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信仰的力量——记侗族“情报将军”、老红军唐光泮的传奇人生

作者:亚高原 张英洪 陈龙狮 周昆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0-29 21:04:58 浏览次数:2038 【字体:

信仰的力量

——记侗族“情报将军”、老红军唐光泮的传奇人生

亚高原 张英洪 陈龙狮 周昆山

藏在帆布包里的秘密

1982年5月的一个早晨,唐怀枝像往常一样,起床后首先去看看老父亲唐光泮。

这个已经72岁的老人,近几年来总是做些神神秘秘的事情,他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里大半天不出来,和儿孙们说话老是“革命”“斗争”什么的,一会儿彭军长、一会儿赵司令、一会儿王铁匠、一会儿黄公略,不像老年痴呆,倒像老年疯癫。好在身体没什么大碍,也就随他去了。

父亲早就起床了,穿戴得整整齐齐,像要出远门似的……唐怀枝心里咯噔一下,不知今天又会有什么花样。正要开口,唐光泮先说话了:“怀枝,爹这辈子没给你们留下什么,只有这么个挎包和里面的一些东西,你收下,今后会用得着的。我把它搁在柜子里,等我死后你再打开,记住了。”唐怀枝又当是父亲疯癫的话语,嘴上答应着,并没有太往心里去。

几天后,唐光泮溘然长逝,唐怀枝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才想起父亲的交待。于是,急忙找出那个帆布包,这是一个十分老旧的帆布旅行包,上面有“西安”两个大字,左下方是一座宝塔,宝塔下面是一排树木。打开帆布袋,里面的每一件遗物都令唐怀枝大吃一惊:

一盏老式马灯:虽然很普通,但在唐怀枝的记忆里,父亲生前从未使用过,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一支西式手枪:枪套上钢笔书写的“周恩来”三个字的签名,更是令唐怀枝匪夷所思,这是真的吗?周恩来为什么要送一支手枪给父亲?他们之间会有什么交集?

周恩来把亲自签名的配枪赠送给为长征通道、黎平、猴场、遵义会议召开作出贡献的“情报将军”唐光泮

一件破旧棉衣:棉衣已经破成几块,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塞在棉衣里的两块红布格外扎眼,其中一块上面用钢笔写着“请湖南沅陵洪江煤号子与唐麻子配合工作 金汉”。洪江煤号子是谁?金汉又是谁?

两本自述日记:里面的内容却让唐怀枝目瞪口呆,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陈再道、王首道、段德昌、赵尚志、杨靖宇、程子华、徐海东、任弼时、肖克、王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博古、李德、邓发、李富春、林伯渠、刘容铸、陈然、胡绳等等一批中国现代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被反复提起。

六枚荣誉勋章。分别是1943年由吉林军区颁发的东北民主联军英雄奖章、1949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颁发的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1950获得的华北解放纪念章、1951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另有两枚奖章现已遗失,唐怀枝还记得其中的一枚是成都机场起义(劝降)有功人员奖章。

唐怀枝怎么也无法将这一堆遗物与自己默默无闻当了几十年农民的父亲联系在一起,父亲的身上究竟还有多少令人无法揣度的秘密和没有公开的故事?

父亲的遗物像一个个谜团,时常萦绕在唐怀枝的脑海里,令他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次从外地出差回家,想起父亲干了一辈子革命,为什么不明不白呢?就跟岳父潘荣煌说起父亲在部队当兵时的一些事情,并把父亲留下的东西交给岳父潘荣煌看。岳父道:“唐怀枝,你真是一个傻瓜蛋。你父亲在日记中说了很多地方,还有他的战友、同事们,都是红军时期的老干部。你去走访一下你父亲生前的同事和曾经住过的地方,会有老人知道一些事情的。”

唐怀枝听从了老岳父潘荣煌的建议,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漫漫寻访之旅。他先后拜访了当年与父亲一同战斗、工作的同事和见证了父亲事迹的各界人士。然而,时过境迁,很多当事人已经作古,特别是解放前的经历根本无从查找,只能从他留下的零星的、断断续续的日记里疏理出一个大致轮廓,逐步揭开了一层层迷雾,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父亲,一个窑藏了几十年的老红军的故事。

唐怀枝将搜集整理出来的关于父亲的材料寄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其他相关单位。

2004年4月4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复函:

唐怀枝同志:

