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营渠战役”的前后||冉奎

作者:冉 奎 来源:《达州日报》2024年7月5日第6版 发布时间:2024-07-06 15:11:31 浏览次数:829 【字体:

“营渠战役”的前后

冉 奎

渠县素有“古賨国都”之称,公元前314年秦国推行郡县制时,在此置宕渠县(治今土溪镇城坝村),辖渠江流域的南充、巴中、达州、广安等地。这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渠县,享有中国汉阙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诗歌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文学之乡等七张国家级名片。

渠县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渠县纪念园坐落在贵福镇八台山,园内设有红色渠县纪念馆、营渠战役纪念碑、石刻雕塑园、烈士陵园等,连接纪念馆和纪念碑的是118步战斗石梯。纪念碑高19.33米,象征着营渠战役发生在1933年。碑身主体由三支枪杆造型组成,象征着红军的枪声在这里打响。

渠县贵福镇红色渠县纪念园118步战斗石梯

刀架脖子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战3000余里进抵汉水以南地区。此时,川北军阀田颂尧在成都参加刘湘与刘文辉的军阀混战。12月18日,红军利用川北兵力空虚之机,从陕西西乡进入四川通江两河口,把红旗从大别山插到大巴山,标志着红军正式入川。

1933年1月27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得知老巢被袭,投入38个团近6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对立足未稳的红军发起“三路围攻”。田颂尧被蒋介石任命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接受了子弹100万发、军费20万元、侦察机4架的资助,盘踞在广安的杨森和盘踞在达县的刘存厚伺机出兵配合。经过4个月激战,红军毙伤敌1.4万人、俘敌1万余人,缴获长短枪8000余支、机关枪200余挺、迫击炮50余门,田颂尧部损失近半,余部退守嘉陵江沿岸,“三路围攻”被彻底粉碎。2月中旬,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通江成立,标志着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诞生。6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在旺苍县木门镇召开“木门会议”,将4个师扩编为4个军,由入川时1.44万余人扩大到4万人。

蒋介石见田颂尧一败涂地,便委任当时在四川势力最大的军阀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统率四川各派军阀对红军发动新的进攻。刘湘与刘文辉争夺四川霸权的“川中之战”尚未结束,刘湘无意派兵进攻红军,遂在成都高唱“先安川后剿赤”的调子。针对四川军阀矛盾重重、内战正酣、互相观望的现状,红军决定采取先发制人、主动出击的战略行动,集中全部兵力,从1933年8月中旬至10月底,接连发动“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巩固和扩大川陕革命根据地。

“仪南战役”于8月12日爆发,参战部队有红9军、红30军、红31军,此战目的是进一步打击退守仪陇、南部的田颂尧残部,扫清该地区嘉陵江东岸的敌人,巩固“通南巴”中心区域。27日战斗结束,历时16天,再次给敌第二十九军沉重打击,解放了仪陇大部地区,控制了广元、昭化、苍溪、阆中、南部等嘉陵江东岸的广大地区和陕南宁强一小部分地区,夺取了南部的盐井,打破了敌人对食盐的封锁,解决了苏区军民急需用盐的难题。所以,“仪南战役”又被称为“盐巴之战”。

营山、渠县位于川陕苏区南部,是四川军阀杨森的地盘。红军曾致信杨森,希望持中立态度。杨森不以为意,出兵参加“三路围攻”。田颂尧惨败后,杨森感到处境危险,便派代表与红军谈判,并签订“互不侵犯、互相支援”的秘密协议,还送来部分军用地图、药品和通讯设备。然而,杨森耍两面手法,在防区内大肆捕杀共产党人,杀害华蓥山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廖玉碧等12人。

杨森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拥有6个混成旅和手枪团、宪兵团等20个团约2万人,占据营山、渠县、广安、岳池、蓬溪5县。第1混成旅分布于渠县城及其以北的佛楼寺等地,第2混成旅分布于营山以北巴中县的玉山场、鼎山场等地,第5混成旅分布于营山城及其以南地区,第6混成旅分布于蓬安城及其以北的徐家场、云雾山等地。以上各部均控制险要地势,构筑坚固工事。第3、4混成旅在广安、岳池、南充一线,作为机动部队和担负巩固后方的任务。

