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行车3千余里追寻父母战斗足迹‖王宁

作者:王 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19 21:23:50 浏览次数:987 【字体:

新四军军歌

音乐:

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进歌舞团合唱团合唱队 - 人民军队忠于党

行车3千余里

追寻父母战斗足迹

王 宁

一、夙愿

我多年来一直有个愿望,想有机会能够沿着父母当年在残酷战争年代战斗的足迹,体会当年他们是如何艰难行军,看一看他们当年经历残酷战斗的现场,也想利用机会探究他们在1941年1月朱家湾战斗时,死里逃生、摸黑冒雨将刚出生的女儿托付给当地乡亲后,始终未能找到的原因。

但几十年来,一直因军队工作紧张,退休后也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特别是父母亲战争年代在鄂豫皖一带总是在偏僻山区农村中行军打仗、电台转移和工作岗位调动频繁,许多地点飞机高铁很难直接到达,偏僻农村难以找到现场。

今年建党百年,又恰是父亲110、母亲100周年诞辰,我和老伴决心乘身体条件还好,按父母建国初期亲手填写的已发黄的简历,顺时间节点和岗位变换,对照各种史料逐个查对。

我的父亲是在1938年8月在汉口电报局当报务员时,经芦文茂同志介绍下正式加入共产党。后在他的安排下,到汉口在湖北黄安县七里坪参军转赴安徽鄂东特委机关。郑位三同志得知父亲是多年的电台报务精英后(父亲曾在上海国际电台当报务员,是当时有名的发报快手,月薪80大洋),安排他在特委机关电台报务员的重要岗位上。后于1939年1月在新四军立煌兵站电台任报务员兼电训班教员。1939年7月,调鄂豫皖边区党委机关电台任报务员兼电训班教员。1939年12月,调安徽无为地委机关电台任队长。1940年3月,调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电台任队长。

而母亲1939年1月在河南确山竹沟参加了新四军老八团留守处青训班后,3月入党,于1939年7月调到中原局电训班,1939年10月调江北指挥部电台,1940年1月先调入江北游击纵队机关电台,在父亲手下当了一名报务员。

从此,他们俩成为一条战壕里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战友,在抗日战争中共同奋斗在鄂豫皖边区,解放战争中一起参加孟良崮等战役及华东军政大学的组建,直到解放后一同进入南京。

我们决定,追寻之路的首站放在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因为云岭军部驻扎时期是1938年8月2日叶挺率军部驻扎此地至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发生,正是父母亲先后参加新四军的起点。为此,我们专门换了辆7座SUV四驱新车,确定了以下路线:

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1938年8月2日叶挻率军部驻扎此地,父母先后参军)

安徽芦江县东汤池镇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严家松园旧址纪念馆(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此成立,1939年6月母亲在指挥部任报务员)

安徽芦江县东汤池镇徐家新屋(1939年3月,隶属于中共鄂豫皖区党委的舒无地委机关,由庐江县东汤池迁至开城桥附近王家大墩,12月迁至只隔数十里之遥的徐家新屋,父亲此时在地委机关电台任队长)

安徽芦江县东汤池镇先锋乡王大墩子村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成立地(6月江北游击纵队在此成立,1940年1月母亲由指挥部调纵队电台任报务员,1940年3月父亲由无为地委电台调任纵队电台队长)

安徽定远藕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及新四军烈士陵园(1939年12月江北指挥部转移至此,母亲在指挥部电台任报务员)

安徽无为上庄村江北游击纵队机关驻地(1940年初纵队机关转移至此,父母亲均在纵队司令部电台)

安徽定远县照明山战斗地(1940年4月期间发生在纵队机关电台驻地附近,父母亲均在纵队司令部电台)

安徽定远朱湾镇镇烈士陵园及朱家湾战斗地(1941年1月14日,父母亲在纵队机关受日伪军突袭遇险和托女地点)

安徽定远界牌集战斗地(1941年6月至1943年7月,在新四军二师六旅机关、十六团电台的父母在此处共同参加过战斗,还有定远和县、十二圩、官堂集、谢圩战斗等4次战斗基本都在附近)

