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国家孩子》:乡愁是一种人生滋味

作者:李跃森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3日 15版) 发布时间:2019-11-13 11:42:42 浏览次数:683 【字体:

作者:李跃森《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3日 15版)

电视剧《国家孩子》讲述的是三千名上海孤儿在内蒙古长大成人的故事。这些孤儿被称为“国家孩子”。与以往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国家孩子》立意更深,格局更大,不仅写出了国家、人民对孤儿的关爱——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而且写出了主人公们如何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民族的命运之中。

《国家孩子》集中描绘了朝鲁、通嘎拉嘎、毕若水和阿腾花4个上海孤儿的成长道路,表现了他们从离开家乡来到草原,到把草原真正当作家乡这样一段心路历程。草原是他们的家,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的灵魂之根就深扎在这里。那些与孤儿相依为命的阿爸、额吉用草原人民特有的方式疼爱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他们:不能撒谎,不能出卖别人,养育之恩要报答,生育之苦也要报答。所以,这些孩子的性格中都带有鲜明的草原民族印记:粗粝、刚烈而又含蓄、内敛。比如朝鲁身上那种固执,他弄坏了公家的放映机,明明已经受了处分,还坚持要赔一个新的。阿腾花是全剧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她外表坚强,内心脆弱,好胜而又自私,心里始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也不愿意改变自己。为过去的苦难她要求补偿,不惜一切改变自己命运,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其实源于心底的自卑。这是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主创团队透过阿腾花内心的纠结,真实地写出了她如何走出心理的阴影,放下对家人的怨恨,用爱治愈伤痛,从而触及观众心底最柔软的那个地方。

作为一部人物的心灵史,作品最突出的地方是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中透露出一种人文关怀。主创团队没有把人物理想化,更没有从道德上拔高人物,而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描摹人的复杂性。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缺点,而且缺点并没有随着成长消失,成长的意义不是成为道德上的完人,而是成为更真实、更完整的人。故事快要结束时,朝鲁仍然可以为放牧的草地拼命,毕若水仍旧摆脱不掉养母的控制,阿腾花依旧那么斤斤计较。这里,在人性的真实之中,寄寓了悲悯情怀,也暗示了救赎之路。

这个故事能够打动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浸透了乡愁的味道。虽然每个孤儿回上海寻亲时都抱着不同的心态,但实际上,他们心底都有着深入骨髓的乡愁。所以,即便没有亲人,朝鲁、通嘎拉嘎兄妹也要回上海看一看。内蒙古意味着乡愁,上海也意味着乡愁。孤儿们已经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朝鲁还是鲁小忠,是阿腾花还是黄小仙。小鱼始终放不下那副羊拐,黄小仙在父母坟前摆放的,是内蒙古的水做的莜面窝窝。剧中反复出现的拉琴老人、忧伤的长调,也强化了乡愁的意味,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整部作品情绪非常饱满,但主创团队没有刻意煽情,而是在艺术上保持了一种节制,尽量避免情感的大开大合,不让情绪的宣泄冲淡平实冷静的叙事格调。正是这种节制,反而强化了作品的情感力量。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主创团队对“国家孩子”的表现没有简单停留在个人层面,而是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从对家的认同走向对国的认同。剧中,朝鲁强烈要求加入民兵连,通嘎拉嘎渴望得到带五角星的书包,都是出于归属的心理需求。毕若水违反养母的意志,毅然决定让养父的遗体回到故乡,也是出于归属的心理需求。朝鲁卖羊绒挣了钱,自己的养老有保障了,孩子的未来不用发愁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归属感的缺失,他感到有些迷茫,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组织“国家孩子”到上海寻亲。这些“国家孩子”无论如何也都回到了上海,寻找那一份失落的归属感,叶落归根,其中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认祖归宗的意味。这种始于归属终于认同的内心追求,贯穿于全部的情节之中,赋予作品以思想的深度。

(作者:李跃森,系《中国电视》执行主编)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