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花开三线:一座被时代遗弃的三线旧址‖邓龙

作者:邓 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31 21:04:40 浏览次数:2421 【字体:

花开三线

一座被时代遗弃的三线旧址

邓 龙

1

川中三线 选址射洪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作出英明决策,在我国中西部13省区开展以国防军工为主的涉及交通、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时期,遵照中央统一部署,解放军总后勤部组织选址专班奔赴三线地区,在全国选址布局全军军需生产基地。从1966年初至1970年底,总后勤部分别规划建设了河北承德(县)片区、山西闻(喜)绛(县)片区、湖北均县(今丹江口市)片区、贵州贵定(县)片区及四川射洪(后改为江津)片区五大军需生产基地,新建38家三线军需厂,加上原有的军工厂,全军后勤军工厂达72家,职工人数达10多万人,基本满足了当时全军后勤战备保障需求。

3536厂区

1966年,总后勤部选址川中射洪县,开工兴建了六大三线军工及配套项目:312战备库、射洪棉纺厂、东风电站、3533厂、3536厂和3537厂。然而,因一条规划建设中的铁路几经波折,最终与射洪擦肩而过,正在筹建的军工厂及配套项目或外迁或改建归属地方,唯有3536厂坚守在射洪。

3536工厂

2

走进深山 艰苦创业

1966年11月初,一支神秘的队伍分乘两辆解放牌汽车,从成都3508厂出发,向位于川中盆地射洪县境内的大山里驶去。

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时,两车抵达射洪县万林公社二大队的涂家大院,但距目的地三皇寺还有6华里。这里已是公路尽头,前面被群山阻隔,今晚只好住在这个小山村了,而前面的山路只能靠“11”号了。

这支56人的小分队是3536筹建处的先头队伍,他们此去大山深处,是执行筹建3536军工厂的重任。

翌日清晨,这56人背着行李,扛着器材,向庙子湾大山进发。

筹建进山

翻过庙子湾大山,眼前是一座荒芜沉寂了上千年的山沟,四周群山环抱,山山岭岭,郁郁苍苍。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摆在筹建处眼前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先解决几十号人的吃住问题。

先说说吃。

当时,工厂的筹建工作千头万绪,一干起来就忘记了吃饭,等大伙饿了,才想起来做饭。哪里有什么厨房,平常就在空地上挖个土坑,找来几块大石头,把锅一支,就地捡些干柴,埋锅造饭。烧出的饭菜还真的别有一番风味。后来,遇到刮风下雨,这才搭起简易的草棚,垒个灶台,作为临时厨房。

那时候,当地老乡吃水都没有井,全靠从山崖石缝里接水吃。可是,筹建处这几十个人,光靠石缝里接水吃怎么行?跟老乡争着接水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一到下班时间,山沟里就出现一大奇景:几十个人端着脸盆,提着铁桶,沿着山间小路四处找水。有时找不到山泉水,就只好到附近的小河沟里挑水吃。当时条件极差,大家吃的饭菜也很简单,全是大锅饭、大锅菜。开饭时,值班员把哨子一吹,大家围过来,自觉编成小组,每人打好一份饭,各组再端上一盆菜,找块大石头当桌子,大家围个圈,往地上一蹲,吃得特别香。

再说说住。

当时,根本没有现成的房屋,住的自然也很简陋。一部分人到老乡家租房住,剩下的人就挤在三皇寺的几间平房里。说起三皇寺,其实早就没有了菩萨,解放后先改成了村里扫盲学校,后来自然就变成了小学校。地方政府为支持三线建设,提前把学校腾出来,给筹建处当办公室兼宿舍。

因庙小人多,又在庙子外边搭了个临时帐篷。白天忙碌工作,还好打发,一到夜晚,空旷寂静的山沟里一片漆黑。到了夜深人静时,小庙周围的野猫出没,田野里蛙声阵阵。尤其是山沟里的野猫子叫起来真瘆人,那声音阴森凄厉,突然一声撕心裂肺的叫声划破夜空,闹得胆小的夜不成寐。那时候,山沟里还没有通电,老乡们祖祖辈辈都是点油灯照明。筹建处也不例外,点的是煤油灯或蜡烛,后来上面发了手电筒,方便夜晚出行和起夜。办公用具就更奇特了,一律是石桌子、石凳子,可不是雕琢好的石桌石凳,而是找来的青石板,四角一支就是办公桌,再搬块石头就是凳子,写文件、画图都在上面完成。尽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谁也没有牢骚怨言,大家一门心思想着:早日建好“三线”,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

