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文化】试论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建立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罗 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01 14:45:31 浏览次数: 【字体:

试论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

建立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罗 瑾

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正规军的同时,也建立了不少地方武装力量,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就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支。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建立是彝海结盟的结果。在对彝海结盟的研究中,关于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细叙不多,今天,重温这段红色历史,分析其历史价值,认识其现实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建立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历史背景

凉山州古为梁州之域,属西南夷地。据刘复生教授等研究,彝族先民于南宋末、元代初才进入凉山,如此说正确,则凉山彝族奴隶制度应自其时开始(彝族先民何时进入凉山地区是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应当另作讨论)。凉山彝族,历史上曾被称为“独立倮倮”。元朝设罗罗斯宣慰司以来,凉山由土职(土司、土目)管辖,土职受王朝任命,划定区域,管辖黑彝,黑彝直接统治人民(白彝)。明朝开始建立卫所制度,逐步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设立四川行都指挥司于建昌,下辖建昌卫等8个千户所,在交通沿路设置64堡。清初,曾在凉山部分地区实施改土归流,但不久就发生奴隶主叛乱,改流之地又重授土职,后来还加封了不少。清朝后期在凉山设宁远府,改卫所为州、县,各个土司、土官分由州、县管辖。

在凉山彝族社会内部,由于个体家庭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所带来政治权力的斗争,黑彝与土司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黑彝通过家支组织联合成强大的反土司势力,大概在明代中后期,双方的矛盾已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期间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冲突。到清朝前期,黑彝基本摆脱并取代了土司的统治,成为凉山彝区的新兴统治者。

“老虎靠牙齿、老鹰靠爪子、彝人靠家支”,家支为汉语的习惯称谓,彝语叫“此威”,意为“同祖兄弟”。彝族社会普遍存在家支组织,家支首领既不靠世袭也不是任命,全靠个人的修养、品行,在社会实践中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自然产生。当时的彝区不仅地势险峻、环境恶劣,而且社会情况极为复杂。彝族内部家支林立,各家支都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家支之间械斗不息,但却能保持一致对外,尤其擅长山林作战。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以及地方军阀对彝区用兵、进剿,往往以失败告终,从而把彝区视为畏途。彝海结盟时,冕宁县拖乌彝区方圆几百公里区域内,分别由果基(沽鸡)、罗洪、倮伍三大黑彝家支分片统治,各自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军事武装。

建立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经过

1935年5月12日,中央政治局会理会议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和军队的领导地位,更加统一了红军的战略思想:决定红军继续北上,越大渡河向红四方面军靠拢,在川西建立根据地。1935年5月20日下午,朱德总司令电令红军先遣队的行军路线是:“一军团之第一团随刘、聂明日向登相营、越西前进,无敌情要走百二十里,第五团由左(权)刘(亚楼)指挥,为第二先遣团,亦带电台暂随第一团后跟进。”全军走大路,在大树堡渡大渡河。同日,先遣队司令刘伯承、政委聂荣臻到达泸沽,按照军委命令,迅速派出侦察组,对前往大渡河方向的两条道路进行详细侦察,对里程、敌情、给养情况作全面了解。红军当时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是当时的大路。从泸沽东面翻越小相岭,经越西县城到大树堡,由此渡过大渡河,便可直逼雅安,威胁敌人在四川的心脏——成都,但国民党布有重兵。另一条是经冕宁县城、大桥翻菩萨岗到达大渡河岸的道路,名为“小路”,崎岖难走,要经过难以通行的百里彝区。刘伯承、聂荣臻汇总各种信息情报并听取冕宁地下党汇报后,在给中革军委的《侦查报告》中建议改走冕宁小路至安顺场渡大渡河。中革军委接电后,完全同意,21日18时,电令各军团改道分兵。?

1935年5月21日,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先遣部队抵达大桥,在经过额瓦垭口时,受到彝族武装袭击,走在队伍后面的工兵连被彝人缴械,又退回大桥。红军严格执行民族政策,让懂彝语的向导作宣传解释,说明红军是为受压迫的各族人民打天下的,此次只是借路北上。果基家支的头人果基约达(小叶丹)此时也派他的四叔和精通汉语的管家沙马尔各探听情况。得知红军确实不同于以往所见的国民党军队,果基约达(小叶丹)与红军工作团的肖华进行了友好的接触和交谈,在我党我军政策和行动的感召下,对红军产生好感和信任,愿与红军刘伯承司令结拜兄弟。

