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新华日报》吹响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号角‖黎余

作者:黎 余 来源:《红岩春秋》2025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5-03-20 15:15:05 浏览次数:364 【字体:

《新华日报》吹响中国抗战

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号角

黎 余

《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新华日报》全面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略,展示中国军队特别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抗战战绩,揭露法西斯罪行,分析国际国内战局,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倡导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对动员人民抗战、发展抗战力量、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争取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发刊词

宣传党的抗战方略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实现全面抗战、持久抗战和敌后游击战等一系列战略主张。《新华日报》在周恩来领导下,正确分析抗战形势,积极宣传党的抗战方略,科学预测中国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推动实现党对全民族抗战的政治领导。

在如何抗日问题上,国共两党一开始就持不同主张。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不愿推行民主、改善民生,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主张全面抗战路线,呼吁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给予人民充分抗日民主权利,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生活,充分动员和武装民众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1938年10月7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论目前抗战形势》的社论,明确提出只有全民族的广泛动员才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途径,“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抗战”。

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华中、华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巩固,全面抗战路线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结合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宣传,《新华日报》持续深入宣传全面抗战战略。1939年2月10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怎样准备和生长》,指出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军事进攻相对沉寂,“我们就更应该利用这种‘喘息’时间多努力于准备和生长新的力量的工作。必须尽一切可能尽最善的努力,去切实推动全民族各阶层中生动力量之更大发动与政党军民各方面之更大进步,使之能够继续长期抗战,并准确争取最后胜利。”20日,《新华日报》发表的社论《国民参政会第三次大会》指出,“抗日民主之实现与民族解放是相互为用的,只有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战,才是抗战胜利之最后保障”。

为动员并组织人民群众参与抗战,必须明确抗战军事战略方针。当时,“亡国论”和“速胜论”错误观点有相当大的市场。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分析中日两国国情、敌我力量对比、双方战争正义和非正义的性质等,论证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新华日报》连续刊登周恩来《论目前的抗战形势》《论战局的扩大》等文章,对《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进行全面阐述。1939年8月13日,《新华日报》发表的社论《“八一三”二周年纪念》指出,“两年来的经验,证明了‘八一三’所开始的持久抗战国策的全部正确性,是拯救中国的唯一的法宝”。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空前危机。5月26日,《新华日报》发表时评《论持久战演讲三周年》,重申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7月7日,周恩来发表《“七七”四周年》,指出“敌人企图速决,我们便应持久……抗战第四年是我们最苦难的一年……我们必须坚持长期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针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长期化,《新华日报》于1942年1月3日发表社论《反侵略战应有的几点认识》,指出“战争的长期性已不是理论的争论问题,而是事实已明显不过的证明了,持久抗战仍然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方针”。

周恩来阅读《新华日报》

在具体作战方针的制定上,党确立了“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路线。1938年6月21日,《新华日报》刊登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文章指出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并提出抗日游击战争的六个具体战略问题。12月7日至10日,《新华日报》刊载的毛泽东《论新阶段》指出,“对中国军民来说,不要为若干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丧失所震惊,要有计划地部署正面战场的防御抵抗和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抓住敌人兵力不足和兵力分散的弱点,给敌以更多消耗,促使其更大的分散,使战争转入敌我相持的新阶段”。

周恩来高度重视宣传毛泽东关于独立自主游击战的方针。1939年5月31日,周恩来向中外记者发表《二期作战之敌我新战略与前途之展望》演讲,并在广播电台发表《二期抗战的重心》讲话,指出二期抗战争夺的重心在敌后,争夺敌后的方针是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消耗敌人有生力量。6月6日,周恩来在南方局举办的训练班作题为《关于目前抗战形势及任务》的报告,提出在新形势下游击战争的原则是“敌击我隐、敌分我袭、敌进我伏、敌围我散”,把游击战的战略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行动。

展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战绩

武汉失守前,《新华日报》先后派出记者37人次,何云、陈克寒、石西民等负责敌后战场的宣传报道。后来根据敌后抗战发展和宣传报道的需要,不断增加采访力量。1938年7月7日,《新华日报》刊登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的文章《八路军在晋绥冀察的一年》,全面介绍八路军在华北10个月的战绩。

