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关于“中国李调元文化之乡”建设的思考‖赖安海

作者:赖安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5-08 14:33:57 浏览次数:1080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6期

关于“中国李调元文化之乡”的思考

赖安海

李调元文化是指以李调元的著述、思想学说为主干,生平行事、历史遗存、民间传说的传播与演变等诸多衍生现象为分枝,且自成体系的特色文化。作为具有地域唯一性的李调元文化原生地的德阳市罗江区,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李调元故里文化遗存保护,纪念馆建设,李调元研究、著作整理出版等李调元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与弘扬上成效显著。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李调元故里文化遗存的保护与抢救性维修、李调元川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及地方特色美食品牌的推出上存在不足,文旅融合发展滞后。这些当是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罗江李调元特色文化之乡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重启李调元文化旅游区建设

李调元故里文化旅游区,指地属调元镇域的云龙山由北向南逶迤,灅、泞二水盘绕于山南汇为凯江的“一山两江六坝三大片区”。20世纪90年代,李调元故里文星镇(2006年更名为调元镇)制定《文星镇李调元故里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据李调元所撰《罗江县志》有关记载重建醒园,落实李调元祖居地宗祠遗址保护措施,对李调元诗书台鹡鸰寺等予以修复、扩建并连通三大片区的旅游公路,大大提升了李调元故里的知名度,带动了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1996年罗江复县后,一度加大了李调元故里文化旅游区建设力度,但由于种种原因,李调元故里文化旅游区建设中断。抢救性保护维修李调元文化主要载体的历史文化遗存,修订《李调元故里文化旅游区规划》,重启李调元文化旅游区文旅融合建设项目,西以灅水河团堆坝镇政府驻地文星古镇醒园为重点,中以云龙山李调元宗祠遗址为内核,东以泞水河东观音古镇庙街为中心,依托江河生态湿地、古堰和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修复生态湿地,维护古堰渠,构成以李调元文化为主线融山水自然风光、农耕田园风情为一体,即以“文心画境、诗意田园”为主题“三片一环”的人文生态旅游风景区,应是当前李调元文化之乡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文星古镇醒园片区

天井坝灅水平安渡桥:刻立明余学官故里碑,碑书新都状元杨升庵《送余学官归罗江》诗:“豆子山,打瓦鼓。阳坪关,撒白雨。白雨下,取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我诵绵州歌,思乡心独苦。送君归,罗江浦。”

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展示与加工中心西南侧灅水花龙湾湿地:恢复陈家堰,打造500亩花龙湾生态湿地公园。

调元镇文星古场镇及醒园:近醒园广场(李调元曾观戏吟诗处)重建万年台(古戏台);古街西街口至东口新街恢复300米石板铺筑街面;醒园,复原临江阁展陈,归位移走的李化楠塑像,挂李化楠、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醒园诗词书画作品(原展陈失管被盗);充实和完善座花馆雨村书屋,清溪草堂塑李调元书案前著书蜡像;维修石亭,挂回现藏于镇政府库房的木刻楹联,抢救修复垮塌的碑廊,疏浚半亩塘、清溪和洗墨池。

(二)云龙山片区

修复云龙山砚台池(水库)侧边李调元曾祖李攀旺、祖父李文彩墓及墓园(残碑在李文彩墓北侧),于路垭口近公路处重立李攀旺、李文彩神道碑。形成东卧云龙山首翠林,南眺笔架三峰,西列古砚池,北环象山万松岭,构成完美的中华风水格。

李氏祖墓与宗祠之间稍南山腰云龙寺,李调元于寺中趣题嘲方丈“凤栖禾下鸟飞去,马卧芦边草不生”联,以“两石夹柱照(赵)亮”巧对贡生赵亮“一木压滚调圆(元)”的趣对等故事甚多,李调元少时有作云龙山诗数首吟此,晚年亦有《宿云龙寺》吟与方丈下棋夜读王维诗事:“天气初寒不可支,云龙深处与谁期?梅窗茗熟僧归后,松櫈棋残客去时。一盏孤灯迟月上,千山落木见星稀。夜来更觉禅林静,细读王维一卷诗。”现遗址有清嘉道间李调元子侄辈与乡人捐修云龙寺功德碑。于遗址重建李调元与方丈下棋的“松涛”亭,塑二弈棋像,碑刻简介等。

云龙坝扁担湾李氏宗祠遗址《李氏敦本堂存赜》摩崖石刻园,于亭轩中刻立李化楠《修建祠堂记》碑。

象山醒园遗址东泞江云龙坝古云龙堰渠的醒园筒车、水碾遗址尚存,复建水碾及筒车,刻立醒园李鼎元《筒车》《水碾》诗碑,与溪渠稍上明代白石崖古渡、云龙堰渠清代普济桥相照应。