寄来的有关唐光泮同志材料收悉。“关于要求给唐光泮同志享受老红军干部荣誉的报告”,经研究,确认唐光泮属红军人物,建议与有关部门给予照顾。

此复。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信访专用章(章)

2004年4月4日

劫后余生 投身革命

唐光泮生于1910年,侗族,会同高椅人。他的父亲唐朝壁(在浙江余姚工作时改名唐连成,又名唐自成、唐澍,1938年在浙江余姚白庄被国民党杀害,暴尸城头),一直在外求学,很少回家照顾他。1916年,唐光泮母亲因病去世,他的父亲将其寄养在叔父唐朝瑞家里。在叔父资助下,从1917年3月开始,唐光泮上了六年学,老师是槐枧村里的私塾先生杨瑞。1921年,他的父亲与四叔唐朝礼、同乡陈金生、杨文藻去常德读书。1923年5月,唐光泮养母也因劳累过度病逝,叔父唐朝瑞无力再供其上学。被迫辍学后,唐光泮只好在家务农,砍柴放牛度日。1926年3月初,唐朝壁带着一个连的部队回到槐枧,被地方军阀势力发觉并怀疑,不得已从绥宁跑了。

不久,唐光泮去槐枧土地坳子木冲耕田,在地坪店形小坐休息时,来了3个国民党军人,要抓他去当兵,唐光泮说家里的人不知道。可这时一个甲长(红坡人)说他与养父讲好了,要光泮去当兵。就这样,唐光泮离开生活了16年的家乡槐枧,第二天被抓到沙湾太坪一个寨子里。到第三天,共有4个人被抓,其中有一个叫杨二头的,和唐光泮成了患难与共的好朋友。离开沙湾太坪后,走了9天,路上杨二头出主意要唐光泮逃跑。但唐光泮不敢跑,只好跟着他们当小佣人,小心伺候着他们。到宁乡青华铺伙店(小旅馆)里,半夜里杨二头又出主意借口上厕所逃了出来。唐光泮一口气跑了好几里路到河边上,又累又饿,实在跑不动了。遇到一个中年汉子,把唐光泮带到一个伙店里,给他吃了饭。伙店老板告诉他说自己叫尹仲。一会儿,又来了个年龄大些的汉子(即张世平),才知店老板真名叫尹泽南(1938年任中共湘西工作委员会书记)。唐光泮被救后,就在尹泽南伙店里住下,帮忙养鱼、砍柴、看牛。老尹是个大忙人,一天到晚都在外面,伙铺店生意全托给唐光泮打理。在尹泽南伙店里做事时,唐光泮左脚被国民党军官打伤,伤口发了炎,幸得懂草医的张世平帮忙看病治疗。后来尹仲还是决定带唐光泮去长沙做事,说那里容易找到他的父亲。

1926年3月16日,张世平和尹仲陪唐光泮到长沙王府井、马王堆等地,没有找到事做,就去了湘潭岳塘铺,住在井塘伙铺店。第二天,尹仲得到消息,听说唐光泮父亲和滕代远、王铁匠、刘志丹他们在一起。到了第4天,唐朝壁找到唐光泮,介绍他到湘潭农民革命军去,在农民讲习所做勤杂工,打扫卫生和煮饭。

在湘潭农民讲习所做了不到两个月,讲习所有个叫唐杰明的讲师,鼓动唐光泮去湘军部队当兵,说当兵好,有饭吃。唐光泮又怕不是正经活,征求父亲意见。父亲说:这是好事。1926年5月,唐光泮参加了湖南湘军第二师部队(当时师长刘铏),在三旅(当时旅长唐希拤)六团(团长袁植)五连黄石(黄公略)部下当勤务兵。1926年6月,唐希拤指派唐光泮到茶陵地方农民赤卫队,在谭思聪领导的队伍中当通讯员。当时年幼的唐光泮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跟着他们做事有饭吃,所以实心实意地跟着他们干,慢慢地也参与到他们的秘密活动中,改名唐四光,又叫黑子,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光荣入党 参加平江起义

在茶陵尧水游击队,唐光泮又认识了18岁的冬苟芽子,后来取了个名字叫陈尧,不久又改为陈冬尧。1926年8月,陈尧当上班长,相约与唐光泮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唐光泮写了入党申请书。后王首道又让唐光泮去平江讲武堂学习、识字,其间认识了彭胖子(彭德怀)和陈再道,他们很关心唐光泮。唐光泮在这里学文化,学武功,学习修理无线电台和外线系统,就这样慢慢走进了革命队伍。

