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5-05-28 18:00:05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郑望友‖对沐川两起农民暴动的回顾与思考

作者:郑望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17 10:03:52 浏览次数:491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对沐川两起农民暴动的回顾与思考

郑望友

一、沐川的两起农民暴动概述

1930年2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四川革命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四川省委多次指示各地党组织积极发动农民,开展抗捐、抗粮、抗租、抗债斗争,争取群众,建立游击队,进行武装斗争。中共嘉定中心县委选择沐川舟坝、高笋、凤村等地作为组织游击战争的地区之一,派军科委员梁祚超和共产党员段棋臻到舟坝、高笋、凤村开展党的工作,先后建立舟坝、高笋两个党支部。1935年1月,中央红军转战云、贵、川边境,中共四川省委要求在白区工作的同志发动武装斗争,接应中央红军,牵制军阀后方,以利红军长征。沐川的两起农民暴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一)天宝山农民暴动

1935年1月上旬,嘉定中心县委兵运委员赵启民化名张啸涛到高笋、舟坝,统一领导两个党支部,要求积极发展各种组织,准备发动游击战争,牵制敌军,接应中央红军。赵启民白天往返于舟坝和凤村,靠卖米维持生活,夜间到炭厂、农村发动工人和农民。高笋、舟坝的党组织和党员,在各自负责的地方发动群众,还编了12首反映农民疾苦的歌谣,启发农民的觉悟,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团结起来抗捐、抗粮,发动武装斗争,接应中央红军。

1935年2月23日,西甲甲长刘泽高在凤村乡隆兴村隆兴寺(现属利店镇)召集农民开会,催交捐款,共产党员胡立本、刘本昭等4人趁机前往了解情况。此时,适逢利店区团部派出的两名区丁前来收款,农民纷纷陈述捐税太多、太重,无力缴纳。胡立本等立即进行宣传,历数国民党对农民的压榨,号召大家抗捐抗税。顿时,群情激愤,捆绑了两名区丁。胡立本、刘本昭等随之商议,决定借机打出“川南工农红军游击队第四路纵队第五小队”的旗号,宣布武装暴动,号召大家拿起刀矛、土枪、土炮等武器,准备对付区、乡丁的攻击,截击经凤村回利店的区团长肖善之。随后,有五六十名参加暴动的群众集中到转角庙,由胡立本部署防御和警戒。

后来,因为看守不严,一名区丁挣脱绳索逃到凤村,向乡公所报告了情况。乡长肖华春大为惊恐,急令师爷书呈利店区团部,同时派人去关上(时属仁里乡,现属武圣乡)向肖善之报告。肖善之闻讯后火速回利店,命令精选中队连夜出击。队长李镇波率队赶到凤村,派民丁中队长刘泽安带一个班的乡丁和两名区丁先行,探查虚实。在凉水井碰上暴动队伍第一道警戒,软硬兼施劝散了警戒人员,顺利占领了阵地。

2月24日黎明,双方战斗正式打响。精选中队从正面扑向转角庙,乡丁从旁助攻。暴动队伍用土枪、土炮回击敌人。由于暴动队伍力量薄弱,而且准备不够,仓促上阵,难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只得边还击边撤退,最后分散躲藏于山野草丛之中。敌人搜山,胡立本、张兆延、袁公和被捕,暴动以失败告终。

(二)高笋农民暴动

1935年2月下旬,赵启民得知天宝山农民暴动失败的消息后,要求各地更加谨慎、秘密些,抓紧发动群众、培养骨干、建立组织,高笋乡受到教育和发动的农民有300多人,觉悟较高的加入了农民协会,建立农协小组20多个。群利炭厂近百名工人被发动起来,筹建了“炭业工会”。

4月中旬,赵启民听说中央红军已入川,即找党员段玉章、张玉清、朱成之等人商议,决定成立“川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和“四川第四路红军游击队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武装起义。随后绣制了红旗,刻制了印章,发动部分农民捐献烂锅废铁打造刀矛,草拟和缮写了布告和标语。

