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艺术】共和国音乐界中的常青树——方青访谈录(下)‖岳永赋

作者:岳永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8:15 浏览次数:554 【字体:

共和国音乐界中的常青树

——方青访谈录(下)

岳永赋

方青

地震中的大爱者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那天,方青和朋友赖维君组织歌友在成都市人民公园“激情广场”唱歌,第二天看了电视后才知道是汶川发生了八级特大地震。方青在看到有关地震的报道、部队官兵和志愿者的救人场面、国家主席和总理及各级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慰问灾民的情景后,被感动得不断流泪,其情景深深地震撼着她。她想到自己是个花甲老人不能亲临前线去当志愿者,但可以用自己的笔尖来歌颂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于是,她立即拿起笔来边看电视、边哭、边写,一共写出了十余首有关地震的歌词。这些歌词非为矫揉造作,而是发自一个老人的心声,是对那些遇难同胞的哀思,是对那些部队官兵和志愿者的褒扬。

5月14日这天,方青接到成都市文联的电话通知,便立即“打的”到了市文联。当文联领导看了她交来的歌词《爱在传递》后,连连赞许,便立即交给旁边的作曲家刘中昭进行谱曲。刘中昭将歌词拿在手中边读边哼着,一会儿时间,便激动地对方青说道:“方老师,我的旋律已经出来了!”当天下午,省、市音协及四川音乐学院有关人员在大慈寺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有关地震歌曲的创作事宜。过了几天,方青写的《爱在传递》歌词由刘中昭作曲、邓芳丽演唱进行制作。另外,方青创作的其他歌词如《抗震救灾进行曲·赖维君曲》《废墟里有只小手·赖维君曲》和《四川人别趴下》《舍生忘死铸忠诚》分别进行演唱或发表。其中,《爱在传递》《废墟里有只小手》为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收藏。方青和赖维君等同仁曾在成都市人民公园教唱《抗震救灾进行曲》这首歌,有上千人学唱,让这首歌曲的大爱精神很快传递到四面八方。当时,有很多地方请她和赖维君去教唱这首歌,频频受到好评。他们还组织了一百六十人的大队伍去有关单位参赛,获得了特等奖。随之,重庆、广东、山东、山西等电视台都先后播放了这首《抗震救灾进行曲》,还派出人员去采访方青。在上级部门安排下,方青等人带领着“激情广场”的189名歌友到都江堰市灾区进行慰问演出,同时向灾区学生捐献了书包等学习用品;并捐款购买食品慰问了昆明特警部队,表示四川人民对他们的衷心感谢。

地震后的第七天,也就是5月19日下午两时二十八分,全国人民为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进行沉痛默哀。此时,方青和赖维君等人联系了成都市音协、四川省慈善总会,发起“激情广场”的歌友们和成都市老协玻璃分会会员进行现场捐款活动,共筹得捐款12000余元。在捐款的人员中,有一位91岁的老人捐款一千元钱,还有一位捐款200元的93岁老婆婆失声痛哭,怨恨老天的无情、悲号冤死的亡灵。顿时,整个“激情广场”被大爱的气氛笼罩着,充满了浓浓的《爱在传递》:

“呼啦啦,天崩地裂,地动山摇!温暖的家在哪里?美丽的学校在哪里?噢,家园成了平地;噢,学校成了废墟。巨大的伤痛啊,连着千百个我和你。来了亲人解放军,来了救星好总理。电波频传,爱心涌向灾区;相互温暖,无所畏惧。公路上搭起了人墙,有一个婴儿诞生在这里。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百倍努力、百倍努力;我们手挽着手,我们团结在一起;紧握住温暖的手,我们把生命给了你!众志成城,同心协力,我们把爱心给了你。天灾无情人有情,千千万万爱心在传递、在传递!”

