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魂系夹金山 ‖ 冯锡友

作者:冯锡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0-28 20:32:57 浏览次数: 【字体:

魂系夹金山

冯锡友

20世纪70年代,原成都军区某野战部队到夹金山拉练,途经宝兴时,两次翻越夹金山的老红军冯元庭为他们讲革命传统(冯锡友 供图)

这位老红军,是我最尊敬的人——爷爷冯元庭。

爷爷是四川省苍溪县东溪镇柴坡村人,生于1909年,1933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50年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西康的战斗,第三次来到夹金山。此后,他留在了夹金山下的宝兴县,与夹金山结下了一生不解的缘分。

爷爷在部队当过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和游击队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宝兴县人民政府县长、县委书记等职,于1996年去世,终年87岁,长眠于他魂牵梦绕的夹金山脚下。

我查过很多史料,发现一个结果——长征期间,红一、四方面军两大红军主力翻越夹金山共有十多万人,最终第三次回到夹金山并为这片土地奉献一生的红军,仅此一人,那就是我的爷爷冯元庭。

对爷爷来说,夹金山就是他的魂,是绕不过的缘分和牵绊。他的一生和夹金山紧紧拴在一起。每每提到夹金山,他会不自觉地加重语气,特别是说到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会黯然神伤、无比怀念。

爷爷在世时,最爱给我讲那些难忘的故事和不平凡的经历,用他的言传身教给我上了一生的党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受益终生。

红军长征时翻越的雪山—夹金山(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

第一次翻越夹金山:挑战极限打头阵

1935年6月,爷爷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同中央红军在懋功(今小金县)会师了。可是,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方针,带领红四方面军(红4军、红9军、红30军、红31军、红33军)8万多人和过草地时归属左路军一同北上的红一方面军(红5军、红32军)约七八千人南下,想要建立川康革命根据地,打到成都吃大米。

张国焘于10月22日发布《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要求红四方面军:在占领绥、崇、丹、懋后,以主力乘胜迅速向天、芦、名出动,彻底消灭杨(森)、刘(文辉),并迎击主要敌人刘湘、邓锡侯部,取得天全、芦山、名山等广大的根据地。

于是,红四方面军分左、中、右3个纵队翻越夹金山,向夹金山以南的天全、芦山、雅安、大邑、邛崃等靠近成都。爷爷与部队被迫南下翻越夹金山。

1935年10月下旬,爷爷所在的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9团到达了懋功县达维镇。10月27日,团部接到上级命令,担任翻越夹金山的先头部队,爷爷和他的战友们当天早晨天不亮就从山脚向这座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挺进。

“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也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这首当地民谣,道出了翻越夹金山的艰难。

10月底,终年积雪的夹金山早已大雪纷飞。爷爷和战友们拄着树枝做成的拐杖,沿着崎岖狭窄的山路,迎着凛冽的寒风向山顶进发。

刚爬山时,坡度不算陡。可越往上爬,路就越窄越陡,空气越来越稀薄,雪也越来越深,气温骤然下降。

先头部队大多数战士来自平原、丘陵一带,极难适应高寒气候。在爬山的过程中,寒风卷着冰雪打在脸上,如刀割般疼痛。战士们身着单薄,脚穿草鞋,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

“特别是一双脚,长时间在冰雪里行走,草鞋被雪水浸湿后冻住了,硬邦邦的鞋不但磨得脚痛,一不小心脚被冰碴划破后,鲜血直流,更是钻心地痛。”多年后,爷爷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由于空气稀薄,一部分战士出现了呼吸困难、头痛欲裂、全身无力的状况。加之积雪渐深,小道也被覆盖了,大家只能深一脚浅一脚、手脚并用地摸索前进。有时爬一步退几步,前行的速度十分缓慢。当爷爷所在的团爬上山顶时,已是午后两点了。

登上山顶,爷爷和战友们的呼吸愈发困难,连气都喘不过来,爷爷亲眼见到几个身体虚弱的红军战士,一坐下去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同爷爷一起参军的一位老乡叫杨有德,小名牛娃子,刚满18岁。翻到山顶时已经脸色发乌,走不动了。爷爷把他的头放在自己一只手的臂弯里,另一只手不停地给他揉搓胸口,不断地给他加油鼓气。他拉住我爷爷的手,用微弱的声音嘱托爷爷:“班长,我不行了,如果你能回到老家,请你一定去看看我父母,告诉他们我的情况,我、偷、跑、出、来、是、参、加、红、军、的……”,吃力地吐完最后几个字,牛娃子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后来每当提到牛娃子,爷爷都会流下伤心的眼泪。