准备工作就绪后,赵启民召集舟坝、关上、青龙、杨村、高笋等地代表开会,正式成立两个委员会。“川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委员25名,由张玉清任主席,钟复兴、费熙延任副主席,朱成之任秘书。“四川第四路红军游击队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6名,由赵启民任主席,王正海任副主席。军事委员会设政治部,辖两个大队,由总指挥赵启民统率。在进行组织准备的同时,还做了一些军事准备。赵启民担任教员,对部分骨干讲授一般军事常识,进行射击训练。争取少数保丁,掌握了六、七支团枪。

凤村天宝山发生农民暴动后,国民党地方当局及土豪恶霸就怀疑高笋、舟坝有共产党活动,派人暗中监视。4月下旬至5月初,高笋乡团总、副乡长李如珍数次派保丁到群利炭厂捉拿进步人士,并命令各保长准备好团枪,形势十分紧张。当时,正值春耕生产,贫苦农民缺粮缺种,加之国民党地方当局加紧催收苛捐杂税,农民怨声载道。

5月7日,赵启民、段玉章会同舟坝、高笋党支部党员找来一些骨干,共同研究形势,决定继续发动农民抵制捐税。

5月9日,赵启民、段玉章等10人再次开会研究武装起义问题,决定5月20日举行起义,打击主要目标是地主李如珍家和高笋乡公所。如果暴动成功则乘胜打击舟坝、黄丹等地敌人,迅速壮大红军游击队、扩大游击区,带领部分队伍参加中央红军;暴动失败则退守金台山,建立根据地等。会议快要结束时,得知在汤家岩发动群众的农协小组长刘世友被乡丁逮捕,将于5月11日解送沐川的消息,当即决定将起义时间提前到5月10日。随后安排部署力量,确定行动路线。

5月10日拂晓,暴动队伍100多人集中于高笋黄角坡,分为两路同时行动。一路约 60人由张玉清率领进攻高笋场。乡公所得知消息后,全部人马仓皇逃往乡公所以东三华里的平顶寺山寨,暴动队伍顺利占领乡公所,救出刘世友,张贴了“两个委员会”的布告及大量标语,进行革命宣传,随后撤至乡公所以西两华里的火林冲待命。另一路40余人由张子林率领围攻地主李如珍的家,起义队伍攻下碉楼,活捉老地主李俊山,缴获全部枪弹和土炮,尔后押着李俊山到火林冲会师,但李如珍脱逃。两路起义队伍会合后,赵启民、张玉清等分析形势,决定做好迎击反动武装进攻和退守金台山的准备,部署了警戒,安装了土炮。李如珍逃到黄丹后,向区团长杨九光报告了情况,杨九光立即率区团队前往镇压,不断开枪鸣号,暴动队伍据守阵地组织还击。敌人改用包围战术,向暴动队伍发起攻击。在强敌面前,暴动队伍边打边撤,最后被冲散躲进了深山密林。敌人轮番搜山,朱成之、李桂龙、何安宾等相继被逮捕,高笋农民暴动也以失败告终。

二、暴动失败的原因分析

天宝山农民暴动和高笋农民暴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有的在暴动中壮烈牺牲,有的被逮捕残害致死,有的被迫流亡他乡,很让人痛心与惋惜。哪怕其中一起暴动获胜,沐川的革命历史都将改写。查阅资料发现,这两起暴动失败并非意外,那些年各地农民暴动几乎都失败了,失败原因大同小异。笔者谨以沐川两起农民暴动为例分析失败原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组织和发动群众不充分。先谈天宝山农民暴动。利用区团部催粮,群众情绪激动之机,发动农民暴动无可厚非。但暴动队伍人数十分有限,连两名捆住的团丁也守不住,被逃脱报告引来反攻,因人数有限,失败成了必然。再看高笋农民暴动。如果组织者能总结天宝山农民暴动失利的教训,最大限度发动群众,将黄丹区公所周边群众也组织起来,即能集中力量攻下并占据乡公所,作为阻击敌人的阵地,又能制约牵制黄丹区团部的兵力,如果区团部重兵出击,黄丹群众可以对区团部发起攻击,让敌人顾此失彼,甚至两面失守。正因发动群众不够,仅靠100余人的队伍与强敌对阵,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二)暴动队伍武器装备落后。20世纪30年代的农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是他们的生活写照,拥有刀耕火种的简单农具,缺少与政府武装斗争的有力武器,提前准备的武器多数是镰刀、斧头与长矛,土枪、土炮十分有限。而旧政府和地主土豪不光兵丁众多,武器装备也相当精良。两起农民暴动,都是乘敌不备情况下的短暂小胜,随着敌人的反击,暴动队伍便兵败如山倒。如果暴动队伍能截获一定数量的枪支弹药,便拥有与旧政府武装抗衡的底气,也不至于攻陷乡公所后赶快撤离。