1928年,唐光泮(1910-1982)在平江天岳书院前留影

经南华安特委张匡、谭思聪、黄石(黄公略)等人介绍,唐光泮于1927年7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根据组织安排,唐光泮于当年回到原部队湘军第二师三旅六团(已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工作,在营部当勤务兵。1927年10月,时任团长彭德怀亲自安排唐光泮护送受伤的段德昌到一营二连连长李灿家里养伤。为避免敌人知道内情,李连长要段德昌改名章子先。

1928年3月,黄公略回湖南任国民党军独立第五师随营学校副校长、第3团3营营长,调唐光泮到营部当勤务兵,并负责营部保卫工作。经常来营部的刘团长说光泮不适合当勤务兵,最好到连队当干部,黄公略说:“不行,我需要他!”

当时营里有个十连长最坏,经常给反共的国民党军官通风报信。1928年7月20日深夜,黄公略叫来唐光泮,商量处置十连长。唐光泮于是邀集几个可靠的战士当夜就把十连长杀了。出了人命案,黄公略只好要他们暂时离开此地,当夜他们就跑与南县交界处躲起来。后彭德怀得知此事,派人将唐光泮等秘密接到他的部队。7月22日,唐光泮参加了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平江起义。起义后对部队进行整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十三师,黄公略任第四团党代表,陈鹏飞任团长,唐光泮跟随黄公略在团里当通讯小队长。后来黄公略要唐光泮当宣传队长,唐光泮认为自己没文化,当不了,黄公略也就不再勉强。

1928年12月,唐光泮随部队在彭德怀领导下一起上了井冈山,在新城、黄坳、茨坪一带负责配合茶陵、尧水赤卫队支前工作组,任队长。有一次奉彭德怀命令,秘密保护一位听说是从外面来的大首长。由于当时井冈山根据地条件较差,他们和首长及其随行人员一起住在用牛栏改装的房子里。1929年1月,跟随红五军搞通讯设施和后方宣传工作,任宣传队长(化名黑麻子)。1930年4月,根据中央关于“要配合湘鄂赣等省首先胜利的工作准备”的指示精神,组建红一军,唐光泮作为情报工作人员被调往红一军,任红一军三团二营后方情报特工组长(叫黑牛麻子),在汉口、武昌、临江、金湖等地开展工作。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地下组织遭到破坏,许多同志被抓,在程子华(特派员)、徐海东(中共地下党员)的多方努力营救下,唐光泮等幸免于难。当时他身负重伤,头部被砍伤,转往湖南宜章白石渡,住在李石和唐某家里养伤。

转战南北 成就传奇人生

1933年1月,唐光泮奉命送情报去东北,辗转几千里,一路上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深重灾难,令唐光泮震惊。完成任务后,唐光泮主动向组织申请,留在北方抗日前线杀敌。经张寿钱(原名李兆麟)同意,被安排到珠河游击队,先后参加了赵尚志指挥的攻打宾州(宾县县城)战斗、攻打双城战斗、三岔河战斗和攻袭五常县城战斗。特别是三岔河战斗和攻袭五常县城战斗中,唐光泮所负责的通讯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赵尚志、李兆麟、李启东、姜熙善等首长表扬,后于1943年获得追授的联民军奖章。此时唐光泮早已离开哈东支队,奖章是李兆麟亲自带给唐光泮的。

1934年6月29日,珠河游击队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共同组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唐光泮在支队总部当通讯班长。赵尚志经常过问和关心通讯班的事情,有几次对唐光泮说:“你们湖南人吃东北饭难受。”唐光泮说:“同志们能行,我也行吧。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辣子吃。”后来,赵尚志还专门给唐光泮弄了一袋干辣椒,令唐光泮感动不已。