中非友谊的音乐使者

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了全国,也震惊了世界,许多国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许多华侨、企业家纷纷解囊相助。为感谢这些无私援助的大爱精神,应坦桑尼亚中非商会副会长李忠先生邀请,作为重灾区的北川决定派出“羌乡美”艺术团前往东非的坦桑尼亚国进行春节联欢暨感恩演出。其主题就是“四川感谢你”,回报世界人民,尤其是坦桑尼亚的华人、华侨对灾区的大力支援。这支15人的团队,由田开永为团长、方青为副团长带领,于2011年1月21日从成都登机启程。

田开永、方青率领的“羌乡美”艺术团的主要目的地是坦桑尼亚国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他们到达时,受到当地华侨、民众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中国驻坦大使刘昕生的重视和接见。1月26日,“羌乡美”艺术团和中国海南公司的部分职工进行欢度春节的联欢演出,同时参加演出的有中非商会的其他公司,也有本地的一些文化团体,还有坦桑尼亚军乐团。除应到的人士外,出席观看文艺演出的还有大使刘昕生、文化参赞、军事参赞及他们的夫人。“羌乡美”艺术团演出了羌乡原生态的山歌及民歌对唱、羌笛、羌鼓舞、尔玛舞、男女二重唱《康定情歌》、合唱《羌藏感恩歌》《四川感谢您》和独唱《太阳走出来的羊角花》等节目。整个会场洋溢着中非友谊的热烈气氛,连连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据方青讲,他们在既定行程和刘昕生大使的安排下,又进行了几场重要演出和参观活动:

1月28日,方青他们的艺术团被邀请到中驻坦大使馆演出。在鲜艳的五星红旗映照下,看到横幅上“聚焦在非洲,坦桑过大年”的十个汉字时,方青等人倍感亲切、温暖。演出节目渲染了四川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情谊。

1月29日,方青团队被邀到达市的火炬广场演出。广场上聚集有中国人、非洲人、白种人和印巴人等。观看演出的除了刘大使外,还有坦国副总统等官员。演员们带着“四川人民感谢您”的深情厚谊,再一次将“羌乡美”的歌舞展现在异国人民面前。

在刘大使安排下,方青团队到了达市的一个海滩上参观“风筝节”,又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为大家演出了一些节目。在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风筝中,有一架几十米长的风筝更惹人眼目,通红的身体在蔚蓝色的天空中翱翔,真像一条“中国龙”似的,团员们看见都感到无比的欣慰。

方青他们还瞻仰了“中国专家公墓”,这个公墓埋葬着曾在修筑坦赞铁路时因公牺牲的69名中国人。但愿这些同胞的热血和生命永远养护着中非人民的友谊之花。

30日上午10时,坦桑尼亚文化部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方青团队应邀派人参加。会上,坦国文化部部长谈道:“这次火炬广场的中坦联欢演出非常成功,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要持久发展,中非之间互相学习,增进了解与共识,促进两国友好关系!”

2月5日,田开永、方青带领的“羌乡美”艺术团圆满地结束了这次非洲之行,将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留在坦桑尼亚土地上,又把坦国人民的美好祝愿载回了祖国大地。“羌乡美”艺术团这次非洲之旅,作为副团长的方青来说是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也彰显了方青音乐方面的天赋和才能,不愧是一位跨越国际长廊的音乐使者。

2018年7月,方青、李忠作词,施其仁谱曲《走进非洲》这支歌曲,参加了“一带一路中坦文化节音乐会”开幕式演出,并由“成都小草合唱团”演唱。此为第一届中坦文化节主题音乐会,由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和中坦友好协会主办。演出地点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国家博物馆大剧院,受到在场观众一致好评和坦国人民衷心拥护。方青能有这样的非洲之行,又一次上演她的歌曲,既是成都人的骄傲,也是四川音乐界的骄傲,更是中坦友谊桥梁永驻青春的骄傲。

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四川省盐源县的左所和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交界的群山丛中,有一个非常秀丽的高山湖泊,这就是著名的泸沽湖,当地摩梭人叫它“谢纳米”(母亲湖)。泸沽湖的名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闻名全国、世界,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关于摩梭人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纳西族的一支,有人说是蒙古族的后裔,有人说是青海河湟一带不断南迁的古西羌人等等。摩梭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那就是“走婚”,到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母系社会形态,有“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之称。怀着这些好奇和谜团,方青曾两次踏入泸沽湖,去见奇、去探秘、去采撷关于泸沽湖的文学素材。

