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从历史走向未来:邓小平的四川印记及时代价值研究
从历史走向未来
邓小平的四川印记及时代价值研究
谢海彬 马 睿 秦博尧
四川是邓小平的家乡,也是他根据历史实践经验探索理论创新的试验场。作为四川人民的一分子,邓小平深情地投入到家乡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他对四川的关怀指导,不仅为党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持,还为确立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面对新的赶考之路,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邓小平遗志,将其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前瞻的经济策略切实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行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追寻邓小平足迹,深刻感悟三个历史时期的四川印记
邓小平的足迹深深烙印在巴蜀大地之上。从他早年的学习经历开始,到参与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再到主政大西南期间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最后带领全国人民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四川始终是他救国图强、施展才华和实现抱负的重要之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的奋斗之路从四川夔门启程,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担任西南局的主要领导,显著提升了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和战略思维在四川的改革实践中得到全面体现,四川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启奋斗之路
四川广安,是邓小平识文断字、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起点。在这里,邓小平接受了传统的中国教育。1920年9月,16岁的邓小平在父亲的帮助下走出夔门,怀揣救国图强的赤诚之心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的岁月,邓小平和众多有志青年一样,渐渐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1935年,邓小平跟随红军长征回到四川。长征期间,党和红军处境十分艰难,邓小平用各种方法鼓励同志、关心战士,帮助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磨炼革命意志。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际,邓小平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前委书记兼政委、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身份,与刘伯承、贺龙等同志一起精心谋划运筹,组织西南服务团、筹建干部队伍、加强进军教育,最终解放了包括四川在内的大西南,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割据西南的企图,帮助四川人民迎来解放和新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治理之能
1949年11月至1952年7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之职主政大西南,这是其一生中少有的一段直接在家乡工作的经历。刚获解放的四川百废待兴,急需建立人民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并恢复国民经济。作为西南地区党政军主要负责人,邓小平组织各地通过城市接管、实施军事管制、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迅速建立起新生的人民政权,顺利完成了政权更迭的除旧布新;通过扶持私营经济、恢复工农业生产、实行土地改革、修筑成渝铁路等,迅速恢复并发展了百业凋零的四川经济;通过征粮剿匪、镇反肃特、清匪反霸等,迅速稳定了复杂的社会秩序;通过兴建公共文体设施、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创办西南民族学院等,大力推进了四川文教体事业发展。邓小平为开创四川和西南地区稳定发展的新局面付出了巨大心血,使四川和西南地区最终成功实现了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展现主政之智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之一,四川的改革得到了邓小平的强力支持。邓小平指导四川农村率先改革,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四川省委于1978年2月5日出台《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对放宽搞活农村经济,重新作了12条政策规定,有力推动了四川农业生产的发展。
邓小平支持四川率先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尝试。1979年6月,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首次刊登产品推销广告,这则不到50字的广告成为长期实施计划经济以后,《人民日报》首次刊登的生产资料广告,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拉开了国企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1979年6月25日,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上刊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个产品广告(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供图)
此外,邓小平在这个时期对四川的现代化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如支持三峡大坝和二滩水电站建设、推动重庆直辖等,指出“真想搞建设,就要搞点骨干项目,没有骨干项目不行”。在四川的改革发展进程中,邓小平充分展现出一个伟大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远见,为四川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新天地。
二、探析邓小平影响,全面总结中国发展道路的四川作为
作为“家乡人”,邓小平始终关心家乡、热爱家乡。他通过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川实践、完成长征伟大革命壮举、开创大西南稳定和发展的社会局面、筑牢三线建设和地区工业化的经济格局、支持四川率先进行改革、助力家乡建设等,全面推动了四川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深刻铸就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为四川乃至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积极“带回来”,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川实践
邓小平作为四川留学生代表之一,对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川实践起到关键推动作用。20世纪初,四川成为留学欧洲青年的重要集散地,其中就包括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人。这些青年在欧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深受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先后加入了中国旅欧青年团及共产党组织。
这些有志青年将新的思想与风气输送回四川,并将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四川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一系列社会和文化革新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挑战了陈旧的封建习俗,也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四川乃至全国的党团组织建设及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邓小平勇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实践,有效促进了先进理论与本土实际的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二)坚决“跟着走”,始终坚定革命理想信念
作为红军长征从南向北的桥梁和中转地,四川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1935年1月红一方面军入川,到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迂回转战、跋山涉水,历时一年零八个月,总里程21000余里,足迹遍布69个县。其间,四川各族群众近十万人加入红军队伍,提供物资、支援长征,用鲜血和生命为革命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无论是面对激烈的外部斗争和党内斗争,还是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长征在四川的这段历史都深刻影响了邓小平的一生。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邓小平依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多年以后,当邓小平的女儿问起:“长征那么艰难凶险,您是怎样走过来的?”邓小平只是回答道:“跟着走。”四川人民正是靠践行邓小平在长征中“跟着走”的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惧艰难险阻,顽强拼搏进取,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把四川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三)稳住“基本盘”,奋力开创西南社会稳定大好局面
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期间,邓小平领导当地人民进行了政权建设、社会改造、经济恢复、民族团结等伟大实践,开创了四川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1952年,四川全年实现社会总产值53.4亿元,国民收入36.74亿元,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交通面貌发生显著改变,特别是1952年7月1日建成通车的成渝铁路,成为新中国建成的第一条铁路,从此开始破解“蜀道难”这一历史难题;文教卫体事业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根本性好转。
邓小平通过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政策,确保了政治安稳和社会秩序,成功稳住了西南地区发展“基本盘”,极大推动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这种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的治理方式,有效激发了地方发展潜力和社会活力,为实施“一五”计划和推动四川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筑牢“大三线”,聚力厚植西南地区工业化基础格局
为加强国防建设,合理工业布局,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四川由此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1965年11月,邓小平受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毛泽东主席的委托,到西南地区三线建设一线调查研究。他重点调研了核工业基地、重点军工企业、成昆铁路建设现场、攀枝花钢铁基地等地,亲自确定了“两基一线”的西南三线建设布局,即以四川攀枝花为钟轴,将成昆、贵昆铁路作为两摆,向成都、重庆、昆明和六盘水辐射,把攀枝花、六盘水资源与重庆、成都、昆明制造基地紧密联系起来,构筑西南新的经济格局。
