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1971年北京的“48小时秘密外交”

作者:张宏喜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4-03-26 14:19:33 浏览次数:982 【字体:

1971年北京的“48小时秘密外交”

张宏喜

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特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与中方携手促成了1972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的“破冰之旅”,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一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使得基辛格在美国外交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自1971年,基辛格首次访华为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后的50多年,他亦成为中美关系一路走来的重要的历史见证者。

尼克松总统认定基辛格是个外交奇才,将其招之麾下,委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把外交大权从国务院收到白宫,交予基辛格掌管。基辛格对总统的外交决策心领神会,不负重托。经美方率先密谋,中美双方策划,巴基斯坦方面协助,基辛格瞒天过海,于1971年7月9日—11日密访北京48小时。用秘密方式访华,基辛格居功至伟,他也因此而声名大噪。但到了中国之后,这48小时的北京秘密外交如何演绎,掌握在受毛泽东主席之托的周恩来总理手中。

基辛格一行下榻钓鱼台

1971年7月9日12时15分,基辛格率领约翰·霍尔德里奇(中国问题专家)、迪克·斯迈泽(越南问题专家)、温斯顿·洛德(基辛格特别助理),乘坐巴基斯坦的飞机在北京南苑军用机场降落,迎接他们的中方代表有叶剑英、黄华、熊向晖、韩叙、王海容和翻译冀朝铸、唐闻生等人。

一到北京,基辛格如同一个探险者身临从未到过的神秘地方那样,新奇、谨慎、忐忑之情不无流露。叶剑英陪同基辛格乘坐一辆红旗轿车,车窗被布帘遮着,基辛格只能透过小缝向外张望。北京的街道宽阔整洁,除了自行车外汽车稀少,沿途张贴着许多中文大标语,他初来乍到,一时也不好意思问叶剑英。霍尔德里奇由黄华陪同乘坐另一辆车,他看得懂中文,却明知故问地用英文问黄华上面写的是什么?黄华如实用英文回答说上面写的是“打倒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这些标语是早已有的,是否拆除请示过毛主席,实际上那么多标语哪能来得及都拆除?再说老百姓看到突然拆除标语,反而会打听背后原委,不符合美方要求的保密原则。况且中美关系也不会因基辛格一到马上就变,所以索性就维持现状。

到了钓鱼台安顿下来,基辛格一行就想到外面出去走走看看,实际上是怕屋里有窃听器,想到外面边走边商量事情。基辛格一行被安排住在5号楼。那时钓鱼台几乎不接待外宾,许多楼都无法接待客人。5号楼是周恩来有时来办公和稍事休息的地方,所以设施完好且保持整洁,于是决定请客人住在这里,他暂时到4号楼办公。总理一向简朴,住的地方和办公的地方不许弄得太讲究。为了接待基辛格,礼宾司司长韩叙就特地派人重新布置一番,换上了较新的地毯和沙发,布置了会客室和会议厅。一楼入口大厅里摆了明代紫檀木条几,挂上清代画家的名画,在几间客房也换了些名贵家具和字画。在基辛格的起居室做了特别陈设,放上十多件明代青花瓷、清代景泰蓝和玉器、殷商青铜器等。因为正处“文革”期间,室内想放几盆花,不但钓鱼台里没有,全北京市的公园都找不到,最后从一位园工的家里借来几盆。

第一次会谈历时7个小时

9日下午4时30分,周恩来来到5号楼。美方人员在门口整齐列队迎接,基辛格主动先把手伸过去,周恩来立即微笑着与他握手。当年在5号楼为基辛格服务的董女士说,原来安排他住楼上,但他知道周恩来要来这里与他会谈,怕到时候下楼来不及迎接,所以就坚持住在楼下。董女士说,只要基辛格一听说周恩来到,总是一路小跑到门口迎接。基辛格对周恩来的尊敬态度,使董女士无法忘怀。