(三)未与红军形成有效策应。无数战争告诉人们,单兵作战不仅难以取胜,也很难巩固战果,联合作战既可各个击破,还可以牵制敌人。如果暴动队伍能与红军部队取得联系,即使不能共同发动进攻,至少在暴动失败后可以投奔红军,不至于逃窜深山、流亡他乡。一旦获胜,即可迎接红军建根据地。在没有策应的情况下,就算暴动获胜,也难以抵抗旧政府武装聚众围攻,最终依然是失败。当然,从客观上讲,并非暴动队伍不与红军队伍联系,是当时通讯条件所限,连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都不知道红军大部到了哪里、将去何方,何况农民暴动队伍呢?历史不能改写,如果只是假设。

(四)缺少有斗争经验的将才。2月初接到组织游击队,迎接中央红军的指示,仅20天左右发起天宝山农民暴动,组织者富有革命精神,但缺乏斗争经验。事前没有精心准备,组织者参与者都是仓促上阵,被绑团丁的脱逃就反映出临阵组织不力。高笋农民暴动组织者汲取天宝山暴动失利的教训不够,虽然在应对反击、战后出路等方面作了一些安排,但仍然显得简单草率。如果能事前策反部分团部人员作内应,“窃取”枪支弹药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发动群众既围歼又打援,联络各地同时发动暴动,尽可能与红军部队取得联系,如此这般、多措并举攻陷各地团部,没有了旧政府武装力量,地方恶霸也成不了气候。正因缺少有斗争经验的指挥者,失败在所难免。乐山境内4起农民暴动悉数失败,都不排除有斗争经验不足这一重要原因。

三、暴动失败带来的启示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耀古今。我们回顾农民暴动这段历史,不仅要学习弘扬先烈们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还要倍加珍惜革命者浴血奋战为大家换来的美好生活,更要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有益养分。笔者认为,两起农民暴动能给人们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革命事业的根本保证。两起农民暴动的组织者胡立本、刘本昭、张玉清、朱成之都是共产党员,但那时的党组织力量十分薄弱,到1935年春,沐川仅有舟坝、高笋两个党支部和10名共产党员。正因为缺乏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培养骨干、带领队伍、统筹谋划、组织协调等极为不力,临时拼凑的队伍与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较量,失败既是自然也是必然。相比红军长征中的力挽狂澜、汶川地震中的抗震救灾、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哪一项伟大胜利不是党坚强领导的结果呢?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武装夺取政权,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在百年探索中创造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全党上下、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上下一盘棋,全民拧成一股绳,才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才能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全面进步。

(二)准确研判形势是推动工作的先手棋。《孙子·谋攻篇》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无论搞革命工作,还是抓发展建设,都要“不打无准备之仗”,凡事做足调研,提前谋划,正确研判自身与工作对象的力量对比、优势弱项,根据难易程度、利弊得失,集中优势力量克敌薄弱环节,才能闯关夺隘勇往直前。正是如此,大到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小到调解群众纠纷,开展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应该正确树立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加强调查研究,谋划工作举措,明确应急预案,调动积极因素,消除不利影响,有的放矢工作,随机应对变化,推动目标实现。

(三)依靠和发动群众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伊始就笃信这一信条,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淮海战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历次大灾大难面前,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坚定不移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纵使在“困扰全球”的新冠疫情面前,我们党紧紧依靠和发动群众,从容交出了一份惊艳世界的“全民战疫”满分答卷。从农民暴动失败中,我们看到了组织动员群众不力的危害性,知晓了依靠群众和发动群众的重要性。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远离了硝烟和战争,需要解决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做的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好差事”,不紧紧依靠和发动群众,还能依靠和发动谁呢?作为党员干部,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树牢宗旨意识,走好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激发人民群众创造伟力,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作者单位:沐川县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