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李大钊对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伟大贡献‖李亚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24 13:13:41 浏览次数:2850 【字体:

李大钊对中国革命

取得成功的伟大贡献

李亚中

大家都知道祖父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但是大家不了解的是,李大钊是第一位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提出者和实践者!这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

他从最初接触马克思主义开始,就不是将其当作教义,而是深入中国社会实际,将其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实际上,他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马克思诞生于德国,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处在资本主义工业国环境之下的欧洲,而当时的中国还是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封建农业国,国情与欧洲各国存在巨大差异。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1919年8月,祖父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提出,主义需要“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包括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亦复如是(也是如此)。说的就是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当作指导实践的工具来进行使用,要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其进行适应环境的变化。

也是在1919年,祖父对中国革命主要力量作出了明确的选择,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应用所作出的深刻思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工人阶级是作为无产阶级的同义语而使用的,他们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力量。但1919年的中国仍旧是封建农业国,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当时的总人口是4.5亿,农民占总人口比例约达80%,工人总数大概200万人,仅占总人口的不足0.5%。中国工人阶级在数量上、在国民经济地位上都处于弱小状态。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或动力,仅仅依照马克思的理论只依靠工人,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因此,祖父没有采取“拿来主义”或教条主义的态度,而是根据农业国中国的国情将中国革命主要动力增加了农民,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包括农民和工人的劳工阶级的创新理念。

1919年2月,他在《青年与农村》中写道:“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后来,到1925—1926年,他在《土地与农民》中再次强调:“在经济落后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约占总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在全人口中占主要的位置,农业尚为其国民经济之基础,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

祖父对于中国革命主要力量的选择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而是付诸实践。1921年夏,他发展了史文彬、邓培等第一批工人党员。1923年,他派共产党员弓仲韬到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发展了第一批农民党员弓凤洲、弓成山,成立了我们党的第一个农村基层组织台城特别支部。同一时期,他也向全国多地农村派出了北京多所大学毕业的共产党员去农村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农村党组织相继建立。

1918年秋,青年毛泽东从湖南来到北京,经在北大工作的杨昌济教授介绍,认识了祖父,并在他的积极安排下,担任了北大图书馆助理员。1918年10月至次年4月,在这约6个月的时间内,祖父与毛泽东经常交流,不仅向他推荐了马克思主义著作,还经常一同探讨马克思主义学说。祖父关于中国革命主要动力是农民的判断,也对毛泽东产生了重大影响。祖父壮烈牺牲后,毛泽东将祖父李大钊的理念付诸实践并发展,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毛泽东后来回忆道:“我在李大钊同志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历史事实已雄辩证明:中国农民的觉醒,为中国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这就是到农村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基础党支部的最终目的。希望祖父为中国革命开创这条成功之路的史实能够为更多人所知,让更多人了解祖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作出的开创性、引领性贡献。

(本文根据2024年1月21日李亚中在冀东革命史研究会2024在京迎春团拜会上的演讲而整理)

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

李大钊(1889.10.29—1927.4.28),字守常,河北唐山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1907年,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8月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在校期间与同学郭须静一起加入中国社会党,毕业后到北京参加中国社会党活动。同月,中国社会党领袖陈翼龙被杀,社会党被查封,李大钊逃离北京,避难于家乡乐亭县的祥云岛,后得到天津绅士孙洪伊资助,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1915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

1916年5月,李大钊回到中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8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这段时间,毛泽东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毛主席由此参加了李大钊的各种各样之进步活动),后任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并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推动共产主义。

1920年,李大钊和陈独秀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和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等一同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中共建党后,李大钊任二、三、四届中央委员。

1922年,根据共产国际指示,李大钊赴上海会见孙中山。1924年,参与“国共合作”,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李大钊曾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演说:“本人原为苏联党员、第三国际共产党员……”

李大钊代表中共立场,公开向北京政府请愿,要求正式承认苏联政府,并且支持苏军驻兵外蒙古。据北洋政府外长顾维钧回忆,李激昂地声称“即使把外蒙置于苏俄统治下,那里的人民也可以生活得更好”。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李大钊因“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而被北洋政府下令通缉,遂逃入东交民巷俄国兵营。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突袭搜查东交民巷旧俄国兵营,李大钊遭逮捕,接受军法审判。在此期间,李大钊著有《狱中自述》。由于李大钊是北京大学教授,各方都有人试图营救,张作霖面临很大压力。为此他给政府前方将领如张学良、张宗昌、孙传芳等六位发电征询意见,除阎锡山没有回复,其余将领都主张立即正法。南方的蒋介石发来密电,建议“速行处决,以免后患。”4月28日,李大钊等20名国共人员被以“和苏俄里通外国”为罪名绞刑处决,时年38岁。

在20名遇难者中,第一个受刑的就是李大钊,最后一名为张挹兰(女)。为了折磨李大钊,竟绞了他三次,历时28分钟(一说48分钟)。另说,李大钊要求对自己实施绞刑而非枪决,为此,张作霖还自掏腰包从欧洲进口了一具绞刑架,但是,刽子手因为不熟悉新刑具性能而把李大钊绞了三次。

在全国解放前,李大钊同志的一部分著作虽曾由他的亲属编辑,由鲁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动统治下一直没能发行。直到1959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编辑的《李大钊选集》。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经过增订的《李大钊诗文选集》。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110多万字的《李大钊文集》。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发扬他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198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将他和夫人赵纫兰同志(1883—1933)的灵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

李大钊牺牲后,1933年由李大钊的北大同仁组织发起募捐将其安葬在万安公墓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河北乐亭、北京等李大钊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相继建立了李大钊纪念馆。1983年10月,李大钊烈士陵园在北京万安公墓建成,中共中央领导亲自参加,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

2019年10月27日,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回顾神州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怀念李大钊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

作者简介

李亚中,李大钊先烈嫡孙,教授级高工,退休前为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主任工程师。工作期间,参与水利信息化从艰苦创业到全面高速发展的完整历程,先后主持编制的3个行业技术标准,均已颁布实施。先后获得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颁发的科技发明之星奖等奖项。

曾在国务院办公厅、解放军部队、人民大会堂、新华网、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国家防总及水利、水电等系统多个单位及部分高校宣讲李大钊烈士事迹,生动感人,激人奋进,受到广泛好评。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亚中(李大钊先烈嫡孙)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