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30):五彩康定│商业重镇与锅庄之乡

作者:王怀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25 17:25:54 浏览次数:480 【字体:

五彩康定

商业重镇与锅庄之乡

康定不仅有着以康定情歌为代表的多元、浪漫主义文化传统,还以商业文化的繁盛有名,由此也奠定了康巴人的商业传统,其中锅庄文化即其典型代表。

川藏茶马古道从雅安到康定古道有两条:一是经名山、荥经、汉源、翻飞越岭,经沈村渡过大渡河,从磨西翻雅家埂到康定,因是南方丝绸之路故道,商旅频繁,自然障碍不大,又称“大路茶引”;二是经天全翻二郎山到泸定岚安,从大渡河经烹坝沿瓦斯沟到康定,因道路艰险,流量较小,俗称“小路茶引”。康熙45年(公元1705年)泸定桥修成后,两路合流,都经泸定桥到康定。

康定城夜景(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康定锅庄的中转,翻折多山到新都桥后,又分南线和北线到拉萨。建国初期建成的川藏公路国道317、318线,大致沿这条茶马古道修筑。古道长达二千多公里,途经世界上大江大河最集中、雪山峡谷最多、地质结构和气象条件最复杂、海拔起伏最大,被称为地理奇观的横断山脉。在川藏公路通车前的几百年间,一支支运茶的马帮商队,犹如蚂蚁搬家似的,从未间断过在雪山古道上的攀缘,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经常遇到地震、洪水、泥石流、塌方、暴风雪、雪崩等自然灾害;另外,还时有强盗拦路抢劫,土司敲诈勒索,投毒者的谋害和瘟疫的侵扰。然而,运茶的商队照样年复一年进行着最艰难的长途跋涉,把藏民称为“黑色金子”的砖茶从康定运到西藏的千家万户。当年运茶的马帮商队,在这条著名的古道上,创造了世界骡马驮运史上最伟大、最悲壮的奇迹。

茶马古道(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语言和地理因素,在康定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交易和中介市场,也使康定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中心和重镇,为以后西康省建政奠定了基础。清政府认为打箭炉是康边唯一重镇,于是在清初修建了城墙,设官管理,驻扎了军队,并修建了大渡河铁桥。当时称打箭炉的康定以茶叶贸易为主,其他各业因茶而兴。有清一代,逐渐在该城形成了三大行业,即锅庄业、缝茶业(为茶叶运输进行包装)和皮房业(加工牦牛皮)。其中锅庄业为打箭炉所特有,是兼有土司头人、经纪人、旅店、借贷、储存等多种职能的行业。最初,它是明正土司的下属头人受命在城里设置的办事处,以为传达政令、落实差务等,后发展成为以经营活动为主的综合性行业。清末康定锅庄达数百家,其中有名的48家。

康定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1930年11月 Arnold Heim 摄, 图片来自网络)

除茶叶外,各种土特产品交易也十分兴旺。仅在清代的嘉、道、成、同年间,康藏土特产交易高峰时,每年交易黄金8000两、白银5万两,麝香1250斤、虫草2万斤、贝母3万斤、知母3.5万斤、鹿茸1200斤、羊毛50万斤、高级皮张300张,行销打箭炉的茶叶每年达1300余万斤。当年锅庄极盛时期,其年贸易额只有中等的充家锅庄也曾夸口道:“用我家的藏币铺路,可以从打箭炉铺到拉萨”!

经过清政府和当地土司的共同经营,这里商业兴盛,汉藏杂处,来往客商众多(清末坐商都有3000多人),时人称“小成都”,成为康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目前,当地政府正围绕茶马古道和锅庄文化为主的商业文化做文章,努力开发文化产业,让康巴人的商业精神又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0):宝石珠串西环线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1):香格里拉旅游核心区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2):红色火炬燃甘孜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3):大渡河:一条屡屡被人误读的河│正源之争与泸水之名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4):汉藏分野与西南丝路(上)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5):汉藏分野与西南丝路(下)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6):自然文化博物馆——以贡嘎山为例│对旅游审美的颠覆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7):自然文化博物馆——以贡嘎山为例│英雄之山与灵魂之山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8):五彩康定 │《康定情歌》背后的故事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9):五彩康定 │ 多元文化汇康定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怀林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