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史多样性和独特性研究‖曾英奎 郭娟

作者:曾英奎 郭 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10 15:59:44 浏览次数:708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2期

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史

多样性和独特性研究

曾英奎 郭 娟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部,辖区面积13252平方千米,县境内有藏、彝、汉、蒙古、回、苗、纳西族等21个民族;截至2021年末,木里藏族自治县常住人口12.4万人,其中,藏族4.59万人、彝族4.36万人、汉族2.36万人、蒙古族0.9万人、苗族0.86万人、纳西族0.5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0.19万人。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休戚与共,构成木里藏族自治县以藏族为主、多民族交融的绚丽多彩的精神文化家园。但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却对木里少数民族文史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关注不够,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不利于木里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基于此,本文就挖掘和保护木里少数民族文史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展开分析,寻求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法,协调处理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推动木里特色文化繁荣发展。

一、木里藏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分析

(一)以藏族文化为主的独特性

木里文化以藏族文化为主,这与木里的历史文化有较大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木里藏族自治县为盐源县所辖,一直沿袭土司世袭制度,共 沿袭19代、历时302年。清顺治五年(1648),木里二世活佛降央绒布兼任第一代大喇嘛,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清雍正七年(1729) ,清政府授封木里大喇嘛六藏涂都为安抚司,颁发印信、号纸,明令住牧木里。清同治七年(1868),木里土司参加滇战有功,加封木里第十三代大喇嘛项松郎扎什为宣慰司。 1952年4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将盐源县属木里宣慰司领地划出,设县级 藏族自治区,1953年2月19日正式成立木里藏族自治县,民族以藏族为主体。至此,木里人民从封建农奴制社会,一步跨千年,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特有的发展历程决定了木里文化以藏族文化为主的独特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木里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有趣妙横生的民间故事、优美动人的民族歌舞、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及银器制作和制陶艺术。优秀的民间画家和工匠还创造了无数精致、优美的艺术作品,如唐卡画、木雕塑、建筑绘画等。至今,木制茶具的制作、黄金白银首饰的制作、牛羊毛或麻线制品的制作、土陶器的烧制等民间藏族手工艺术,仍在民间流传,各类藏族特有的生活用品,如“茶桶”“毛毯” “土茶罐”等,在木里人民家中依然随处可见,也赢得游客青睐。木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根植于本地的,深入挖掘,逐步产业化、规模化,能够很好地带动群众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

(二)异彩纷呈的多样性

2005年,木里藏族自治县开展民族古籍等民间文化资源搜集整理工作,从古语言文字、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与技艺、口述文学、民俗等方面收集到辖区内32种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除以藏传佛教圣地——木里大寺为中心传播的“藏传佛教文化”外,还有著名的纳西“东巴文化”,以水洛乡旭米藏族为代表的“旭米文化”,屋脚蒙古族乡母系氏族大家庭的“东方女儿国文化”,项脚蒙古族乡至今还保存着的古汉族遗风、习俗,被学者誉为“明清活化石”等民族文化资源。

二、 木里藏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文史的挖掘和保护现状

木里藏族自治县地理位置偏远,人文环境较为特殊,在民族文化体系中,有很多原生态的服饰、工艺、宗教、风俗、饮食和文学等文化,这些原生态文化得到很大保存,成为木里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但在社会飞速发展下,木里人民的精神家园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当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抵触,导致很多优秀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特别是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随着对外开放交流增多,民族文化面临流失的困境。尤其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量传统耕作方式、生产工具被淘汰,传统服饰被流行服饰所替代,古香古色的建筑被钢筋水泥所替代,很多民间文化和工艺艺术逐渐失传,民间文艺生存空间被压缩,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加速消退。