由于不适应东北严寒的气候,唐光泮被冷冻害了几次病。1934年8月,经组织批准,唐光泮与山东籍的几名战士一起离开哈东支队,调河南罗山、光山、驻马店等地,为红二十五军长征做前期发动工作。此时,红六军团从江西遂川出发西征,唐光泮作为通信和侦察兵,又被调往湘西地区开展情报工作,配合红六军团西征。唐光泮等日夜兼程,于1934年9月15日,经绥宁到达通道县杉木桥,加入红六军团前卫十八师,被分配在通讯小队。16日随部队经溪口、古友、北堆,到达了菁芜洲。17日,经江口、瓜坪,乘虚占领通道县城,唐光泮等前卫队进入播阳,主要任务是搜集情报。此时,唐光泮病倒了,未能随部队主力西征,幸得前卫队几个战友帮忙用草药治好了。根据上级指示,未能随主力部队西进的情报组人员就地开展工作,搜集情报,配合中央红军长征。

1934年12月初,六军团留下的情报小组成员与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取得联系,唐光泮等被编入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亚高原按:团长朱水秋。朱水秋,1910年生。1934年任红二师第五团团长。后调任红六团团长。1935年,担任陕甘支队一纵队大队长。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后因长征时受过枪伤发病厉害,被迫辞职治疗。病愈后,任湘赣特委军事部长,在平江一带从事地下工作。1939年“平江惨案”时,朱水秋因为外出逃过一劫,后回到老家浏阳继续从事抗日活动。但国民党反共厉害,朱水秋被迫去了湘乡县,成了一位农民。建国后,人们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问他为什么不找组织,朱水秋说:“我的战友们都壮烈牺牲了,都是因为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我感到很惭愧,左思右想,便留在老家当了农民。”组织上后将朱水秋任命为浏阳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1994年,朱水秋因病去世),作为前卫工作人员,负责情报工作、地方发动宣传和前期防卫工作。12月11日,部队进入通道县城县溪,首长指示召开会议,要先头营小队在县溪做好开会准备工作。当时情报组和通讯兵了解到城外有一个农民家里办喜事,报告了首长,首长说最好。我们送份礼去贺喜,办喜事的农民很高兴,要首长们去喝喜酒。会议就放在农民厢房里开的,情报组和通讯兵就在屋后的山上警戒。他们不知是哪些首长开会,会议内容是什么,只是知道会议很重要,这次会议12月12日开的,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通道会议。

通讯小队和三军团警卫营配合大队通过播阳、中温,到平铺、地青时,上级要求通讯小队人员分散开展侦察工作,配合第一军团人马进攻黎平,主要任务是收集前面黔军、川军情况和地方部队人员情况。

1935年1月,前卫组在遵义地下党员周司和帮助下,及时掌握了有关情况,红六团在团长朱水秋率领下,根据前卫组提供的情报智取遵义城。大部队进城后,唐光泮所在的前卫组由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统一指挥,负责巡视警戒,后在新城古寺巷一栋大洋房院子住下来了,这栋房子就是原“川南边防军”第二旅旅长易怀芝(又名易少荃)的私宅,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邓发等首长住在2楼,前卫班组及后后勤人员住在1楼。当时定了八条注意:一、整好武装、武器;二、不掉队,不落武;三、不脱离部队,不自由行动;四、住营地后出外要请假;五、私人不准借老百姓东西;六、不能乱买东西吃;七、无事不要进群众百姓家去;八、注意卫生,不乱屙屎尿。1月14日,获悉16日首长们要在柏公馆召开重要会议,前卫班组在周司和帮助下,在情报搜集、后勤保卫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遵义会议期间,唐光泮担负的情报搜集和安全保卫工作得到首长们充分肯定:长征三人团成员、共产国际顾问李德及翻译伍修权、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兼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等同志称他是地道的“情报将军”,长征三人团成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同志还亲自赠送了一只枪套上有他亲笔签名的佩枪给唐光泮同志。

1936年,唐光泮受党的指派,到王井星领导的电讯队,参加广西贵港、广东恩平、阳江、茂名架设电线和内部机要工作。1937年,跟随王井星在重庆从事电话、电讯工作(以粮食加工厂打掩护)。因工作扎实勤奋,深受电讯队长、地下党员王井星赏识。王井星有武功,平时教唐光泮练武,与唐光泮以师徒相称。1938年7月,在王井星支持下,唐光泮被安排到冀南军区所管地南宫129师学校学习,担任学习组长。范筑先(字竹仙)校长很欣赏唐光泮勤奋学习的精神和他的身体素质,经常教他学武功。经过一年多学习,唐光泮不仅学到很多知识,还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1939年,唐光泮毕业回到重庆,继续在王井星领导的电讯队工作。但此时,原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已迁来重庆,电讯队实际上受八路军办事处领导,由朱汉民科长负责。朱科长在队里任伙食排长,对外称西排长。