3

实现“三通” 大干快上

把筹建处的生活初步安排好后,筹建处就集中心思和力量抓好水、电、路的“三通”工作。

筹建处积极与射洪县人民政府协调,射洪县组织民工连,全力支持厂区“三通”建设。遇山开路,逢水架桥,日夜奋战在修路、架线的施工现场。是年11月,修通了从3636厂区至县公路间全长3公里的公路;1967年4月初,又架起了从工厂至太乙区全长5公里的输电线路;7月中旬,上级调来钻井队,打出了日出水量达700吨的第一口深水井。为了早日实现水、电、路“三通”,筹建处人员付出了心血,流下了汗水。路通了,电通了,水有了,基础工程突飞猛进,一天一个模样,工地上处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初步实现了“三通”,103工程队即将进场搞基建。那时候干工作都讲抢时间抢进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去完成。筹建处不等不靠,自己动手盖一批“干打垒”宿舍,解决施工队的住宿问题。开始,大家没有经验,就向当地老乡请教。当地老乡盖房就采用土夯,两边用木板一夹,中间填土,再放些竹条,然后用木夯把填土夯实;夯完一层后,两边再加木板,再填上一层土,放些竹条,再夯实。这样一层接一层地夯实,就把土墙主体先建起来了。接着给房屋上架梁,铺檩杆和檩条,再铺上一层油毯,上面盖上布瓦,三间“干打垒”的房屋就盖好了。就这样,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仅一个多月,就建起10幢“干打垒”宿舍。

当年建设三线有一条不成文的原则,那就是“先生产,后生活”。在初步实现“三通”后,由建工部103工程指挥部第三处进场施工,一时间,山沟里推土机、翻斗车、人力板车车来车往;数以百计的木工、瓦工、钢筋工、搭棚工等工人遍布工地各个角落,真可谓群山沸腾,人欢马叫。

厂区

三线建设者们用“革命加拼命”的工作劲头,人人争时间,抢进度,盼望工厂早日建成,早日投入生产,让毛主席睡好觉。经过一年多建设,基本建成了工厂的生产车间、附属设施及部分宿舍。1968年,3536工厂正式投产。

毛主席与三线建设

4

将军下放 殒命三线

1966年,3536厂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线军需工厂序列,隶属总后勤部工厂管理部,1968年正式成为军队企业化军需工厂的一员。按当时总后对工厂下达的生产命令,工厂由筹建阶段转入正规生产,以生产65式制式军服为主。

工厂鸟瞰图

此时,正值“文革”期间,派系斗争在三线军工系统时有发生。地处深山的3536厂并非世外桃源,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冲击,但三线军工人坚持“抓革命,促生产”,排除干扰,确保军需生产不受干扰。

1969年3月至8月,中苏边境接连爆发了珍宝岛等冲突事件。之后,苏联大军压境,扬言对我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展了以防范“苏修”“美帝”侵华战争的紧张战备和紧急疏散工作。由于事件发生在“文革”期间,当时林彪集团风头正健,在他们一手操纵下,被“疏散”人员实际上是换个地方继续被“监禁”。

1969年11月,地处川中山区的3536厂走进一位将军,工人们不知将军的军衔,只知这位将军来自北京总后勤部机关。厂领导私下交待,对将军不亲不疏,分配工作也不能重。

将军两鬓斑白,身体瘦弱,没有官架子。他带着女儿住在草房沟家属区,每天从草房沟走到李子湾一车间,参加车间的劳动生产。当年从厂家属区到一车间走的是蝉石旁边的小路,路两边是水稻田。遇到雨雪天气,泥泞不堪,时常有人摔到水田里。将军与职工一样,按时上下班,从不无故迟到早退。

这位将军名叫周长庚,湖北石首人,时任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将军参加过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斗争和长征,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身经百战,多次负伤。他是我军军事医学科学研究机构的创建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将军为何千里迢迢从京城迁到位于四川腹地的射洪县3536厂呢?