1938年5月,《新华日报》战地记者合影

为打破国民党对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击”“不听指挥”的污蔑宣传,《新华日报》进一步加强了对敌后战场的报道。1939年,《新华日报》全年共计刊发敌后抗战消息、评论、人物专访和特写等文章100余篇。其中,1月8日发表的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撰写的《华北抗战概括及今后形势估计》,详细介绍了八路军在晋东南区、晋察冀边区及津浦铁路沿线反“扫荡”、收复50多个县域全部国土的情况。2月26日,发表特派记者石西民的长篇报道《一年的新四军》,全面介绍新四军集中开赴抗日前线、进行的主要战斗、半年来作战成绩及江南战局变化的趋势。10月7日,发表《叶挺将军新X军谈艰苦奋斗》《新X军如何战胜敌人》,指出新四军在江南创造的光辉战绩。11月22日和12月7日、14日、18日连续发表《把敌后变成反攻的堡垒》《华北的“扫荡”与反“扫荡”》《华北军民反“扫荡”的一年》《华北军民反“扫荡”的意义和教训》等文章,全面总结一年来华北敌后反“扫荡”的战绩,反映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迅速发展、战斗经验和军事技术不断提高的情况。

1940年2月28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冀南民众在敌后抗战中提供的力量》强调,游击战争基本上是民众的武装斗争,游击战争特别是平原游击战争的发展和坚持,脱离了群众便不可想象。6月17日,又发表《冀南的平原游击战——宋任穷将军访问记》,指出军政民三位一体的密切团结和相互配合是敌后抗战取得成功的保证。同年,八路军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作战(百团大战)。8月25日,《新华日报》刊登朱德、彭德怀率八路军将士慰问重庆同胞电文,后又连续刊登《以胜利回答敌寇暴行》《百团大战在华北》等文章。9月19日,社论《华北百团大战的历史意义》指出,百团大战是继平型关、台儿庄大捷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抗战胜利,对鼓舞士气、振奋民心起到重要作用。

1941年至1942年,敌后反“扫荡”进入更加艰苦、复杂的时期。两年来,《新华日报》发表的相关通讯报道、分析、评论超200篇。其中,1941年9月14日发表的社论《粉碎日寇秋季“扫荡”》,全面介绍了日军在华北疯狂“扫荡”的基本方式,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12月28日,发表《敌后游击战的新任务》,指出在敌后抗战困难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现阶段任务的重点是巩固根据地,实行真正的全民武装;发展分散的战斗形式,减少集中的正规战斗;节省民力,减少脱离生产的军队数量,增加不脱产的民兵。1942年1月1日,发表《持久战中的一年》,从整个抗日战场的发展态势分析敌后抗战形势。同年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反“扫荡”战中牺牲。6月23日,《新华日报》发表周恩来撰写的社论《左权同志精神不死》,指出左权的牺牲充分印证了全国抗战5年来八路军在敌后打击日军、英勇抗战的英雄业绩和不惧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1943年,日伪军继续以华北敌后为主要目标展开进攻。2月13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论敌寇动向与敌后斗争》,指出敌后抗战是破坏敌人战略企图和战略准备的最根本条件之一。1944年3月13日,《新华日报》发表《告慰国父——敌后怎样实现国父遗教》,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进行总结,介绍对敌作战情况、俘敌人数及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武装牺牲情况。8月1日,社论《在敌后努力》介绍了叶剑英6月22日对记者团的谈话内容和《大公报》相关报道,指出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等地敌后坚持抗战,收复了大片国土,解救了8000万同胞,建立了晋察冀、晋绥、冀鲁豫、山东等15个根据地。

1945年,敌后人民军队胜利不断扩大,《新华日报》连续发表《鲁南我军夏秋季攻势结果》《中原人民武装起来 豫西人民游击队声势浩大》《南渡X路军深入豫西 解放国土万余方里》《解放区军民中加紧准备反攻 从军热潮空前高涨》等文。其中,4月9日在《扩大解放区敌后一年战绩辉煌》一文中报道了敌后我军对敌作战2万多次,毙伤敌伪22万多人,俘获敌伪6万多人,争取伪军反正近3万人等情况。

研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与国际局势发展紧密相关。《新华日报》密切关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动态,深入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变化,使中国的反法西斯东方战场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呼应,配合形成强大反法西斯舆论力量。

