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5-05-28 18:00:05

走进初心地·(1921-1930)|王右木纪念馆①:时隔百年 马克思读书会的读者仍络绎不绝

来源:川观新闻 2021-01-19 发布时间:2021-01-20 11:07:39 浏览次数:868 【字体:

00:00 / 00:00
正常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钟林 李睿 视频作者 李睿

1月15日下午,江油市武都镇右木街前阳光柔和,拐过热闹的街道,老远就能看到一座红顶白墙的建筑掩映在苍翠的松柏之间,行到近处,一面由党徽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组成的标志提醒我们——这里就是我们的此行采访的目的地。

这里是王右木纪念馆,是为纪念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四川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右木烈士而建。

1920年底,王右木在成都创办了四川最早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团体——“马克思读书会”,组织进步青年在此阅读社会主义书籍和《新青年》等进步报刊,四川地区许多早期共产党人就是在这个团体受到革命思想启蒙。

李睿 摄

如今,王右木纪念馆里有一间面向社会开放的阅读室,仍以“马克思读书会”为名,书架上摆满了党史、党建相关书籍。即便在湿冷的冬季,这里的读者仍络绎不绝。记者走进阅读室时,有两位读者在坐在长条书桌的两端,各自捧着一本书在仔细阅读。73岁的黄建怀大爷基本每天下午都来这里读书,他最喜欢读党史相关的书籍,寒暑假还会带着读大学的孙子一起来读书,“如果不是革命前辈的牺牲,我们就不会过上现在的生活,一定要牢记这一点。”黄大爷郑重地说。

这里平静祥和的读书气氛,与百年前动荡的时局迥异。一百年时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但革命先辈的精神仍在此长存。王右木等革命先驱为救国而做出的探索努力,如今以安心读书等方式一代代延续下来。

钟林 摄

笃行如初 从这里走出四川党史的许多“首个”

走进王右木纪念馆,馆内松柏青翠,馆外是奔涌的涪江,远望还能看到窦圌山。10分钟路程外的老街上还保存着王右木故居。王右木在这里出生、接受教育启蒙,也是从这里出发,为寻找救国救民之道,他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

王右木,又名王丕昌、王燧,是四川江油市武都镇人。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回国后在四川开展革命活动,创造了四川党史上的许多“首个”——他组建四川首个“马克思读书会”、创办四川首个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人声》、指导创立四川首个团组织——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四川首个直属中央领导的党组织——中共成都独立小组……

直到1924年遇害,在短暂的37岁生涯里,王右木始终没有停止革命探索——遇害时,他正从广东出发步行回川,沿途进行社会考察和革命宣传。

李睿 摄

王右木纪念园始建于1987年,原址为原来的武都镇人民公园,正式开馆时间为1991年。在展陈馆内重点展示了王右木离开武都镇后的经历。王右木东渡日本,留学期间他加入了中国留日学生的爱国组织,结识了中共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等。回国后,他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今四川大学)任教,在研读《新青年》杂志及《社会问题概观》《社会问题总览》等书籍后,坚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

1920年秋,王右木在成都筹备马克思读书会,当年底,四川第一个以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的进步团体——马克思读书会成立。读书会在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同时,还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如到市场、茶园等群众聚集场所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抵制日货、声援工人运动等各种宣传讲演。

王右木纪念馆内专门创设一个情境,还原了王右木当年办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场景,在书桌上有一台老式的油印机,这是他办《人声》报的主要工具。

李睿 摄

1922年初《人声》报创建,在发刊词中,王右木旗帜鲜明地宣示:直接以马克思的基本要义,解释社会上的一切问题。这份报纸是四川首个、也是全国较早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革命刊物,与同时期毛泽东在湖南举办的《湘江评论》、李大钊在北京举办的《每周评论》、陈独秀在上海举办的《星期评论》一道,对教育和引导一代青年,推进民主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点也被后人铭记在心。王右木纪念馆大门两侧的楹联,由王右木的学生、绵阳地方党组织创始人之一张秀熟所撰、马识途先生所书,内容为:是马列先驱星火燎原歌昂易水,为青年向导朝阳鸣凤响彻人声。

