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富民兴村】7年 乡村非遗孵化记‖吴亦铮 余力 刘鲁

作者:吴亦铮 余力 刘鲁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7月14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3-08-17 15:41:46 浏览次数: 【字体:

7年 乡村非遗孵化记

吴亦铮 余力 刘鲁

伍茂源,成都吾乡乡村创业孵化器执行董事,2023年6月获评“2022成都非遗十大人物”“‘蓉城先锋’党员示范标兵”。伍茂源为蒲江、邛崃、金堂、新津、泸定、名山100多个乡村提供专业的社区营造和创业支持服务;支持数十名返乡青年成功创业,并被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推动蒲江箭塔村从寂寂无闻的边缘村落向文创社区转型;推动藕塘村乌木泥水稻传统种植技艺成功申请“非遗”;“以塘坞为文化枢纽的营造计划”撬动铁牛村引进70位新村民。

引子

从成都市区向西南一路前行,周边景色渐渐从平原变成起伏的浅丘,从林立的高楼变成葱茏的林盘,从来去匆匆的行人变成安闲的村民……距成都市区90公里外,与雅安市名山区仅一山之隔的这座小小村落,名叫箭塔村。

箭塔村遍布青绿的茶园、挂着沉甸甸猕猴桃的果园,村边竹林影疏、清溪浅浅,三五民宅掩映在树林间,保存着纯正浓郁的川西田园风。站在箭塔村口向北眺望,视线尽头是苍莽的群山、缭绕的云雾,大雪山神秘巍峨,仿佛一道坚实的屏障,守护着方圆几十公里的居民,百年、千年……或许正因为大雪山的守护,山脚下这片热土才会形成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诞生无数美好的故事。

从名气来说,箭塔村相比邻村“明月村”可谓远远不如。明月村从2008年开始变身,短短数年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文艺人才,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高地,还入选“十大中国最美乡村”。箭塔村却一直没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眼见着与邻居差距越拉越大,箭塔村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直到2016年,村里来了一位“猫”书记,这成了箭塔村蜕变的“起点”。

七年过去,箭塔村变了。

就在2023年的成都市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箭塔村的曾燕芬(曾姑妈)成为幺妹灯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而箭塔年猪祭成功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调动本土文化记忆写村歌、建村歌合唱团,村民自拍小电影;蒲草编织研习班、“幺妹灯”暑假班……来的不仅是箭塔村民,还有隔壁镇、隔壁县甚至成都市区的游客。是的,箭塔村的非遗文化活动简直停不下来。

箭塔村,我回来了!

“我叫伍茂源,网名猫太郎,因为在村里做了两年的第一书记,村民们都喜欢叫我‘猫’书记……”这是曾被CCTV农业农村频道报道的纪录片——《村里来了“猫”书记》。看着笔者手机中的这段视频,伍茂源的眼眶渐渐红了起来。

这部纪录片,伍茂源每次看都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和无声的感叹。哪怕到了今天,他早已经不是箭塔村的第一书记了。

看着视频,他的思绪渐渐飘散,来到了5年前……

那是2018年9月底,那时的伍茂源已被失眠困扰了两个多月,每晚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总是难以入睡,一闭上眼睛,就是箭塔村的山水、田园、村民,还有之前的两年时间里,箭塔村肉眼可见的改变。

窗外的夜已经深了。他拧开卧室的灯,戴上眼镜,坐到了书桌前,深吸了一口气,开始奋笔疾书。写到一半,又停下了手中的笔。

他写的是一封辞职报告。他要放弃的工作——成都市政协办公厅主任科员,而在不久前,他才被评为“成都市优秀第一书记”。

“如果我妈知道我要辞职,肯定得闹翻天!”伍茂源蓬乱的头发被昏暗的灯光映在墙上,如野草般杂乱且倔强,也契合他此时的心情,杂乱而烦躁。一边是稳定的工作,一边是对乡村一线工作的热爱,交织在心头,百味杂陈。

“如果在现有岗位上继续干下去,我还能干多久?三年?五年?十年?”伍茂源不断在心底与自己对话。“十年后箭塔村会是什么模样?之前的年猪祭、幺妹灯还在吗?大家还会像现在这样,把村当家,积极参与村内事务吗?”