中美双方坐在一张铺着绿色台布的桌子两侧,坐的是中国人夏天常用的藤椅,基辛格感到并不舒服。周恩来的两边坐着叶剑英、黄华、熊向晖、章文晋、王海容和翻译,基辛格的两边坐着他的三位随行人员。周恩来定的会谈基调,先从务虚开始,谈谈各自对形势的看法,以便增进相互了解。周恩来请客人先发言,以示尊重。一位在场的同事告诉笔者,基辛格打开事先准备的足有八九公分厚的发言稿和材料,使做记录的中方人员惊讶不已,都记下来实在不易。基辛格念起他的稿子,从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启航来中国说起,如同博士论文一般洋洋洒洒。中方人员耐心听着。

基辛格后来在《白宫岁月》一书中回忆说:“当开场白的前言部分快讲完的时候,我想露一露口才,我说:‘已有很多人访问过这个美丽的、对我们来说却是神秘的国土。’周恩来举起手来,说道:‘你会发觉,它并不神秘。你熟悉之后,它就不会像过去那样神秘了。’”[1]基辛格一愣,心想:“周恩来说得对,我们必须建立彼此信任,消除那种神秘感,这是他的基本想法,也是我的基本想法。”如此一想,他好像找到了与周恩来之间的共同点,感到是可以彼此沟通的。基辛格说,总统给了他两个任务:一是谈总统访华日期及准备工作;二是为总统进行预备性会谈。然后他谈了几个方面:1.美国政府拟在印支战争结束后撤走三分之二的驻台湾美军,并准备随着美中关系的改善减少在台余留的军事力量;2.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但希望台湾问题能和平解决;3.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湾独立;4.美蒋条约留待历史去解决;5.美国不再指责和孤立中国,美国将在联合国支持恢复中国的席位,但不支持驱逐台湾代表;6.他保证将通过谈判结束越南战争,他们准备制定一个从越南和印支撤走武装力量的时间表,但希望得到一个维护他们的体面和自尊的解决办法;7.还谈到日本、苏美关系、南亚次大陆等问题。

据外交部主编的《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二辑中的魏史言《基辛格秘密访华纪实》一文记载:“基辛格发言告一段落后,已到晚餐时间。这时气氛变得较为缓和。周总理说:‘交谈嘛,何必照着本子念呢?’基辛格则说:‘我在哈佛教了那么多年书,还从未用过讲稿,最多拟个提纲。可这次不同,对周恩来总理我念稿子都跟不上,不念稿子就更跟不上你了。’”[2]他看到周恩来面前只有写着提纲的几页纸。

针对基辛格提到的问题,周恩来坦率地说,我们双方有不同的看法,用我们的话来说,世界观和立场都不同。但这种分歧并不妨碍我们两个在太平洋两岸的国家寻求阁下所说的平等友好相处的途径。首先一个问题是平等,换句话说是对等,一切问题从对等出发。周恩来在发言中着重谈了台湾问题的立场,阐明台湾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美军必须限期撤走,美蒋条约无效。谈到印支问题时,他特别指出:美国朋友总是强调美国的体面、尊严。你们只有把你们的所有军事力量统统撤走,一个不剩,这就是最大的荣誉和光荣。

周总理给基辛格吃了“定心丸”

当晚谈到11点20分才结束。周恩来做事极其谨慎,虽然外交是他主管的和得心应手的领域,且会谈方案都是事先经政治局讨论和毛泽东批准的,但他仍时时处处向毛泽东请示汇报。周恩来随即去向毛泽东汇报,魏史言文章记载,毛泽东作了如下指示:“第一,当总理说美国还想在台湾保留点军队时,毛主席说:猴子变人还没变过来,还留着尾巴。台湾问题也留着尾巴。它已不是猴子,是猿,尾巴不长。第二,听了美国要从印度支那撤军的汇报时,毛主席说:美国应当重新做人。多米诺骨牌是什么意思?基辛格英文比我们好,让那些骨牌倒了算了。这是进化嘛!当然不打它也不倒,不是我们打,是他们打。美国要从越南撤军,台湾不慌,台湾没打仗,越南在打仗,在死人呀!我们让尼克松来不能就为自己。第三,汇报到日本问题时,毛主席说:要给基辛格吹天下大乱,形势大好,不要老谈具体问题。我们准备着美国、苏联、日本可能一起来瓜分中国。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邀请他们来的。”[3]