下山比上山还要难还要险!有时一脚踩下去,整个雪团就崩了,抓不住东西时,人也一起滚下去,不是摔死,就是栽进雪坑或冰窖里丧生。爷爷和战友们只能一步一步地试探着往下滑。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沈尧伊 作,新华社发)

下山途中,爷爷和战友们在菩生岗遇到国民党杨森部队20军的袭击。在敌人发起进攻的情况下,红军居高临下、猛烈地展开反攻。短时间的战斗,就歼敌一个营,俘敌100余人,缴获枪支200余支,子弹千余发。

从硗碛到宝兴,沿途的大、小桥梁都被国民党军队破坏了,给先头部队前进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爷爷和战友们只能翻山越岭爬峭壁、钻刺林。

11月1日,爷爷所在的先头部队在王树声的率领下,同东、西河方向的主力部队配合作战,打垮了杨森的一、五、六旅,占领了宝兴县城。先头部队没有在县城停留,穿城而过直奔灵关。

宝兴县雪山丰碑雕塑(蓬州闲士 摄)

第二次翻越夹金山:穿越死路求生存

1935年11月初,爷爷所在的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奉命攻打芦山城。当爷爷所在的部队赶到芦山任家坝时,敌人杨国桢的教导师已在七里山的大小山头上修筑了很多工事、碉堡,防备森严。

下午四点,爷爷所在的二营在任家坝附近的七里山向敌人发起进攻,战斗持续到深夜,爷爷和战友们打死打伤和俘虏敌人三百多人,占领了七里山的一大半。敌人再次从城里派来增援部队,红军也加派一个营增援,一夜枪声未停。

天亮后,在大部队配合下,爷爷和战友们继续向敌人进攻,这时,敌人派来六架飞机,对七里山进行轰炸、扫射,乱炸一通后飞走了。爷爷和战友们连续作战,发起猛攻,最终歼敌一个旅。

宝兴县红军桥(蓬州闲士 摄)

七里山战斗的胜利,给芦山的守敌以沉重打击,对夺取芦山县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35年11月12日,红军攻占芦山城。随后,南下西康,向名山挺进。

南下红军的胜利给国民党极大震动,蒋介石为确保川西平原,命四川军阀刘湘阻止红军攻势。刘湘为保住自己的地盘,于名山一带集结80多个团近16万兵力,在名山重镇百丈关阻击红军,薛岳中央军近4万人也向川西集结,敌人总兵力达20万人。

著名的百丈关大战,经过连续七昼夜的激战,虽然毙、伤敌15000余人,但红军伤亡也近万人,主力受挫,主阵地丢失,被迫于21日撤出百丈。至此,《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最终在失利中宣告结束。

百丈关战役后,爷爷随部队于当月撤至天全、芦山、宝兴三县休整并准备过冬,1936年2月,红军被迫后撤再次穿越艰险的夹金山,向懋功转移。

高寒的大雪山、恶劣的气候、陡峭的悬崖……困难可想而知。对于多次交战后,队伍疲乏不堪、伤员众多、药品匮乏、缺吃少穿的红军来说,又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与爷爷同班的12名战士,第一次翻山时就牺牲了2名,第二次翻山后,又有3名战士将年轻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夹金山上。

“两次翻山后,红四方面军上万名将士牺牲在夹金山上,我的班也是减员最多的班之一,几乎一半。”讲到这些,这位连死都不怕的铮铮铁汉,几度声音哽咽。

1936年4月,红军转移至道孚、炉霍、甘孜地区。至此,南下红军由8万多人锐减至4万余人,南下行动遭到失败。

宝兴县雪山丰碑雕塑(蓬州闲士 摄)

第三次来到夹金山:余生留守为初心

党中央发出“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后,爷爷从华北随军南下,于1950年进入西康,参加和平解放西康的工作。走了大半个中国,爷爷第三次来到夹金山下的宝兴县后,历任宝兴县人民政府县长、县委书记等职,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了宝兴。

