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英雄母亲郑英割舍骨肉上战场‖郭晓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5-13 10:29:30 浏览次数:5116 【字体:

英雄母亲郑英割舍骨肉上战场

口述/郑英整理/郭晓梅

2024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革命后代和中国人民共同欢庆祖国的伟大胜利!

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思绪万千,深情地缅怀为了民族解放革命胜利而捐躯的郭运才叔叔和无数先烈、英雄父辈。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长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2023年是济南战役、淮海战役胜利75周年,我们的父辈们为了解放全中国在山东大地欲血奋战,流血牺牲。2023年9月,我参加了华东野战军后代重走父辈路山东行,探望父母曾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追忆他们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

当我来到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站在孟良崮战役遗址山顶上,走进华东野战军纪念馆等地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仿佛看见了父母在山东战场上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呼喊着:“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在东华东野战军纪念馆主馆展厅,第一部分展有郑英捐赠的文物。2024年1月,济南战役纪念馆和济南革命烈士陵园联合编辑的的《英雄山》第6期出版发行,这期年刊刊登了郑英的文章《要做英雄啊——陈毅军长亲自为我改名》。

我怀着别样心情三次寻访山东老区。2021年4月母亲刚去世1个月,我带着丧母之痛,走进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军部分会战地寻访团,去山东战地祭思母亲。

因为父母在山东打仗刻骨铭心的特殊情结,山东热土深深地吸引了我,每一次来到这里,看见山东老区人民纯朴热情,看见父母当年战地,都使我触情生情,耳边又响起母亲郑英深情地讲述自己为了山东解放割舍骨肉上战场,她终生难以忘怀的那段记忆……

我随着年龄增长,每一次聆听完妈妈讲述这段战斗故事,我都有更深的理解,妈妈在战火的历练中,在党的培养下,从天真纯洁的少女成长为坚强战士。身为母亲,更是一名军人,在革命与孩子之间,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感受到父恩母爱的真谛!感受到母亲博爱胸怀的伟大!

妈妈和爸爸随着大军一场战斗接着一场战斗,一直打到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解放全中国。

2024年4月19日,笔者作为第三野战军渡江战役参战部队后代和全国第二、三、四野战军400名余渡江战役后代,与其他野战军战士后代齐聚南京,庆祝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5周年纪念活动。

2024年5月14—19日,笔者作为解放上海参战部队后代,将参加第三野战军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纪念活动(杭州、宁波、舟山、上海),笔者父母所在三野25军是渡江战役第一梯队和上海战役主力军,妈妈在军部卫生队参加了渡江战斗和上海战斗,爸爸妈妈为了渡江胜利,解放上海,将我两个哥哥依然送给了老乡。

在妈妈心中,信仰使命高于天,一次次割舍骨肉上战场,这壮举是何等感天动地!妈妈作为党的女儿,将奉献二字践行到了极致,不愧为英雄母亲。

正是革命战争年代妈妈和无数革命母亲舍弃了儿女情长,艰辛付出和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下面是我帮助母亲郑英整理的回忆录。

军人使命

我叫郑英,原名郑桂清,1927年出生在盐城市,12岁参加革命,13岁成为新四军女兵扛枪打仗,16岁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

陈毅军长给我改名叫郑英(意为“小英雄”),从此这个名字伴随我一生。

我在新四军军部、第二师、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等部队南征北战,亲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诸多重大战役、战斗。

在那烽火年代,我与你爸爸郭云山按照约定,在抗战胜利后我们结了婚。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一方面虚与委蛇地与中共方面进行谈判,一方面急急忙忙把之前收缩于西南大后方的嫡系部队运往沦陷区,与身处抗战前线的人民军队抢地盘。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计划是要抢在国民党军队之前,指挥我军接收日伪占领区,把解放区连成一片。

