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环山鸡节,尔苏藏族的金秋年节——走进石棉县蟹螺藏族乡蟹螺堡子

作者:周万龙 黄 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20 18:22:30 浏览次数: 【字体:

环山鸡节,尔苏藏族的金秋年节

——走进石棉县蟹螺藏族乡蟹螺堡子

周万龙 黄 伟

每年农历八月初十左右,随着一阵海螺声响起,石棉县蟹螺藏族乡江坝村4组(蟹螺堡子)的藏族男同胞们,顶着盛满供品的簸箕来到集合地,共同欢度今年的“环山鸡节”,并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蟹螺堡子保存了完整的尔苏藏族文化基因,而“环山鸡节”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尔苏藏族独有的、最具县域民族特色的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当地便会举办“环山鸡节”,这是尔苏藏族一年一度祭祖祈福、过年、庆丰收的日子。

开坛敬客仪式

古朴堡子 高山村落魅力尽显

沿大渡河支流松林河而上,来到石棉县蟹螺藏族乡的大山深处。在一片盛开着格桑花的地方,一幢幢独具民族特色的木石结构藏式建筑矗立于此,这里就是尔苏藏族聚居村落,即蟹螺堡子景区。

蟹螺堡子原属清代松林地土司所辖“四十八堡”的“下八堡”之一,海拔高度1640米左右,是2012年评定的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和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蟹螺堡子坐西朝东,背靠当地神山,沿山腰分布。此地均为木石结构藏式建筑,距今有300余年历史。房屋空间布局一般为一字型,也有少许L型布局。房屋一般为三层:底层为牲畜圈舍;二层为居住用房,中间用木楼板与底层分开;顶层为三角空间的阁楼,用于堆放粮食和设置祭台,一般用当地野生竹子编扎而成的竹笆与二层分开,各层间用木楼梯连接。

蟹螺堡子整体给人以古朴、雄伟之感。此地的房屋墙体厚度一般在50厘米以上,内部垂直,外部随高度变化逐步收分,顶部薄于底部约2—3厘米。为保证墙体受力均匀,间隔1米以上设置有木板墙筋;各层有木质小窗,内大外小;屋面为小青瓦,设置有天窗,可通往屋顶。内部为木质梁架,一种为穿斗式,另一种为当地特有的人字屋架。二层居住层分割灵活,一般为三间,中间为堂屋,两侧为卧室,采用木板无缝拼接进行分隔,堂屋设有锅庄,兼具厨房的功能。

当天,慕名前来参加“环山鸡节”的摄影爱好者们将镜头对准这些民居,为这些特色建筑留影。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教授李星星曾多次到此研究。李星星介绍,尔苏藏族是整个藏族中的一个支系,人口在3万人左右,居住在大渡河中游的石棉、汉源、冕宁、越西等几个县,尔苏文化至今传承最好的是石棉县的尔苏藏族。

“古扎子”节

传统年节里的“活化石”

村口迎接客人,为客人祈福;蟹螺堡子里的男人们带上各种祭品上山祭祖;下山后喝杆杆酒,跳锅庄至通宵达旦,欢庆“年节”……这些是每年“环山鸡节”上必不可少的“节目”。

“还山鸡节”即尔苏年,尔苏话称之为“古扎子”。“古扎子”的举办时间是在每年农历八月初九至八月十二日之间,按蟹螺堡子尔苏藏人的习惯,过了“古扎子”人的年龄就增加一岁。

“古扎子”的前一天,是进行准备的日子,类似于汉族的除夕。这天,每户人家都要派一个女人到溪水边洗簸箕,用以盛放祭品;每户人家都要蒸糯米、打糍粑,以备第二天祭祀和用餐。晚上,先行家祭,并用一只白公鸡祭家神。

第二天,即“古扎子”,也就是过年,相当于汉族春节,各家族聚集到后山举行祭祖活动。各家族均有一个负责主持仪式的人,称为“萨巴”,一切礼仪由各家族的“萨巴”主持。活动从早上开始,人们将供品摆放在簸箕里,供品有鸡心、鸡肝、酒、糍粑、腊肉等,然后由“萨巴”吹海螺发信号,召集大家准备上山。