安徽定远大桥战役旧址(1941年11月,在新四军二师六旅电台工作的父母共同参加大桥~新张家战斗的地方,也是刘少奇召开3次军事会议地点)

安徽来安大刘郢新四军二师旧址纪念林及二师师部驻地(1942年5月、1944年2月,母亲和父亲先后来此参加二师整风队)

安徽来安皖东烈士陵园及新四军二师纪念馆

江苏淮安市盱眙县陈砖井村无为地委淮南报社旧址(1944年10月,父亲在无为地委机关淮南报社任电台任队长)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及烈士陵园(1943年1月10日至1945年2月28日军部所在地,1942年11月母亲、1944年11月父亲先后调军部电台)

山东临沂军部街新四军军部旧址、华东野战军及华东军政大学纪念馆(1945年10月28日至1947年1月21日军部所在地, 1945年11月、1946年3月,父母亲分别由军部调华东军区通信学校)

二、追寻之路

2021年9月26日,我们先驱车近3千公里,攀临雄伟的井冈山,参观停泊在嘉兴南湖上的红船,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旧址,作为追寻之路的起点和热身。

10月中旬,从上海一大旧址向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开始沿父母在战争年代共同工作的地点和参加战斗的现场寻访。

第一站,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我们先来到位于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一路上山岭起伏,森林密布,新四军军部旧址的泾县罗里村就位于云岭的山脚下。

新四军军部旧址

1938年8月2日,叶挺率新四军军部机关进驻云岭地区,直至1941年4日皖南事变发生后在江苏盐城重新成立。

新四军军部旧址保存完好,叶挻军长、张云逸、罗炳辉等领导的宿舍都保持着原貌。

在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找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展位,意外发现宫乃泉(时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卫生部长,也是我在北大附中同班同学宫小吉之父)抢救伤员的现场照片。

军部旁边有一座碑园,集中展示新四军老同志的各种题词碑文。其中有万海峰的题词(曾为高敬亭的警卫员,其子万晓援与我是原总参四部的战友)。

参观军部旧址后,我们瞻仰皖南事变烈士陵园。1941年1月7日发生的皖南事变震惊世界,而随后1月14日,在江北游击纵队的父母同时在安徽定远朱家湾战斗中遇险。

进入烈士陵园,先是一条50米长的神道。神道正对着由两个石阙形成的神门。神道共90级台阶,分为3个层次,喻意当年新四军军部暨皖南部队九千将士成三路纵队北上抗日。

神道的两侧是“皖南事变雕塑走廊”,以“话别北上”“血战”“百妇崖”“慈母情怀”“掩护”“突围”6个动人的场景,真实地再现皖南事变的事实经过。

登上台阶后迎面宽大的陵园广场上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纪念墙,上书金色大字“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令人震憾!

进到陵园,远远就看到周恩来在皖南事变中悲愤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翦何急!”上方即可以看到皖南事变烈士高耸的纪念碑,设计独出一帜。纪念碑后侧山坡上是整齐排列的烈士陵墓,另一侧还有皖南事变无名的烈士墓,令人无比崇敬。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规模之大,其整洁肃穆,令我们大感意外!感谢泾县老区人民,感谢党和政府对新四军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给予如此感怀纪念。

临别时,我们向皖南事变中的叶挺军长和牺牲的烈士们致以庄重的军礼!

最后意犹未尽,又赶到30公里外皖南事变激战发生地茂林,这里建有4117纪念广场(1941年1月7日新四军转移中被围时打响第一枪并发生激战之现场),一般参观军部及烈士墓的游客很难找到此地。

第二站,安徽芦江县东汤池镇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已于2005年被确定为省重点文保单位,2015年升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1939年5月在东汤池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6月又在王家大墩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

在旧址门口,正逢合肥第三十八中的学生在参观指挥部纪念馆。看到数百名孩子庄重肃立和雅嫩的朗读颂词,以及全体学生们向烈士默哀的举动,我们不禁眼眶湿润。新四军革命先辈们的功绩,祖国没有忘记,红色基因已经在祖国子孙后代中传承!