第二天即7月10日上午,黄华陪同基辛格参观故宫博物院。这是基辛格第一次零距离接触中国的历史建筑和文化,书面上得到的中国知识自此有了切身感受。故宫的辉煌与规模不会不触动他,所以他在回忆录里使用了这样的小标题:《中央王国:与周恩来第一次接触》。

基辛格对周恩来的初次接触印象很好,对会谈颇有信心,希望能抓紧与周恩来会谈。后来他说,过去只与苏联的共产党人接触过,原想中国和苏联的共产党人都会差不多,但与周恩来接触后发现,周恩来不仅对国际事务极为熟练、心胸开阔、眼光深远,而且对级别没他高、年龄比他小的自己热情平等,甚至对他的手下人也都很关怀,充满了生活中的人情味。基辛格在回忆录里说:在他与周恩来的会谈中,“那种谈笑风生的气氛,简直像两位教授之间一场政治哲学对话一样,几乎掩盖了这场会谈的严重性质”[4]。实际上会谈的严重性质是掩盖不了的。基辛格根据他们掌握的材料认为,中国之所以愿与美国建立关系,是由于苏联威胁的存在,为了对付苏联,中国已把台湾问题放在次要和灵活地位,基辛格第一次来访时把他们的这个观点流露和显示得相当清楚,试图把台湾问题弱化。对此周恩来当然要鲜明表示立场,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根本和重要问题,不能回避,必须妥善解决。

10日上午参观故宫回来后,周恩来与基辛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天的会谈。这一次周恩来的发言当然充满了毛泽东前一天的指示精神,这使基辛格感到意外。《基辛格秘密访华内幕》一文写道:“会谈时周总理略作寒暄之后说:你们要争取中美之间的和平,争取远东的和平,世界的和平。现在和平根本谈不上,战争一直没有停。不说远的,现在东方—中国、朝鲜、印度支那都在打……更不用说中东了。客观世界的发展是大动乱。我们始终是积极防御,准备大乱,准备美国、苏联等国瓜分中国。准备苏联占黄河以北,美国占黄河以南,同时向我们进攻。”[5]基辛格听了周恩来的这些话十分吃惊,他觉得这气氛和前一天晚上的很不相同。他说周恩来略作寒暄之后,就声色俱厉地谈了一套中国的观点。他不明白周恩来说这些话是何意,生怕影响到尼克松来访,所以他在回忆录里说:“周恩来把这些强硬的观点复述一遍以后,最后提出了一个难题:既然我们的分歧如此之大,总统访问是否还有什么意义。”[6]

笔者没有在我们的文献里查到周恩来说过最后这句话,但基辛格说有,他听了心都凉了!此次秘密来华,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尼克松访华,如果真在这件事情上谈不拢,那还得了,回去怎么给总统交代?挖空心思策划的秘密访问也就泡汤了,最后不能不以失败告终,这不是要了他的命吗?所以他听完最后一句话,不管此话的前后还说了什么,也不再问问周恩来此话究竟是何意思,就头脑发热,脸色一沉。他在《白宫岁月》中说:“我也同样坚定地回答他,指出是北京首先提出总统访问的,我们不能接受任何条件。我将不再提出这个问题;由中国领导人决定是否发出邀请。然后我故意粗暴地逐点驳斥周恩来的观点。”从基辛格自己的回忆录、尼克松的回忆录、其他人写的基辛格传记以及评论可以看出,才高八斗的基辛格是个很自傲的人,被他欣赏的人没有几个,所以他不顾别地要与周恩来争辩。