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欧战爆发。英美等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日本法西斯实行绥靖政策,加剧了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同时,英美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在中国大后方,关于英美与日关系存在不同认识。为正确分析欧洲战局和太平洋地区矛盾走向,1941年5月,《新华日报》发表周恩来撰写的《论目前战局》,指出欧洲帝国主义战争“正向着扩大和持久的方向上迈进”,“由地中海、大西洋,将发展到太平洋”,并预言“太平洋上空的冲突是迟早不可免的”,今后日本“首先是积极准备武力南进”,“在今年春夏以后的整个时期中,将充满着激烈战斗”。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溃败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也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课题。在部分中国人看来,苏联过去退出欧洲集体安全谈判,标榜中立外交,先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又与日本签订停战协定,现在遭到德国进攻是咎由自取。同时,苏德战争爆发直接影响中国抗战局势,国民党可能利用“三家北进”的阴谋北上占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为引导民众对苏联共产党领导的反侵略战争作出正确评价,同时制止国民党当局利用时局变化破坏抗战团结,《新华日报》连续发表周恩来、吴克坚等人文章:慕尼黑会议以后,集体安全制度被破坏,责任在西方;苏德和苏日签订协定是防止战争扩大,但并不意味着苏联阻止战争、制裁侵略的国策变更或放松了对法西斯侵略的警戒;苏联对中国和其他被压迫民族的援助,足以证明苏联没有改变援助民族独立自由的政策。针对苏德战争走势对中国抗战局势影响这一问题,6月29日,《新华日报》发表周恩来撰写的《论苏德战争及反法西斯战争》,强调“苏德战争的爆发,使世界战争进入一个新时期,苏联已站在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前线。英美应与苏联建立共同阵线,向着一个目标,为消灭法西斯统治,为求得各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斗争”,正告国民党当局放弃反苏反共及对日妥协的思想,站在东方反日本法西斯战争的前线,同英美一道结成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打倒日本法西斯。7月13日,《新华日报》转载《解放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再次声明中共团结抗战的主张,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政策。为促进国共关系改善,《宣言》重申1937年9月发表的《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要求国民党当局停止反共,“回复抗战初期之状态,化戾气为祥和,易相尅为相助,共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9月1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第十一年的九一八》,展望未来战局变化,断言在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将决定苏联冬季反攻的迟早和第二战场的开辟,击败希特勒于欧洲第四个年头已是同盟国共同要求。文章还预言由于中国坚持抗日战争,太平洋各国有了抗击日军的充分准备,从而加速日本的崩溃;中国东北是反法西斯侵略战争最先爆发的火药库,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结束之地。

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同日,英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关于日军南进,《第十一年的九一八》就曾警告美国,旷日持久的美日谈判是“不智之举”,“美国有上日本大当的危险”。10月9日,周恩来又在《新华日报》发表《太平洋的危机》,指出“日本东条内阁之出台,便是太平洋危机之到来”,“美日之间将有战争爆发”,美国“必须当机立断,停止与日谈判,警惕日寇进攻”,对日本态度“任何含糊、容忍、拖延,都是罪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迅速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和《中共中央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表明中共立场。《新华日报》随即全文刊载。这份《宣言》指出,英美对日宣战和日本的同盟国德意对美宣战,使得“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明朗化了”。面对这一变化,“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应该继续过去五年的光荣战争,坚决站在反法西斯国家方面,动员自己一切力量,为最后打倒日本法西斯而斗争”。12月10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正义的怒吼》,指出国民党“当局对日德意既决定宣战,那么,不仅在抗日上,既在反德意上,反希特勒的立场上,也应成为全中国人民共同遵守的国策,再不容有丝毫犹豫与含糊不清了”。

以拖待变、等待英美与日开战、依靠英美援助击败日军,是国民党当局部分要员根深蒂固的想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一些要员认为日本将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不少民众也认为日本将被美国快速打败,太平洋战争将很快结束。为批判这种速胜论调,12月14日,《新华日报》发表周恩来撰写的《太平洋战争与世界战局》,指出太平洋战争的特征是持久战。30日,《新华日报》刊登特写,介绍董必武在重庆文化界举行的太平洋战争座谈会上的发言。董必武借用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战争持续时间的估计,批驳了三个月或者一年就可以战胜日本的谰言。

太平洋战争初期形势并不乐观,英美节节败退,各同盟国人民情绪沮丧。为鼓励处在逆境中的同盟国军民振作起来,《新华日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战略和抗战战绩,阐明支持太平洋战争持久战的方法。其中,1942年2月5日发表社论《保卫新缅》,认为滇缅通道有被切断的可能,局势严峻,但“我们应加倍努力,不怨艾、不悲观、发奋自强,坚定最后胜利之信心,努力奋斗下去,熬过这段艰苦困难的道路”。18日,发表社论《星洲陷落与战争发展前途》,强调“星洲失守将使英军作战处于不利地位,但这决不是大势已去,更无可以悲观失望的根据,星洲失守,更证明太平洋战争是长期的”。27日,发表社论《太平洋战争与动员人力》,以华北敌后坚持抗战的事实说明民众动员的必要性。

随着时间推移,日军逐渐丧失初期军事优势,陷入长期作战泥沼。为分析战争演变进程,加深人们对战争规律的认识,1942年12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一年来的太平洋战争》,重申一年前周恩来在《太平洋战争与世界战局》中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概括的6个特点,进一步增强了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胜利的信心。

《新华日报》见证了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以正确、坚定的舆论导向,不仅对中国战场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报道与评论,也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了详细叙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时局把握的全局性和深刻性,表现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法西斯分子破坏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独立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吹响了世界反法西斯阵线抵御侵略、奋起强大的精神号角,成为党的“新华方面军”。

来源: 《红岩春秋》2025年第2期

作者:黎 余

来源: 《红岩春秋》2025年第2期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