方青的第一次进湖,是与作曲家王首先同行的,他们去的主要目的就是收集有关泸沽湖的民歌素材。他们从成都出发,经西昌、盐源,再向泸沽湖进发。途中,他们遇见一位会唱歌的年轻人,名叫喇友抓。喇友抓是泸沽湖中学的一名教师,他这次是带着二十来个学生到盐源县演出,能与方青和王首先相识可谓缘分。因为,喇友抓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摩梭歌手,歌声粗犷、旋律优美,带着浓浓的原生态味道。所唱歌曲内容是表现爱情、走婚风俗、划船情韵、转山小曲的摩梭民歌,令方青二人听得连连叫好。可以说喇友抓的出现,是为方青二人铺平了去泸沽湖的道路,打开了摩梭音乐的第一扇大门,也为方青第二次进湖提供了巨大动力。

话说回来,他们到了泸沽湖后,在喇友抓陪同下,坐上猪槽船,游览了泸沽湖及周围的小岛。湖水呈深蓝色,有的地方泛出碧绿,小鱼儿在船的周围游来游去,显得无忧无虑。小船在草海中穿行,不断听到有姑娘、小伙的歌声传了过来,就是见不到人影,不知他们躲藏在何方何处?一片片海菜花在湖中飘荡,不远处的青山白云倒映水中,似乎觉得小船就是在云中飘行。泸沽湖真美,直教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他俩应邀到喇友抓家中做客,受到了热情招待,喝的是主人自制的苏理玛酒,吃的是本土味的羊肉、鸡肉等。喇友抓没有妻儿,家里大多是女性,这也印证了摩梭人走婚的特定风俗,确实是“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的又一见证。

他俩参加了篝火晚会,又一次耳闻目睹了摩梭族人的许多舞蹈、音乐、歌曲,真是别有洞天,令人耳目一新。

在泸沽湖的几天忙碌中,他们用心记、用笔录,收集到不少资料,除了一些山歌、舞曲外,还意外收集到濒临失传的“洞经音乐”,也看到了不少的风土人情。

回来后,方青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梳理、沉淀、升华,写成了《泸沽湖组歌》:《走进女儿国》《小小猪槽船》《神秘的泸沽湖》《女儿楼》《格姆山歌已唱响》等。

前面提到方青第二次进湖与喇友抓有关,那是因为喇友抓是“最后的摩梭女王”肖淑明的外孙。肖淑明是成都人,因政治需要,17岁那年就被迫出嫁到泸沽湖与左所土司结婚。方青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所以再次进入泸沽湖,去从肖淑明身上挖掘故事,准备写一部历史大篇。这次进湖,她又结识了另一位知名人士,那就是李达珠(喜甲旦珠)。

李达珠,男,也是摩梭人,1954年生于盐源县左所泸沽湖畔,1977年毕业于四川省泸州医学专科学校。在泸沽湖行医14年,尔后供职于县卫生局、旅游局、政协、人大,2000年以来兼职凉山州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会长,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过多篇文章,著有《未解之谜——最后的母系部落》等书。正因为李达珠有这样的资质和经历而能提供大量资料,再加上对肖淑明的了解和采访,所以,方青的纪实小说面世了。这部小说命名为《最后的玫瑰》,16万多字,曾在杨君伟先生主编的《西部观察》刊物上连载。

关于《最后的玫瑰》一书,我将在另一篇文章《芙蓉花香泸沽湖》中作一评点,予以介绍。我想,《最后的玫瑰》这本书乃是方青传播民族文化的情结和结晶,也是她在文学界、音乐界中的闪光点,因为小说中有许多音乐成分的浪漫和点缀。现在,小说只是在刊物上连载,期待其将以图书的形式整部出版,这样更会扩大摩梭文化的传播,更会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对“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的了解和体味。

新时代的圆梦者

方青经过多年的“炼狱”历程,终于在音乐界赢得了一席之位,虽然这种历程是艰辛的、曲折的,但也是令人振奋的。不过,方青能圆音乐之梦是离不开社会大环境,没有新时代为她提供的良好条件也是难以办到的。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政策放宽了许多,比如人员的调动、工作的选择都相对自由。当时的方青正是借着新时代的这股春风,与单位签订了“停薪留职”合同,以展开音乐梦想的翅膀,将自己放飞到蓝色的天空中去经风雨,去自由翱翔。笔者曾得到过方青的一张名片,其上所标注的内容除了那些头衔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自由撰稿人”。