客观地说,周恩来大体根据毛泽东的意思所说的一席话符合当时我国所处的形势,没有什么不妥。基辛格之所以不高兴,最根本的恐怕是触及了美国的要害,比如说我们批评美国的霸权,到处伸手,基辛格就是执行霸权的重要人物,自然听不下去。他说这一天周恩来是“不加掩饰”“声色俱厉”,实际上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和周恩来一向是立场鲜明的,况且不把自己的真实观点亮明,也不是交朋友的应有之道。基辛格此前没有同中国接触的经验,并不真正掌握毛泽东、周恩来的特点,他只是对周恩来一席话感到刺耳,便不甘示弱要显示一下自己维护美国的坚定立场。到了用午餐时间,基辛格仍是欲罢不能。周恩来打断他,说烤鸭已经准备好,再不吃就凉了。于是才停下来,一同去吃烤鸭。基辛格说在餐桌上气氛变了。

在笔者看来,周恩来提出吃烤鸭,是一种外交艺术。我们接待基辛格的目的是什么?基辛格来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双方还像华沙会谈那样各念各的稿,互相指责一番了事,何必费那么大的气力拼命保密来安排这次秘访?基辛格是外交高手,但那时他与周恩来比还有明显差距。周恩来73岁了,是身经百战的大国领袖和世界级外交大师,基辛格才48岁,是从政时间不长的教授书生,他来到北京是“初出茅庐”。所以如果周恩来处处与他针锋相对、斤斤计较,也像他那样连烤鸭都顾不上吃,竟在谈判桌上也逐一反驳他,那还是周恩来吗?基辛格在他的书里说“周恩来从不在小地方讨价还价”,那算说对了。其实,烤鸭凉了事小,把这次秘访搞砸事大,吃烤鸭是为了转换一下气氛,促使来访能够成功。这一吃烤鸭,气氛果然有所扭转,基辛格说周恩来又恢复了他那种亲切和蔼的态度。

可不是嘛,基辛格此次秘密来访最重要就是谈尼克松访华的事情,此事没有谈妥他就心神不宁。可周恩来则是稳坐钓鱼台,胸有成竹,不会让基辛格此行失败。周恩来看透了基辛格的心思,所以没有去反驳他,而是抓住他最关心的事情突然宣布,尼克松可以于明年夏天来访。这句话如同一剂清醒剂,顷刻之间使心急火燎的基辛格冷静下来,他一下子被周恩来的话吸引住了。四两拨千斤,就这样周恩来仅用一句话,在关键时刻把会谈、把基辛格的情绪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周恩来前面说的许多话是向基辛格亮明观点和立场,双方交流一下看法而已,没有强加于他的任何意思,所以根本不需要辩论,不需要批驳对方,对基辛格所谓驳斥的话,不需要过分认真。

周恩来始终在把控会谈的正确方向和节奏,化解难题。该坚持的不能退让,可以不计较的不去纠缠,该照顾对方的就大大方方照顾,该驳斥的就讲明道理,但要适可而止。他在谈判中能做到抓住要害、章法明确、用语精准、分寸恰当、火候到位、效果极佳,不愧是世界公认的外交家。

双方共进行了17个小时6次会谈,轮流在钓鱼台5号楼和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进行,全在基辛格住的地方或全在中方指定的地方不合外交礼仪,依次轮流显示平等。这些细节安排得无可挑剔,表现了周恩来的细致作风,也免得使基辛格产生他官小、中方“店大欺客”的感觉。基辛格等人对周恩来产生的好印象,就是通过这些细节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周恩来的为人和中国的待客之道。