云龙山李调元故里牌坊,移走近年于牌坊前违规安置的农用变压器。

(三)观音古镇庙街片区

云龙湾东康家坝观音古镇庙街及观音崖石刻:古街补铺300余米手工开凿石板街面;将原废弃的小学校改为李调元川菜院子,参照李调元整理编刊的《醒园录》设置食品加工作坊和露天酱缸、泡菜坛棚、餐饮厅堂等;与观音崖正对的场中心广场重建万年台,常年演出川剧。完善观音岩石刻景区排水系统保护石刻防止浸蚀,修墡莲卧观音台基,游览道小径改以毛石板铺筑。

鹡鸰寺李调元读书台:按原已批准的文物保护规划,路口修李调元读书处牌坊,恢复寺南山门及梯道。寺内补刻李调元三次寓居鹡鸰寺读书中秀才、中举、中进士诗(6首)和其父李化楠、儒师(贡生)赵亮《游鹡鸰寺》诗。

顺河种子基地油菜花观赏园区及黑滩子堰:维修清代小水利枢纽、清代范家桥,复修桥亭、水碾,加高范家沟石河堰,引水入黑滩子生态湿地,确保罗江区自来水厂水源水质。

(四)交通环线建设

现到调元镇有从罗江城纵穿调元镇域南北顺泞水云龙山北上的罗(江)安(安州区)公路,横贯调元镇域东西的罗江区金(山)略(坪)公路,经鹡鸰寺、观音岩,跨泞水河抵云龙山李调元故里坊接罗安公路,过调元镇文星古镇醒园,跨灅水河达略坪镇接罗(江)绵(竹)公路。今罗江城雨村东路升平桥头经佛耳崖古渡、金子山春花秋月梨园景区、清代金子堰和黑滩子堰小水利枢纽、油菜花主观赏区至观音古镇和李调元读书处鹡鸰寺的李调元故里文化旅游区东环线三级旅游公路,只余黑滩子至云龙桥头1500米村道未扩建;罗江城四川工科院大学路溯灅水经唐代芒江堰,跨平安渡桥至花龙湾湿地、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展示中心、调元镇醒园交金(山)略(坪)公路西环线段约3000米未扩修,将东、西环线剩余4500米按三级旅游路扩修,形成李调元文化旅游区环线及南北东西纵横加网状旅游景区线路。

二、实施李调元纪念馆提升工程

位于罗江古城凯江东玉京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景乐宫的李调元纪念馆,为明代罗江八景之一的“景乐梵钟”,清乾隆五十年(1785)李调元归居罗江后常至此与道观中工诗画琴棋的道长刘虚静弹棋吟诗。1990年当地政府将玉京山景乐宫辟为李调元故里公园,增建了亭轩、李调元诗碑廊;1997年于此筹建李调元纪念馆,先后完成李调元纪念馆山门及广场、依临江石崖凿建高21米宽70米的“文峰函海”罗江四李(李化楠、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大型石刻雕塑,景乐宫李调元著作及《函海》陈列馆、李调元生平馆、童山书法碑刻馆;2007年增扩为以李调元为主体的罗江县博物馆;2017年后因经费等原因李调元纪念馆闭馆。抢救性维修玉京山景乐宫古建筑,恢复李调元纪念馆专馆,启动原规划于馆北80余亩林地辟建雨村公园工程。迁建罗江区博物馆(文物展陈)于罗江古城南街历史文化街区南华宫旧址,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奎星阁、纹江书院(双江书院)融为一体。四川省古建筑研究设计院已完成景乐宫李调元纪念馆维修方案设计,已申报待批,景乐宫抢救性维修在即,充实并完善李调元纪念馆展陈内容,将景乐宫文昌殿(浩然堂李调元著作陈列馆)作为雨村祠(李调元雕塑及后壁木刻李调元《童山著书序》,具李调元风骨、艺术品位得到学界认可,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106岁时专为题书“雨村祠”三字),后院三清殿改“浩然堂”,仿清嘉庆《罗江县志》所载专祀李调元之父李化楠的乡贤祠,塑李化楠像,布展李化楠生平介绍及著作。东厢房李调元生平馆予以保留,前后院西厢房分别辟为李调元著作、《函海》、李调元研究文献、有关李调元书法美术等陈列馆,“文峰函海”雕塑中石室《童山书序》碑刻(李调元书法手迹《书序》)馆予以装修。李调元纪念馆提档升级,建成四川省历史文化名人传习基地,全方位对外开放后,随着雨村公园的配套建设的完竣,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罗江李调元纪念馆当与眉山三苏祠、江油李白纪念馆鼎足而立。

