是建军90周年大庆之时,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精神,八一馆对展厅内容作了大量调整更新升级,发现有小小的漏洞都会及时补正,如我父亲涂凌云名录上有出生日期,但没有去世日期,在建军90周年的名录上及时地补充完整了。这说明八一馆的同志对工作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使得南昌起义人物研究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目前,“八一馆人物研究团队”正在思考如何深挖潜力,把南昌起义人物研究工作和弘扬八一精神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八一馆还要寻找更多的参加南昌起义的战士,发现更多的红色故事,把八一馆办成全国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建军100周年献礼。

(参考文献:《南昌起义人物研究》,2009年12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涂序晖,1944 年生,八一将士涂凌云的儿子,1959 年招工进南昌罐头啤酒厂工作,1961 年参军在福建前线当兵,1966 年1 月退伍回原厂工作至到退休。2017 年至今,任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理事会理事。爱好文学和诗歌,在多个网站、报刊发表过短文和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涂序晖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