想着想着……伍茂源又动笔了。“那就辞吧!”

辞职,对伍茂源来说实在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任满后,他想留在箭塔村。回到成都两个多月,曾经睡眠质量很好的他,每晚熬到两三点才能浅浅入睡。

写完辞职报告,他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这一晚他睡得很香。

当然,辞职报告交上去后就炸开了锅。领导、同事、亲戚、朋友,不理解、不支持。母亲一次次与他谈心、争吵,希望他放弃这个“不理智的决定”……

2018年10月10日,伍茂源在朋友圈晒出一张照片,上面是两份文件,一份是五年前的公务员录取通知书,一份是离职证明,“不再担任市政协办公厅主任科员职务及公职”。

他背着那个略显陈旧的背包又站在了箭塔村村口,村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事,迎向那个熟悉的身影。这时的伍茂源也伸开了双臂:“箭塔村,我回来了!”

这娃会不会是个盗墓的?

箭塔村地处蒲江县西部,之所以得名箭塔村,是因为有一座古塔,据考证可能是唐宋时所建。古塔塔形似箭,附会诸葛亮“桥是弓,塔是箭”,称为箭塔,老百姓俗称“蛮塔子”。箭塔高4米、宽两米,原为七级,现残存四级,每级四面均设小窗三个,圭形龛1个。堪称奇迹的是,这座呈“倒三角”形状的箭塔看上去摇摇欲坠,却历经千年岁月,数次地震都不倒。

2015年8月,第一次在微博上看到箭塔,伍茂源就被吸引并留言:“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没想到随意的留言,却在冥冥中让他与箭塔村产生了某种牵绊。

2016年6月,成都市推行第三轮第二批精准扶贫帮扶,伍茂源来到这个成都市最边远的村落,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眼里,28岁的伍茂源长相稚气,说话斯文,完全像个学生。伍茂源热情地向村民建议选择肥料、土壤改良,有人回应:“你说你是推广技术的,我们觉得你是卖肥料的。你说这样施肥更简单、效果更好,卖肥料的都这样说。”

好心推广农业技术,却被村民误认为推销化肥,这让伍茂源有些挫败感。但他没有气馁,开始了自己的“田野考察”。

大夏天的太阳明晃晃地照着,很毒辣。村民们在树荫下纳凉,看见伍茂源骑着自行车在田间地头穿梭。如果只是打转,村民们最多觉得“这娃有点‘神’”,怪异的是,这娃好地方不去,最爱往古坟堆里钻,一钻就是一天,有时候大晚上还看见他在那里抄抄写写。

村民们私下议论:“这个啥子书记是不是歪的哦?像盗墓的贼娃子!””

伍茂源当然和“盗墓”八竿子打不着。作为岳池县文科状元、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四川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他发现隔壁的明月村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主打的就是“文化牌”。箭塔村作为成都市的相对贫困村,缺的不是钱,是信息,是思维观念的更新。村民普遍认为自己这地方边远、穷,隔壁“富邻居”让他们“羡慕嫉妒恨”。他们老想着有个大老板来投资,一下子改变这里的面貌。

伍茂源觉得,必须从培养村民的文化自信入手,激发他们爱自己的家园,有热情来建设,同时必须改变一盘散沙的局面,要抱团发展。

伍茂源梳理考证了箭塔村的文化资源,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沉淀的地方:隶属蒲江县甘溪镇,地处南方丝绸之路节点、曾是唐代重要军镇、陆羽亲点的茶叶产地、宋代的国家铸币厂所在地、明清时期有着“南丝路阳关”之称的官方驿站,村里还有明代古井、清代水利工程等历史遗存。最重要的是还有一座千年箭塔。“这些隔壁子可没有哟。”村子周边,还有大片马尾松林、茶园,村里还有传承千年的蒲草编织手艺人、中草药世家和制茶手艺人。