第一次与孩子分离

1945年10月,我军根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和部署,在山东主力部队挺进东北的同时,新四军军长陈毅遵照中共中央要求,率领新四军军部及大部分主力部队北移山东。我们抵达临沂,那时我怀着孩子,参加了保卫山东的战斗。在行军路上,我生下了男婴。孩子一出生就闻着战火硝烟,就为孩子取的地名名字“临沂”。孩子长得虎头虎脑,很是逗人喜欢,也给艰难的日子带来了欢乐。

我和你爸爸十分喜爱我们的第一个孩子,但又十分为难,由于严酷危险的战争环境,你爸一直在前线作战,我跟随大部队行军打仗,带着孩子很麻烦很困难。

当时,国民党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1947年2月,我和你爸所在华东野战军要打一场大规模运动战“莱芜战役”。你爸上前线作战,我也要求参加卫生部战地救护卫生队上前线,于是我和你爸爸商量决定:为了旧中国的劳苦大众都解放,我们革命不能因为儿女情长半途而废,战争是残酷的,不是我们不爱自己的儿子,是不能带上孩子打仗。你爸看我要上前线参加战斗的决心坚定不移,他沉重地对我说:“你上前线阵地,孩子不能带,我同意把孩子送给老乡……”虽然我决心已定,却心如刀割,泪流满面。孩子是我的心头肉,哪有母亲不疼爱孩子的?我在艰难战争时期生下自己的骨肉,为了保卫山东解放区,不得己要将自己孩子送给当地老百姓。

当时,通过部队组织上联系了临沂村庄一户姓杨的村民。那是一个寒冬的夜晚,风雪交加,一片漆黑,按约定时间,我怀抱着2个月的儿子,在你爸爸陪同下悄悄来到了杨家。杨爹爹家3口人,有大娘和一个儿子,虽然他们的生活很贫困,但是这一家人纯朴厚道,通情达理。我向杨爹爹讲了要打仗送子的事,并将你爸写好的字条交给了杨爹爹。我激动地说:“杨爹爹和大娘就是我的亲人,我和孩子的父亲都要上战场打仗,我们随时会牺牲回不来了,我的儿子就送给你们吧!”正当我忍痛把孩子轻轻地交给大娘时,襁褓里的儿子突然声声啼哭,我赶忙抱起给孩子喂奶,盯着他那张幼嫩的小脸,轻轻地亲吻着,泪水禁不住涌出,我心如刀割,深情轻轻放下入睡了的儿子。杨爹爹温和地对我说:“闺女,你放心去打仗吧,我们会喂养好孩子!”杨爹爹的一番暖心话让我很感激,我弯下身子向杨爹爹和大娘深深地鞠躬、道谢,告别了两位可亲可敬的老乡。

后来听说,敌人搜查村庄,杨爹爹将孩子藏在地窖里,敌人来到杨爹爹家逼他交出共产党的孩子,杨爹爹说没有,敌人就对杨爹爹灌辣椒水、皮鞭抽打、用开水浇、点燃火烧、遍身流血,他至死还是没有交出孩子,被敌人活活打死。(整理者注:说到这里,妈妈哽咽的失声痛哭,比失去儿子还要悲痛!杨爹爹在妈妈心中不仅是贵人,早已是她的亲人!此时,任何语言都表达不了妈妈对杨爹爹的感激之情,敬重之情!)

之后,杨大娘精心喂养孩子,历经千辛万苦。孟良崮战役胜利后,杨大娘打听到部队的下落,那一天,天气晴朗,我听说有老乡找我,当我看见是杨大娘带着她的儿子,扁担上挑着两只箩筐,一边是我的儿子,一边是杨大娘亲手为孩子缝做的衣服、鞋子和吃的食物,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杨大娘亲切地对我说:“闺女,俺专程给你送孩子来了!”我脱口而出叫了一声“娘”!扑在了杨大娘怀里,像久别重逢的亲人泪水悲喜交集。杨大娘从箩筐里抱出孩子交给我说:“闺女,孩子是革命的种子,你们共产党军队为我们穷人打敌人,我们乡亲应该保护好你们的孩子!”我被杨爹爹一家人的大义大爱深深感动,一生都忘不了他们的恩情,一直怀念他们……

