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地天||孟红

作者:孟红 来源:党史博采 发布时间:2024-09-18 17:31:00 浏览次数:968 【字体:

《松花江上》

一曲哀歌动地天

孟红

图片

1936年秋,诞生于西安的《松花江上》这一饱含血泪和悲愤的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抗战歌曲,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一经面世便唱响古城西安,然后传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风靡中华大地。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可以说,《松花江上》是抗战期间流行最广的歌,也是至今仍然激荡在人们心中的一首不朽之歌。

1

深重的民族创痛激发歌生

松花江是流贯东北的大江。但是《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却不是诞生在东北,而是远离松花江数千里外的西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31年美丽富饶的东北三省被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千多万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这仅仅是个开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东北沦陷了整整14年。但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

爱国音乐家张寒晖即是这个伟大民族中的优秀一员。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四处奔波流离。他1902年出生于河北定县,在那里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与少年时代。1922年,张寒晖离乡赴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10月,他加入共青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而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一度被迫回乡。1928年,他再次入北平艺专,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因与校方的教育思想难以调和而被革职。此后几年,他一直在河北定县和西安民众教育馆,从事民众教育、大众艺术等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寒晖用古老民歌《三国战将勇》的曲谱填写了《可恨的小日本》;还以《满江红》的曲调填写了《告我青年》,号召青年“激奋进,齐赴国难”。从此,他开始了用民歌唤醒民众投身抗战的艺术生涯。1936年夏,张寒晖受党的派遣,到西安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他二次入陕,投身于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图片

张寒晖

1936年,张寒晖应聘于陕西省立西安二中(今陕西师大附中前身),担任初秋28级(1939年毕业)的班主任及国文老师。

1936年秋,时年30多岁的张寒晖耳闻目睹了西安街头成千上万愤怒的东北军将士和无家可归的东北难胞渴盼早日打回东北、赶走日军和重返故乡的凄惨情景,通过与东北军官兵及其家属、子弟的朝夕相处,深刻体会到埋藏在他们心底的亡国之恨和丧家之痛,被这些景象深深触动,终于以不可抑制的强烈激情,谱写出了《松花江上》,唱出了那种深重的民族创痛,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歌词充满悲愤,曲调如哭似泣,听者很难不动容。据张寒晖的同学姚一征回忆:“他是噙着眼泪去写的,我记得当他唱到‘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时,我们两个人都以泪洗面了。以后简直是字字血泪。唱到‘爹娘啊’时,他竟呜咽得唱不下去。”张寒晖自己也说过:“我把北方‘娘们’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哭声变成《松花江上》的曲调了。”

这首歌曲开始是由张寒晖在西安二中学生中教唱的。当时正值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西安二中的同学们在游行队伍中唱起了这首歌,立即震动了西安。经辗转相传,很快就传遍了东北军中。随后由东北军政治部宣传队印成卡片分发到各军各师,又经中共地下党传给北平学联歌咏队……

2

此歌何以唱之闻之使人断肠

由民族苦难血泪中浸泡而出的《松花江上》,其流传绝对不是偶然的。它的确是一曲哀歌,一曲惊天动地的哀歌,使人泪下,催人奋起。这首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传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成为了亿万人高唱的战歌,鼓舞了人民抗击日寇收复失地的战斗热情。

那么,这首歌曲究竟有什么力量使人断肠呢?

这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歌词通俗易懂,它的旋律容易上口,最重要的是它与时代息息相关,反映了时代与人民的呼声。它的歌词以第一人称来写,字字血泪,犹如诉说着亲身感受,它把北方女性在坟前恸哭不幸失去亲人的哭声变成曲调,似歌似哭、如泣如诉,歌者无不下泪,听者无不动容,激励了一代代人,它是那种真正能凝聚人心且脍炙人口、真正能引起大众心灵共鸣和反映时代精神的佳作。

这首歌唱出了3000万东北同胞的悲惨遭遇和思乡之情,尤其是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更是让人心酸不已。同时,这首歌也愤怒地控诉了蒋介石丧权辱国的“不抵抗”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松花江上》歌词的内容和感情脉络,分为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基本层次。

词的开头部分,诉说了家乡的美丽富饶,而九一八事变突起,日军占领了美丽而富饶的东北,人们只得背井离乡,在关内流浪。

词的第二层次概括地描述了失落故土的悲惨遭遇,透过诉说丧家的哀痛,逃亡的仓皇,控诉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图片

词的第三层次用饱含无限感慨的发问,向故乡和亲人发出声声深情的呼唤,寄寓了对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期待,把感情推向了最高潮。

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思、国难之痛的悲歌,歌词中的“我”的遭遇实际就是全体东北人民的遭遇,因而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

这首歌以带尾声的二部曲式为结构,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并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唱出呼天唤地似的旋律时,悲愤情绪的积聚至此达到了爆发性的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