三、加强李调元川菜文化建设

李调元整理其父李化楠收录四川本土及在浙江、河北、北京为官时的食品加工及烹饪技艺,结合自己宦迹游历所至遍尝美食的心得体会辑编成《醒园录》。《醒园录》的刊行正值康雍四川大移民后乾隆中四川文化经济复苏走向繁荣,湖广、江浙等外省移民与四川土著在文化、生活习俗大融合时期,万卷楼刻《醒园录》的刊行,加之多家刻坊翻刻、士庶广为传抄流布,奠定了独具特色的川味川菜菜系基础,更在李调元“饮食无细故”论,“居家宜俭,待客宜丰”“自食宜谈,侍亲宜浓”饮食仁礼孝道论,美食菜肴“常珍”说(由普通常见食材烹饪制作,富于营养且大众喜爱,与奇珍异馔相对,气色香味鲜美的常珍菜品)的推动下,催生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菜系的形成。

2017年罗江撤县建区后将李调元川菜文化之乡建设纳入文旅融合发展目标,对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食品类加工烹饪技艺进行评定,在川菜文化周活动期间开展厨艺大赛、餐饮名店评选。罗江特色菜品烹饪类:金面子调元蒸猪头(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卤鹅(罗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二土鲢鱼庄罗江大肉鲢鱼、鱼老大罗江大肉鲢鱼,御营坝刘猪脚,略坪镇范氏新庙青椒烧鸡,略坪镇张氏聚友莲藕烧鹅,醒园食府醉鱼、风鸡(罗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门大刀回锅肉等。小吃类:罗江锅盔、刘包子。食品加工类:罗江花生(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江豆鸡(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名优特产)、罗江青椒、潺亭谢氏糯米咸鹅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倒罐菜(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果类:金花梨(四川十大优质梨)、贵妃枣(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鄢家长荣柚。蔬菜调料种植类:略坪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园区、调元镇油淀子河坝御品韭黄合作社、瓢山三麻子青花椒园。水产品:罗江鳜鱼(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地方特色食品品牌可谓琳琅满目,但名气不够大。帮助传承人维护品牌,抢救性保护、扶持濒临失传的罗江盔锅(《醒园录》食品)、恢复传统制作技艺的罗江豆鸡(民国初年罗江还俗僧据李调元诗意开发食品)。作为赋以李调元纹江鳜鱼传说的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罗江鳜鱼烹饪菜品尚未创出特色名气,应确立罗江鳜鱼本土传统家常味的烹饪技艺。因此,罗江李调元川菜之乡的建设在坚持举办一年一届(或隔年一届)的川菜活动周(节)的同时,应坚持抢救、保护、扶持、监管及宣传与推介并举,商务部门应加强与四川旅游学院川菜研究中心的对接与合作,接受专家指导。

四、加强李调元川剧文化建设

李调元在川剧形成中的贡献有四:一是创作戏曲理论,著《曲话》《剧话》,评论并介绍中华地方戏曲;二是引进省外戏种与四川本土灯调融合;三是聘请戏曲教师于醒园培养伶童;四是移植、编写剧本,组建花、雅两部戏班,编导排演剧目,逾州踏县演出,推进了昆、高、胡、弹、灯五腔共合同台的川剧形成。民国年间罗江县乡乡有剧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江为著名的“戏窝子”,走出了川剧名丑王国仁。自2018年罗江区打出李调元川剧之乡名片起,在市、区党委政府及文化部门及省、市川剧名家指导下,罗江区川剧协会(雨村剧社)成员不断扩大,有固定的演出和坐唱场地,周周有坐唱、月月有大戏,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区文化部门组织的川剧进校园、进社区,送戏下乡深入开展,川剧普及与传承成绩斐然,应该说申报四川省文化艺术(川剧)之乡的条件已经具备,但离申报“中国川剧艺术之乡”距离甚大,坚持现有举措,应将建设演出阵地、壮大川剧演唱队伍,固根本、勤交流,走出去、请进来,以提高本土演出艺术水平,培养观众川剧情趣作为重点,结合文化旅游发展,罗江历史街区建设,恢复古城旧有“大观”“同乐”川戏茶园;依托白马关景区大霍山(罗江古八景之一),利用万佛寺正月十六传统庙会、三月三宝峰寺传统庙会娘娘会、白龙谷碧桃源踏春赏花会、八月底九月初的贵妃枣节,及正在万佛寺旁新建的蜀门风情小镇,建古戏台,演出川剧;依托AAAA白马关景区庞统祠庙会及倒弯、五丁谷风情小镇,于庞统祠侧建古戏台,演出川剧;依托调元镇李调元故里旅游区,分别于文星古镇、观音古镇庙街建古戏台演出川剧,既促进川剧文化之乡建设,更推进历史名城、白马关景区、李调元故里文化旅游区为重点的罗江全域文化旅游的发展。另外,区文化馆已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有所合作,应促成建立该校罗江川剧教学实践基地,引进该校研编的川剧基本功舞蹈(操),首先在川剧协会(雨村剧社)推出,改编成普及版广场舞在城乡普及。