1942年,刘容铸任电讯队队长,他虽然时常来队里,但不负责具体工作,也可以说是个挂名队长。在重庆沙坪坝工作期间,唐光泮相处时间多的同事主要是王井星和陈然,还先后认识了关子见、蒋一苇、谢若英、胡绳等。其中谢若英是商业学校老师,两次在很危险的情况下以教师身份掩护了唐光泮等。唐光泮与蒲韧(卜人,即胡绳)联系较多,经常在沙坪书店和《新华日报》报社见面交谈,也从他那里学了不少文化知识。

1943年,刘容铸指示电讯队通讯兵去北平学习,唐光泮等跟随王井星到北平甘家口、顺义、昌平等地,在北平甘家口聆听了李富春的报告。李富春动员干部、军人进入南方沦陷区和国统区开展工作,要先从党内派一批精干军事特工好的人员开往南方,宣传抗日政策和解放政策。

1944年,在重庆青河镇听王部长(王若飞)和林伯渠做形势报告,关于往南方工作目的和任务,主要是搞好地方党组织和地方人民武装力量,支持我们党的政策,建立新政权。

胡绳赠字 潜归故里 迎接家乡解放

1945年5月,朱汉民代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找唐光泮谈话做工作,要他回乡开展地下工作,迎接家乡解放,并交给他一张有重庆八路军办事处首长批示的介绍信。

唐光泮带着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介绍信,与向同云、田贵青、卫士一回乡开展工作。向同云、田贵青都是会同县高椅人,卫士一和唐光泮、田贵青是多年的架线工作同事。临行前,蒲韧(卜人)送了一张纸条子给光泮说,“没有别的送你麻子,只把话送你,今后有事来找我!”光泮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光泮 为中国革命、为中国人民立功 胡绳题笔”。光泮满脸疑惑,怎么又叫胡绳呢?你蒲老弟那么多名字,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的?蒲韧连忙解释,这个才是自己的真实姓名,那些都是化名。【亚高原按:胡绳(1918.1.11—2000.11.5),原名项志逖、笔名蒲韧、卜人、李念青、沈友谷等,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42年后,在重庆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委委员,《新华日报》社编委。1982年任中共党史研究室主任。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198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回到会同县后,唐光泮化装成哑巴叫化子,与向同云、田贵青、卫士一起住在若水刘耕源家,秘密开展党的工作。由于唐光泮对外以哑巴身份出现,不能讲话,加之当时会同县并无地下党组织,工作难度很大,生存都很困难,幸得堂姐唐秀芝帮忙送些柴米,方得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为做好长期斗争准备,1945年,唐光泮与黄茅翁顶村岩脚女青年龙冬秀结婚,住在若水炮铺形。妻子龙冬秀以发灯盏粑、卖油盐为生。与唐光泮一同来到会同县的向同云、田贵青、卫士一则主要在黔阳、洪江、会同等地做群众工作,公开身份是电信局架线工。

1946年,唐光泮到沅陵片区找金汉老师报告洪江、若水党组织情况,回家时,到洪达中学找毛巴老师,因发现有人跟踪监视,不敢见面,没能与煤号子接上头(现还存有红布条,“请湖南沅陵洪江煤号子与唐麻子配合工作 金汉”)。后又到洪达中学找朱泽生老师未果,只好回若水与龙冬秀维持小生意,等待时机。

会同县解放时,唐光泮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原回乡开展工作人员回重庆,组织学习解放政策和接受新的任务。唐光泮回到重庆时,重庆也已经解放。重庆军管会向唐光泮交待了新的工作任务,仍要唐光泮回会同县,并派张寿荣、王青春协助唐光泮开展工作,做好人民解放军南下进军的前期宣传和准备工作,主要是配合部队和地方做好通讯工作。