为此,木里县政协对木里独具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史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1958年9月15日,县政协建立历史研究组,由木里九世活佛、县政协副主席甲央旨古和韩甲央、佩楚益西、夺取益西、夺取荣品、鲁绒格丁、林甲镛、格弟甲初、项扎巴松典、昂五甲初、李跃井、杨丽生、宋德成13人组成。历史研究组收集了大量文物交县文化馆保存,其中一部分珍贵文物送西昌博物馆展览。收集到藏文手写的《木里政教史》、清朝政府及民国时期官员给大喇嘛的信件,木里民主建政时期的有关文书资料、图片564卷(册),由政协档案室保存。

1963年,木里县政协成立文史资料编写小组,征集、编写文史资料,至1966年共征集10多万字资料和九世活佛亲绘的5本画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征、编工作被迫停止,已征集到的史料、画册被查抄、烧毁。

1984年,政协木里县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常委会,成立木里县政协文史组,1990年更名为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委一是通过发函和召开座谈会征集史料;二是充分发挥驻会民族宗教界委员的作用,以他们亲见、亲闻、亲历的“三亲”事实,以藏语口述、汉语口译、汉文整理方式,出刊油印本《木里文史》第一至第十辑,后整编为合刊本并铅印为《木里文史》第一辑,共27篇文章,约28万字。《木里文史》开创当时凉山州内各县(市)政协文史资料整理工作的先例,受到凉山州政协文史工作负责人好评,文史委还出席了四川省政协召开的凉山、甘孜、阿坝三州文史工作会议,并向大会报送发言材料。

木里县六届政协期间,由县政协副主席鲁绒格丁口译,机关干部呷茸拉姆、刘鸿升负责汉文整理,油印出版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乎被烧毁、幸被驻会委员巧妙保存的珍贵汉文版《木里政教史》。后木里县档案局组织人员将《木里政教史》汉文版翻译为汉藏文双语版,献礼40周年县庆。刊登在《木里文史》第一辑合订本和《西藏研究》上的《木里政教大事记》(摘抄),1988年11月18日获四川省档案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历届木里县政协都有《木里文史》出刊。其中第九届县政协1996年编印出版的《木里文史》第五辑为民族史料专辑,专门介绍木里藏、汉、彝、蒙古、纳西、苗、壮、布依、傈僳族等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亲历者讲述的几件大事,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粮食。

2019年,木里藏族自治县史志办围绕凉山州藏学会编写的《川西南藏族志》(木里篇),启动《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志》编纂工作。该志现已完成初稿。该志从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的来源、习俗、文化及发展历程等方面详细记述了木里藏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辉煌成就。2020年6月,木里藏族自治县史志办按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要求,启动全县27部乡镇志、8个获省级以上传统村落称号村庄的村志编纂工作,这些地情资料的编写,将对木里藏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 木里藏族自治县少数民族 文史多样性和独特性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

(一)加大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力度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现已成为各民族的普遍共识,很多优秀民族文化也已得到很好保护,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文化自觉,为今后民族文化挖掘、抢救和保护打下坚实基础。木里藏族自治县在民族文化挖掘、抢救与保护方面,已成功抢救诸如《木里政教史》等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并深入挖掘众多优秀民族文化,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木里大寺、俄亚纳西古寨等文物古迹维护。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培养和宣传,举办佛教盛会燃灯节、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深化社会各界的认知和重视,促进更多人积极参与其中。通过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如重走洛克路,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获得许多徒步旅游爱好者的赞誉。因此,在少数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应充分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定期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共同促进中华文化繁荣。

在充分调查和分析基础上,深层次挖掘各民族文化特色,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旅游,以此来推广特色民族文化。同时,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法将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保留下来,确保民族文化仍可在原生环境下保存和延续。民族文化保护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和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保护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实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设良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木里特色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二)开发利用中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宝贵资源,拥有极高的产业化价值。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民族文化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不同民族文化拥有各自独特的价值,结合民族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进行针对性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获得可持续发展。发挥各民族的文化优势,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地域优势、经济优势,为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综上,木里藏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县份,不同民族文化特色不同,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可通过产业化、市场化方法来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要协调好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打造更多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产品,为各民族共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曾英奎(政协十五届木里藏族自治县委员会副主席)

郭 娟(成都师范学院讲师 )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