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热血铸神箭——062基地发展纪略‖张立东

作者:张立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22 16:51:31 浏览次数:967 【字体:

热血铸神箭

062基地发展纪略

张立东

我与三线结缘,始于1964年11月调入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三线建设办公室,并于次年2月奔赴三线,风风雨雨几十个春秋。

千军万马进巴山

062基地由064和062两个基地“合二而一”,现是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当年,两个基地所辖的单位,零零星星地点缀在川东北汉渝公路两旁,两端的“点”相距200多公里。前者由张乃川将军、李济宗、吕景云组成指挥部,最初选点山西晋南,又转战湘鄂西,最后才定点四川达县城南至大竹县一带。后者以周吉一将军、高文树、刘震、徐兰如等人为选点先遣队,一开始在甘肃天水,最后定点在达县至万源县之间。

此后数年内,一批又一批航天职工、国家建设局、铁道部队、总后运输团等建设大军,相继开进大巴山,最多时达3万多人。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其中大多数航天职工均是心甘情愿告别繁华都市,铁了心为祖国为航天事业一辈子扎根大巴山。

从1970年3月1日第一声“开山炮”响起,成千上万的三线建设者发扬红军顽强拼搏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短短5年时间,一个火箭生产基地的雏形在穷乡僻壤、峰峦叠嶂的大巴山区拔地而起,同时还培养造就了一支不怕艰苦、善打硬仗、勇于奉献的三线航天队伍。

1970年5月29日,明江厂外公路大桥施工架被洪水冲塌,为抢救落水战友与国家财产,许多人与流速达每秒8米的山洪搏斗,从上午直至深夜,终使45人脱险,绝大部分财产保住,但水火无情,仍然有6名战友被激流卷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烽火厂为抢建厂房,在当地不产砖,全靠外运又等不及的情况下,把石头从半山腰往下滚,又从沟底往工区抬,从而解了工程建设的燃眉之急。5天内共运石头4144立方米,折合成砖310万块,如用汽车拉约需1500台次。

为早日拿出“争气箭”,我们以大庆人为榜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非设”车间在大路旁平整出一席之地,靠一只手动葫芦几把焊枪,为表面处理车间赶制出26个重达10多吨、容积80立方米的化铣槽和阳极化槽;承担数百项模、夹具生产任务的师傅们,遇上停电,就用双手推动3.4米大立车花盘转动加工,终于造出重达6吨的锥底拼焊夹具;铸造车间用3个油桶填泥当高炉,炼出“争气铁水”;等不及锻锤运来,锻造工人学乡间同行,以土办法提前3个月打出6000多件零件半成品……

1974年下半年,为6个月改变工程面貌,全基地开展一系列大会战,迅速掀起新的建设高潮。总装厂忙得热火朝天,全厂统一抽调人员组成五路大军,哪里“卡脖子”就冲向哪里,先后组织40多次大会战。大家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夜餐没有福利更没有奖金,只有一个心愿:让毛主席睡好觉! 当年12月中旬,基地在总装厂召开“062工程六个月改变面貌总结表彰大会”,这在基地发展史上是一大转折点。以此为标志,基地全面进入边基建边生产的新时期。

又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到1980年初,分布在达县地区5县1市的8个工厂、3个研究所、3所学校、3座医院和指挥部机关等20个单位建设竣工。截至此时,一个占地310万平方米、建筑100万平方米的国家第一个大后方火箭生产基地正式建成。在这期间,还完成了某型号产品的试制任务,第一发产品于1979年11月26日发射成功。如果红军英烈有知,定当含笑九泉。

众志成城铸神箭

062基地无愧于“我国第一个大后方运载火箭生产基地”的光荣称号!

自1978年底生产出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的工艺训练箭起,不断从那深山峡谷的祖国战略腹地,不时地飞出一只只“金凤凰”。

1979年,某型号产品进行低轨道关机试验一举成功;

1980年5月,一枚运载火箭向太平洋试飞成功;

1981年年末,某型号产品高轨道遥测飞行试验圆满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喜庆之日,基地生产的“阅兵箭”,作为游行部队压阵之宝,接受军委主席邓小平的检阅;

1993年初夏,基地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首次试飞就“一箭成功定乾坤”!

1994年元月,基地主任于瑞华和我在北京向中国航天总公司领导立下“军令状”——某批次产品坚决按要求提前3个月交付!没想到我们回到山沟刚开完“某批次总装开工动员大会”,又传来中国航天总公司的新决定,这批产品交付时间由原定的提前3个月改为提前4个月!

