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2):二郎山——康巴之门

作者:王怀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06 16:00:39 浏览次数:1641 【字体:

编者按 自5月26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推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王怀林先生的《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走过历史隧道——天南地北说康巴

二郎山——康巴之门

沿川藏线向西,经过天全不到50公里,就到鼎鼎大名的二郎山了。

二郎山(图片来自网络)

二郎山属邛崃山脉,尽管最高海拔只有3437米,过去老川藏线经过的垭口才2890米,但由于是康藏高原和成都平原的分水岭,以地理位置险要、自然景观奇特而成为“川西屏障、康藏门户”。

二郎山云瀑(作者供图)

过去过二郎山十分艰险,民谚有“车过二郎山,像进鬼门关,侥幸不翻车,也要堵三天”之说。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翻山,即使白天也浓雾笼罩,视线不出几米。50年代十八军修筑川藏公路时传唱全国的“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的歌曲,既表现了英雄们的高昂意志,也道出了其中的艰辛。2000年,国家斥巨资修建了当时亚洲海拔最高、公路里程长达4173米的二郎山隧道,使得天险变通途。由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带在此会合,使得气候多变,山的两面迥然两重天。山的西面属于阳山,加之大渡河峡谷形成的特殊小气候,往往艳阳高照,而靠近雅安一面则终年雾气蒙蒙,阴雨绵绵。

二郎山隧道(图片来自网络)

翻过二郎山就进入康巴藏区了。

进入康区,首先让你惊奇的一定是康巴人:康巴汉子往往盘头结辫,挂银带金,脸膛黑亮,无头饰者头戴威武的毡帽,各式腰刀或横跨或斜插,两眼看人,目光直且深邃。个头大多在一米八左右,走在街道上,象山峰一样移过来,稳重而严峻;说话大声,手势较少,目不旁视,不苟言笑,咄咄逼人,一副男子汉的阳刚之气。而女人则身体健壮,身材婀娜,长长的辫子上一串红珊瑚早早映入眼帘,她们穿金戴银,风吹银饰和着略带野性的爽朗笑声,很远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和目光。

康巴汉子(作者供图)

2004年康巴艺术节,来自西藏昌都、青海玉树、四川甘孜、云南迪庆州的康巴人在康定举办两年一度的康巴艺术节,其间选出的康巴汉子个子都在一米八五以上,康巴之花在一米七以上,其中的有的康巴汉子在一米九以上……康巴人——男人过来是一座冷峻的山峰,女人过来是一座金银的宝库。

近年来,一首由康巴人美朗多吉作词作曲的歌曲《康巴汉子》不径而走,传唱四方:

哦,我心中的康巴汉子哟,

额上写满祖先的故事,

云彩托起欢笑,托起欢笑。

胸膛是野性和爱的草原,

任随女人恨我自由飞翔。

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

眼里是圣洁的太阳。

当青稞酒在心里歌唱的时候,

世界就在手上,就在手上……

这首歌以青藏高原特有的粗犷和纯净,展现了奔驰在马背上的康巴汉子们的群体魅力和英雄畅想,他们充满深厚历史感的古铜色面庞和雄伟身影,不仅占据了少女们的青春和渴望,也雕塑般地升起在当代中国男人的心上……

其实,康巴汉子的声名远播不只在今日,他们历来广受关注并名扬四方。

康巴汉子的不同面容(作者供图)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率马其顿军队东征,用短短4年时间就征服了叙利亚、埃及和整个波斯。前326年,他又挥鞭直指印度。铁骑越过印度河,大败波斯携带象群的军队。数次征战,马其顿的军队抵达印度最富庶的恒河流域。这时,热带的潮湿闷热、毒蛇蚊虫,使远离家乡的马其顿战士吃尽了苦头。怨声载道的士兵拒绝东进,而此时亚历山大的斗志亦锐减。

据说马其顿大军西撤时,在印度的北部山区留下了一支纯种的雅利安人,他们后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留在了恒河平原,一部分北上,在克什米尔地区定居,现在那里的米拉罗部落的人,还保留着马其顿人古老的生活习俗;还有一部分随着季节,沿喜马拉雅山远徙,在西藏东部的横断山区定居下来,渐渐演变成现在的康巴人。

木雅男子,康巴汉子农区型的代表(作者供图)

又据说,当年以亚历山大自居的希特勒,认为除了他的日尔曼人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之外,还有另一支人种可以与之媲美,那就是康巴人。后来,野心勃勃的希特勒竟想出绝招,派人专程到喜马拉雅山区,准备从克什米尔的米纳罗人和康巴人中选择部分英俊魁梧的男子,带到德国与金发碧眼的雅利安女子结合,培养最优秀的雅利安人种,以满足法西斯德国统治全世界的需要……

此说法也许并非空穴来风。史载,1938年前后,德国的一名叫沙佛的博士确曾在希特勒作后台的基金会的资助下,带人在西藏和康区等地进行了数次考察,并和西藏地方当局建立了联系……上述传闻广为流传,以至于直到当代都有人言之凿凿地声称,他们见到年轻美丽的欧洲女人类学家或风流热烈、金发碧眼的时髦女郎们到康区寻觅“夫婿”云云。

由于横断山的千沟万壑和艰苦环境的磨练,康巴人不仅拥有自己的康方言,还拥有武士般的骠悍和山一般伟岸的身躯。同是横断山的千沟万壑和独特区位,使他们没有成为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类,而能以开放的心态游走四方。土司制度的长期延续,使他们没有象“文明人”那样变得中规中举——对藏政府而言,他们多是些不服管教、不讲文明的“野人”,但在他们中,却产生了大量能和英军对阵的勇士和刺杀吐蕃赞普的侠客,更有能横扫高原的起义斗士,因此被人赞誉为以勇武著名的“哥萨克人”;他们不仅有外在的强悍,也有精明的头脑,有时他们像噶玛拔希开创活佛转世那样充满创意,从近代邦达昌的赫赫威名到当今八廓街的经商群落,有人又称他们是“西藏的犹太人”;在朝圣路上,他们时而象吉普赛人那样的自由不羁,时而又象圣徒一样的执着和虔诚……他们是人们对藏人感到迷惑的原因之一,同时又成为西藏的活力和创造之源,屡屡吸引世界的目光。

康巴之舞(作者供图)

总之,纵贯无碍的康区大地在赋予他们豪迈刚直气概的同时,也给了他们游走不辍的心。浪漫而炽热的康巴人所到之处,必痛饮狂歌,必爱恨难挡,必引起争议,必传说流芳……

这――就是康巴人!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另眼看康巴——穿行在自然博物馆和人类学宝库(代前言)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天府西望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3):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丝路遗珠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川藏茶马古道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5):苍茫横断山 l 一座山脉 两条走廊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6):苍茫横断山 l 昆仑儿女走四方(上)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7):苍茫横断山 l 昆仑儿女走四方(中)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8):苍茫横断山 l 昆仑儿女走四方(下)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9):苍茫横断山 l 横断山八大重合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0):融合与隔绝——走廊文化及其特征(上)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1):融合与隔绝——走廊文化及其特征(下)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怀林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