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春风又绿江南岸

来源:高世名《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5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0-03-15 12:04:16 浏览次数:522 【字体:

作者:高世名《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5日 11版)

 

春播春耕(数字绘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

 

夜以继日(数字绘画)叶兆丰

 

港口复工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国画)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经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经过一个漫长的假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磨砺,我们迎来了202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

三月的春风悄悄唤醒了江南大地,在之江水岸的柔波里,在湖畔杨柳抽出的嫩芽里,在逐渐繁忙的街市里,在人们绽放的笑容里,春天来了。

在这个如期而至的春天,响应国家对复工复产的相关批示与号召,浙江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从龙井新茶到春耕春种再到千岛湖的第一网鱼,如诗如画的春日乡村处处焕发出生机;从阿里巴巴到宁波海港再到中欧班列(义乌——明斯克)吉利号,江南的春天联动着全球经济的脉搏。在这次疫情初期,浙江是仅次于湖北的重灾区,各级政府对疫情的高度重视和有效防控,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民众的安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所形成的“健康码”体系,又最大限度地安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

浙江是全球数字经济和网络社会的最前线,正在加速成为世界性的“互联网创新经济中心”以及社会治理信息化的实验区。近年来全面提升政府工作效能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使浙江在这次“一手抓防疫,一手促生产”的双线战场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对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来说,这个假期并不漫长。从2月17日原定开学之日起,学校已开设了数百门线上课程,力争在疫情防控期间化危为机。互联网提供给我们日益扩大的资料库和不断更新的工具箱,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需要在这个延伸的知识语境中进行自我重塑,提升学术视野,增益教学内涵。通过网络教学,许多善于上手实践的艺术家们变成了“口若悬河”的网络直播客,老师们对本专业的硬核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深化,学生们也逐渐培养起一种远程交互的能力与习惯——自主学习、独立研究、群体分享。

一方面疫情防控,一方面复工复产,这对全社会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是对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养成,这却是一次重要的机缘,对每位同学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磨炼。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当人类面临危机、灾难或紧急状态时,往往孕生出一些摄人心魄的艺术杰作。比如,法国画家籍里柯的巨幅油画《梅杜萨之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的长篇小说《鼠疫》、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等,都是应危机、灾难而生的传世之作。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众多不朽的巨作因此诞生并得以流传。这些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苦难的磨砺,最终焕发出人性的光华。危难关头,人会超越平日的小我,变得更加无私无畏,更有仁爱之心、平等之念。文艺家同样如此,他们的自我被反复打磨,心灵获得锤炼,精神获得升华,真正达到蔡元培所说的美育之终极目的——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

此次疫情是全民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切肤之痛,感受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分量,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们从数以万计的医护工作者、社区志愿者身上,从全国无数坚守岗位、复工复产的普通国人身上,都感受到了一种真切的关怀,一种朴素的执守,一种担当的勇气。这种关怀、执守与勇气感动着艺术家们,也鞭策着他们把这种感受和感动传达出来。

生活在继续,春去春又回。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个春天,中国美院的青年艺术家们在疫情中获得了心灵的洗涤。他们运用手中的画笔、有限的材料,描绘出复工复产的江南春色,召唤出这个难忘的春天里的生机与希望。

(作者:高世名,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