1935年5月22日,在位于冕宁县城以北20多公里的彝海湖畔,刘伯承和果基约达(小叶丹)按彝族习俗,同饮鸡血酒,对天盟誓,结为兄弟。刘伯承把一支左轮手枪和几支步枪送给果基约达(小叶丹),果基约达(小叶丹)也将一匹黑骡子送给刘伯承作纪念。彝海结盟后,先遣部队返回大桥,当晚刘伯承在红军宿营地大桥设宴款待果基约达(小叶丹)叔侄一行。随后,红军把一面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授予果基约达(小叶丹)。

同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随中央军委纵队到达冕宁县城。第二天,红军大队人马从大桥出发,果基约达(小叶丹)亲自陪送到喇嘛房,然后派果基尼迫、果基子达、沙马尔各等送到岔罗。在果基约达(小叶丹)的大力协助下,红军沿途所过之处,都受到特别协助,没费一枪一弹就顺利通过彝区,直抵安顺场,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宝贵时间,粉碎蒋介石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妄想。

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建立的历史价值

(一)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是中国工农红军中的第一支地方民族武装,其历史作用无可替代

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战斗集体,要组编为一个单位,才容易指挥调动,并且可以计算兵力。军队的编制就是军队组编士兵的方式。虽然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只是一支彝族家支武装,是一支没有正规军队编制的武装力量,但是,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建立的第一支地方民族武装,在果基约达(小叶丹)的组织带领下,护送红军部队一路经过雀儿窝、拖乌、鲁坝、铁寨子等,过一个村寨换一个带路的彝人向导,经过7天7夜,红军大队人马一路畅行无阻,安全通过百里彝区。其在中国革命史、中国军事史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二)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建立是“彝海结盟”的结果,是党的民族政策实践的光辉典范

过彝区是中国工农红军,也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民族问题。毛主席提出,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不能打土豪分田地,这样反而会激化民族矛盾。过彝区时,刘伯承任先遣司令,非常严格地执行了中央的指示精神。

刘伯承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任主席时曾对时任西康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政委的廖志高说:“彝海结盟是报告中央决定的,如果不结盟,再推迟三天,蒋介石的重兵就调到大渡河堵住我们了,就有可能走石达开的下场了。所以彝海结盟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廖志高回忆:“小叶丹作为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一个彝族家支头人,能做到与红军结盟,并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帮助红军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重蹈石达开覆辙的阴谋,这是很了不起的,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聂荣臻同志在《聂荣臻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先遣队于五月二十一日占领了冕宁,这是一座县城,守敌已经逃跑,监狱里关了不少彝族首领。原来这是国民党统治少数民族的一种手段,彝族人民如果不听他们的话,就杀这些头头,平时就当作人质。我们放了他们,还请这些头头们喝了酒,气氛就缓和得多了。有的彝族头头懂得点汉语,我们问他们,也告诉了我们一些情况,有的还表示愿意给我们带路。但国民党对少数民族的残酷统治,使他们对汉人充满了敌对情绪,民族隔阂很深,对红军是个什么样的队伍,执行的是什么政策,全不了解,所以并没有真心对待我们,仍然使先遣队碰到了许多困难;只是由于我们坚持了党的民族政策,处理得当,才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通过彝族区的任务。”

(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建立是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的典型范例

彝海结盟几天之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顺利到达安顺场。和刘伯承见面的时候,毛主席问:“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才把孟获说服了,你怎么这么短的时间就把约达说服了呢?”刘伯承回答:“我们靠的是正确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是重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结果。”所以,果基约达(小叶丹)能够深明大义,与刘伯承司令歃血为盟,结拜兄弟,接受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支队长的任命,带领彝族群众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区。红军走后,国民党要追究他与红军结盟的罪责,他被迫交出12000两白银和120头适龄母羊,他的家支和舅子也各交出12000两白银。但他宁肯倾家荡产,也不肯交出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他把旗帜放在背篓的夹层里珍藏,勉励自己的妻子和弟弟,不要忘了刘伯承的嘱托,不要忘了红军的恩情。果基约达遇袭身亡后,他的夫人冒着风险,将旗帜藏在百褶裙里,后又转移在一个秘密山洞里。直到1950年7月14日,刘邓大军来找这面旗帜,她才从山洞里拿出来,与果基约达弟弟果基尼迫一起将这面旗帜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184师551团。如今这面象征民族团结、军民团结、见证革命历史的旗帜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被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现实意义

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的十大史实、红军长征过凉山的三大重要事件之一,成为党践行民族政策的光辉典范,彰显了党的统一战线制胜法宝的威力;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是中国工农红军中的第一支地方民族武装,是中华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的重要范例。研究、宣传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建立的历史价值、重要意义,对于今天我们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中华民族在演进过程中,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不同民族之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往往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发展为剧烈的民族战争。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7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 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建立,有力地印证了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为我们在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以彝族为主体、28个民族共同生活在6.04万平方千米凉山大地上的州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三个离不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为坚定的信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 瑾(凉山彝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原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