这张皖东根据地要图,基本反映了父母1940年期间在江北指挥部和江北游击纵队活动的轨迹

参观中,发现有当年指挥部用的电台(很可能父母用过)及通信器材。

结束时,一位工作人员主动与我们攀谈,得知我们是来自北京的新四军后代,立刻找来留言本。我们留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历史功绩,永彪史册”。

第三站,安徽芦江县东汤池镇徐家新屋。

从无为通往东汤池县道不远处拐下村道,即到徐家新屋。1939年3月起,无为地委转移到徐家新屋,父亲正在电台任队长。未曾料到村子很杂乱,寻问多位老乡也无人知晓当年地委机关曾驻此地,经老乡带领找到年近90岁的老村支书,耳背且脑子已不清醒,也不知此事,不知是史料有误还是无为地委在此时间太短?只得遗憾而返。

第四站,安徽芦江县东汤池镇先锋乡王大墩子村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成立地。

史料记载,1939年5月中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东汤池成立后,同月在无为王家大墩召开江北游击纵队整编大会,宣布孙仲德为司令员,黄岩为政治委员。1940年2月,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一度驻地开城桥的徐家新屋、王家大墩两村,此期间父母亲先后都调到纵队司令部电台工作。

到王家墩子进村时,原以为也不会有收获,但遇到一群村民后意外告知该村就是当年新四军江北游纵队驻地,有老乡还记得黄岩大名。一位已83岁的老人,坚持要骑摩托载我前往现场,他指明当年纵队司政部门借用本村王家祠堂及地主大院几十间房的位置,又带到村东侧告这里当年还建有大操场,每天有部队在出操练枪。在纵队大院门口有小池塘,常有纵队领导在塘边向对面大树干上练习打枪,有女兵经常在塘边洗衣服。纵队还经常组织与村民联欢扭秧歌,村民回忆起往事仍津津有味。后纵队转移到定远一带,但日军却毫不知情,仍派2架飞机轰炸纵队驻地扔下数颗炸弹,可见百姓替纵队行踪严守秘密十分尽心尽力。现所有原建筑均已拆毁建起民房,村民们都希望至少在纵队司令部原址上树个碑,记载当年纵司在此驻扎的盛景。当村民得知我父母也曾随纵队电台住过此村,离别时特别热情,话说不完,手握不停,嘱咐我们下次再来一定到家吃饭。

第五站,安徽定远藕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及新四军烈士陵园。

藕塘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38年新四军创立淮南抗日根据地而建立的,规模不小,布局合理,烈士墓碑环绕纪念碑整齐排列,有几十位新四军二师各旅的有名人员墓碑,但五分之三为空白穴尚待安排,我们专门在墓群中逐一寻找,只找到六旅2位烈士墓位,他们是父母的战友,长眠于此,向他们默哀致意!纪念馆因疫情未开放末能进入。

第六站,安徽无为上庄村江北游击纵队机关驻地及照明山战斗地。

1940年4月,国民党第十游击纵队柏承君支队和保六团向在和(县)、含(山)地区的新七团逼近。同时,桂系一七六师一部和保八团共4千余人,对我驻无为上庄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及驻无为地区的新九团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当时由于江北游击纵队主力在路西反顽尚未返回,我新九团和新七团一营进行反击。由于敌众我寡等原因,我军失利,纵队参谋长桂逢洲不幸于照明山战斗中壮烈牺牲,教导大队长丁亚也身受重伤。父母的电台也随江北游击纵队机关和新九团及中共舒无地委机关撤到和含地区,在尉子桥、黄山一带。

我们由无为市驱车到上庄,路越走越破,好不容易才找到上庄,恰碰到该村70多岁知情人(此人当年上告坚决反对拆祠无果),带我们到当年纵队机关地陈家祠堂,据说当年为三进大院十分气派(在7师纪念馆有张该院照片),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小学,于20世纪70年代未期被拆毁至今,砖瓦木石移到它处建新的小学。现场已破败不堪,令人痛惜! 靠老乡带到当年战场还残留的上百米战壕,也已被杂草覆。盖山头早也被后盖村屋侵占,只依稀可辨认出当年数百米长满野草的战壕。想当年纵队参谋长桂逢洲等数十名烈士牺牲此地,心中酸楚不已。