1997年10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刊登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其中就有方青的席位:“黄秀芳(1947.7—)女,原名汪芳钦,笔名方青,四川简阳人。现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协四川分会会员、四川省通俗音乐学会会员。其事迹曾在《工人音乐报》《成都工人报》及成都市人民广播电台专题介绍。1982年开始从事业余歌词创作,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成都市电台及《歌曲》《儿童音乐》《上海歌声》《音乐世界》《音乐大地》《祁连歌声》《少儿歌舞》《福建音乐》《工人音乐报》《成都工人报》《心声》等全国、省、市级报刊上发表,部分被录制成盒带。此外还创作有通讯报道、报告文学等200多篇。其创作的歌词《小河水哗啦啦·茅地、王敏曲》,1985年在‘小百灵’赛歌录像评奖中获创作三等奖;1986年此词由欧知柏谱曲,获江苏省文化厅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少儿歌曲奖,并获中国音协、文化部、全国妇联等七个单位颁发的纪念奖;《时时刻刻与您相伴·彭正元曲》,获1990年上海‘最佳十曲’第一名;《过去就让它过去·徐琦曲》,获1987年四川首届‘抒情歌曲杯’大奖赛创作奖;《你可还记得·王首先曲》,获成都市职工歌曲创作二等奖;《这是友谊还是爱情·彭正元曲》,获全国‘金龙杯’歌曲大奖赛优秀作品奖;著有《半个医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中国工人报刊研究会、成都工人报社评为征文三等奖;传略辑入《中国·四川音乐家名录》《锦城艺苑》。”

方青经过多年的追梦、寻梦历程,终于达到“圆梦”的一定境界。那么,1997年10月后的方青是不是就居“梦”而骄,固步自封呢?没有,她仍追梦不辍,笔耕不止。在省、市音协领导下,成都市成立了“音乐创作组”,每月两次例会。方青每次必到,将自己新作歌词与大家交流、共勉;也时时受到作曲同仁的青睐,谱曲成歌,发表在有关刊物上。2013年,她的《太阳鸟起飞的地方》《阿哥的小树》分别获成都市宣传部歌词创作一等奖和二等奖;她写的《大头菜丝丝冲辣菜·施其仁曲》,已为电视剧《大爱无垠》采用为片中插曲。另外,方青继续保持与友人的交往,与《燃烧的小太阳》中的阳庆珍老人成了忘年交,与“戏歌”的另一位追梦者蒋立芳成了“闺蜜”,与曾为“羌乡美”艺术团团长田开永仍在进行文艺切磋。2014年3月2日,方青应田开永邀请,带着两位艺友前往北川安县,为田开永新组建的艺术团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方青的音乐文学历程较长,笔者仅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梳理,亦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和人品。作品表现的都是生活中、社会上阳光活力的一面,浪漫而不庸俗,高雅而不脱离生活;人品多是她对音乐文学的孜孜追求,对社会的大爱精神。在一次成都市文联主办的“成都市中国梦主题艺术创作活动专题培训会”上,笔者又一次见到了方青,她是受成都市音协委派的。大家对“中国梦”这个话题感触多多,她由衷地说道: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也是个人的梦,正因为有了亿万个的个人梦,才汇合成伟大的中国梦……作为一个作家来说,也有一个寻梦、追梦的过程,要关注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凡的物事中写出不平凡的作品来……”

听了方青这些谈吐,我也有同感,祝愿方青在新时代文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多写“中国梦”这方面的作品,宣传正能量,弘扬中国文化,讴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写于2014年3月

作者简介

岳永赋,笔名中岳、嵩山,大学汉语言专业专科毕业,政工师,中共党员。四川省杂文学会、成都市作家协会、成都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成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会刊《丛中笑》执行主编。成都市金牛区街道关工委五老志愿者、社区老年协会副会长、小区党支部委员。著有《嵩山文集》一、二、三卷,《格律诗词联入门简介》,撰有多篇诗文、文艺作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岳永赋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