平昌县佛楼场镇全貌

第2混成旅是设在川陕革命根据地腹心最前沿的主力据点,犹如一把尖刀架在脖子上,对红军构成直接威胁。对此,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写道:“在我根据地不仅要向西南发展,而且要向东南发展的情况下,它就像个拳头从正南面抵住我胸部,极大限制了红军的回旋余地。而在敌人新的围攻到来时,它又像把尖刀,可直插巴中、南江,危及我腹心地带。不拔掉杨森这个钉子,我军将进退失据。现时,既会失去胜利扩展根据地的大好机会;将来,又有在新的围攻面前受制于敌的危险。”

在“仪南战役”结束25天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打击反复无常的杨森。

拔掉钉子

根据敌军兵力配置,红军采用“中央突破、两侧包围”的战术,首先歼灭驻守玉山场、鼎山场的第2混成旅,进而向营山、渠县发起进攻。9月22日夜,“营渠战役”正式打响,红9军和红4军两侧迂回、红30军担任主攻,三路红军同时并进。

红9军25师73团冒雨穿越荒山小径,以突袭的方式插入玉山场、鼎山场背后,于23日拂晓攻占敌人的险要阵地龙背场。许世友率74团、75团攻占马鞍场,将当地民团1000余人大部歼灭。红30军从正面突击,逼近玉山场,守敌慌忙南逃。24日,冒雨追击的红9军、红30军抵达营山以北60余里的马深溪,击溃南逃之敌。红4军11师从江口向西,以迂回的战术打垮驻守鼎山场的敌第2混成旅6团。

开战仅两天,红军以“避实就虚、专打弱敌”的方法攻下玉山场,乘胜追击攻下鼎山场,敌军受到重创,突向川陕苏区的前哨据点顷刻间被瓦解。杨森闻此噩耗,立即调兵构成新的防线。第1混成旅1团、3团据守佛楼寺、杨家寨,第2混成旅残部及第5混成旅1个团在营山东北的天池、通天场、大庙场一线,第3混成旅从南充增援蓬安,第5混成旅2个团向营山集中。

29日,红30军冒着敌人炮火,向驻渠县的第1混成旅发起攻击,攻下渠县、达县、巴中交界的佛楼寺、杨家寨,全歼敌1团、3团。30日,红4军11师攻占达川石桥、龙会和渠县贵福、岩峰、涌兴、文崇、三汇、土溪等乡镇,逼近渠县城郊,一举解放渠县。10月1日,乘胜向东南挺进的红30军被下令西向,以“迂回作战”的方法进攻营山,协助红9军作战。3日,红9军73团在瓢泼大雨中冲入通天场,同敌人展开肉搏战,连破七道工事。许世友率74团直插大庙场、营山城之间的新店子,夺取仪陇河上的浮桥,把退到浮桥的敌人2000余人全部歼灭。杨森见大势已去,余部逃向嘉陵江西岸。当晚,红9军解放营山县城。6日,红9军25师占领嘉陵江东岸的蓬安县城,红27师进占蓬安的北部,红30军90师占领蓬安的金甲地区,战斗至此结束。

“营渠战役”历时14天,红军势如破竹,重创了杨森,毙团长以下官兵3000余人,缴枪2000余支,解放营山和渠县大部和蓬安县嘉陵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川陕苏区向南扩展100余里,90万群众得到解放,打掉了胸口这个“拳头”,拔掉了眼前的“钉子”,为以后反刘湘“六路围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战,红军有10天在雨中作战,特别是红4军11师攻打鼎山场之敌,红30军攻打佛楼寺、杨家寨之敌,红9军73团和红30军一部攻打大庙之敌的三次激战中,不断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渠县贵福镇营渠战役纪念碑

石刻标语

1933年10月2日,红军和川陕省苏维埃工作队在贵福贾家祠堂(今贵福镇第一小学)成立渠县苏维埃政府。随后,在渠县辖区内建立10个区苏维埃和70个乡苏维埃政权。渠县北面为红军根据地,南面为国统区,渠县成为川陕苏区保卫的主战场,在这里打响了三合寨、鹞子岩、大神山、横岭子等数十次苏区保卫战,粉碎敌人多次围剿,影响遍及渠县北部2000多平方公里。1934年1月7日,红军全部撤离渠县。苏区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参军参战、扩大红军队伍,渠县先后有2100多人参加红军,牺牲1478人。