1940年4月照明山战斗现场,纵队参谋长桂逢州等几十名烈士牺牲在此,现已难寻原貌

找到该村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到,当地驻村工作人员对以上情况竟也一无所知!经我介绍以上情况后即留下微信联系方法,表示愿意配合挖掘相关史料,争取搞个红色宣传点。

当年纵队机关旧址建筑被毁,村民们也都甚为惋惜和无奈。江北游击纵队是二师六旅的前身,其当年驻地应当有所恢复,也应为照明山战场遗址及烈士们建碑留念。

后又到7公里外海云村七师纪念馆参观,工作人员对江北游击纵队机关曾驻过上庄的历史也不清楚,但主动给了无为市政协左华主席的联系电话,告如有建碑意愿他可协调帮忙。

第七站,安徽定远朱湾镇烈士陵园及朱家湾战斗地。

在滁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王世福主任(曾参加过对越作战的转业军人、朱湾烈士陵园墓碑筹建人、热心收集挖掘新四军史料的定远新四军研究会负责人)陪同下,来到定远县当年朱家湾。这里现建有朱湾东圩革命烈士陵园。王主任还安排定远县刚到任的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夏局长,县政府、县新四军研究会、朱家湾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到场,但没想到年已93岁高龄的原新四军二师政治部政工队老战士严明友也来到现场,这位被称为当地“国宝”、被国家授予“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中国好人”双称号的老战士,近年来多次被中央及省市电视台采访。当年他先后9次下乡寻找和组织收敛烈士遗体遗骨,奔走呼吁并捐款建立烈士墓碑。

我们瞻仰烈士陵园后,专程又来到大户刘烈士纪念碑祭奠,因1941年1月13日2千多名日伪军乘夜偷袭朱家湾江北游击纵队的司政机关朱家湾,王集成等纵队首长及大部分机关人员突围幸免遇难,否则江北游击纵队会不复存在,也不会后有新四军六旅的组建。父母当时死里逃生,深夜托女,事后曾多次寻找无果,留下终身遗憾。

特录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在大户刘反击日军偷袭战斗纪念碑的碑记:

1941年1月13日拂晓,日军从凤阳、嘉山、滁县等地纠集2000多人,从定远县城连夜突袭驻扎在朱家湾大户刘村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政机关。战斗打响后,新四军游击纵队司令员谭希林、政治部主任王集成,果断指挥司政机关人员和驻塘西刘村的特务营官兵,奋勇反击日军偷袭,重创偷袭之敌,掩护部队机关人员和驻地群众突围。政治部民运科长纪正、总务科长凌云和司令部作战参谋张克家、测绘参谋向发荣等30多名干部战士,英勇杀敌,壮烈牺牲。日军还残忍地杀害大户刘村、塘西刘村村民10多人,放火将塘西刘村的房屋全部烧毁,并抢掠大量物资。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值此大户刘战斗73周年之际,特立此碑纪念。

定远县人民政府立

2014年清明节

在烈士纪念碑前,我们还听严老详细介绍当年我母亲如何被一位老大娘冒死掩护,父亲如何藏文件电台并隐藏于村边草堆中脱险,又如何深夜冒雨将刚出生1天的女儿托付给老乡的经过,声音颤抖、记忆力非凡,让我们及在场的人深为感动。他紧握我们的手说:你们父母当年为朱湾做了贡献,也让朱湾出了名。临别时他还应我们要求唱起新四军军歌,歌词准确、声音宏亮,引众人一片喝彩!