有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完成。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没有任何退路,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大局,关系到国威军威,必须不折不扣完成。但是,一连串的现实问题摆在总装厂面前,例如,原有总装、测试管理模式很难适应调整后的生产规模和速度要求;没有足够资金保证生产快速运转;尚缺十多项外单位供应的零组件等等。一连串的研究会、动员会后,厂长下总装车间,以“后墙不倒”为前提,帮助倒排计划,压缩工序周期,改进管理模式;厂党委书记立即出发到几百里外的达川市筹集资金以解燃眉之急;有关职能处室派人参加现场总装工作;党群系统组成总装现场思想政治工作组跟班作业服务鼓劲;总装工人加班加点,累了,困了,就在车间临时搭的16个单人床上躺一会儿、打个盹,又接着干,连续20天不见天日地在洞室里连轴转……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批产品终于提前4个月出厂,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

20世纪90年代初,为增强我军威慑力量,国家决定研制一种新型运载火箭。如果试制产品飞行试验成功,接着可以安排一个批次的生产。要研制新产品的消息,对于正苦于航天产品任务不足而又有承接能力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有同志说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那时我刚调到基地当党委副书记。基地领导班子一致认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要凭借四川航天人干军品从不拖延从无失败的优势,抢到这个“大馅饼”。经过基地老主任袁连启、老书记周治华等人多次进京做工作,终于争取到了这项被中央领导称为“共和国的杀手锏”的研制任务。

1992年春节期间,时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刘纪原来基地检查工作,特别关注这项研制任务,再三叮嘱陪同下厂的基地领导,它事关振军威壮国威,已列在航天近期全部大型飞行试验计划之首,是所有任务的“重中之重”,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无论如何要确保“一箭成功定乾坤”!

对于部领导的指示,基地领导时刻铭记在心,并一心扑在落实上。在新型号试制过程中,我们经常下厂现场办公,解决各种问题。特别是原基地主任于瑞华和当时主管军品生产的副主任陈文龙,每逢关键时刻,都在现场坐镇指挥。记得1993年春节前夕,我几次劝于瑞华回省城大医院看看病,顺便和家人团个年。可他牵挂着已进入总装测试的新型号首发产品,坚持和大巴山里的航天人一起在总装线上度过春节。

当年6月初,新型号首发试验圆满成功,国防科工委、四川省国防科工办发来贺电;刘纪原总经理也专门给于瑞华和我写了一封贺信,代表总公司党组向基地全体职工表示热烈的祝贺与衷心的感谢,这一成功“是你们率先垂范,带领全体职工发扬航天传统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在设计师系统的大力支持、第一研究院的紧密配合下,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调整改造闯新路

20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工作指导方针。

按照中央的“军转民”方针,基地所属厂、所早在1979年底就开始开发民用产品。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先后开发、生产、销售上百种民品,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最先开发的盒式录音带,销量曾一度占全国十分之一,还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五大城市博览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的卫星天线系列,荣获中国工商行贷款成果展览会金箭银奖。其他产品如闭门器、五金模架、磁疗器械、硬质合金刀具等,远销海外。

我们除了开发国内民用产品外,还和航天系统兄弟单位一起,努力让中国的航天技术走出国门,特别是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为争占一席之地,我们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多次协同航天第一研究院生产长征火箭系列多个型号的芯级大部段,先后成功地把澳星、铱星、亚泰卫星、中国卫星驮上蓝天、送到指定的位置和轨道。中国航天技术走向世界,不仅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向世界高科技进军,这是我们航天人的宏愿。

国家为发挥三线军工企业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经过积极努力、多方面做工作,基地峰火机械厂搭上了“七五”调迁的末班车,批准由达县地区宣汉县迁到成都市温江县。走了个“峰火”,可我们还有17个企事业单位仍在达县地区,脱险脱困也迫在眉睫。为抓住国家资源重组、加快发展中西部的机遇,赶上国家“八五”调迁的“班车”,基地于1990年4月成立三线调迁领导小组,先后派出3名基地领导带领一个小工作班子专门跑调迁立项。基地主要领导还亲自带队去北京向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汇报情况,递送调迁申请书。这项工作特别得到了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主任鲁大东同志的关怀和指导。国家对分布在达县地区的航天企事业分两批列入“八五”“九五”调迁计划,并立项批准调迁到成都市龙泉驿区。

在选定新点和基本建设中,我们又得到了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援助。1996年8月,近3000职工的峰火机械厂全迁温江,职工们豪迈地说:“现在我们找到了用武之地,来自巴山的‘峰火’将红遍温江城!”批准调迁龙泉驿区的企事业单位,自1992年末破土动工以来,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数万航天人在二次创业的征途上再次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建成了一期占地近2400亩、竣工55万平方米的“龙泉航天城”……

屹立在全国著名的花果之乡龙泉山下的航天城,必将与西昌航天城一样扬名国内,扬威海外,为美丽神奇的天府之国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立东(原062基地党委书记)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