1967年,时任总后勤部部长的邱会作在总后机关制造出“特务叛国外逃集团”冤案,株连了总后原政委李聚奎上将等26名军职以上干部和269名师职以下人员。

据总后档案材料记载,1967年至1971年,邱会作在总后私设监狱,刑讯逼供,直接迫害干部群众462人。其中,给总后原政治部主任等17名军职干部和107名师职以下干部群众,强加了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其中108名同志被非法关押、刑讯逼供和揪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时任总后政治部副主任的周长庚因揭发邱会作的生活工作作风问题,被扣上“贺龙亲信”“走资派”等罪名遭到隔离、批斗和迫害,以致身患重病。1969年10月,邱会作借中央战备疏散令之名,将周长庚等军师级干部数十人强行“疏散”到总后所管辖的三线军工厂进行“监督改造”。

当时,将军已身患重病,来厂不久,于1970年1月29日,因心肌梗塞被送往射洪县人民医院,经抢救无效病逝,终年59岁。将军病逝的噩耗传到3536工厂,厂里几百名三线工人自发赶到几十里外的射洪县人民医院,参加了将军的追悼仪式。

农场首届党代会

得知噩耗后,将军的家人从京城赶到射洪,将军的儿子到了3536厂,专门重走了他父亲每天上班要走的这条路。

5

战转出山 人去楼空

20世纪80年代,由于三线企业普遍存在交通不便、生产成本高、信息不畅等制约因素,国家对三线企业实施调整改造和战略转移,一部分地处环境恶劣的三线厂开始向城市搬迁。之后,除重要的尖端科研基地外,其他大部分三线军工企业外迁、转产,遗留下许多工业建筑及配套设施。

3536工厂同许多三线厂一样,遵循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三线企业战略转移”的指示精神,抓住机遇,出山选址,同当年选址进山不同的是,工厂有自主权,可充分利用总后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决定新厂落户绵阳。

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与射洪同饮一江水。

彼时,绵阳有个长虹厂。长虹也是三线企业,长虹电视风靡全国,绵阳成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绵阳因此而名声在外。

大树底下好乘凉,3536厂毅然选择了科技城。

1993年,工厂开始实施出山战略转移,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梦,然而,要实现“美梦成真”绝非易事。接下来征地几百亩、投资几千万搞建设,新建厂的艰辛程度,不亚于当初进山开拓,过程不用赘述。

当年,三线厂的战略转移又叫“二次创业”,国家和军队对三线军工企业的搬迁只给政策,没有专项资金,各自想办法找钱。很多三线厂在战略转移中没有把握好老厂的生产与新厂建设的尺度,到最后搞得老产品丢失,建新厂烧钱,落得一身债务,最终厂子转不动了,资不抵债,破产倒闭。而3536厂当年完成产值1.17亿元,实现利税700多万元,奇迹般地避过险滩,做到了生产建设两不误。接下来就进入产出与投入的良性循环,3536厂步入佳境。

1998年,3536厂战略转移、走出山沟的工作,圆满地画上了句号。昔日生活在三皇寺这条山沟的三线人,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山,迈向了现代化的都市。新的厂,新的城,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向往,而老的厂,老的地方,却有着他们的丝丝牵挂和念想.....

山沟中的工厂

曾经人气旺盛的3536厂,人走楼空,斜阳草树下,苍台露冷。风雨寂寥中,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6

沧桑风景 保护三线

风雨二十年后,有几位山外来的客商好奇地走进了3536老厂,他们面对的却是一座荒凉的军工城:残壁断垣、荒草连天。恰逢秋日,一路上落叶纷飞,枯黄的落叶撒满坑坑洼洼的路面,沿途墙壁上藤蔓攀援,屋顶上蒿草疯长,屋檐下挂满蜘蛛网......眼前的这一切衰败的场景,让这几个人心生悲凉,他们纷纷失望地离开这里,唯有一个叫桂雪梅的女士留了下来。当时,她心里也没底,但是,一棵生长在厂区陡坎上的黄桷树,在秋风中的沧桑风景,让她深感震撼:这棵有着50多年树龄的大树,树形盘龙虬枝,古态盎然,树根盘根错节,犹如游龙,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

