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记述中国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

作者:贾永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3日 16版) 发布时间:2019-10-23 19:17:59 浏览次数:513 【字体:

作者:贾永《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3日 16版)

井冈山时期朱德挑粮用过的扁担 图片选自《星火燎原》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经典,而经典注定是永恒的。在当代中国,就有一部红色经典,它是由毛泽东主席题写书名、朱德总司令作序、530余位开国将士用战争年代亲身经历汇成的“东方史诗”——《星火燎原》。

新中国第70个生日前夕,解放军出版社从2009年出版的20卷本《星火燎原》(全集)所收录的1700多篇回忆文章中,精选部分文章结集出版,为新时代出版事业献上了一份崭新而厚重的大礼。

以“实”的力量,再现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星火燎原》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传世家谱。时间愈久,这部“历史的初稿”就愈能显现它无与伦比的价值。而它的最大魅力,首先在于它是真实的、“活”的历史。

《星火燎原》丛书的缘起,是1956年为纪念解放军建军30周年而发起的全国性征文活动。当时,距离新中国成立仅仅七年,所有的作者几乎都是中国革命的亲历者,更有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领导者。

史书往往长于宏大叙事,但无论多么宏大的历史,也是由细节构成的。正如历史学家波普尔所说:“无数的个人生活,他们的哀乐,他们的苦难与死亡,这些才是历代人类经验的真正内容……”历史的背后是事件,事件的背后是个人。人,永远是历史的主角。这些“历史在场者”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回忆和口述实录,最真实地记录了党从创建人民军队到领导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奋斗历程,为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增添了丰富而生动的历史细节。从袁也烈的《“八一”的枪声》、谭政的《三湾改编》,到何长工的《伟大的会师》、赖传珠的《古田会议前后》,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探索形成的艰难;而刘伯承的《回顾长征》、张南生的《遵义会议的光芒》,则以第一见证人的视角,带着我们走进中国革命最为曲折、最为深刻的转折现场。其中,最为珍贵的无疑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真实感受:《“八一”的枪声》中,对人民军队创建之夜炎热天气和紧张气氛的描写;《三湾改编》中,毛泽东在三湾村头大枫树下那一声“现在来战队!我站第一名!”的呼喊……在这里,宏大的历史事件变成了普通人能感同身受的“活”细节,变成了每一个个体身处历史事件之中的断续剪影,但当这些剪影连接到一起的时候,有谁能说这不是一部雄伟壮阔的历史长卷?也正是这些来自亲历者的生动叙述,消除了时间的隔阂,让黑白的历史化为充满色彩的“当下”。

尽管《星火燎原》的作者们并非专业的历史学者,他们的个人经历也无法提供完整的历史全景,但从枪林弹雨中一路走来的每一位将帅、每一个官兵,都用笔墨忠实记录了历史的一隅,留下了一幕幕真实的片段。这些闪光的片段像珍珠一样,串起了党领导人民军队22年连续征战直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凡征程。正因如此,《星火燎原》被誉为“记述中国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次的精选版本未按时间顺序,而是按“铁心向党、信念如盘、骁勇善战、创新制胜、作风优良、鱼水情深”六个板块重新编排,体现了编者着眼当下的深刻用意——这六个主题,实际上就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法宝。

以“真”的情怀,展现感天动地的精神特质

《星火燎原》的另一大魅力,在于它既拥有历史的“实”,同时也拥有文学的“真”。这种“史”与“诗”的双重特质,赋予了这部经典之作难以比拟的精神感召力。

“感人心者,莫大乎情。”阅读《星火燎原》,能够感受到一种朴实隽永的叙事风格。本书作者抱着对历史和后人高度负责的态度,朴素地讲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经历,如同和家人通信、与朋友聊天,语言和情感都是那样的真挚。然而,在这朴实无华的叙述背后,饱含的却是伟大而崇高的精神,这种崇高并非喊口号,而是蕴藏在生动的细节描写与细腻的人物刻画之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当作一篇优秀的小说或散文来阅读。

12岁的吴华夺懵懵懂懂地跟着父亲参加红军,父子俩却被分配到了不同的队伍。几年之后,吴华夺得到父亲牺牲的消息,“实在抑制不住心中的悲恸,偷偷地跑到村外,坐在一棵大树下放声大哭。由父亲联想到母亲,联想到全家杳无音信,越哭越伤心……”这里没有煽情,却充满了一种力量:即使父亲牺牲、全家杳无音信,吴华夺还是继续跟着队伍走。这人性的弧光,更加衬托出革命者的情操。《红色娘子军》中那个“拿起枪来、当红军去,和男人并肩作战”的16岁女战士,当她剪了长发、扔了耳环、背起步枪,结果有人说:“这以后还怎么见男人呵”,也有人说:“这回可真像男人了”……这些描写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更加凸显出历史中个体的闪光时刻。最朴实的语言是最有分量的,最朴实的情感是最有生命力的。正是这些朴实无华的个体,以他们感天动地的瞬间,共同构成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留下了人民军队壮美的英雄诗篇。

《星火燎原》自1958年推出第一卷,迄今已经先后出版八个版本,总发行量近千万册,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这次精选的版本中,有许多文章入选过中小学课本,《红色娘子军》《狼牙山五壮士》《杜鹃山(潘虎)》等十余部作品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和电视。从这个意义上说,《星火燎原》早已超越了“书籍”的物质载体,化身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在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心中内化、升腾为接续传承的红色血脉。

以“新”的形式,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历史总在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如果说,《星火燎原》精选本的出版已经足够令人惊喜,那么,更加令人惊喜的,是此次的精选本创新性地采用了“融媒书”的形式,将红色经典的传播方式拓展到了全媒体领域。

在《星火燎原》首次出版的年代,人们为了能及早读到杨得志的《强渡大渡河》、杨成武的《飞夺泸定桥》,读到李天佑的《首战平型关》、张宗逊的《陈庄战斗》、陈锡联的《夜袭阳明堡》,读到粟裕的《苏中“七战七捷”》、梁兴初的《黑山阻击战》……在书报亭前排起长队等候;而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选择性阅读”时代,如何让红色经典走进年青一代的视野和心灵,从而发挥感召人、启迪人的作用,显然是出版界面临的时代大考。

融媒体版本的《星火燎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全面保持文字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体贴地为每篇文章编配了导读,不仅补充完善了部分作者信息,还增加了一些新发现的档案资料、历史遗迹等图片,配套制作了一系列融媒体产品。读者在阅读纸质书的同时,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倾听每一篇的故事原文、观看微视频,还可以欣赏沙画、动漫,体验与故事相关的H5、AR,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感知,身临其境,多维度地触摸历史。以融媒手段,为革命历史年代的故事赋予“现场感”,让最为传统的纸质媒介与最新的媒体手段和谐共鸣,让今天的人们能够以更为多样、更贴近时代的方式,从红色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中国革命的红色往事,绝非故纸堆里的冰冷史料,而是需要不断传承发扬的精神火炬。过去的一个多甲子,《星火燎原》和“星火燎原精神”,为中国的奋进之路提供了精神上的“铁”和“钙”。今天,迈入新时代的中国,依然需要,甚至比以往更加需要革命精神的滋养。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过了历史的检验。时间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星火燎原》的经典意义。

(作者:贾永,系军事专家)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