附近的居民到王右木纪念馆内的“马克思读书会”阅读。李睿 摄

薪火永继 创新学习形式从前辈精神中汲取前进动力

王右木虽然牺牲,但他播撒的革命种子仍在发芽成长。王右木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受其影响,成都高师的许多进步学生都参加了“马克思读书会”,张秀熟就是其中之一,杨尚昆也是在入读成都高师后逐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

进入新时代,如何从王右木等革命先辈的精神品质中汲取动力,成为当地党委政府思考的课题。为此,江油市将王右木纪念馆与不远处的王右木故居整合为“王右木纪念园”,交给江油市委党校建设管理。

李睿 摄

走进王右木故居,一桌一椅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而王右木纪念馆则在不断更新——2017年起陆续新增了学习教育等功能。走进纪念馆,主体 建筑两侧分别为党员政治生活馆和阅读室,前者供“微党课”使用,可容纳70多人集中学习,后者包括千余册党史党建红色书籍,免费向社会开放。

“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精准提炼王右木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积极开发干部学习培训精品课程,创设特色宣教活动,把王右木纪念园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江油市王右木纪念园主任王良秋说。

李睿 摄

2019年,王右木纪念园累计接待10余万人次学习参观。最繁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近20个基层党组织。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王右木纪念园接待人次有所下降。为创新形式,江油创排了舞台话剧《分道分家》和现代川剧《信仰》,主要反映王右木不为高官厚禄诱惑、毅然决然革命、坚定理想信念的事迹。其中,现代川剧《信仰》将受邀到各地进行交流演出。

当前,纪念园工作人员正在搜集整理王右木及其战友相关文史资料,为打造新的王右木革命事迹陈列馆作布展准备。

江油市正在筹建江油革命历史展览馆,将其作为地方党建和迎接党的百年华诞的重要举措,而王右木革命事迹陈列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展区。“缅怀革命先烈,要从中汲取前进动力,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勇担当,续写我们这代人践行初心使命的新篇章。”江油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走出王右木纪念馆,记者再回头,看到“马克思读书会”门前悬挂的“薪火永继”四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格外熠熠生辉。

记者手记

武都镇曾经是江油县府所在地,至今仍是人流嘈杂的人口大镇。王右木纪念馆位于主街旁的一条岔道里,背后是窦圌山、旁边是涪江,算得上闹中取静。而王右木故居则是另一番热闹场景,因为地处武都镇老街上,现在周边仍是商业街,人来人往中,这座以木质建筑为主的烈士故居尤为显眼,不时有年轻人顺路前来学习参观。

在王右木故居,记者对王右木与大哥王初龄因理念不同而分家一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右木故居是一栋传统的川西民居建筑,王家三兄弟的房间紧邻,大小相仿,陈设相似,但一些细节传递出兄弟间的关系—大哥房间居中且门槛高一截,而两侧的俩弟弟的房间,门槛则明显低些,二哥居左,王右木在右。

大哥是一名晚清秀才,曾任民国四川省首届议会议员,由他教导王右木读书启蒙,还在宅院中专门设置一间书房供王右木学习所用,也是他出资供王右木到日本留学。王右木与大哥感情颇深,这一点从他在日本、成都与大哥往来的书信中可窥见一斑。

但在走上革命道路后,王右木却与大哥渐行渐远。特别是在留日归来后,大哥希望他接替省议会议员位置,光耀王家门庭,这与王右木意见相左。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理想的王右木,选择了与大哥分道分家,凸显了革命先辈对真理和信仰的忠诚坚定。

另一方面,王右木在成都工作期间,月收入高达200个银元,在当时是相当优裕的,但他每月只给家人20元作为生活所需,其余的全部用于办报、开展革命活动。

因为遇害时间较早,许多人对王右木的事迹所知有限,但仅从这些细节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位革命先驱的精神气概,鼓舞着后来人奋勇向前,推动事业再上新台阶!

来源: 川观新闻 2021-01-19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