解放初期的宝兴县百废待兴,经济、交通、通信等基础条件差。例如交通方面,宝兴境内都是羊肠小道和栈道,全县仅6道铁索桥,常用溜索过河,当地人出行和交流物资极为不便。这样的情况下,爷爷和同事们长年累月穿梭在夹金山麓的崇山峻岭,挑起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发展经济社会的重任。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爷爷和县上领导同志在巩固社会主义阵地的同时,带领宝兴全县汉藏人民,完成了对农业、个体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善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手工业生产合作化实现起步,修通了宝兴第一条对外公路——飞(仙关)宝(兴)公路……宝兴的经济社会得以恢复和发展。

今日宝兴县城(蓬州闲士 摄)

住房是立身之本。但在爷爷看来,只要有住的就行了。在宝兴,爷爷一直住在人委招待所28平方米的屋子里。屋里一盏白炽灯,一张木床,一张单人写字台,一把藤椅,几根独凳和一个装衣服的柜子,在屋外搭了一间牛毛毡盖的棚屋作厨房,这就是他的全部家产。

20世纪70年代初,省上曾下拨2万元专款,给他修建红军院,改善老红军住房条件,并完成了选址和设计,只等动工修建。当时宝兴县财政收入只有100多万元,2万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爷爷:“红军院为啥还不修呢?”爷爷告诉我:“我有住的就行,县城的街道烂得不成样子,正缺钱修街道,我叫他们把这个钱拿去修街上的混凝土路了。”

住房因此搁浅,直到生命的终点,爷爷也没有住进组织安排的红军院。但是看到新铺好的混凝土街道,爷爷比住上红军院还高兴:“这笔钱总算用到点子上了!”

今日宝兴县城(蓬州闲士 摄)

其间,原雅安地区行政公署腾了一套专员房,安排他到雅安养老,老家南充(苍溪县原属南充地区管辖,1985年9月划归广元市管辖)也来函请他回那里的红军院休养,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年少的我不解地问:“您为什么不去雅安或南充住好房子,待在宝兴这个山旮旯里干啥?”爷爷却严肃地教育我:“不要只图享受,与牺牲在夹金山的战友比起来,我已经很幸福、很知足了!我对这里有感情,哪都不去,百年后我要和战友们在一起。”

爷爷一辈子正直无私,老红军享受的特供,他基本没享受过,过着与常人一样的日子。

最让爷爷难以释怀的是,当年他带着自己的亲弟弟冯平庭一起参加红军,可他弟弟后来杳无音讯,何时何地牺牲亦无法查证。在我的记忆中,每当爷爷提起自己的弟弟冯平庭,都会不声不响地站在窗边遥望远方。

爷爷参加红军时,我父亲才6岁。爷爷走后,老家苍溪遭到敌人的反攻倒算,把奶奶吊在树上毒打,奶奶的一只眼睛被打瞎了,险些丧命,从此落下终身残疾。

我的父母亲一直在苍溪农村务农。那时,解决温饱都不容易。有人给爷爷提议:“你是老红军、又是县长,想个办法把你唯一的儿子从农村转过来,安排一个工作,你老了,儿子也好照顾你!”爷爷却坚持:“别人都能过,他为什么不能过,我当县长,更不能这样做。”20世纪70年代,我的父母亲在老家因病无力医治,相继去世,我那时才9岁,只得到宝兴县投奔爷爷。

宝兴县城红军廊桥(蓬州闲士 摄)

我跟随爷爷后,户口仍在农村。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期,城镇人口吃饭实行供给制。我从小学到高中,都是靠爷爷的几位同事结余的粮票资助。

爷爷的心地非常善良。在自己孙儿吃饭都需要别人资助的困难时期,他还利用不多的工资救助了3个孤儿,让他们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这3个孤儿长大后,在外地读大学、参加了工作,只要回到宝兴都要来看望爷爷。

爷爷的故事还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爷爷是老红军、老党员、更是平常人,是众多革命前辈中普通的一员。在我心中,爷爷是一位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革命战士。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历经大小战斗50余次,9次负伤,3块弹片伴随终身,10多次立功受奖,始终坚守初心、践行使命。一生为革命,魂系夹金山。1996年他去世后,宝兴县委、县人民政府为他立碑,并写下挽联:

启苍溪经穆坪越夹金挥戈北上抗日反蒋丰功永载史册;

赴西康过天全驻宝兴呕心建设鞠躬为民真情长留人间。

1983年10月25日,四川省离休干部参观遵义会议遗址留影(第一排右四为老红军冯元庭,冯锡友 供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冯锡友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