唐光泮回到洪江后,被安排到若水区工作,负责保护区委书记王芝的安全。同时,受专区唐若愚直接指挥,负责土匪情况及其动向情报的收集工作,并要定期向会同地委委员、会同军分区副司令员潘峰(亚高原查证:司令员。潘峰,1914年生,福建省建宁县人。1931年参加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4月任湖南省湘西会同军分区司令员,后任黔阳军分区司令员,组织和领导了湘西剿匪。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在湖南常德正军职离休。2005年因病在长沙去世,享年92岁)报告情况。唐光泮和县自卫大队干部黄克武、梁元友在若水开展工作,住在唐季家里。张寿荣与王青春住在梁建辉家里。此时,向同云、田贵青、卫士一都被派往外县开展工作,未能取得联系。

1950年3月,土匪潘壮飞率部攻打黔阳、洪江、会同等地,原躲在八面山上的周连生、段明堂及若水马蹄坡一带的土匪,遥相遥相呼应,倾剿而出,到处抢劫民财、强奸妇女,杀害区、乡干部。张寿荣、王青春二人去高椅侦察情况,在经过金龙滩时,遭到土匪袭击,被残忍杀害,脑袋被割下抛进河里。等唐光泮等闻讯赶往事发地时,只见两具无头尸体,由于人单力薄,他们只好含泪悄悄地将战友就近掩埋。

1950年冬,区委安排唐光泮和苏再起以及四十七军的驻地代表刘连长、万排长、刘文庆共5人组成土改工作队,到红坡乡开展土改工作。他们在白腊湾、田坳、槐枧、翁江、大市、小市、溪口等地搞土地改革和分田反霸,成立农民协会。唐光泮仍以宣传政策为主的,苏再起负责农协会组建工作。这些地方都是土匪较多的地区,工作十分危险。工作队经常是白天大张旗鼓搞政策宣传,晚上个别上门做工作、收集情报。唐光泮与刘文庆两人都有武功,艺高人胆大,经常是两个摸黑上门做群众工作,通过一段时间深入细致的工作,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雪峰片区的土改也迅速展开。

坚定信念 不忘初心 守口如瓶

唐光泮从1926年参加革命工作,无论何时、何地,终其一生,始终不忘初心。就在唐光泮全身心投入土改工作时,地方农会按上级政策确定农村阶级成分,因唐光泮祖传有较多田土和房子,被划为地主成分,不能再担任县、乡干部,只好回农村务农。

回乡务农后,他一方面向组织上提出申诉,要求改划阶级成分,一方面主动参加党的工作,在清匪、反霸、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后经曾任若水区区长、区委书记宋良才出面,才重新调查,改划为中农成分。1961年后,唐光泮先后担任歌浪洞大队干部兼保管员、小冲生产队队长、翁顶大队大队长、红坡大队大队长等职务。

他在日记里写道:“一个人生在这个社会就要做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那么共产党员干部更要为人民作想,才是党的好干部。”

干了几十年革命、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唐光泮,不得已回到农村当农民,对此,他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他说:“我们搞革命人这么多,都要官做,天下的老百姓谁来当呢?”

他在担任歌浪洞大队保管员时,小冲生产队田多人少,生产搞不过来,没人愿意去当这个队长,组织上研究讨论了好多次,还是没有人去。唐光泮便自告奋勇去当这个生产队长。时任高椅公社社长黄俊天说:“光泮老革命,你去当这个队长不合适,还是请大队书记另外物色一个。”唐光泮坚持说:“当队长也是个‘官’,把小冲生产搞起来了,群众说好就行了。”公社副书记张平正表示支持:“还是老革命说得对,只要对人民有利益,就是好官。”结果唐光泮当了小冲生产队长。因为怕坏人破坏,大队保管员又没有人敢当。公社领导拍板,因唐光泮有功夫,不怕坏人,大队保管员还是由他来当。就这样,唐光泮身兼歌浪洞大队保管员和少冲生产队长两职,一当就是两年。歌浪洞、小冲到唐光泮家里,每天三个来回,十分辛苦。

他在日记中写道:“可是一个人要多想一想当官为的是帮助老百姓过好日子,不论大官小官,只有为人民做事,才是共产党的好‘官’。”

“文化大革命”中,因曾经“当过国民党的兵”,被怀疑身份不明,而屡遭批判和斗争。唐光泮身心受到极大伤害,也曾苦闷过,我在日记中说:“我们这些人没有任何错误,只是当了国民党军,但我们都是为革命,为人民,没有反对人民”“为什么现在又要打倒老同志……本来就在农村里劳动,就老实务农,不知其他老同志想不通吗?”