渠县贵福镇红色渠县纪念园红军街

红军入川,标语当先。面对群众文化水平不高、斗争环境极端恶劣的现状,宣传工作成为红军的首要工作和重要工作。红军把宣传标语作为传播革命理想的思想武器,发挥着团结动员群众、鼓舞红军斗志、打击敌军气焰的重要作用,有“一条标语抵一个军”之说。一条条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标语,让广大群众逐渐对红军有所了解,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渠县贵福、涌兴、文崇、三汇和达川石桥一带,至今保存着许多珍贵的石刻标语。

在贵福镇第一小学内大门旁边,有两块长2.2米、宽0.4米的青砂石,上面各刻“活捉刘湘刘存厚土匪”“打倒田颂尧狗军阀”标语。

贵福镇第一小学内大门旁边“活捉刘湘刘存厚土匪”“打倒田颂尧狗军阀”标语

从贵福场镇驱车1小时,来到大义乡五星村6组喻家湾,这里离平昌县佛楼场镇不足2公里。一幅“扩大民族革命战争”的巨幅石刻标语镌刻在公路边的岩石上,标语长5.38米、高0.70米,从右至左横排楷书阴刻,单个字体宽0.43米、高0.44米,字间距0.12至0.23米,落款为“红9军26师政治部”。

渠县大义乡五星村喻家湾“扩大民族革命战争”石刻标语

红军所到之处,标语几乎无处不在,尤其刻在石崖、石碑、石坊、石坎、石桥等处的标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川陕苏区,有几个堪称“中国红色第一”的杰作。

渠县大义乡五星村喻家湾红军岩石(石刻)标语指示牌

被称为“中国红色第一街”的是“列宁主义街”。1933年9月30日,红4军11师师长陈再道、政委叶成焕率部队进驻达川区石桥古镇。随后,红军宣传队同渠县苏维埃同志一道,在牌坊、石碑等处錾刻了许多红军标语,以马郭氏牌坊上錾刻的“列宁主义街”最具特色。“列宁”两字为横书,每字大约1米见方,“主义街”三字略小,为直书,标语所在街道被称为“列宁街”。

“列宁主义街”

被称为“中国红色第一联”的是“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1933年10月,红30军进驻梓桐乡(今通川区梓桐镇),政治部和指挥部设在乡团总杜光亭的庄园内,乡苏维埃主席何永瑞书写了这副对联,红军战士将其刻在石朝门的立柱上,并刻下“红卅军政治部”六字横幅,门联内侧刻有“平分土地”“阶级斗争”标语。

被称为“石刻标语之王”的是“赤化全川”。1934年春,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錾字队在通江县沙溪镇红云岩上,组织20多名石匠经过40多天完成。标语“赤化全川”字高5.85米、宽5.2米,笔画宽0.9米、深0.35米、字距7.1米,离地15米,面积310平方米,大字笔画槽里可卧下一个人。

被称为“全国最大的石刻标语”的是“平分土地”。1934年3月,红4军10师28团錾字队在通江县至诚镇佛耳岩上历时三个月完成。标语“平分土地”字高6.95米、宽6.35米,笔画宽0.89米、深0.1米,离地22米,面积396平方米。当时队员们坐在箩筐里,用麻绳拴住箩筐从岩顶放下,人悬在半空凿刻,一位战士不幸从20余米高的岩上掉下,献出宝贵生命。

被称为“中国红色第一缸”的是一口大石水缸。水缸现存放于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是国家一级红色文物。1934年4月,红33军奉命消灭万源境内的“神兵”后,转战新店(今草坝镇)、黄钟堡一带驻守,新店乡老百姓将酿酒作坊用于储水的水缸赠送给红33军政治部使用。缸口直径2.7米,缸高1.2米,容积2立方米。红军战士在水缸边缘磨砺大刀、长矛,从而形成26道波浪状凹槽。红军在水缸正面镌刻标语:工农弟兄们,你们不要被发财人欺骗,只有坚决与发财人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

存于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内的中国红色第一缸

来源:《达州日报》2024年7月5日第6版

文/图:冉 奎(中共宣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来源: 《达州日报》2024年7月5日第6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