第二次与孩子分离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到决战阶段。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年1月10日的淮海战役,是我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60万对敌80万,是我军战史上一次辉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淮海战役前夕下达了战斗动员令,我在征得你父亲同意后,又向陈毅司令员提出申请,要求上前线战斗。陈毅司令员问:“那你的两个孩子怎么办?”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全国还没有解放,我不能因为有孩子就停止战斗,孩子送给老百姓。”陈毅司令员说:“郑英同志,你还是想上前线当英雄啊……”就这样,我再次忍痛将两个儿子,当时大儿子2岁,小儿子满月不久,分别送给了当地老百姓,纸条上分别写着:“老乡,我们随时要为解放全中国而战斗和牺牲,孩子送给你们不再要回。”

我正在吃奶的第二个儿子幸运地送给了一户姓刘的小夫妇,他们的儿子和我的孩子差不多大,她的奶水愿意喂养两个孩子。我握着她的手说:“我要去打仗,我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你喂养两个孩子不容易啊!”这位妇女说:“共产党军队是为了俺们穷人过上太平的日子,你打敌人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俺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的孩子受苦。”乡亲的话刻在了我的心里,孩子的啼哭声像锥子一样刺痛我的心,我擦干眼泪咬着牙,头也不回地毅然决然地上了战场。

我和你爸又一次告别了亲身骨肉,我们不仅面临生死考验,同时也面临亲情分离的痛苦。即使如此,为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使命,我强忍苦痛,舍生取义。每一次上战场对我来说都没有想到能活着回来,明天和解放是神圣的字眼,令我憧憬,催我奋进。那时我只想为了国家的明天、人民的未来、千千万万后代的幸福,即使自己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在淮海战役前线,我始终牢记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把乡亲们的支援化作力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抢救前线阵地伤员,用尽全力就是爬也要把伤员和牺牲的指战员背下阵地。

一天,当我一人背下了20多名伤员,我胳膊和双腿血肉从磨破了的衣服中露出,我已忘记了疼痛和劳累,身上那股劲好像用不尽一样。

一次,我在前线阵地上看见一位战士瞪大眼睛,手里紧紧握着枪倒在血泊里,他的头部和胸前腿部多处受伤。我正准备急救,却发现他已经断气。我一阵心酸,悲痛化仇恨,立刻从他手中端起长抢,怒火在我胸中燃烧,看见眼前200米左右冲上来的敌人,我毫无畏惧猛烈开火,只见敌人一个个倒下……

一场战斗中,敌机轰炸,一位团首长身受重伤,我们纵队战地救护卫生队的刘队长,我亲眼看见他为了掩护趴在这位团长身上,敌机一梭子弹击穿了刘队长,他不幸牺牲。这时,我毫不犹豫奋不顾身飞奔过去,扑在受伤的团长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敌机轰炸和扫射。只听轰声巨响,一颗炸弹落下,爆炸的弹片深深扎进了我的小腿。我必须马上背送团长离开阵地救治,一阵巨痛,我咬牙用力把弹片拔了出来,鲜血喷涌而出,我立刻撕下身上的衬衣包扎好伤口,解下自己的绑腿将伤员固定在自己身上。我顾不得自己腿上伤口鲜血仍在流淌,匍匐前进将团长背下阵地,由担架转送医院救治。我立刻又返回前线,将牺牲的刘队长背下阵地,决不能让战友尸体留给敌人。刘队长和我1941年在新四军军部就是战友,淮海战役我们又同在纵队卫生部战地救护卫生队共同负责工作,他牺牲我很悲痛,至今都忘不了。

我参加淮海战役后,敌人千方百计想将共产党斩草除根。由于坏人告密,敌人知道了刘家两个男婴中有一个是共产党的,敌人残酷拷打逼着他们交出共产党的孩子,刘家乡亲为保护我们的孩子,忍痛将自己亲生骨肉交出去被敌人残害了。当我和你父亲知道后非常感动,在那样险恶和艰辛的环境下,山东乡亲刘夫妇为了收养人民军队的孩子,舍家舍命舍弃自己的骨肉,这是大恩大德啊!