守着这样一块宝地,如何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呢?伍茂源决定,先把村里的人才找出来,大家聚拢来想办法。他每天都在村里转悠,找人聊天。村民的浓重口音让他发蒙,3个多月后才算听得懂。

就这样,伍茂源找到了很多村民的特长和潜力,当中有养猪能手曹春枝、手巧善编织的罗仪梅、知名中医周先才、农民作家卢树盈、唱“幺妹灯”的曾燕芬以及返乡企业家宋伟……这些原来在自己领域“小打小闹”的散人,伍茂源给他们规划了一个“搭伙求财”、共同推动村子发展的愿景。

“年猪祭”?得行!能整!

与村民渐渐混熟的伍茂源开始思考前方的路具体该怎么走。乡村经济发展有很多现成的参考模板,比如打造村集体经济、干部通过自身资源为乡村商品找销售渠道,或者是借助优美环境、发展特色化民宿等。

“这些路子适合箭塔村吗?”虽然有成功的先进经验摆在眼前,伍茂源总觉得还欠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伍茂源苦思良久,终于得出了答案,那就是“个性”!

如果大家都走相同的路,最终只能是同质化的“卷”,而且当资源和渠道逐渐衰减,这种模式也难以持续发展。

“怎么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化乡村经济发展道路呢?”伍茂源最开始想的,是举办一场“腊肉大赛”来吸引人气。腊肉对中国人来说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份记忆、一份乡愁,而在中国腊肉的谱系中,川西腊肉更以滋味独特而闻名。

当伍茂源兴致勃勃地将新点子与村委会商量时,大家反应冷淡。搞了半天宋伟才说:“腊肉比赛本质上是个比赛,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谁愿意比别人差呢?”

伍茂源这才认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同时也认识到,举办一场有特色的活动来吸引人气和流量,这个思路是正确的!

那到底举办什么活动呢?这时老支书高永强说了一个新思路:“以前每家每户都要养猪,过年会杀猪祭祀,结束后还会吃年猪肉,吃不完的再做成腊肉……”

“年猪祭!”伍茂源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这三个字。他曾在日本岐阜县参加过一次“高山祭”,当地将本地文化巧妙融入祭祀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相当高的影响力。

“将箭塔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借着年猪祭的形式呈现,如果做成了,个性化目标不就达到了吗?”

“年猪祭”的点子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行!”能整!”

于是,伍茂源和箭塔村的干部、村民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你出500元,我出1000元……

2017年1月21日,第一届箭塔村“年猪祭”正式拉开帷幕。那天计划邀请200位城里客人,结果来了1000多人,当中有一位乡村旅行作家,游记发到网上,有7万多人次的阅读量。之后咨询“年猪祭”的成都人、外地人络绎不绝。

首届“年猪祭”的成功让箭塔村一炮而红,拉动了其他农产品的销量,最重要的是让村民发现,不靠大老板,用村里自己的资源就能行!

到2023年,箭塔村的“年猪祭”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从最初请200人吃饭1000人参加,到请350人吃饭上万人参加,“年猪祭”已成为箭塔村的品牌,成为省级“非遗”。如今的年猪祭不仅有地道的乡村“九大碗”,还有赏幺妹灯、吃泡汤、逛集市、玩趣跑等传统文化旅游项目,当地的生态猪肉、雷竹笋干、柑橘、鸡蛋等乡土特产销量也节节攀升。2021年箭塔村入选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

伍茂源渐渐从台前走到了幕后。7年前,他是年猪祭的发起人,现在他说:“这场盛大的活动,是箭塔村村委会和社区发展中心的骨干们群策群力搞出来的,我在里面的作用越来越小,却越来越高兴。这是我最渴望的状态。只有村民成长起来,自我治理,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村民也能过上有尊严可持续的美好生活。”