就在朱家湾战斗纪念碑前,又与夏局长、王主任商议,为扩大新四军历史功绩在滁州、定远的影响,应争取将大户刘、朱湾镇2处烈士碑及周边另几处战斗地点,综合升级为串点连片的红色教育基地,先由他们做方案,形成向定远、滁州、安徽省有关部门的立项建议。他们表示不用出钱集资,只请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和二师分会予以出函支持。此事当晚就发到二师分会群中先作汇报,如立项建议发来,不负当地乡亲政府的重托,一定出函大力支持!

为探究当年为何父母告诉我们女儿经多次寻找始终没有找到的原因,我们在王主任和镇长陪同下,一起来到任武杨村。经了解让我们大感意外!此村实际分为任、武、杨3个间隔几里地的自然小村,想到当天母亲是被父亲和老红军战士(电台的摇机手)搀扶,深夜冒雨跑十几里路才摸到一个小村,将当天刚出生的孩子托付给老乡,事后确实很难辨清究竟是任武杨的何村何户人家,难怪母亲抗战胜利后到当地多次寻找无果。

在王主任和任武杨镇干部安排下,又找来任村几位年过80以上的老人询问,也都不记得曾听说过此事。

向几位年过80以上的老人询问但无结果

我们表示,母亲托养孩子是时隔80年的战争年代,找不到或早已病亡都很正常,我们虽有遗憾但已尽责,就是利用此次机会来向当年收养过新四军女战士孩子的任武杨村众乡亲们当面表达深深的感恩之情。镇长则表示将继续帮助寻找线索。

最后与严老依依惜别相对敬礼,我们衷心祝老人家健康长寿!他还特意与云中马沟通了微信。晚上,出身朱湾镇的定远企业界及新四军研究会的老总们宴请,盛情且热烈,让我们感激不尽之情难以言表。

第八站,安徽定远界牌集及大桥战斗地。

寻踪界牌集是因为1941年6月~1943年7月期间,父亲在新四军二师六旅机关电台、母亲在六旅十六团电台,他们在此共同参加过战斗,要争取找到现场的痕迹。但到达该镇后,多次寻问路人无人知晓,但我们不甘心放弃,干脆将车开到界牌集镇政府。工作人员告,确有记载界牌集战斗的立碑。在他们前车带领下,找到村边立有一块1946年5月界牌集战斗的纪念碑,时间虽对不上,但2次战斗确先后都发生在此镇附近。又恰逢一位住在碑对面的老人,看到我们在碑前端详,主动上前告知此碑文是他当年所写,并证实此碑虽为那次保卫战牺牲烈士而立,但抗战期间新四军二师六旅确在集牌集进行过多次战斗。我们向老人表示敬意并与镇工作人员在此碑前拍照留念。

到大桥天已黑,导航准确带到大桥刘少奇召开3次中原局会议纪念馆前,因此处也是1941年11月期间父母在新四军二师六旅共同参加大桥—新张家战斗的地方。当年六旅十六团全歼桂顽一个加强营,俘顽营长以下300余人,战后被二师授予“铁锤子团”光荣称号。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90周年大阅兵时,前列军旗阵中即有铁锤子团军旗在高高飘扬!

既便摸黑也算是找到了村子,我们在大桥纪念馆前踏上父母当年战斗且获得过荣光的土地,久久才在黑暗中离开。

第九站,来安大刘郢新四军二师旧址纪念林、皖东烈士陵园及园中二师纪念馆。

驱车来到来安大刘郢二师纪念林,看到原大门已拆,林内在重建施工。经园林负责人介绍,安徽省已立项批了5个多亿专款,分3期建设省内新四军红色资源点,1期正扩建来安新四军二师纪念林,重修大门。他告此处才是真正二师师部旧址所在地,而不在皖东烈士陵园里的新四军二师纪念馆处。新建巨幅红旗雕像处即原二师师长罗炳辉住处及司令部驻地,附近还有政治部等机关旧址,但房子均已拆毁。纪念林2—3期要重新扩建为二师师部及各直属机关的修旧如旧的微缩旧址展览(按展室沙盘照片),我们表示很期待早日建成。因为1942年5月、1943年8月,母亲和父亲先后都来到二师师部,在这里参加师部整风队。