五、创建李调元民间传说故事之乡

过去罗江家喻户晓的李调元民间文学故事今能完整讲述一两个者甚少,有关李调元的民间口头文学传承濒临危绝。民间传说重在民间口头讲述、口头传承,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普查时的讲述人多已作古,当时参加普查记录整理者多还健在。一是区文化馆建立李调元民间故事传习所,将原口头记录故事编印成册,发至街道社区、乡镇行政村;二是区文化馆有针对性选培李调元故事传承人(居民、村民或基层组织负责人),组织境内仍尚能讲述李调元故事的老人、原收集记录整理者予以讲述传承;三是以李调元故里村民旧时普遍能摆“龙门阵(李调元故事)”的调元镇文星场镇社区、云龙山李调元故居地百花村(当依县志和李调元自号云龙山人,改复旧地名,以“云龙”作村名)、泞水云龙湾李调元读书处鹡鸰寺所在的观音古镇顺河村村民组建李调元民间故事传承传习普及基地;四是在境内各小学,特别是调元镇调元学校培养小小课外李调元故事员。

六、开发文创产品

罗江撤县建区前曾加工制作过文创产品,刻李调元手书“不拘乎山水,云阵耶山,月光耶水;有忘乎诗酒,花酣也酒,鸟笑也诗”“红雨欲飞惊宿鸟,碧波不动待游船”镇纸(乌木和花岗石对镇),绢本复制李化楠、李调元、李鼎元殿试卷横轴,作为对外交往赠品,转化为对游客展销的文创产品,实现其文化艺术与商品的双重价值。李调元现存川内馆藏书法作品楹联、诗词、题跋,除上述所录外,如“忠恕一生阴隲本,文章二字性情花”“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无事而静如太空行云,舒卷自如;有事而动如雷雨满盈,草木甲坼”及殿试卷和李调元亲题“醒园”、款落雨村的端砚等,可制作镇纸、折扇、仿李调元手书题刻的“醒园”砚等文房四宝或摆件、绢本轴艺术品等,充盈厅堂、居室文雅与书香气息。研发出的文创产品及出版《李调元趣对》等连环画、线装《醒园录》等书,应走向文化艺术市场,实现文化艺术本身具有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在陶情悦性中启迪心灵,得到艺术美的享受。

七、加强李调元文化校园传承与普及工作

编写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李调元文化乡土教材和普及读物小册子。教材以李调元简介开篇,小学生选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歌颂家乡为主的七绝田园诗歌数十首、李调元少年诗对传奇10余则;中学生则精选李调元著名诗歌数十首(简注),李调元趣对传奇10余则,励志、明理、家风、家乡游记等华美的《指侫草赋》《六不斋说》《醒园录序》《雨村诗话序》(16卷本)《雨村曲话序》《雨村剧话序》《游马驰寺记》等文赋数篇(含注释、背景、中心思想等)。每年分小学、中学两个层次,举办小学生李调元诗歌朗诵、讲述李调元传奇故事及中学生演讲李调元诗词文赋读后感等竞赛活动,明了李调元文化之大要。

综上,罗江李调元文化建设肇始于德阳市市中区时期的1990年,正式确立并加大建设力度在1996年复县后,深化于撤县建区后的2017年至今,已历33年,做好罗江李调元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打造“中国李调元文化之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乡村振兴与文化生态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并整合罗江李调元文化与江河、大蜀道、历史文化名城、三国蜀汉等最具本土代表的固有传统文化,加快构造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白马关蜀道与三国蜀汉文化景区、李调元故里文化遗存田园风景旅游区为重点,百里罗纹凯江人文风情自然生态画廊作补充的“文心画境、诗意田园”罗江全域文化旅游格局的形成。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赖安海(德阳市原罗江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四川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李调元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