《松花江上》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成为刻骨难忘的抗日歌曲之一。

3

一首歌影响抗战时局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但是有这样一首歌,它的威力恐怕远远超过了两个师,因为它的出现影响了整个抗战的局势,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它在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1936年11月、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后来这首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

12月11日,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驱使下,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剿共”。西安爱国青年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前往临潼请愿,要求蒋介石起兵抗日。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奉命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学生们激愤高昂地高唱起《松花江上》,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

张学良闻听此曲大为感动,他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张学良含泪而返,于次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怀着天真的正义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被扣押。杨虎城也离开西安撤往关中三原。东北军群龙无首,内部发生混乱,抗日名将、东北军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也被枪杀。东北军被蒋介石调防到陕甘边界,不久又被调往安徽换防。千里征途上,到处是从西安撤出来的东北军及其眷属,低沉的情绪盘绕在他们心间。“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风雨迁徙的路上,随处是这凄凉的歌声。

图片

西安事变发生后,伴随着《松花江上》的歌声燃起的抗日烽火已成燎原之势。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迫使蒋介石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不久发表“庐山谈话”,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迅速展开。

所以说,这首针对东北军战士“有家归不得”的思乡之情而演变成的《松花江上》,牵出了国恨家仇,激起了东北军抗日救国的热情,对促成西安事变,推动抗战大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动员作用。

西安事变发生后,西安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来到西安。黎明前,驻扎在东城楼上的东北学兵队唱起了《松花江上》。周恩来听到后便来到院子里,向卫兵学唱了这首歌。在参加东北军军官的一次集会上,他亲自指挥大家唱起了《松花江上》,悲怆的旋律把背井离乡的军官们带回到沦陷在日军铁蹄下的东北,所有的军官都热泪盈眶,有的举起了拳头喊:“一定要打回老家去!”

后来,在抗战初期,著名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又以《松花江上》这首歌作为剧情的一部分,在全国各地上演,更使这首歌广播全国,强劲而深入人心地点燃了抗日烽火。

1937年12月,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所作的演讲中,在谈《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时,也曾经感慨地提到:“成千上万的青年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其时,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独占中国的野心,继九一八事变后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展开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方针,上海、太原等大城市相继失守,半壁河山惨遭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而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大搞屈膝求和的阴谋……

可见,当年这首歌的流传程度与感人的力量有多强。

凡此种种,都证明了《松花江上》不可抵挡的魅力。一首歌曲对一个民族的激励和振奋。

多少年来,《松花江上》以其悲怆激荡的音符,永远留住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留住了民族的辛酸血泪。“松花江上”是当时祖国山河的代称与象征,震撼、振奋了多少人,多少进步青年唱着这首歌奔向延安、奔向战场,民族心灵的创痛,悲凉愤懑的气氛,那东北沦陷的痛苦,多少年后仍令人闻曲悲叹、感发兴起。《松花江上》的旋律,将永远激荡在民族的心灵史上,成为那段血与火岁月的印记,使我们激愤,使我们叹惋,使我们清醒,使我们奋起。

4

此歌派生他歌,余音缭绕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大后方有三首十分流行的歌曲。有趣的是,它们表现的不仅都是呼唤流亡者打回老家去的同一主题,而且在创作上前后衔接、彼此呼应、贯穿着由哀怨走向奋起的旋律,关系十分密切。

最先出现的是张寒晖作词作曲的《松花江上》。

图片

第二首是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谱曲的《嘉陵江上》。这首歌的创作,完全由《松花江上》引起。据端木蕻良对诗人张天授谈及此词的创作动机,有这么一段轶事:1939年的一天,诗人方殷到重庆北碚探望当时在复旦大学教书的端木蕻良,双方谈兴正浓时,端木突然冒出一句话:“《松花江上》说出了东北人民切肤断肠的苦痛,不愧是一支名曲。但我听着,觉得它哭兮兮的,心中总不是滋味!”方殷就说:“既然如此,那你何不写一首激昂的歌词,让我拿去请人谱曲?”端木答应了。以后,方殷就把端木新写的《嘉陵江上》歌词拿给贺绿汀谱曲。

《嘉陵江上》与《松花江上》都在“江上”,只是江名不同而已。《嘉陵江上》虽也有忧伤与徘徊(如“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的唱段),可是基调却是悲愤与昂扬,而不是低沉与无奈。《嘉陵江上》流行的普及程度虽不如《松花江上》(《嘉陵江上》音域较广,不易唱)。它的艺术生命却特强,不仅当时成为歌唱家演唱会的保留节目,如今音乐院校招生,《嘉陵江上》仍是测定考生天赋、技巧、功力的常选歌曲。