黄桷树

这座行将荒废的军工城让她深深牵挂,她决心留下来保护这棵树,保护这座城,不能让它继续荒废下去。

2018年,桂雪梅的四川彩皇公司正式入驻3536厂军工遗址,她开始了保护行动:清理脏乱的环境,修补漏雨的屋顶,拾掇破旧的门窗,整理荒芜的土地,恢复厂区的路灯和绿化,初步完善了园区基本设施,并形成了一定的接待能力。

桂雪梅

很多商界朋友都劝她不要在这里浪费功夫了,那时没人能想到,几年后,这里会是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线厂大多建在广大的山区农村,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三线企业外迁后,留下的军工厂旧址,大多是简单粗暴的利用,如用于养猪、养鸡、种蘑菇等,很多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和开发,甚至遭到大面积破坏。

厂区开展活动

如何保护、开发利用这些稀缺的三线资源?桂雪梅挤出时间,外出参观学习,请教业内专家,召开研讨会。她苦苦思索,她踌躇满志,决心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来。经过几番曲折,多次尝试,桂雪梅对这座军工城有了全新的设想和规划: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挖三线文化,将其打造成红色文旅项目和综合型旅游目的地,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支生力军,对于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不失为一种创新型的发展思路。

开展活动

7

风雨阳光 花开三线

3536厂建于20世纪60年代,那个年代,由于工厂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文化生活贫乏,工厂非常重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号召全厂职工种植菊花,美化生活。于是,家家户户阳台上栽种着各种品种的菊花,每年厂里举办菊花展比赛,获胜者将代表工厂去射洪县参加菊花展。这样就形成了数十年种植菊花的传统习惯,一直传承至今。

3536秋风落叶

在得知3536老厂一直有栽种菊花的传统,桂雪梅便从外地引进菊花精品,大力发展香菊、金丝皇菊等菊花种植、深加工产业,同时公司与镇、村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合作的“产联式”模式,打造千亩香菊产业扶贫基地,带动周边100多农户脱贫致富,共同发展。

3536菊花节

与此同时,她将企业挣来的钱投入到军工城的保护中,并依托3536厂旧址遗存的厂区建筑和三线红色资源,结合射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以“讲好三线故事、弘扬三线精神、推动乡村振兴”为主题,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三线军工城,带动周边乡亲共同发展。

目前,规划建设的项目有:3536三线建设博物馆、3536三线工业馆、党史学习教育馆、65式军装体验馆、响旗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射洪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基地、菊谷观光旅游区等项目,以及菊花组培室、菊花炼苗温室大棚、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和乡村大舞台等。

3536菊花节

近两年来,3536三线城成功举办了两届彩菊文化旅游节,每年吸引游客达30万人,人们前来休闲、观光、寻根、怀旧、探秘,来的人逐年多了,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里先后接待了来自成渝两地、川中地区各级党政机关、大中型企业及中小学校的党员干部、教师学生3万人次前来参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参加团队军事拓展训练等,取得了骄人成绩。公司有了收入,周边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参观3536

自2021年来,3536三线城先后获得“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称号,3536遗址荣登“四川省工业遗产”名录,3536三线建设博物馆被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授牌为“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射洪分馆”。

基地称号

这一个个荣誉的背后,是这些年来桂雪梅的泪水和汗水凝结出的果实,是她坚守与付出的回报。正如她的名字一样,一剪寒梅,傲立雪霜,在艰难困苦面前,她从没低头,顶风逆雪,坚守三线。寒梅傲雪,只留清香,在荣誉、成果面前,她低调谦逊,显得那样平静,只留一缕清香在大山里。

如今,在射洪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在射洪市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以3536三线城为核心的射洪市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三年前,这里一片荒凉,三年后,这里将建成引领射洪文旅产业的新亮点,川中地区独树一帜的红色文旅创意新名片,四川省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全国乡村振兴的典范。

参观厂区

沧海桑田,风雨阳光。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早已尘封。沉寂多年的三线城,如今老树开新花,旧貌换新颜。3536,一颗闪亮的新星,升腾在川中大地。3536的明天将青春重焕,辉煌可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邓 龙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