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5-05-28 18:00:05

【庆祝建党百年】会理五官屯,承载着人们对红军往事的点滴记忆 ‖ 马世权

作者:马世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24 17:03:40 浏览次数:753 【字体:

会理五官屯

承载着人们对红军往事的点滴记忆

马世权

 “五官屯”又称“五官村”,位于四川省会理市城南5里处。从会理古城出发,沿108国道到物流中心,然后向九榜小学方向前行,便会看见一座写有“五官屯”字样的牌坊。跨过牌坊,就进入五官屯的地界了。

 关于“五官屯”地名的来历,清同治版《会理州志卷九·赋役志·村屯》记载:“邬官屯治(会理城)南五里。”据此可知,该地最早得名是因邬姓官员屯居于此,所以叫“邬官屯”;人们将“邬”与“五”混读,后讹传为“五官屯”。

 另一种说法,明朝初年“月鲁王”月鲁贴木耳,自滇入川,危乱德昌、会川(今会理、会东及盐边县部分辖区)、米易、柏兴(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盐源及盐边两县)一线,以会理为根据地,自立为王。明太祖朱元璋调遣官兵讨伐月鲁王,月鲁王败亡。后朝廷论功行赏,将土地分封给“孙、杨、宋、陈、石”5位官员屯兵会理城南一带驻防,“五官屯”由此得名。

 在会理老地名中,以“屯”得名的地方,除了“五官屯”,还有城北的“毛溪屯”,城南的“中火屯”“黄虎屯”“城关屯”,黎溪的“黎屯”,关河的“大屯”等。会理解放后,在确定行政区划名称时把“屯”改为“村”,人民公社时期叫“大队”;1981年人民公社改称为“乡”后,大队又恢复叫“村”,“毛溪屯”确定为“毛溪村”,“中火屯”确定为“南阁村”,“城关屯”确定为“果园村”,“黄虎屯”确定为“黄虎村”,“黎屯”属于黎洲村的一个自然村落,依然叫“黎屯”,“五官屯”确定为“五官村”,这样一直沿用至今。

 千年古城,百年老宅。地处会理城南的五官村里隐着几处古朴的古村落民居,它们均是典型的川滇风格民居建筑,历经百年风雨洗礼,至今保持完好。

 高家大院。这是一个一正两厢及门厅构成的四合院,土墙灰瓦,穿斗式土木结构,3间正房坐西朝东,正房的南北两边是厢房,面房显得稍微低矮谦逊一些,整个建筑四面围以高大的墙垣。院子里,有一口半圆型石水缸,屋檐下有一条老式雕花长木板凳,耳房里有一副手推石磨。这一切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大院的沧桑历史。

 迈上斑驳的七级石砌台阶,堂屋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怀远厅”金字匾额。进入堂屋,神凳上方供奉“天地君亲师”位,下方摆放着一张黑漆八仙桌。客厅和寝室用板壁分隔,两边靠板壁安放着古色古香的茶几和太师椅,板壁上悬挂着几幅有些年代的书画作品。其中一幅绘画作品背面的板壁上,有一个小洞,这个小洞引出一则红军小战士的故事: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过会理时,在这个院落借住了7天。一天下午,一位红军战士坐在四合院的屋檐下擦拭枪支,一不小心枪支走火,子弹呼啸着飞进堂屋从板壁上穿过;好在没有伤着人,有惊无险,只是在板壁上留下了这个弹孔。

 高家大院建于1915年,到现在已有100多年历史。现在大院的主人高安全先生是一个农民书法家,会理县书法家协会会员。平日他以书为伴、以墨为友。他的毛笔书法作品曾在2012年四川省举办的“非常梦想·农民工原创作品文艺大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近年他在古城里开办一个周末书法培训班教孩子们写字。主人外出时,大院的门亦不上锁,有朋到来,茶随品,书随阅,墨随写。登堂入室,你就是主人。百年老宅,敞开胸怀任游人揣摩品评。

2019年6月28日,会理县果元乡五官屯高家老宅主人高安全与他的书法作品留影(蓬州闲士 摄)

会理县果元乡五官屯高家老宅主人高安全书法作品

 当年,高安全的爷爷靠勤劳的双手积攒下一笔钱,省吃俭用,肩挑背磨,历时3年修建好这座大院;父辈8个兄弟携家眷共48人长期共同居住在这个院子里,被视为“和睦大家庭”的典范,远近闻名。

 抗战时,国民革命军76师赵姓营长部下入缅抗日期间在此居住过两年多;“大跃进”时期,高家老屋作为五官屯10小队的公用食堂,墙壁上还保留有当年“食堂卫生公约”字迹,正房后墙还留有当时供全队储备粮食出入正房的房门痕迹。1983年,峨眉电影制片厂曾在这里取景拍摄由著名演员李克纯主演的电视剧《巴山女县长》。

会理县果元乡五官屯高家老宅(蓬州闲士 摄)

 沧桑岁月,红色记忆。在五官村,像高家大院这样的传统民居一共有3处。一处是孙家大院。孙家老宅建于民国时期,为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布局。相传孙家祖上为当地的大户人家,中途不善经营至家道败落。窘迫的生活迫使孙家后代拜师学艺,供养家人。经过10多年的勤劳苦干,不仅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状况,还历时3年修建了这座孙家大院。为让孙家后代谨记得来的不易,分别在大院两侧厢房门头立下“学陶致富”和“安居是福”的治家8字箴言。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抗日过会理时,孙家腾出房屋让红军居住,并捐献出自家食物和牲畜供红军食用。

 还有一处高家老宅,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均为一正两厢一面房一进四合院布局。新中国建立前,当地时有匪患,宅院四周垒砌高大的墙体,墙体上留有用来防御匪徒的观察射击孔。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抗日过会理时,当时的房主人将准备修建厢房而留存的数千斤大米、川烟及几十头牲口全部拿出来支援红军。

 五官屯传统村落民居,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以来川滇民居传统风貌,反映了会理多民族的特色,承载着人们对红军往事的美好记忆。

 走出高家老宅,村中有古井、古亭,有老树、场坝、石滚子,有一排大集体年代的社房,土木灰瓦。村头有一口“大水井”,建造于明代永乐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古井直径4米,深5米,为传统圆形简井结构。“大水井”自建成以来,一直就是五官屯世代的主要饮用水源。村里人受它供养。1935年5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过会理时,借住在村子里的红军不仅喝“大水井”的水,还每天到井里为老百姓挑水,反映出军民之间的鱼水关系。

 距传统民居不远处的小山丘上,几幢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小洋楼掩映在绿荫丛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此地此景的最好写照,走在村里,让人恍如有进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的感觉。

 今日的五官村,面积8平方公里,全村现有8个小组,520户共1892人,境内土地多深山与平坝,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蚕豆、玉米。在多年的发展中,五官村传统古村落离会理县城较近,得到较好的保护。县委县政府筹资500余万元从多方面进行维护,发掘和保护古村落民居。

 五官屯传统村落民居历经百年沧桑,经多方努力能够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算是为后代子孙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留下了一抹淡淡的乡愁。它与会理的景庄庙、红军湖、白马寺、文化桥等历史文化景点,共同点缀出会理秀美的自然风光,烘托出名垂青史的红色文化和独具川滇特色的地域文化,反映出会理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古城的深厚底蕴,成为会理城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世权(会理第一中学景庄校区)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