园内当年张劲夫题写的“新四军二师纪念林”碑还在。另有3处数百名二师牺牲的无名烈士合葬墓在重修,据说都是当年因医疗条件太简陋,在二师野战医院中救治无效牺牲的重伤员,真令人痛惜!合葬墓以前为水泥顶,将改植长青绿草。

离纪念林十几公里处,是来安皖东烈士陵园,规模不小,园内建有全国唯一冠以新四军第二师的纪念馆,规模不大(当年王光美来参观过这里的刘少奇在皖东展馆),展览内容单薄。我们将展板上与父母有交集的人和事迹都拍下,发现有一张周俊鸣(曾任第二师兼淮南军区参谋长)在烈士碑前端坐凝思战友的照片,让人动容。墓区最令人感动的一幕,是无名烈士碑两侧隽刻着12个金色大字:“你的名字不详,你的事业不朽!”十分震憾!

周俊鸣(曾任第二师兼淮南军区参谋长)在烈士碑前端坐凝思战友的照片

找到该馆周馆长寻问得知,以前很少有二师后代和知情人来馆,史料收集困难,他欣闻我们是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的人员,立刻沟通微信,非常希望二师后代到访,更希望提供参展资料以便扩大展室。

第十站,淅江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1943年1月10日,新四军军部正式迁移到盱眙黄花塘,在此之前是新四军二师师部驻地,而1942年到1944年11月期间,也是父母亲共同在军部电台生涯中的重要阶段。

该纪念馆正在原铁军广场上大规模扩建,已成形并在装修。原馆址设的当军军部旧址房屋也都在重新翻建,有些展品已临时移走。我们围着翻建工地转到二师师部旧址的每一间房屋,看到陈毅军长一家的老照片,其中陈丹淮是我姐姐在哈军工的同班同学。

在正在翻建的旧址中,看到先后任二师、军部卫生部长的宫乃泉的大幅照片。他在战争年代救治过我父亲的野狗咬伤,1965年他正从沈阳出差并在我家楼上的家中(因受1957年反右影响,他由总后卫生部长被贬任沈阳军区卫生部长),抢救过我母亲突发的大动脉栓塞危病。当时他亲自打电话给救护中心,对方不知电话来自何单位不愿出车,他以“我是少将宫乃泉,要求你们立即派车”,最后召来救护车,又亲自陪送到阜外医院并参与手术抢救。这样,母亲才得以脱离病危。

在广场旁,我看到一座新四军女战士托女的雕像,不由自主上前抚摸,真像是母亲当年忍痛将刚出生1天的女儿托付老乡的真实写照。

在军部广场基础上扩建的宏大背景墙上,看到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的大幅铜铭牌,在广场东侧刘源代表军方赠送的军舰正在就位,以及各军兵种赠送的兵器也整齐陈列供展示。

虽未看到主馆展示内容,但眼见新四军军部改扩建的大场景,深感到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推动下,党中央近年来前所未有、高度重视红色基因传承和红色宣传基地建设。我们当晚在二师分群中建议二师后代们都去看展,都要争取拿出压箱底的父母遗物手稿,积极捐献和建言献策,为新四军在南方各地红色纪念馆建设贡献力量。

第十一站,江苏淮安市盱眙县陈砖井村无为地委淮南报社旧址。

参观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后,在前往山东临沂的方向上,顺路拐到淮安市盱眙县的陈砖井村,去寻找原淮南报社旧址(父亲1944年10月期间曾在报社电台工作过)。没想到快到村时,稻田中的路窄到只有一个车身宽,5米长车几次拐弯都差点掉到灌满水的稻田里。经多次打听,最后还真找到报社旧址。路旁一户60岁左右的夫妻就曾听他爷爷奶奶说,当年报社旧址就在这个小水塘和对面水稻田间,房屋早已夷为平地。真难想像父亲当年能在这样偏僻艰苦环境中为报社电台保证信息的来源而辛勤工作。据老乡讲,曾有准南日报人员来寻找旧址还立了碑,但早已不见踪影。返回主路时,又几次差点掉下窄路边的水田里,幸亏老乡主动追上引路,才脱离险境,临别时感激不尽!老区人民纯朴热心的本色,让人印象深刻!