然而,唐光泮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念和忠诚,即便是身处逆境,他也总是相信党“会把问题搞清楚的”。他在日记中写道:“但我相信政府……你们还年轻,应该在农村、工厂吃点苦,才知道革命是怎样得来的……现在还是共产党的天下,你们后代会有好日子的。”

他估计到儿子唐怀枝和儿女们看了他的日记后,会问他为什么不把自己的革命事迹向组织说清楚,争取应有的待遇时,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写道:“我说儿子们,这些小事讲给上级有什么作用,我们很多战友他们死在土匪手里,那他们又和谁讲功劳呢?儿子,你们想想这些死去的英雄战士,人民知道就行了,我们活着的人,比死去的英雄们还是强多了嘛。我说儿子,你们今后不管做什么,只要对人民有利的事,人民是知道,不要做一点点事情,动不动就和上级说功劳,要向死去的英雄干部同志学习,这才是人民的干部,群众的英雄。”

无论是“文革”结束后全国各地大量平反冤假错案时,还是在写日记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唐光泮都没有动过去寻找当时仍然健在、能够证明其身份的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首道、时任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的陈再道、时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的胡绳(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领导,也没有向任何一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要求任何待遇,安之若素,默默无闻。

唐光泮同志在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主要是三项工作:情报、无线电和安全保卫,参加了长征初期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安全保卫工作,几十年来始终守口如瓶,一生守诺保守党的秘密,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在自已的日记中如实记录了自已革命的一生和不平凡的经历。唐光泮同志为伟大的转折序幕“通道会议”会址的认定提供了当事人的真实记录,为伟大的转折“遵义会议”胜利召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82年5月,做了一辈子无名英雄的红军人物、“情报将军”唐光泮同志因病去世,享年72岁。

唐光泮同志践行的不是一诺,而是一种信念、一种境界、一种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尤其是建国后仍能独善其身,身居底层,无怨无悔的精神,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江山是人民,人民是江山,无名英雄唐光泮同志永垂不朽!守江山就是守初心,就是履行入党誓言,唐光泮一生守诺精神光照新时代的新长征,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基因库添砖加瓦,和“半条被子”精神一样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本色!

扩展阅读

纪念红军人物、“情报将军”

唐光泮同志逝世40周年座谈会在洪江举行

怀化日报社武陵周刊主编陈甘乐(右一)等参加唐光泮同志逝世40周年座谈会

2022年5月24日,纪念红军人物、“情报将军”唐光泮同志逝世40年座谈会在洪江古商城“老红军长征纪念馆”举行。

唐光泮同志没有想到,他留给后代的两本日记、一盏马灯、一副周恩来副主席签名的佩枪枪套、几枚勋章和无线电设备,如今在洪江古商城老红军长征纪念馆展出供游客和市民参观学习。唐光泮同志从事地下情报工作特别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侗乡侦察并做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保卫工作的事迹,将在中国侗族军事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唐光泮事迹从会同老家高椅传开后,会同革命老区志、怀化新闻联播、怀化日报、中国红色旅游网、清水江杂志等先后对他的一生守诺默默无闻的事迹所感动并刋播发文章宣传。

国际安全防卫学院吕鸣捷、北京《粟裕大将》剧组总制片人张军安大校,湖南红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应友(原怀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怀化市政协副主席兼市工商联主席),《中国侗族军事史》编写组吴跃军等负责人发来贺信。湖南医药学院、怀化日报社、怀化市中医医院、怀化市民族民间医药学会、洪江区、洪江区红色文化研究会等有关领导,为十六届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委员、国防大学原政治委员,80高龄的赵可铭上将亲自为情报将军、红军人物唐光泮同志题写的馆名“老红军长征纪念馆”揭牌,怀化市民族民间医药学会领导为洪江区民族民间医药创新研究基地授牌。

作者简介

亚高原,湖南新晃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苏中分会会员,《中国侗族军事史》编写组组长,中华民族《中国侗族》学术顾问,《粟裕学研究》执行主编,《粟裕学概论》写作团队牵头人。

张英洪,湖南会同人,曾任湖南省会同县委宣讲团成员、会同县史志研究室主任。

陈龙狮,老红军、八一将士、中央特科功臣陈昌之子,十九大记者、2017-2022年全国“两会”记者、军挎记者。

周昆山,中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民委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民族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会副会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亚高原 张英洪 陈龙狮 周昆山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