第三首歌曲是作曲家刘雪庵谱曲的《流亡三部曲》。在抗战初期,刘雪庵把自己从上海流亡到香港途中谱写的《离家》及《上前线》两首歌与《松花江上》编为《流亡三部曲》时,也只能把《松花江上》的作者署以“佚名”。《流亡三部曲》的创作动机,与《嘉陵江上》相仿。这一点,从三部曲的组合结构上就明显地表现出来:第一部曲沿用《松花江上》的词曲,第二部曲写流亡者的思考与觉悟,第三部曲是奋起战斗的号召。《流亡三部曲》的创作时间和《嘉陵江上》似亦相近,当时大后方许多学校的音乐老师在1940年前后都曾教唱此歌,在学生中相当流行。

图片

剧照

因此,以上三首主题分明而一致的抗日救国歌曲,是以《松花江上》为首的流行于抗战时期紧密相连的三首歌曲。它们“手挽手、肩并肩”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强大的宣传鼓动作用,为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而取得抗战胜利唱出了正能量。

5

尾声

《松花江上》一时风靡全国,久唱不衰,但它的创作者张寒晖当时乃至后来一段时间却一直鲜为人知。《松花江上》曾被“埋没”,命名为“平津流亡学生集体创作”。在一些歌集里,也是写着“佚名”。

张寒晖教书期间,常常有学生问他:“张老师,你的歌《松花江上》发表时,你为什么不写名字呢?”张寒晖微微一笑,反问道:“要名字干什么呢?”充分显示了一个人做人处世的原则与风范。

也许,正是没有署名保护了张寒晖。1936年,当《松花江上》刚刚出现时,国民党就称它为“赤色歌曲”,谁要唱它,就有被逮捕的危险。正是由于查不出《松花江上》的作者是谁,国民党才误以为是“东北流亡学生集体创作”的,张寒晖因此才幸免于难。

创作了《松花江上》后,张寒晖又参与了各种救亡宣传活动,并成立多个话剧团,演出了多部话剧。

1938年7月,由于西安形势变化,张寒晖被迫离开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后,任教于凤翔县主要招收东北流亡学生的竞存中学,他曾与当地纸坊街工人一起研究制造火碱,创造用麦秸造出大型麦草纸以解决纸荒。

1941年8月,张寒晖因被国民党监视迫害,来到了陕甘宁根据地,担任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总支组织委员等职。1942年,他又奉命抵达延安,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随后领导边区文化协会的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创作了《军民大生产》《保卫边区谁的兵》等歌曲。当时,张寒晖在延安影响很大,与聂耳、冼星海齐名,被称为“音乐三杰”。

1946年3月初,张寒晖患上了重感冒,不久转为肺水肿,出现了昏迷。11日,张寒晖不幸病逝于延安,年仅44岁。著名诗人萧军曾这样悼念张寒晖:

春暖寒晖下夕烟,松花江水去潺潺。

心声岂止三千万,一曲哀歌动地天。

一生创作了六七十首歌曲的张寒晖走了,但他及其创作的经典歌曲在中国人民心中永存,在中华大地上永远传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张寒晖是默默无闻的,《松花江上》的盛名之下,没有多少人知道它后面这个清瘦的戴眼镜的河北人,但是,真正为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是永远不会被埋没的,随着时光的推移,张寒晖已经声名日炽。

图片

剧照

张寒晖生前并没有编印他的歌集,1946年他病逝后,悲痛之余,陕甘宁边区文协的同志决定搜集编印他的歌集,但当时一点儿资料也没有,真正是清风两袖朝天去,于是由他身边的学生王汶石(是张寒晖在竞存中学的学生,延安时期的部下)、乔迁与张寒晖的夫人刘芳等人一起,用回忆的方法把张寒晖的歌曲,一首一首忆唱出来,由几位搞音乐的记谱,共同研究整理成集。1950年,西北文代会期间,为了纪念张寒晖,大会筹备处把这个油印本正式铅印出版。河北省文化局建立张寒晖纪念馆时,王汶石将张寒晖当时的珍贵手迹交给了河北省文化局,现珍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1964年,中国排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了张寒晖的两首歌曲《松花江上》和《军民大生产》,影响深远。

1987年,延安市政府、张寒晖的亲属、同志和学生为人民艺术家张寒晖重立墓碑。

1993年6月5日,歌曲《松花江上》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

2005年,适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这年8月,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制作了纪念抗战特别节目《使命——伟大作品的背后》,第一个介绍的就是《松花江上》和张寒晖。9月2日,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广电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为了正义和胜利》,序幕中选的唯一的歌曲是《松花江上》,第三幕又选了张寒晖的《去当兵》。这年,陕西各大报刊、陕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作专题报道,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张寒晖和《松花江上》。张寒晖为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历史及陕西人民抗战历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来源:党史博采

作者:孟红

来源: 党史博采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