“非遗”全面开花 带来乡村新流量

2020年,伍茂源和一众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箭塔村创建了成都吾乡乡村创业孵化器,为周边村子进行“社区营造”,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规划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可行性发展路线。

“社区营造”这个词听起来有些抽象,伍茂源在实践中有了新的理解:“汇集社区内的各种资源,群策群力共同打造更富活力的社区、更适合社区发展的经济模式。”

“再简单点说,就是大家一起齐心合力,找到赚钱方法,把日子过得更好。”懵懂的村民听到伍茂源这么解释就明白了过来,竖起大拇指说:“猫书记,你说啥子就是啥子,我们听你的!”

“不要光是听我的啊,要大家一起想办法,一起做事情!”村民的淳朴让伍茂源很开心,这也是他留在箭塔村的原因。如今,村民们逐渐不再需要他“搀扶”着前行,他们学会了独立运营公众号、拍网络短视频,还会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

在“猫”书记带动下,大学生曾程耀从重庆一家制药厂离职回乡,把自家住宅改造为民宿,取名“山茶花舍”,还在临溪河边种植了几亩生态茶叶,植茶,制茶,亦品茶;

心灵手巧的编织能手罗仪梅成立了织女艺美织绣农民合作社,带领一帮姐妹恢复并创新了传承千年的蒲草编织技艺,她们编织的蒲草茶席,曾受邀到澳门参加“亚洲嘉年华”展出;

祖传中医周先才,在家里的林间地头栽种中草药,把家变成一个百草园,他自己成为一部植物百科全书,经常前往成都,以中草药为切口建立城乡连接;

多年来一边卖水果一边坚持写作的卢树盈,十年来获奖无数,现在她建起了乡村作家工作室,以家乡人、家乡事为题材,自写剧本、拍手机电影,邀请村民和外来客人当演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家乡。村民爱去她的书屋看书、听讲座,这里成了十里八乡的文化“高地”……

不仅箭塔村的“非遗”全面开花,在伍茂源团队的主导或参与下,隔壁藕塘村的乌木泥水稻传统种植技艺、王店村的牛儿灯也完成了非遗的申报,这些附带文化属性的特色项目,将成为当地乡村振兴路上极具活力的发展节点。

羌族陶器、羌族银饰是伍茂源引进的非遗项目,此外还引进了成都漆器、海安剪纸等非遗在箭塔村异地传承或驻留创作,策划金山坡非遗双创聚落、构建非遗青年创业主题社区,联动社会各界,关注非遗发展。这一切,为这一带的村庄带来了新的流量,也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增加了新亮点。

后记

摸着“2022成都非遗十大人物”奖状,伍茂源百感交集。

七年前的他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面对的是落后的乡村、村民的怀疑、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的扶贫工作。七年过去,他的头上悄悄染上了白发,身形更为瘦削,但换来的是越来越好的乡村,是村民的信任,还有亲身参与这个过程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有人问我,你后悔不后悔?我的答案是,目前的生活,是曾经的我向往的生活,这里有我的诗和远方,也有我的事业与使命。”

“有人问我,想不想过城市的生活?我的答案是,身处乡村,扎根乡村,很安心也很舒心,至于城市,有时间回去体验一下就够了。”

“还有人问我,未来怎样?我的答案是,我们的乡村保存着最纯粹的文化,这里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对乡村文化底蕴的不断发掘,相信乡村生活会更加美好,城里人也会在这里寻找到曾经失去和遗忘的记忆。这种对于文化的奔赴,是双向的。”

采访结束,我问了最后一个问题:“现在你的家人还反对你扎根乡村吗?”

伍茂源脸上笑容更浓了。“现在他们已经规划来箭塔村养老了,今天才带他们去村里新村民家里做瑜伽、针灸。家人群里我常回复他们幺妹灯表情包,这是我们开发的非遗文创新产品,你也可以下一套哦!”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7月14日第8版

作者:吴亦铮 余力 刘鲁(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来源: 《成都日报》2023年7月14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