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5-05-28 18:00:05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彭燕‖小小柑橘做出“大文章”

作者:彭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03 11:44:47 浏览次数:381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小小柑橘做出“大文章”

彭 燕

在一个37度高温的上午,齐心村村委会会议室里,一屋子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拿着个本子认真记录着。穿着一身白色格子衬衫的徐文科正在给大家讲解果树种植:“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这个事业,热爱每一棵果树,晚上躺在床上眯着眼睛也会知道哪一棵柑橘有虫,哪一棵枝丫要剪,哪一棵的长势不错,哪些苗需要复查……。”

“我昨天才从重庆柑橘研究所回来,今天就来为他们作培训指导。”说起忙碌的日子,一脸黝黑的徐文科并不觉得劳累,因为他的每一滴汗水都得到了回报,每一次播种都得到了收获。

cc7ca592338048e2bb2ae8bb9aabe1ea.png

徐文科指导村民种植柑橘

30年了,徐文科保持风雨无阻每周一次的免费培训,他的学员遍布全国,他们不光通过自己学到技术而致富,还带动指导更多的人走向一条致富路,现在光新店乡出去做技术指导的人就有很多。

“没有徐专家,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在齐心村李坝村,每一个看见徐文科的人都会像遇见亲人一样打着招呼,满心满眼都是感激的话语。今年56岁的徐文科出生在仁寿新店乡狮子山下、九道拐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当地有句民谚:“新店一条埂,缺了红苕要断顿”。因为家贫,他只读到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回家后,他一边搞种植,一边喜欢探索果树种植的技巧。

1995年,徐文科迎来人生的大转折。

这年,徐文科的朋友引进了一种来自日本的优质晚熟柑桔品种清见。这种苗子,当时只有研究所里才有。“我就是看中它晚熟的特性,越是少有的东西才越稀罕,这或许就是商机。”看准市场潜力,徐文科毫不犹豫将清见这一新品种带回了家。

带着一种摸石头过河的心理, 徐文科开始探索清见种植技术的艰辛之旅。

在当时,连柑橘研究所的专家对清见都是一知半解,更不用说只有初中文化的徐文科了。每天他都绞尽脑汁思考清见的施肥、培土、温度、热量、修枝等各个细节,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烈日暴雨、寒冬酷暑里都有他忙碌在清见地里的身影。经过7年的学习、研究和1000余次的试验,他先后攻克了清见种植“不结果、掉果、冻果、果软、果酸、黄化”六大技术难题,产出的清见填补了中国柑桔淡季市场的空白,也让“水土不服”的清见在仁寿“入乡随俗”,还提前2年进入丰产期。就连工合国际委员会秘书长郭丽娜听说后也叹赏到:“外国差不多用了近10年的功夫才把这些难题攻下来,而他只用了短短的4年时间,真不简单啊。”

徐文科也逐渐成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享誉一方的“土专家”。

依靠种植技术先富起来的徐文科没有忘记仍处贫困的乡亲们。他对家人说:“我们这里很穷,发展产业不容易。一个人富不算富,乡亲富了才算富。”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多年来,他为果农们无偿提供技术指导、组织营销,毫无保留地将所知技术传授给本地柑橘种植户,最忙的时候徐文科骑着摩托车一天要跑六七个乡镇。在徐文科的精细指导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乡所有的红桔全部改为清见,新店乡也成为全县“清见”之乡。

675634ce78a14b46a73de62f460460ef.png

徐文科免费给大家授课

由于苗木紧缺,徐文科于1999年初新建了中华果场,先后向近100户贫困户无偿提供苗木1万余株,极大地推动了清见产业的发展。2002年10月,徐文科带头发起成立了新店乡优质柑桔协会,并全票当选为会长。

在协会,为了提升清见的产量和品质,徐文科每年都要深入清见主产地免费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他毫无保留地向会员们传授合理修剪、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等栽培技术。很快,会员便遍布于眉山、乐山、资阳5市16个县84个乡镇。

2006年1月9日,徐文科成立了仁寿县清见果业专业合作社,对社员提供培训和帮扶。这年7月,徐文科也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着自己,一心一意为农户着想。凡是不敢轻易投资、家庭确实困难的,徐文科都是帮别人垫资,并同时提供技术和种苗,直到别人真正创收了、有钱了,再给他付种苗款。同时,他不仅解决困难农户的投资问题,更是一包到底,还帮助种植户做销售。就连一些年岁大一点的农户也在他的指导帮助下管理、疏果,实现年产1万多斤每亩的清见。

合作社在徐文科的帮扶带动下,果子越来越好、越结越多,产路销路越来越好,所产的“清见”也开始“腾云驾雾”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出国门,成为远销新加坡、越南、泰国等东南亚6个国家的畅销水果。

清见所产生的丰厚经济效益,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批又一批曾经的贫困户从贫穷走向富裕。很多农户依靠清见,修起三层楼的“小别墅”,买上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清见采摘那段时间,当地的信用社都是将银行的收款机搬到农户地里,一天下来要用坏几台机子。该乡当时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家有一亩园,收入过万元”。