上山祭祀的人由每户男性成员参加,妇女则在堡子外等待。当家男人们都把簸箕顶在头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各家族到自家“白石神”(即祖先灵位,尔苏藏族人用一块白石头代表祖先灵位,尔苏语叫“觉”)所在的位置,把簸箕按各家长幼顺序摆放。摆好后,由“萨巴”主持敬“白石神”,进行祭拜。最后,“萨巴”撒糌粑(或小麦)面粉在每个人的头上、身上,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仪式结束后,就由“萨巴”或老人领唱,众男子齐唱还山鸡节歌“觉里曼姆”回到堡子。女人则跟上,由年长妇女带头接唱,唱到锅庄广场(尔苏语称为“罗作莫”)。广场上,大家一起喝坛坛酒,全堡子的人都参与,边喝酒边唱歌跳舞,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村民跳起簸箕歌舞

尔苏藏族民歌曲调优美动听,没有固定的曲调,代代口耳相传。尔苏藏族能歌善舞,看到什么或想到什么都喜欢用歌声来表达。婚丧嫁娶时要唱,宗教祭祀时也要唱,迎接客人更要唱,生产劳动时还要唱,可以说歌声就是尔苏藏族人的第二语言。

歌舞之后,巫戏表演开始了,尔苏语称为“井井呷”。该巫戏由五个人表演,各自头戴法冠,将脸上抹上面粉灰,他们不停击打着手中的法器,舞蹈动作夸张,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乞求神灵保佑。据专家介绍,这一场巫戏表演,是一个可能填补戏剧演变历史空白的“活化石”。

保护传承 多元产业促发展

在男同胞上山祭祀时,村里的祭祀广场上也为游客们准备了庆祝丰收的相关体验活动,如吃猕猴桃比赛、手工剥玉米比赛、《萨里安多曼》舞蹈比赛、非遗刺绣体验活动、锅庄活动等。

在广场上,蟹螺藏族乡还设立了农产品展示专区,展示该乡的猕猴桃、腊肉、核桃、八月瓜等特产,并在“环山鸡节”节目展演结束后,邀请游客前往当地的猕猴桃基地进行采摘活动。

这些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参与,也展示了蟹螺堡子的古朴韵味和现代乡村气息。近年来,蟹螺堡子围绕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目标,突出抓好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五十百千”示范村、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截至2021年8月,该村已有民宿6家,农家乐3家,生意都十分红火,很多农户还在筹建集餐饮和住宿为一体的星级农家乐。

在蟹螺堡子独特的人文风情背后,则是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的保护和发展。

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蟹螺堡子运用传统石木工艺加固和改造老旧民房,古朴的村落格局和独特的建筑风貌得以传承保护。当地民歌“觉里曼姆”、尔苏木雅藏族《母虎历法》被列入第三批雅安市市级非遗名录,吸引众多中外专家、学者考察研究。此外,当地还传承了尔苏藏族对自然万物的信仰和崇敬,自发维护自然环境,当地森林覆盖率达82%,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天然氧吧。

在村落整体风貌得到有效传承和保留的基础上,当地还大力实施民居功能改造工程,从而转变生活方式,实现电信、移动光纤网络全覆盖,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依托蟹螺堡子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生态资源,当地大力推进农业生态与文旅融合发展,发展青脆李、枇杷、猕猴桃、核桃、花椒、蔬菜、中药材等产业,每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

目前,蟹螺藏族乡的产业有青脆李880余亩、枇杷900余亩、猕猴桃1500余亩、黄果柑380亩、花椒1730亩、核桃5600亩、佛手柑及中药材1100余亩、蓝莓500亩、大樱桃200亩……“环山鸡节”这个尔苏藏族特有的年节,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为改善少数民族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万龙 黄 伟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