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文学动态】AI激辩下的微型小说破圈:资阳基地启新程 蜀地文脉再出发

作者:胡佳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5-26 17:04:24 浏览次数: 【字体:

AI激辩下的微型小说破圈

资阳基地启新程 蜀地文脉再出发

文/图 胡佳音

当AI在4秒内生成一篇童话,人类作家的价值何在?

2025年5月24日至25日,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四川省小小说学会主办,资阳市作家协会承办的2025四川·中国微型小说理论研讨会、四川省小小说学会资阳创作基地挂牌仪式暨四川微型小说作家作品研讨会在位于成都金堂县的资阳市作协创作基地举行。

图片

这场汇聚全国微型小说界大咖的盛会,以“AI技术与文学创作”“区域文化与微型小说”“小小说创作中的乡村振兴”为核心议题,以“破圈”姿态,在蜀地文脉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点燃思维火花,为中国微型小说破圈发展探索新方向。

蜀地文脉激荡:

从3.5万年前的“资阳人”到民营火箭的“天外天”

研讨会现场,资阳市作协主席唐俊高以一组“时空坐标”揭开地域文化特质:“我们资阳,两头都在增长——人文历史在往10万年前增长,现代文明在往‘天外天’增长——就连‘资阳造’民营商用运载火箭都一飞冲天、再飞冲天了!”他的话并非虚言:濛溪河考古发现将资阳人类活动史推至8万年前,而“资阳造”民营火箭已实现一箭八星的壮举。这种横跨万年的文明张力,恰是四川微型小说创作的精神注脚——既有对“蜀人原乡”历史底蕴的深挖,也不乏对成渝双城经济圈时代脉搏的捕捉。

图片

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小小说学会,四川省小小说学会18年来培育了450余名会员,年发表作品超2000篇,百余件作品被《小说选刊》等权威期刊转载。四川省小小说学会会长王平中用“春雨润苗”形容理论研讨的价值:“用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为我们揭开这小小艺术品的每一个秘密,解读那旋律中的每一个音符,让创作者在‘短小微妙’中看见文学的星辰大海。”

世界华人微型小说学会会长凌鼎年对比川苏两地创作生态:“江苏是微型小说、小小说的创作大省,四川则是小小说创作的‘生力军’——这里既有‘金麻雀’奖得主欧阳明,更有将‘碧血丹心’蜀人精神注入文字的资阳作家群,让小小说有了史诗般的历史纵深感。”

图片

世界华人微型小说学会会长凌鼎年发言

AI时代的文学突围:

当技术理性遇见人文温度

研讨会上,一场关于“AI时代文学创作”的激辩,堪称本次研讨会的“高光时刻”——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夏一鸣用“三个不能”划出界线:AI不能替代人类情感,不能复制生命体验,不能创造文化灵魂,因此不能取代人类的文学创作。他的观点得到《天池小小说》主编姜泽慧的共鸣:“好的文学创作,一定是像酒一样,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匠心的打磨。”

图片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夏一鸣发言

“AI能模仿我们的文风,却写不出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永丽的发言直击要害。江苏海洋大学教授、《江苏海洋大学学报》原副主编徐习军认为,文学创作中不用排斥AI技术。“它是工具,可以为创作带来方便,但不能取代人类写作,这就是我们对待AI的正确态度。”

AI时代小小说如何创造?一个微型小说作家怎么感受时代、思考时代、书写时代?赣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王海峰给出的答案是:和身处的时代保持距离,要有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的意识;思想上要与这个时代有一种深刻的共鸣,形成对世界“熟悉-陌生-熟悉-原来如此”的认知过程。

“小小说虽小,却大有可为!”“小小说创作必须走精品化路线。”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春认为,在文学整体式微的当下,四川微型小说作家坚持创作并取得重要成就,体现出一种难得的情怀。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小小说发展史研究”的主持人,他提出当前微型小说的“破圈”路径:“要在‘微反深思’上下功夫——微中见著、反套路、深思考、思人性。”

微型小说作家安谅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作家要主动去贴近时代,感受生活,反映时代,才能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创作基地授牌:

“文学硅谷”的孵化密码

随着“四川省小小说学会资阳创作基地”牌匾在成都市金堂县资阳市作协创作基地的落地,资阳正式启动微型小说“文学硅谷”的建设。

图片

为四川省小小说学会资阳创作基地授牌

王平中公布“孵化计划”:通过“熟生结对”机制每月打磨新人作品,与《资阳日报》合作开设专版,以笔会、采风、征文等形式激活创作生态。

他的话,让现场川籍青年作家热血沸腾:“我们既要挖掘‘蜀地文脉’的历史底蕴,也要捕捉时代脉搏,用文学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品研讨:

从《僵蚕》到《井魂》的“解剖样本”

在作家作品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对四川作家杨永祥、雁戈、刘靖安、王平中、姚讲、吴永胜的微型小说作品进行点评,成为“解剖麻雀”的样本。

图片

与会专家学者发言

有评论家对《帮扶风波》《僵蚕》《金富的烦恼》等20余篇作品提出犀利建议:“乡村振兴题材要避免‘政策图解’,可以用隐喻手法呈现传统与现代的撕裂。”“抗战胜利80周年、长征胜利90周年等时间节点,则被视为历史题材的‘富矿’,比如《井魂》就是这样的题材。”这种“显微镜式”的剖析,让作家们直呼“过瘾”。

专家学者们认为,阅读四川作家的作品,感受到了作家们有信念、有情怀,作品情感真挚、结构精巧,不少方言表达让作品富有了较强的地域色彩。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最具前瞻性的建议来自张春:“微型小说创作要围绕自己的原乡展开写作,比如像冯骥才写天津卫那样,形成‘原乡系列’,打造原乡文学的‘文化地标’。”他还同时指出,身处短视频时代,微型小说是最好的素材。建议尽量将微型小说改编为微短剧,让微型小说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

研讨会尾声,与会者走进乐至县陈毅故居、安岳石窟数字中心、贾岛墓、安岳圆觉洞,在历史与科技的交织中寻找灵感。有作家望着安岳石刻的飞天壁画感叹:“这些千年艺术瑰宝,不正是微型小说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吗?”

图片

与会人员参观乐至陈毅故居

图片

与会人员参观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

这场持续两天的思想盛宴,既是对四川微型小说创作活力的检阅,更是一次面向全国的“破圈”宣言——当AI技术重塑创作生态,蜀地作家以“碧血丹心”的人文坚守回应时代挑战:在8万年文明厚土上深耕原乡叙事,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大道直行”,让微型小说成为照见人性的“精神微雕”。

图片

与会人员合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胡佳音(资阳融媒体中心主任记者)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