随着全乡柑橘的种植覆盖,尝到致富甜头的新店人还到外面去流转了3000多亩的土地来种植,仅东桥一组就有200多人外出到广安、南充、达州等地流转土地,年收入100万的农户不低于100户。新店人们也过上了“坐在家门口数钱”的好日子。曾经的一片荒山,如今的万亩果园;曾经在温饱线上徘徊,如今过上有房有车的小康生活。

很快,“清见”柑桔也成为仁寿县广大农民新的支柱产业,全县柑橘种植总规模已达22.8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清见生产基地,先后获得“中国清见之乡”“中国优质柑桔(不知火)之乡”“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等荣誉称号。

如今,清见已遍布四川乃至整个西南,给种植户和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每次提到这些,徐文科都会自豪地说:“清见是从这里出去的!”

2015年,为整合市场和品牌创建工作,徐文科成立了四川橘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创新提出“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农户、大学生、返乡青年提供零风险就业和创业平台。疫情期间,很多打工的村民回家,看见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还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都不愿意出去打工了。

郑沟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粟立能因多次入狱,妻子离家出走,儿子还在读书,家中有个80多岁的老母亲,生活很困难。他出狱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村委会就推荐他返包徐文科公司果树进行管理,出走的妻子也回来帮忙。一开始,粟立能旧习不改,不服管,还威胁公司人员,徐文科就找他沟通谈话,帮助解决他的困难,鼓励他勤劳致富,让他跟着大家慢慢学、慢慢管理。现在,夫妻两人每年因承包果树管理、参与果园管理和土地租金年收入就达到8万多元,一家人过上了其乐融融的生活。如今公司已经帮助30多户精准扶贫户创业,其中5户还参与到公司的管理工作。

随着仁寿清见知名度的一步步打响,远在云南的“褚橙”公司也着手项目落户到仁寿。为了这个项目,徐文科跑遍全县,最后选中龙旺镇的齐心村作为公司的基地。  

徐文科顶着烈日与下雨,用一根木棍在满是10多米深的荒草荆棘山坡上探地形,常常是转进去半个小时后才能出来。鞋子穿烂了几双,裤子撕烂了几条,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进土坑,然后浑身打湿艰难地爬出来。3个月后,他亲自设计了一条80多公里的产业大道线路。

d1d8f45d0e0748f3bb9de6310628c0ba.png

徐文科的基地

6000多亩的荒山被开垦出来,种植上一棵棵柑橘苗,沿线的产业大道也通往大山的农户家门口。从前只有一条土路穿过村子,其余都是单向土路,村民在陡弯斜坡骑个电瓶车都是战战兢兢的,现在附近的村民们都开心极了,那些从来不走动的亲戚们也愿意来串门了。徐文科还利用山顶的坡顶设计修建了一个圆形的亭子,亭子下修了一个鱼塘,安装了地灌设备。长长的架子梯,灰色的观景台,站在亭子里,遥望四周,远山如黛,池塘泛绿,观光道像迷宫一样缠绕在种满各种柑橘树苗的土地间。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网红地,天天都有很多村民饭后走在宽敞的大道上,观赏花树,吹吹风,上到亭子望远,过上城里人的闲适生活。

30年了,徐文科没有休息过一天,就连89岁老母亲和自己的生日,都常常缺席,一家人也从没一起外出游玩过。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共产党员“吃苦是甜,吃亏是福”,他对每一片土地、每一棵树都充满热爱,遇到技术难题,他看见果子就有了信心。

30年的坚持,30年的努力,30年的付出,徐文科走到今天,他获得多达30多项的荣誉,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人大代表、眉山市首届农民丰收带头人、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他始终将共产党员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扬到极致,把对社会的贡献放到首位,让老百姓挣钱,让老百姓有收益,就是他最开心愉悦的事情。

站在观景台上的徐文科用手指着山坡下的柑橘园:“未来这里将成为全国农业示范园区,我要修建基地宿舍,打造乡村果园环境,吸引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来创业,自己当老板,承包果园,共同致富。你看对面那条河,我要打造一段用来漂流,那里,我发现了一个隐藏的睡佛,我要在它肚脐上建一个观景台。有时我想到一个设计,兴奋得怎么也睡不着,哈哈哈!”

远处那云雾缭绕的睡佛山,被云层缝隙里漏出的阳光,披上了温柔的软甲。56岁的徐文科那张黝黑的脸颊上泛起一团光晕,他从心底漫出的笑声也在山顶久久回荡……


作者简介

彭燕 ,笔名风吹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眉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仁寿县作家协会秘书长。供职于仁寿县文林街道北街幼儿园。爱好散文诗歌创作,作品散见《星星诗刊》《四川教育》《巴蜀史志》《对话东坡》《橙黄橘绿:眉山青年作家作品选》《东坡山水里的光影》等刊物。曾获《星星诗刊》首届“苏东坡杯”全国散文诗大赛优秀奖;《巴蜀史志》庆祝国庆70周年征文一等奖;四川省“河长制”征文二等奖;四川省庆祝70周年群众文学征文优秀奖等。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