三线建设按照预定目标实现了在我国战略后方建立起配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基地,并通过建立新兴工业基地调整和改善了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四川基础设施有了质的提升,新型工业城市和企业群不断崛起,为四川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今的“两基一线”区域,铁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企业和科研机构星罗棋布,已扩展为生机勃勃的新经济区。
(五)鼓励“蹚新路”,指导支持四川在全国率先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鼓励四川试点“包产到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的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以及企业扩权改革,使四川得以走在改革开放的潮头。1979年,他对即将到四川任职的谭启龙说:“四川的形势发展很好,发展很快。讲经验有两条:一是敢于实事求是,敢于拨乱反正。包括过去反对错了的东西,敢于纠正过来。另一条,是省委领导经常到下面去,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制定了符合实际、受群众拥护的政策。”①
邓小平强调的实事求是原则、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态度以及推动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景,构成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强大精神动力。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四川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突破创新,走在了全国改革前列。成功开展了城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推动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及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这些举措充分展示了四川在改革开放中的积极作为和显著成就。
(六)不忘“家乡情”,关心助力四川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邓小平一生都惦记着家乡和家乡人民。革命战争年代,受严酷环境和条件制约,他无法回到家乡。1952年到中央工作后,他先后11次回四川视察和指导工作,分别是1957年6月到成都,1958年2月到隆昌、成都等地,1958年3月到成都,1958年10月到成都、德阳等地,1961年2月到成都,1963年6月到成都等地,1965年11月至12月到成都、攀枝花等地,1978年2月到成都,1980年7月到成都、乐山等地,1982年9月到成都,1986年2月到成都。他对家乡的同志说:“到了成都就等于到了家乡。”②
在他的关心关怀下,四川人民奋勇争先、务实苦干,全省经济规模跨越式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4.6亿元到1991年的1016.3亿元,用13年时间实现了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进入21世纪后,四川经济社会更是步入发展快车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23年迈上6万亿元台阶,位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
三、继承邓小平遗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在继承邓小平遗志的伟大实践中,要将其坚定的政治信仰、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始终为民的家国情怀以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前瞻性思维切实转化为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坚决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树牢“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的意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时曾说:“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①讲政治,是我们党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在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继承好邓小平遗志,就要始终把讲政治放在首位,不断提高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②踏上新征程,担负新使命,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旗帜鲜明讲政治,练就过硬政治能力,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二)发挥“这里得天独厚”的优势,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
1965年11月,邓小平亲临攀枝花视察钢铁基地建设,当他听完汇报登上铁矿山时,以一个战略家的睿智和远见指出:“要说在攀枝花搞钢铁,我看这里得天独厚啊。”③他一锤定音敲定了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选址方案,确立了整个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基本布局,直接促进和加快了攀枝花乃至整个三线地区的开发建设。如今的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西南内陆,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强调“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④
继承好邓小平遗志,就要继续发挥好巴蜀大地“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盯紧抓好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要锚定“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战略定位,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保障重要初级产品供给安全。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只有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四川现代化建设才能行稳致远。
(三)用好“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驰而不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87年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曾自豪地说:“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⑤1991年,邓小平对江泽民等同志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一直进行着这项伟大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⑥
继承好邓小平遗志,就要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要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以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⑦,争取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好成绩。
(四)厚植“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情怀,持之以恒增进人民福祉
1981年,邓小平为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的《邓小平文集》英文版作序时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①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时时事事处处以人民利益为先、以群众期盼为念、以民生福祉为重,不仅打赢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战,而且把实现共同富裕摆上重要位置。
继承邓小平遗志,就要学习他始终心系天下、心系人民的家国情怀。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对于四川而言,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省之要事”。要始终牢记“民生是最大政治”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集中财力物力办好民生实事,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9100万四川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五)牢记“植树造林搞好绿化”的叮咛,坚决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1958年2月,邓小平到四川隆昌视察,对当地的负责同志说:“你们隆昌是个好地方,就是光秃秃的,没有什么树木,要植树造林,搞好绿化。”他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思想,是十分富有远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四川的生态屏障地位。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作出“四个发力”的重要指示,其中之一就是嘱托四川“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继承邓小平遗志,就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树牢四川防线。当前,四川生态系统总体还比较脆弱,“持续发力”仍任重道远。要锚定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先行区和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总体目标,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全面加强美丽四川建设,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六)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一以贯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1962年11月,邓小平在接见参加组织工作会议和全国监察工作会议的同志讲话中指出:“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到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继承邓小平遗志,就是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坚定贯彻到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加强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精准发力。
邓小平在历史中留下的四川印记和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探索的四川经验,对四川乃至全国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和现实启示价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谢海彬(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三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马 睿(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三处三级调研员)
秦博尧(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三处一级主任科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