基辛格的第一次访华达成使命

当时基辛格不知道,就在他秘访的同时,朝鲜的金日成也在北京,自然只有周恩来去接待。所以周恩来委托黄华与基辛格商讨双方准备发表的公告稿。

双方的稿子分歧集中在尼克松将要进行的访华是谁主动提出的?虽然事实是尼克松先表示的,但如果在公告中这么说,显得美国有求于中国,这是失面子的事,基辛格不能同意。可当时中美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台湾问题还没有说清,全国还在高喊“打倒美帝”,国际上也在支持越南等国反对美帝侵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是中方主动邀请尼克松,也会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有人会说我们出卖朋友,或是对抗苏联而有求于美国。这一问题的僵持使基辛格又着急了。周恩来事先对黄华有交代,如有难题就直接请示毛主席。黄华汇报后,毛泽东说,人家不同意就把原来的稿子改了嘛。但怎么改呢?“秀才”们正在大伤脑筋时,周恩来在稿子上加了“获悉”两字就把难题解决了。黄华说:“‘获悉’两字是周总理的杰作,避开了谁主动提出访华的问题,使美国的面子更好看。”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7]“愉快地”一词是基辛格加的。

当黄华和基辛格就公告达成一致后正高兴时,周恩来到了,说:“要发表的公告将震惊全世界。”[8]接着他把两天内北京收到的国际消息告诉基辛格,基辛格十分感激。双方商定于北京时间7月16日上午10时30分,即美国东部时间7月15日晚上10时30分同时发表这一公告。公告一发表,果然震惊了全世界,好评如潮,轰动一时。

基辛格初次“探险”就取得了石破天惊的效果。在《白宫岁月》里回忆初次与周恩来会谈时说:“周恩来和我之间的会谈,较之在我担任公职时和其他任何领袖的会谈,时间都更长,更为深入,或许和埃及总统萨达特的会谈是唯一例外。我们两个人在思想意识上是敌人,但各自陈述对世界事务的观点,态度之坦率,即使在盟友之间也是很少能做到的,而内容之深刻,只有在一位伟人的面前才会经历得到。在我第一次访问中,我和周恩来谈了17个小时。在他任总理期间我以后的几次访问中,我们每天会谈6至10个小时,除吃饭时间外没有中断过。即使在吃饭的时候,我们之间的谈话也是哲理性的、饶有趣味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这样建立起来的关系已经经受了多次困难的考验,而且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基石之一。中国和美国在70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但事情来得这样快,发展得又如此顺利,则应归功于中国总理的光辉品格和远见卓识。”

基辛格认为,他第一次到中国“探险”的最大收获是那个使他一举名声大震的美中“公告”。笔者以为,他的最大收获应是通过与周恩来的17个小时会谈接触,发现中国共产党人与苏联共产党人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也体现在后来苏联的垮台和中国的复兴,给世界格局带来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2011年1月他在《论中国》序中写道:“几乎40年前的今天,我有幸受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委托访问北京,与这个国家重新建立联系……此后我先后访问中国达50多次。如同几百年来前往中国的众多访客一样,我日益钦佩中国人民,钦佩他们的坚韧不拔、含蓄缜密、家庭意识和他们展现出的中华文化。与此同时,我终生都在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反思如何缔造和平。我很幸运,能够同时以高级官员、信使和学者的身份探寻这两条思路。中国将在21世纪的世界中发挥重大作用。”

基辛格第一次访华后,此后数十年间有一百多次的访华经历,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美中关系倾注心血。2023年7月,刚刚过完百岁生日的基辛格又一次来到中国,据称这是他一生最后一次出国访问。11月29日,“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的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作为中国的老朋友、好朋友,我们会永远铭记与怀念他。

注释:

[1][4][6][8]基辛格:《白宫岁月》第三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957—958页,第906页,第963页,第966—967页。

[2][3][5]魏史言:《基辛格秘密访华内幕》,《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二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1996年3月第六次印刷,第40页,第41—42页,第42页。

[7]黄华:《亲历与见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社

作者:张宏喜(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来源: 炎黄春秋杂志社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