解放战争时期,我在山东参加了每场战役,是乡亲们收养了我的两个儿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挥之不去的情结。在战火年代,我们军队女兵类同我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全国解放了,战争的硝烟散去,这些平凡的母亲出于当年的保密要求,她们很少向人说起这段不为人知的经历,然而她们在山东大地用无私大爱铸起了一座座丰碑。

2017年2月,淮海战役纪念馆在北京采访我时,我己是91岁高龄了,但是烽火硝烟中我亲历的每一场生与死、血与火的战斗,永远都在我的记忆里不会忘记!我怀念为革命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怀念为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民百姓!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兵力、装备都比国民党军队差很多,战场情况又复杂多变,但是我们的军队能打胜仗,歼灭了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的部队,共56个师55万余人。这样辉煌的胜利,靠的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央军委、总前委的正确决策,华野、中野的密切配合,靠的是广大指战员们前赴后继永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靠的是军民鱼水情老百姓全力以赴支援,才创造了我军战史上的奇迹。

我虽双眼残疾左眼失明,右眼只有光感,在连续数小时讲述自己亲历淮海战役的故事后,应邀现场提笔为淮海战役纪念馆题写了“人民军队永往直前”“救死扶伤”两幅字。

我还捐赠了自己在淮海战役中使用过的换药盘,现在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展出。

整理者后记

由于战争年代环境十分艰苦,母亲后胸腰椎骨折、双膝关节半月扳重度撕裂、膑骨完全软化,但母亲意志坚强,生活自理,乐观开朗,她向淮海战役纪念馆采访同志边讲述边操作自己在战场上赤手空拳与敌人拳打脚踢搏斗的动作,虽满头银丝依然保持军人的身姿和风采,赢得采访同志的赞誉。

2024年4月25日,我专程去徐州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在当年淮海战役纪念馆采访母亲的魏天梅老师陪同下,来到一楼展厅看见了采访时母亲捐赠的淮海战役使用的换药盘时,仿佛妈妈就在眼前,我顿时泪奔,“妈妈、妈妈”我来了,还有许许多多青少年学生来到这里参观,他们没有忘记打江山的英雄母亲和革命英烈!

口述者简介

郑英,1927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1940年参加新四军抗大五分校学习,1941年5月在新四军军部工作,陈毅军长给她改名为郑英。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通讯员、侦察员、医务员,曾任班长、排长、卫生队队长。曾在新四军军部、第二师师部卫生部、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抗日战争参加游击战、阜宁战役、涟水战役、淮阴战役等战斗。

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柏山战役、潍县战役、鲁南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战役、战斗,多次立功受奖。

1946年4月,经新四军政委肖望东批准,郭云山、郑英结为夫妻。1947年,郑英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支部书记,在延安见到毛泽东。

建国后,曾在华东第三野战军、华东军区、省军区工作,荣获一等功、甲等功三次。象战争时期一样,她把全部心血和精力倾注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获得模范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深受尊崇。1985年离休,享受厅级待遇。

离休后发挥余热,继续为党做贡献,积极从事红色历史研究和宣传,热心投入社会公益,得到人民群众广泛赞誉。晚年依然保持对党的坚定信念和军人风格,乐观淡定。身患重病时,坚强与病魔抗挣,昏迷抢救后在女儿播放的《新四军军歌》中苏醒。每次高烧近40度,舌唇烧裂从不叫喊一声,三次重症感染“败血症”、五次下病危,她都在顽强战斗中一次次闯过生死关,被医务人员誉称为“钢铁战士”。

2021年4月5日,郑英去世。

整理者简介

郭晓梅,女,1954年生。中共党员,光荣在党53年。红军子弟和革命烈士后代,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和八路军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和红色公益活动。

1969年参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毕业,主任医师。1969年10月1日,作为市级学生代表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曾任《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香港《中国医学专家协会》理事。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口述:郑 英

整理:郭晓梅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