第十二站,山东临沂军部街新四军军部旧址、华东野战军及华东军政大学纪念馆。

11月4日,按父母简历中解放战争的最后几个任职岗位和地点,开车300多公里来到山东临沂。到达之前刚在高德地图上搜到临沂有个华东野战军纪念馆,也不知该馆与父母工作地是否有关联? 因父亲是在1945年参与组建华东军区司令部通信学校,母亲1946年3月也调入该校。为保险起见,在开车路上找到该馆宣传科电话,得知临沂确有新四军军部旧址、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其中华东军政大学纪念馆也在馆区内建设且正在筹展中。经联系该科袁科长,她表示欢迎参观并望得到新馆展出内容的修改意见。

来到位于临沂市河东区九曲镇前河湾村华东野战军纪念馆,我们有3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临沂老区人民如此厚爱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子弟兵,新建的新四军军部旧址和华东野战军纪念馆纪念馆气势恢宏,占地面积庞大(原馆很小,只有军部旧址,为保留原址和扩建纪念馆,该村百姓整体迁走)。战争年代,山东老区人民推着小车全力支援新四军、解放军,和平年代又舍故土支持红色纪念场馆建设,值得大赞!该馆规模在我们参访的各馆中,首屈一指,堪比上海一大纪念馆。

二是没想到正在闭馆休息的诺大纪念馆,自始至终由最优秀的讲解员全程陪同我们2人进行讲解,纪念馆宣传科袁科长开完会也一起赶来陪同参观还在布展且未开放的新四军军部、华东军政大学纪念馆。她热切表示欢迎新四军后代们到馆参访,赠送展品,还特告正筹划在适当时机(如军政大学纪念馆开馆之际)邀请新四军后代专访团到馆参观。

更没想到居然在华东军政大学展板上发现了黄荣与父亲开办华东通校的简介,还有华东通校等5所学校整编为华东军政大学的过程,在大学编制表中也有父亲担任大学八大队副大队长的名字。

看到山东老区人民没有忘记新四军和华东军区在解放战争中通信战线上先辈们的贡献,真令我们意外惊喜和感动不已!我们当即表示愿将父母相关遗物、华东军区英模大会奖状(父亲为模范工作者代表),母亲在华东通校的三等功奖状及回忆录手稿捐馆,另建议该馆增加新四军、华东野战军、华东军政大学展出中有关通信战线的人物、事迹内容。她们表示可与馆中正筹建的保密战线教育基地一起建设。 该馆展厅面积相当大,展出许多珍贵的史料。其中华东通信学校组建、华东军政大学编制序列表显示了父母亲在解放战争中岗位变换的轨迹,直到调离去南京华东军区筹建我国第一所雷达学校。 参观结束,2位工作人员一直送我们到远在馆外的车旁挥手告别,站立良久目送我们离开。我们深为山东临沂老区人的直爽和真诚而感动!至此追寻父母战争年代红色足迹的实践圆满收官!

历经40天近8千公里自驾车程的寻觅,虽劳累却心满意足,因为一路走来,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父母这辈人在战争年代如何行走艰难、生活困苦,身临他们战斗过的现场深切感受到他们面对生死险境的从容,通过亲眼看到生动的展览史料和深入革命老区与老乡们接触,让我们领悟到他们为人民而战、为人民幸福奋斗的人生目标和信仰是如此的坚定。

岁月已逝,怀念难平,我们重走你们的足迹,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先烈和父母:如今山河无恙,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2021年月11月15日

作者简介

王宁,解放军武汉通信学院毕业。1968年2月在原酒泉第20试验训练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入伍。曾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通信任务,担任过多次卫星导弹发射任务地下控制室基地指挥组成员,是我国首次东风洲际导弹试验发射的首区通信调度总指挥,立两次三等功。后调任军委直属电子对抗大队副参谋长、总参第四部作训处参谋,主管作战条令编写及院校教育训练。1992年因病提前退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 宁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