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王果 ‖ 书吾所亲历 成诗贡史册——钟树梁先生亲历的成都大轰炸

作者:王 果(四川成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17 21:39:26 浏览次数:1058 【字体:

书吾所亲历 成诗贡史册

——钟树梁先生亲历的成都大轰炸

王 果

1939年6月11日,日寇军机轰炸成都,给成都这座古城造成重创,当年年仅23岁的钟树梁先生,身历此浩劫,愤然写下长诗《哀“六一一”四十韵》,痛斥侵略者的暴行。两年后的1941年7月27日,日机再次大规模轰炸成都,钟树梁先生再写长诗《哀“七二七”六十韵》,痛呼:

前岁端节前,寇机犯城阙。

锦里半丘墟,锦水为之赤。

屋庐成焦灰,死亡相枕藉。

甫二周年祭,万家哭呜咽。

重罹旷世灾,重被大屠杀!

成都大轰炸纪念墙(王果 供图)

资料显示,1938年至1944年短短6年间,成都遭日机轰炸超过30次,平均每年5次,其中尤以1939年6月11日、1940年10月27日和1941年7月27日3次最为惨烈,街市丘墟,死伤数千。前辈诗人、学者钟树梁先生以《哀“六一一”四十韵》《哀“七二七”六十韵》两首长诗,记录了当年的亲历所见,是我们今天了解当年成都大轰炸惨案的重要文献。

根据钟先生《哀“六一一”四十韵》所叙,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11日,时当端午节前夕,天气炎热。黄昏之际,市民正在晚饭,突然,成都城头升起了若干黄色的旗帜,这是大轰炸的预警信号。此前已遭遇多次轰炸的成都市民,闻警震惊,纷纷放下碗筷,操起早已准备好的细软,扶老携幼,迅速向城郊疏散。离家不过百余步,紧急警报声骤起,响彻城市上空,预示日机已经逼近城市,市民顿时恐慌,秩序大乱。

当天,钟先生也跟随人流,急忙行至城东一个城墙缺口处,逾城而出,与众人一起伏身在高高城墙下的草莽之中,躲避空袭。身旁四周,都是荒坟,断砖残碣随处可见,夕阳照在城头之上,满目凄凉。随着一阵凄厉的啸声,日机蔽空而来,布满半个天空,隆隆向市区上空飞去。这时还有好事者举头细数日机的数量,共有27架之多。

不远处的城区,剧烈的爆炸声旋即响起,火光烟柱也纷纷腾现,浓烟遮空蔽日,大火熊熊燃起,映红了半边天空,人们惊恐的啼呼声响成一片。

轰炸不知持续了多久,日机终于投完了携带的炸弹,转身飞走了,可怜当年的成都,毫无防御之力,当年的成都市民,更是手无寸铁,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日机肆虐,任人宰割。钟先生不禁沉痛写道:“余年二十余,赤手无寸铁!”“敌寇为刀俎,吾民为鱼鳖!”

终于解除警报响起,大家回到城里,只见到处都是大火浓烟,断壁残垣,死者枕藉于街头巷尾,伤者辗转于血泊之中,盐市口一带已成火场,顺城街一线唯余颓壁。

长诗的末尾,钟先生沉痛写道:“书吾所亲历,成诗贡史册。炎黄子子孙,勿忘‘六一一’!”很显然,钟先生写成此诗,目的就是要为历史留一份见证,让后人不要忘记曾经发生过的悲剧,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两年后的“七二七”轰炸规模更大,日机多达108架。当天,日机分4批,每批27架,分别由武汉王家屯机场和山西运城机场起飞,先飞至灌县(今都江堰市)空域集结,再转头往成都方向飞行。上午8点30分左右飞临成都市区上空,以投弹轰炸和机枪扫射相结合的手段,连续不断向城内皇城坝、盐市口、平安桥街、青龙街、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及城郊投弹300余枚,炸死市民574人,炸毁房屋2470余间。

成都大轰炸老照片(王果 供图)

当天,钟先生因事正在西郊,听见防空警报,急忙在罗家碾一处河边竹丛间躲避,“忽闻沉浊声,其声在咫尺。忽惊竹林摇,鸟飞如电掣。目搜不见影,惟见晶光白。耳熟炸弹声,轰响达千百。”轰炸又不知持续了多久,敌机飞走,警报解除。钟先生惦念家人,急返回城,“回行七八里,惨景呈阡陌。或路毙无声,或呻吟流血。哭声不忍闻,风声助凄恻。一牛倒田塍,一童卧血泊。童子犹执鞭,牛肩犹负轭。一着军服人,睁眼倚坟侧。视其黄呢装,恐是军官级,未能杀敌死,定知怒横臆。城乡遍遘殃,祸比前岁烈!”

这是先生亲见的惨景,耳闻的惨事更不忍闻:

又闻少城园,芰荷花未歇。

环池多乔木,血肉沾木末。

面目不可辨,肢体皆断缺。

复闻骡马市,毁夷数家宅。

吾师李先生,侍母病榻疾。

慈母与孝儿,同时登鬼牒。

吾邻有幼子,其名小红桔。

尚无餐桌高,破片削其额。

大哭呼阿母,儿与母长别!

成都大轰炸老照片(王果 供图)

一转眼,80年的漫长岁月过去了,2018年年中,也就是“六一一”大轰炸惨案发生80周年前夕,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的“成都大轰炸纪念墙”落成,简朴的灰砖墙,象征当年大轰炸后的断壁残垣,几幅当年的老照片,依然让人触目惊心。

老照片下方的文字这样介绍80年前的“六一一”大轰炸:

“民国28年(1939年)6月11日下午19时30分,日机27架夜袭成都,在盐市口一带投掷炸弹、燃烧弹百余枚,致使盐市口、东大街、东御街、提督街、顺城街一带繁华市区燃起大火,顷刻间变成断壁残垣,一片焦土。军警及成都市防护团赶赴现场抢救,但因火势太大,直到次日晨5时才完全扑灭。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轰炸军警和防护团员在抢救中牺牲34人,市民被炸死近200人,被炸伤400余人,房屋损失达4700余间,损失极其惨重。”

成都大轰炸老照片(王果 供图)

“七二七”大轰炸也有简略介绍。

“成都大轰炸纪念墙”的设立适逢其时,它不是为了记住以往的仇恨,而是要提醒今天的人们,不要忘记曾经有过的黑暗岁月,不要忘记当年的惨痛教训。人们在这里凭吊当年大轰炸的遇难同胞,回顾往昔,必将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足堪告慰钟树梁先生和老一辈成都市民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走进了自强复兴的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正在实现,80年前的那一幕悲剧,将永远不会重演了!

上世纪80年代,钟树梁先生在成都大学任教授,其时我就读于该校,有幸成为钟老师的学生,亲聆钟老师教诲,先生为我们修改诗词、带我们到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的一幕幕往事,至今记忆犹新。同学们都知道钟先生是一位在古音韵学方面颇有建树的学者,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只可惜当年我们年少无知,很少读到他的诗作,特别是他早年的诗作,没有能早一点领受到钟先生留给后人的这一份亲历记录。

2005年,《钟树梁诗词集》由巴蜀书社出版,收入钟老师一生创作的诗词作品两千多首,早年写成的《哀“六一一”四十韵》《哀“七二七”六十韵》都赫然在编。读到钟先生的这两首诗,才让我自己对当年的大轰炸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正当“六一一”“七二七”惨案分别发生81周年、79周年之际,我瞻仰“成都大轰炸纪念墙”,凭吊80年前遭难的父祖辈成都人,也借以怀念我的老师钟树梁先生。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 果(四川成都)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